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九年级作文教学600字
作文是学生语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如何进行九年级作文教学文章5篇,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如何进行九年级作文教学600字1
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憧憬与幻想;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缺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别灰心,别气馁,智慧地去学习,解开人生的难题,如一道月光穿破迷惘,陪你到天亮。
学习本应不是墨守陈规,而是去不断思考与领悟,闪耀人性地光辉,彰显人生大智慧。
一条幽径,一株古藤,为学之路上季羡林老先生能以一颗智慧的心去观察注意到一个弱小的生命并为之思考人生,反思自己,化为自己一份无法释怀的过错,这也恰恰体现出季老人格、品性境界之高尚。
学习从来就不是刻舟求剑、一成不变的,学习是一种智慧,真正懂得学习的人能将有限的生命拉长、拓宽、积厚,甚至一种超越时空的姿态永存于历史。学习有境界之高低,学习之大境界是智慧的,能自由撷取生命中的丰美而不为其所累。在学习之路上懵懵懂懂寻不到正确的方向时,不妨问一问自己,我智慧地学习了吗?
学习的征途上,细心观察,敢于质疑,勇敢实践,不断地去升华人生成就。
钱伟长,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国,在从事物理学的研究中从不马虎,细心观察每个公式,智慧学习,书写共和国科技事业光辉篇章;巴金,被誉为“中国良心”的他,在写作生涯不断质疑,并亲身去实践,于《随想录》一书中反思自己,社会与国家,人生得以升华……
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选择。凡是智慧学习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囫囵吞枣、死搬硬套,因而学习能事半功倍。同样,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加于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于学习中,品尝人间百态,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悯人,由此,人性得以升华。
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教训和经验,勇往直前,领悟一种人生真谛。
“学而不思则王,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学习之真谛。学与思往往是一起的。当然智慧的学习方式很多,智慧学习,能从学中收获快乐与幸福,领悟一种人生。
踏一路金花风雨,摇一路声声驼铃,采一路兰芷芳菲,唱一路歌不断。茫茫学海,勤奋作帆,智慧作舟,泛舟于上。智慧地去学习,向人生新的希望迈进。
如何进行九年级作文教学2
一直以来,我都怕教作文。常常教观察,学生不善于观察;教积累,学生厌烦积累;教修改,学生惧怕修改。在许多学生看来,写作文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不想写,也因为没东西可写。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便去抄袭,瞎编,于是许多作文就成了假话、空话、废话的聚集地。
所有的这一切只因为田玉老师而改变。他的作文感知训练课让我犹如醍醐灌顶。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不如听几节田玉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课来得实用。我尝试按田老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习作,只短短一个学期,学生的习作水平就有了明显的提高。田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课究竟妙在哪里?
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才发现田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是由人而文,我的作文课是由文而文。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如何写作文显得束手无策,更多的是关注学生都写了些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新颖,表达是否通顺流畅,文字是否优美生动,至于学生是怎么写出来的,从来不去深究,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以为教作文就是教文字表达,从语言文字入手指导学生的习作,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生活实践脱节,作文课枯燥无味,我教得累,学生也学得怕。
田老师的作文感知训练课,从训练人的感知开始,调动了眼、鼻、手、耳、口等感官,感知生活中的人、物、情、景。从人的感知出发,写作文不再是“手”的事情,还是眼、鼻、耳、口的事情,各个感官分别承担起的重任。从人的感知出发,就是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每一次感知,积累每一次感知都是习作的一部分,感知过程就是习作的过程,感知多了,习作原材料也就多了。从人的感知出发,就是联系生活实际,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我们常说“留心处处皆文章。”那么如何留心呢?还是靠多感官全面细致地感知生活中的事物。只要可以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从人的感知出发,就是从人的真情实感出发。学生调动了眼、鼻、手、耳、口等感官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用心感受,写的作文就有了真情实感。从人的感知出发,写作文不再只是坐在椅子上冥思苦想,通过感知把枯燥的作文形象化,作文成了可看,可听,可闻,可触,可尝,可感的形象。
自从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我在习作课上对学生引导也更有作为了,学生也一改往日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我常常把一粒糖果,一个桔子,一个鸡蛋……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感知物品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结构、质地等。或是组织学生玩游戏,举行一场比赛,引导学生感知活动的过程。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解决学生没东西可写的问题。
作文感知能力训练关注人的感觉,充分挖掘对人,物,情,景的感知,再把感知的内容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即是作文。经过反复的感知训练,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感知能力也逐渐敏锐起来,感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习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田玉老师的作文感知能力训练和思维能力训练博大精深,虽然只学了点皮毛,但已经很受用了。
如何进行九年级作文教学3
一、引言
圣人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面临新课改的大潮,必须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真正了解学生,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只有具有一双慧眼,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需要。
大家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素材匮乏,显得捉襟见肘。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学生现有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却又是最易遭忽视甚至是冷遇的书。
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断,让学生们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写进作文的。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说说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教学活动——学生挑战老师:学生给老师出若干话题,老师以一则选自课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项链》)构思学生的话题。教师出一个话题——“空间”,让学生选用已学的课文素材构思作文,然后说说其构思。教师出15个左右的话题,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课本素材,快速构思,写一个片断。
三、教学过程
1、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吗?”…… 教师:构思平淡、语言贫乏、素材平凡……如同学们所说的,确实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板书)”。
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幻灯片):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风,可以穿越荆棘》(配轻音乐,请一个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却熟视无睹的高中语文课本这一个素材库。大家一起来说说高中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别深刻?
……
(生答,教师随声附和,点头表示赞许或赞同)
听同学们说起课本内容,都是如数家珍啊。原来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为了让大家对材料有一个直观而系统的印象,我归纳了一些典型材料,现在发放给大家,作个参考。
(发放材料之后,进行解说)
我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提供一个范例。如果平时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3、挑战擂主
课本,就是被我们踩在脚下的一座金矿。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挑战擂主”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是“擂主”,你们是挑战者。怎么挑战呢?很简单,我选用一则材料(如:莫伯桑的《项链》),大家给我出作文题目,看看我能否限度地将材料运用到话题中去。
生a: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
生b: 忘与不忘
…….
4、牛刀小试
这是话题作文“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适用范围很广。有相对形象的空间,如宇宙空间、生存空间、自然空间、地域空间、住房空间等;也有相对抽象的空间,如发展空间、学习空间、自由空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心灵空间、感情空间等。
面对这个话题,你能联想到哪些课文材料?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下(可以相互讨论)。两分钟之后我请同学们发言,请积极开动脑筋,这是你表现智慧的时机。
5、实战演练
看来,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宝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矿。而话题则如满天的繁星,仅同学们平时写过的作文话题,就相当多。还记得你们写过哪些话题吗?(生答,教师注意挑选幻灯片上没有的话题板书。)我也替大家挑选了一些话题(打出幻灯片,念作文题目)。话题可谓琳琅满目,变幻无穷,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课文素材,以不变应万变,将有限化无限。
幻灯片(阳光 远方 阅读 人文素养与发展(浙)方向 岸边 一枝,一叶,一世界(浙05)网 细节之美 短暂与永恒 成功与诱惑)
和黑板上(色彩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寻找 )
话题众多,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话题,运用课文素材,写一个片段。时间为十五分钟。
(作品投影展示。师评、生评结合,一材多用方法举隅。)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本,不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剑屠龙刀,握着它,就增添了无穷威力。在武艺高强的人手里,更是可以冲开话题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写作高手。我们的口号是——大家一起来——“把有限的素材运用到无限的话题中去!”
四、教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学生又感觉到写作文的困难比较多。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可用,这是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的一个显著问题。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学生们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教学生限度的去开发和利用已学的知识。作文的素材是无比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地球、宇宙的运动变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虫子、一粒尘土,都可以写入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作文素材的眼睛。实际上,除了课本的素材之外,还有影视、文学作品,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历史名人等,教师可以有系统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陷入“巧妇难于无米之炊”的困境。
如何进行九年级作文教学4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新观点、新方法逐步为广大教师了解、熟悉、认同,小学作文教学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在小学作文的教学工作中,经过一系列方法改进使学生对作文的态度由“要我学”和“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学”和“我要写”。我对课堂作文教学在实践与探索中感悟甚深。
一堂作文指导课,情境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围,就如鲜花招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使他们在美好的情境中能展开思路,从头脑中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作为题材,写出自己的起初经历和真实感受。我认为,让学生进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中发现美,感知美,唤起表达的渴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音乐小品、话剧、编故事、猜谜语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视野和认识能力组织材料,组织故事在脑子里,然后把各类故事由学生组成小组改成话剧表演出来,学生很有兴趣。他们经过讨论,都能根据剧情,塑造自己的角色,因为表演是生动的,又是直观的,再由学生把故事用文字叙述出来,就容易做到有内容,有个性,有文采。通过情境教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练习之中。
另外,如何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学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认为,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间接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书报杂志刊载了大量的信息,学生读书读报不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况,还可以学到不少写作知识。
在指导学生读书读报活动中,我还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学习、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篇好文章,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语言和作者匠心的构思,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如何进行九年级作文教学5
一、课题名称: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二、引言:
作文是学生语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对中学生的个性心理漠然置之。如何关注中学生的个性心理,激发他们充沛的写作内驱力?如果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形式。但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作文,我校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写作知识教学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非主动性地位;
2,不正确的评价机制(如以作文篇数及批阅篇数考核语文教师的单纯的作文终结性定量评价机制)使教师大量的精力花费在作文批改之中,无暇于作文教学方法研究,更谈不上有效策略的研究,本末倒置,导致作文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
3,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作文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报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小学与初中之间、初中各年级之间,作文教学又缺乏很有必要的联系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广大语文教师有待进一步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课题实验的目的、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世界进行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初中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淡化文体意识,注重语言运用能力,淡化理论讲解、注重实际操作,淡化名词术语、注重实例比较启发的精神。
语文教师只有恰当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也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2.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而“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四、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从我校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科学手段,坚持实践第一,加强综合研究,为推进我县“有效教学”展开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主要依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作文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3、认知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使新的内容和旧的内容结为一体,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这一理论可概括为:(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2)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习的核心。(3)认知结构理论突出了学生中心的思想。认知结构理论明显表现出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得研究。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基于这一理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关照下自己“生长”的过程,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生长”。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展示自我,不断丰富自我,更新自我,健康成长。
5、多元智能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智力各有倾向,兴趣各有不同,特点千差万别。可传统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教育观念的“师本观”而非“生本观”,作文内容非生活化现象、作文训练方法的“形式主义”等弊端日趋明显。“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观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6、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五、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2)怎样有效组织、指导学生作文,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3)怎样批阅作文更科学、更有效?
(4)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作文教学评价机制?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将积极主动地研究作文教学策略,实现角色转换;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作文不是单纯地考察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而是记录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他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绽放才情的一种途径;激发他们的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质量。形成适合于本校、本地区的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研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调查研究初中生作文个性心理特征,并就此进行激发学生写做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作文习惯的策略研究。
3.通过初中语文作文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的探索,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作文训练体系进行作文教学,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针对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研究初中各学段(七、八、九三个年级三个学段)不同的作文教学策略,有的放矢,促进作文教学序列化,使作文教学更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5.通过初中作文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或“教师精批细改,学生雾里看花”的局面,积极引导学生、家长、教师等多种因素的参与评价,使作文教学评价走向多元化,也使作文教学由重结果评价走向过程评价。
六、具体思路和方法步骤
本课题拟于2008年9月--2011年1月期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试验准备阶段
1、收集材料, 加强理论学习,审定方案,落实任务。
2、试验班级的确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十二个班学生及相关语文教师)
第二阶段(2018年1月--2019年6月)试验实施阶段:
1.调查访谈初中生语文作文的个性心理,内容习作兴趣、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作文质量、语言积累运用情况、学习习惯、学生对作文的认识等;调查教师作文教学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作文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调查学生已有语文学习策略及教师语文教学的一般策略,分析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作文教学现状、成因,形成调查报告。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借鉴先进作风,结合教学实际,研讨适合我校作文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
3.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
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验经验,反思实验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5.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撰写上述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第三阶段(2018年6月--2019年11月):试验总结阶段
利用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法,探讨研究的阶段成果,明确不足,在弥补缺漏。
七、保障措施和基本要求
(一)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姜延魁同志任组长,语文组全体成员参与研究。
2、上报学校,申请研究经费初步确定三千元,基本满足研究需要。
3、创办作文期刊《新月》。有语文组主办,吸纳学生编排。
(二)基本要求
1、课题组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意见,统一思想,修正研究思路,调整研究方案,确定近期研究重点。
2、立足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堂细节,捕捉课堂信息,加强理论学习,大胆实践操作。
3、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有价值的经验,并及时记录。同时还要将教学中的疑惑点、可研究点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中进行研究和探讨。
4、各参研人员一定要踏实的进行研究,及时进行记录、统计数据、做好总结,并写好阶段总结报告。
八、理论、方法的学习与研究
组织参研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如:《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认知结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等,并探讨作文教学方法(借鉴名师的先进教法,探讨适合我校校情 师情、学情的方法)。采取集中学习和分别探讨相结合,个人探究和集体交流相结合。
九、组织分工与经费管理
(一)组织分工
姜延魁副校长任组长,马耀武、刘伯枭、王秉泰、王艳梅、李占辉、张莉莉为主研人员的《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研究中,马耀武老师全面负责和管理课题研究工作,姜校长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工作,课题组所有成员都将团结协作,积极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
(二)经费管理
本项课题预计需经费三千元,采取经费使用报批制,高效使用经费。
如何进行九年级作文教学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