高中优秀作文肉糕说明文中学
高中优秀作文肉糕说明文中学5篇
肉糕是湖北东部地区的一种由红薯淀粉、鱼肉末、猪肉末混合后蒸制而成的特色传统糕类食品。 麻城有“肉糕席”即以肉糕为主菜,其中武汉市黄陂区、麻城市、赤壁市的肉糕最为著名。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肉糕的说明文作文吧,欢迎阅读。
肉糕说明文1
做肉糕的第一步,是“备料”。鱼、肉买回来后,家里的长辈就从房间门上取下一扇活动的门板搁在两条长板凳上,把一些原料摆在上面,就开始去鱼皮,砍鱼尾,剁瘦肉,留肥肉,然后把这些东西分别放在两个水桶里,拿到专门加工鱼肉的人家中进行搅拌,有的人更讲究传统,依然用以前的石磨进行碾压。
第二步是做肉糕纤,俗称“打欠”等鱼、肉磨好,有经验的长辈们就把准备好的苕粉倒进一个大木盆里,加适量的水浸泡,再把磨好的鱼肉倒进去,加适量的盐、作料、生姜等配料,然后卷起长袖,用手开始搅拌,直到它均匀为止。
第三步就是蒸肉糕了,家里的女主人在长辈或男主人“打欠”的同时,就已经架好了锅,倒满了开水,准备了最好的木柴,就等着蒸肉糕了。把混合好的肉糕一瓢一瓢地倒进已经在底下铺了一张尼龙纸的专门蒸肉糕的竹制蒸笼里,然后盖上盖子,放在锅上进行蒸。蒸笼在熊熊的大火上蒸烤,冒出的蒸汽弥漫在整个厨房,蒸肉糕的香味也飞出了厨房,飘向了整个村子。据说这是一年中在灶台里烧火烧得最旺、最猛的一次,为的是做出又白又嫩又好吃的肉糕。蒸肉糕的时候,大人们就在旁边聊家常,小孩子们则在堂屋里、院子里玩耍,相互串门,做游戏,打打闹闹,好不热闹。
第四步就是祭祀祖先了。麻城人对于自己的祖先是富有感恩之心的。肉糕这种被认为是“圣物”的东西,做好了以后,不会急于享用。要由家里的长辈,毕恭毕敬的放在自己家里的香案上,点上蜡烛(以前是油灯)和香,请自己的祖先享用。口里还要念念有词,感谢神灵的护佑,请求神灵一如既往,继续关爱。我小时候,看到祖父,在祭祀祖先的肉糕上,总是要插上一根筷子,就问祖父,这是为什么?他告诉我,我们家当年是来自江西筷子巷的。偌大的江西省,筷子巷在哪里?对于年少的我当然是懵懂的。好多年以后,江西南昌筷子巷派出所出了一个英雄民警叫邱娥国,我还真是信了,真有个地方叫筷子巷,那里可能真是我的故乡。
第五步是尝新鲜肉糕。女主人将蒸熟的肉糕放进已经洗干净的竹制大晒箕上,看着晒箕上热气腾腾、白白嫩嫩的肉糕,不禁让人直流口水。这个时候,小孩子们也都凑上来了,叽叽喳喳,指指划划。好客的主人连忙拿来菜刀,将之切成四大块,然后将其中的一两块分成若干小块,放在碗里,分给大人、小孩子们吃,小孩子们根本不用碗,就拿一只筷子戳上一块,边走边吃,还互相嬉戏。大人们则坐在一旁,边品尝肉糕,边聊着这一年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事情。
这个时候,还不能说算是大吃肉糕,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真正能够过吃肉糕瘾的是大年三十日。我家乡的风俗是,大年三十日,清早起来要团年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会起个大清早,煮上团年饭,一家人和和乐乐的围坐在在一起,桌子上用土炉子煮上各种材要,香气馥郁,吉祥喜庆,笑语连连,在桌子的正中间是一大碗肉糕,我们兄妹们是可以随意管饱的。
用筷子夹起一块肉糕,张大嘴巴,送到嘴里去,慢慢咀嚼,香香的,绵绵的,腻腻的,嘴角还流出一两滴油水。
哦,这是多么十足的年味哦!
肉糕说明文2
老人说得好:出门三五里,一处一乡风。意思是说,各地的风气民俗差异很大,可能隔几里路,民风民俗就有不同。
精准扶贫了,我来到离家乡百里之外的麻城木子店驻村。冬至过后,我发现,很多人家就忙着杀猪。
问当地人说:杀过年猪。
“这早就杀猪,准备过年?”“当然,我们这里人这时候杀猪,把肉腌制成腊肉,过年的时候,正香!煮腊肉吊锅,才有年味呢!”
哦,年味!也是哈,辛苦了一年的农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各种农事都悠闲下来,不忙着过年,又能忙什么呢?正所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就是要“藏”,在他们的理解中,“藏”不仅是收藏东西,也还有人体收藏营养,以备来年有充足的精力和体力投入到紧张的农业生产中去。
我问:“木子店里,最富有年味的东西是什么?”
“能够称得上木子店人最富年味的很多:老米酒、吊锅、腊肉、木子店原产地豆腐!”
“哦!哦!有肉糕吗?”
“当然有,肉糕是我们麻城人都应该有的年味吧!”
是的,肉糕,是我们麻城人最浓的年味,就像怕辣的人难以称为四川人一样,不吃肉糕的人,恐怕也很难被看成麻城人了。
肉糕,我们麻城人最负盛名的美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楚王嗜鱼成性,但又时常因鱼刺卡喉咙而恼火,许多厨师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一麻城厨师在剖鱼时意外发现鱼刺很容易和鱼肉分离开来,于是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从那时起,厨师告老还乡把技艺传流到民间后,人们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在麻城,肉糕是最重要的待客佳肴。人们是把大宴宾客称作“吃肉糕”的,就可以想象到肉糕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儿时的记忆中,那时穷,平常如果不是有红白喜事,需要大宴宾客,是吃不上肉糕的。只有过年的时候,再穷的家庭,也要做上一些肉糕。肉糕对于过去的麻城人来说,是衡量家庭底子好薄,是衡量你为人是否厚道的重要标准。前者很好理解,家里富,肉糕当然做得多些。对于后者,是因为肉糕是我们麻城人待客必备佳肴,质量是否好,煮得是否可口,都能够折射出一个家庭是否热情待客的态度和境界。
我们这里有个习俗,正月里拜年,初一是拜同村或者一般朋友的,可以不煮肉糕吃。可是到了初二初三一直到元宵节,来家里拜年的都是家里客人中的VIP,开年一上门,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煮上一碗肉糕。
那个拜年第一碗肉糕的煮法,用料是极考究的。首先是肉糕要切得薄薄的,如果家境不好,肉糕做的质量不高,就切不到那种薄薄的水平。然后是煮肉糕的汤料,那可是上好的鸡汤,炖的厚厚一层黄油的样子。还有就是,肉糕煮熟出锅的时候,还必须在上面搭上梢子。就是选择上好的瘦肉配上黄花、小葱之类做成梢子,盖在肉糕上。待客的主妇用圆盆(新年伊始,待客吃东西,是不能直接用手端碗给别人吃东西的,这是厚道淳朴的麻城人的规矩)掇上桌子,请客人品尝。肉糕香、鸡汤鲜、小葱绿,尝着肉糕,就是和主人一起分享上一年的丰收的快乐,憧憬着来年好收成的希望。
因为肉糕在所有麻城美食中不可颠覆的重要地位,所以在麻城,每到过年时,就有这样的说法:糍粑可以不打,鱼面可以不做,麻花可以不炸,咸菜可以不腌,但是肉糕不可以不做!
每年吃完腊八粥以后,乡亲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做肉糕了。做肉糕需要鱼、肉、苕粉、食盐等许多原料,做肉糕的工序也十分讲究,丝毫马虎不得。因为,这是过年的时候慰劳自己、招待客人的一件大事,要把它做得白,做的真,做的好,做的可口。更有甚者是把做肉糕推到了一种圣物的境界,人们认为如果过年的肉糕制作过程顺利,蒸得膨胀喷香,就预示着来年发财顺利,否则,如果肉糕在制作过程中不顺利,发涨不起来,或者表面看是蒸熟了,可是拿出蒸笼却还是夹生的,那主人心里就会忐忑不安,就会担心受怕,是不是来年有什么不顺利。
肉糕说明文3
今年的春节本来计划是坐火车回湖北麻城老家过年的。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因没能回去。而老家的亲戚大多是医生,整个春节至今几乎没有休息,都在一线和新型冠状病毒作战。祝亲人一切顺利,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要说湖北老家麻城的春节,不得不提家乡的一道名菜——肉糕。
麻城人过年,肉糕这道菜总是少不了的。太爷爷曾经和我说过,即使遇上饥荒年,也要将鱼仔虾米磨点带腥味的肉糕,好让一家人看到一线期盼的光亮。肉糕已经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融进了麻城人的骨子里,这就和北京人的冰糖葫芦、贵州人的老干妈辣酱、山东人的煎饼卷大葱一样样的感觉。
爷爷说闻到肉糕味,年味就来了。做过年肉糕是有讲究的。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才开始剁,家家户户在磨刀迟鱼前,都要虔诚的上香、烧纸、放鞭炮,祷告祭祀,然后有节奏的的刀剁声便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年前的那几天,如果路上碰到亲朋好友,不是问“吃饭没有”,而是问“你家的肉糕剁了没?”
二叔公每年在家负责肉糕的备料制作。先把鱼洗干净,去鳞,除首,抽骨刺,只选用鱼背精肉,剁成泥,然后一定比例的猪肉、猪油,用一定比例的地瓜粉、藕粉、豆粉掺着拌和,舀到蒸笼里蒸熟。出笼后的肉糕清香四溢,用爷爷的话就是肉糕味美,只接触,舌头就被磁化了。那是爷爷儿时吃肉糕的记忆,美味就在心底咀嚼起来,那种恬畅犹然迴想。只要说起肉糕,爷爷总是幸福满足的样子。
爸爸告诉我,肉糕原来是过年的时候才有的吃,现在已经端上饭店的雅桌,平常时候,南来北往的客商来到麻城,也少不了特意点上一盘肉糕解馋。正是因为家乡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了,家家户户生活条件富足了,麻城肉糕走出家乡,被麻城游子带到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缠绕着舌尖的那美味,是麻城人不老的乡愁和难忘的年味。
肉糕说明文4
年,即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头年的腊月到第二年的正月,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年货里,在红红火火的春联里,在辞旧迎新的鞭炮里,在走亲访友的祝福里,尽情享受亲人团聚带来的愉悦,憧憬幸福美满的生活。“民以食为天。”盛大而隆重的年,更像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齐全的山珍海味大聚会,为我们展示出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舌尖上的年。
腊月,是年的“门槛”。在农村,人们开始杀猪宰羊,熏制腊肉,打米磨面,拉开了采办年货的序幕。城里的超市,无疑是年货的中转站、聚焦点。如今市场繁荣,交通便利,天南海北的特产,都能够通过流通,来到我们山城,走进我们的餐桌。杀猪宰羊后的乡民,陆续将猪肉、羊肉,以及喂养的山鸡,采收的核桃、板栗、木耳、香菇等土特产运到城镇,摆上街头。这些都是农家自种自养的,是绿色生态产品,很受城市居民的欢迎。那些乡民早上带着山货出门,晚上带着在城里超市采购的糖果、瓜子、水果、美酒、饮料、对联、年画回家。美食的香味随着喜庆的风儿在大街小巷飘荡,在山路上来回萦绕。
在外工作的亲人们带着各种美食、美味,或坐飞机,或乘轮船,再转火车、坐汽车,回到老家过年。在回家过年的“大军”中,小姨带着表弟也从海南回来了。他们大大的行李箱中,装着海南那边产的海鱼,散发着独特的气味,令人垂涎欲滴。还有椰子奶、椰子糖、菠萝蜜干等零食,隔一会儿,我就会忍不住要尝一点儿。他们还带回了一个三十多斤的新鲜菠萝蜜。椭圆形的果实外表长着一排排黄色的肉刺,看起来很吓人,摸起来却不是很扎人。切开后,金黄色的果肉甘甜可口,别有一番味道。
说起舌尖上的年味,肉糕是妈妈的“绝活”。她首先从街上买回新鲜猪肉,洗净后切成末,加上荸荠碎末,拌好佐料,将肉馅压成一张大饼的样子,然后放到蒸锅的蒸格上进行蒸制。等肉糕八分熟时,将调制好的蛋液抹在肉糕表面。因为在肉糕上面抹有一层鸡蛋液,妈妈又习惯把这肉糕称作“鸡蛋糕”。不一会儿,浓浓的香气就散发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我们忍不住馋,迫不及待地掐下一块,尝了起来。哇!软中带脆,味道和口感真是好极了!
除夕那天的年夜饭,是每家每户美食美味的大展台。主厨的人在厨房里煎、炒、烹、炸,一阵阵扑鼻的香味,让闻到的人口水直咽。一盘又一盘的美味端上了餐桌,家人们欢聚在一起,大人们举起酒杯,说着喜庆的话,相互祝福。我们小孩子也倒了饮料,一边学着大人的样子碰杯,一边挑选着自己喜欢的菜肴,大快朵颐。丰盛的年夜饭中,让我情有独衷的还是腊肠。每年过年之前,妈妈都会在将准备好的肉末加以佐料,请人灌上肠衣,而后带回乡下熏干。虽然其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可味道却不一般,将一片腊肠放入口中细细品尝,醇厚浓郁,回味绵长,越嚼越香,令人深深沉醉。
舌尖上的年味,让我品味到亲人团聚的幸福,让我品味到长辈关爱的真情,更让我在品尝美味中憧憬美好的未来!我祝愿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肉糕说明文5
肉糕,虽名字叫糕,却并不是糕点,而是一种菜肴。顾名思义,是一种肉制品,主料是猪肉、鱼肉,肉糕的最外层裹着金黄的蛋皮,看上去颜色鲜艳,颜值不错。虽然现在超市、菜场都有它的影子,可在我们老家,以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做来吃,所以又叫年糕。我们家基本上只吃自己做的糕,可以从初一吃到十五,不仅味道好,更有一股家的气息。
做糕的过程又叫打肉糕,之前我一直不清楚是怎么做的,每次都是爷爷在老家和他的兄弟姊妹一起做,妈妈拿回来直接吃。
而今年寒假回老家,正好赶上爷爷他们打糕,我也见证了肉糕的整个制作过程。爷爷围着一个围裙,仿佛一个总指挥,大姑妈、小姑妈在一旁打下手。爷爷吩咐大姑妈和他一起剁馅儿,小姑妈切各种作料,还让我打六个鸡蛋,蛋清和蛋黄要分开。我虽不明白为什么,但还是照着爷爷的吩咐做。
只见爷爷和大姑妈把一大块肉摆在案板上,先用一把大刀将肉成切一大片一大片。然后他们俩分别操起两把菜刀,娴熟地举起落下,肉越变越小。眼见爷爷额头上已冒出汗珠,但脸上扔挂着微笑,手上速度,丝毫不减,我在一旁,连忙给爷爷递过纸巾,说:“爷爷,您快歇会儿!”爷爷接过纸巾,边擦汗边说:“老啦,老啦,明年就来不及了!”“明年您就在一旁坐着,指挥我们,我来和姑妈她们一起做!”我大声说道。“好,好,我石头长大啦!”
爷爷说完,又指挥小姑妈开始拌馅儿。小姑急忙将切得葱末,蒜末,姜末混合在一起,然后爷爷让我把打的鸡蛋清倒入各种作料里,小姑妈又在作料里加入淀粉和盐,最后把作料倒入肉馅儿,用筷子快速地不断搅拌,直至肉馅儿和作料充分融和。爷爷又拿出一口大蒸锅,在蒸格上铺上干净的纱布,将肉馅尽数倒入蒸格上,用手把肉馅整理平整,瞬间它就变成了一个大大的“肉饼”。最后就是加水蒸30分钟。我们都围在一旁,看袅袅的蒸汽弥漫,闻着淡淡的肉香飘出……时间一到,爷爷揭开大锅盖,热气腾腾,肉香扑鼻的肉糕呈现在眼前。爷爷大声喊“石头,把你的蛋黄拿过来。”我应声端着蛋黄过去,只见爷爷仔细地把蛋黄抹在肉糕表面,一会就给它穿上了金色的外衣。看着肉糕,我使劲地吞了吞口水。
转眼到了除夕,我知道今天又是吃糕的日子。妈妈做糕的方法十分简单、传统——就是放在蒸锅里,加水蒸十来分钟,加热后简切片,装在盘中。这样做出来的糕,没有其他点缀,可以保持自身的味道,肥而不腻,也不觉得干巴。
傍晚,妈妈早已备好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从老家来的爷爷,在外工作的爸爸、大姑妈,还有其他亲朋好友都欢聚一堂,享受团圆的喜悦。年糕被端上来了,摆在圆桌的最中间。爸爸先请长辈吃,然后夹起一块热气腾腾的年糕,咬了一口,道:“就是这味道,我在青海想了好久,就是吃不到,还是回家好呀。”大家都应声附和。我夹了一块,尝了尝,嗯,还是我记忆中的味道。就这样,你一筷子,我一筷子,你一句,我一句,饭桌上,其乐融融。亲情的温暖,渐渐涌上心头,满满的年味充斥着整个房间。一家人的心,也因为一盘年糕,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