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察日记四年级单元作文400字
写观察日记四年级第三单元作文400字
今天,我发现花生米已经脱下了粉色的外衣,露出了白白的皮肤。嫩芽的尖上黄色的斑点处长出了细细的胡须,原来花生米不是要烂了,而是要长根了,我恍然大悟。 我好期待嫩叶的出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写观察日记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写观察日记范文1
今天我发现了一个大蚂蚁洞,它就在我家楼底的墙角下。
我抓住了一只蚂蚁,它是由三个小“芝麻”组成的。它的头和肚子是黑色的,像两粒鼓鼓的芝麻,中间是黄褐色的,好似一粒瘪了的芝麻。蚂蚁的身体大约有0.5厘米长,它的身体上像刷了一层漆一样,亮亮的。蚂蚁脑袋上有两根触角,经常轻轻地摇动,像在给同伴们传递信息。蚂蚁的嘴像一把小小的老虎钳子,一张一合的。蚂蚁的腿细细的,一共有六条,它的腿和身子一样,也是褐色的,跑起来非常快。
我把一小块肉放在蚂蚁洞旁,一只蚂蚁发现了肉,碰了碰肉,又退了回去,停了一下,又碰了碰肉,又退回去,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又开始爬上爬下的,从别的洞里爬出来的蚂蚁看了扭头就走,而那个洞里爬出来的蚂蚁把同伴叫来了。我一看,一排排的蚂蚁不一会就到了,接着,蚂蚁又成群结队地爬来,变得越来越多了。
我一个小时后再来观察,只见那些蚂蚁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地把肉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一次次地运到了洞口,它们整齐地排着队往“家”爬,忙得好似肉要被抢走似的,有趣极了!
我又把水洒在蚂蚁洞口,洞口本来是有一堆细土的,现在被我用水冲散了。不一会,出来了许多蚂蚁,它们不断从洞里推出泥土来,洞口很快恢复原样,蚂蚁又可以从洞口进进出出了。
通过这次观察,我觉得蚂蚁是团结、勤劳、不怕困难的小动物,蚂蚁虽然小,但精神却很强大,我一定要学习蚂蚁的这些精神品质!
写观察日记范文2
大自然的万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你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发现事物的奥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绿豆的奥秘。
上周一,老师让我们泡豆子观察,我把绿豆放进方便杯子,倒了一点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第二天一起床,我看见绿豆长得胖乎乎的,跟黄豆一般大小了,绿绿的,非常可爱。第三天,所有的绿豆全部裂开了,有的从两片绿色的外衣中探出了头,有的干脆脱光了外衣,露出了洁白的身子,还有的在两块豆瓣之间,长出了又白又细的芽。一颗颗长出芽的豆子就像钢琴谱上的音符,只是符杆还有点短。
国庆节放假,我都忘记绿豆的事了。做作业时,我突然一抬头,发现绿豆已经长叶了,又小又嫩的叶子像出生的婴儿躲在杯子里。9月30日,绿叶快要伸出方便杯口了。过了一天,我用尺子一量,有10厘米了。仔细一看,以前的芽向下长,有了一些细细的根,两片豆瓣之间的叶子向上长。原来我们吃的豆芽都是它的根。又过了两天,有的茎叶已经遥遥领先了,两片叶子对着生长,像一个绿绿的“v”字。10月4日早上,绿豆的茎叶都朝着窗台的方向弯腰了。我把方便杯转了个方向,把茎叶向窗台的一面背向了窗台。第二天,它们居然又向着窗台了!哇!原来屋里太暗,它在努力寻找阳光呢!
我们只给了绿豆一点水,它却能顽强地向着太阳生长,我被它顽强的生命力感动了。于是,我从花盆里挖了一点土放进了方便杯里,等待下一个奇迹的出现。
写观察日记范文3
2020年9月8日
今天老师让我们种豆子来观察写观察日记,首先我和妈妈到买豆子来选种,我和妈妈选出了20可又大又红的豆子,接着我们回到了家把20颗豆子泡了一遍,然后我们把他们放到一个装满水的碗里,我问妈妈:“为什么有18颗沉了下去,有的豆子却浮了上来呢?”妈妈说:“沉下去的就是完全成熟的,浮上去的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然后我们把这2颗红豆捞了出去,把18颗豆子泡在水里,我真想让它们现在就发芽吧!
2020年9月14日
这一天早上我急急忙忙的从床上起来观察我的红豆,现在这是把颗红豆已经在碗里发芽了,我问妈妈:“它发芽了,还用在水里吗?”,妈妈回答道:“咱们应该把这些红豆放在土里了。”这是我看见了一个长毛的豆子,我问:“这个豆子怎么长毛了?”妈妈说:“它坏了”。接着我们一边把豆子种在土里,一边把长毛的豆子挑出来。
2020年10月4日
今天我和妈妈起床一起去阳台看红豆,这18颗红豆已经长成了一棵棵红豆苗长得非常茂盛,它的茎站得笔直,就像一个个巨人守护着我们家的阳台,它的叶子嫩嫩的,绿绿的,就像扑克牌里的黑桃似的,那些叶子交叉在一起错落有致。也许他是我种的,所以我每天给它浇水,我和它产生了感情,有一次妈妈开玩笑说:“我要把它拔出来炒豆芽”,我一听非常生气的说:“豆苗多可怜呀!”
我希望红豆苗快快长大!
写观察日记范文4
2020年10月21日 晴
大自然是充满无穷的奥妙的,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自然界中的现象。最近我就观察到一种我不知道的现象。
暑假的时候,我去大姨家,发现大姨家有两盆奇怪的植物,深绿色的叶子,而且叶子是为披针状的。我很奇怪,于是就左一个问题右一个问题地问大姨,大姨耐心地给我讲解:“这盆植物叫铁树,传说是弥勒佛和佛祖争佛时有的植物。”我继续追问道:“那铁树能开花吗?”“我也不知道,但弥勒佛和佛祖争佛时开过花,那是传说,我估计应该不能吧!”
但是,前几天我去大姨家,现象可不一样了!
我又去大姨家时,一进屋,就往屋里跑,想看看铁树。刚进屋里,我却发现花盆里和叶子上有许多红色的小东西。我吓了一大跳,惊讶地叫了起来:“大姨,你快来呀!铁树好像生虫子了!”大姨一听,赶紧跑过来说:“真的吗?”说完,她就低头往盆里一看:“咦,这好像真是虫子,可是虫子哪有这种样子的呢!”我着急地说:“吃的好呗!”大姨还是不相信,于是我就找来妈妈,妈妈仔细看了一会儿,说:“这哪是生虫子了,这大概是开花了!”我和大姨对视了一眼,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铁树不是不开花吗?”“铁树怎么不开花呢!”妈妈说,“前几年花卉大厅还展览过铁树开花了呢!”我又问:“为什么开花了呢?”“这我可不知道了。”妈妈说:“你还是查字典吧。”我一查字典,原来是:铁树是开花的植物,开花是不常见的,往往多年才开一次花。妈妈看完我查的资料,笑着说:“以后要做一个好好学习,细心观察的人!”我说:“一定会的。”
大自然的这些现象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呢。让我们一起去多多接触大自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人吧!
写观察日记范文5
我过生日时,妈妈给我买了两只小狗,一只叫做小白,另一只叫做小黑。
小白的颜色是白色的,团起来像一个圆溜溜的小绒球。它的耳朵是半圆形的,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像两颗黑黑的宝石。他它还有一只灵敏的鼻子,任何气味都逃不过他的鼻子。而小黑呢,全身黑乎乎的,跟小白一样有半圆形的耳朵,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还有一个湿漉漉的小黑鼻子,一只挑食的小嘴巴。
如果小白和小黑很高兴,就会贴着我撒娇,蹭着我的裤腿,要是不高兴了,就谁也不理。
有一次,我帮小白、小黑洗澡。小白要先洗,所以我先帮小白洗,小白平时很爱干净,走路都走脏的地方。小白洗完,我帮小黑洗,小黑好像在说:“我为什么要最后洗?”小黑不像小白爱干净,一到盆子里就东跳西跳,弄得浴室天翻地覆。
别看小白瘦小,其实小白的饭量很大。每到中午,小白总是第一个到饭桌前。开饭了,小白用爪子在饭里面寻找着什么,原来是在找小肉干呀!
小白和小黑是一对形影难分的好伙伴,它们每天都会到院子里玩,搞得院子像打过仗似的一片狼藉。小白和小黑最喜欢玩赛跑,每一次都是小白赢。
这就是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狗,你们喜欢吗?
写观察日记范文6
9月23日 星期六 阴
今天晚上,我们为了观察红豆的生长过程,就抓来一把红豆泡在水里。这些红豆身穿褐红色的“外套”,十分神气。仔细看来,红豆个个都有一个小小的月牙形“刀疤”。这些“刀疤”的形状大小几乎一模一样。那这些“刀疤”是什么呢?它又有什么作用呢?我那小小的心灵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问号。
9月25日 星期一 阴
我放学回家,一进门就闻到一股腥味儿。莫非妈妈买了鱼?我顺着气味一路来到阳台,才发现是泡豆子的水已经发臭了,但豆子却膨胀变大了许多,有了小拇指指头那么大了。令我吃惊不已的是:红豆那原本褐红的“外套”已经变成一件淡红色的“衬衫”,泡豆子的水竟然也带着淡红色。我被这一切弄得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兴奋地帮它换了水。
9月30日 星期六 阴
今天,我发现前几天长出来的小嫩芽原来是红豆的根。这些根并不是纯白的,而是乳白色带着淡淡的、不引人注意的紫色和绿色。仔细看,根的底部还长着不可计数的须根,摸上去硬硬的、痒痒的。最使我兴奋的还是:根的顶部竟不可思议地长出了两片嫩黄的小叶。小叶子两旁的豆瓣成了它形影不离的“保镖”,时时刻刻保护着它。
写观察日记范文7
我养了两只可爱的小蚕,我给它们取了个名字,一个叫小胖,一个叫圆圆。
我记得它们一开始还是一个小小的蚕卵,圆圆的,厚约0.5毫米,宽约1毫米,在阳光的照射下,小卵闪闪发亮,像一个金灿灿的小宝石。
过了几天,蚕卵上出现了一个小洞,里面钻出了一只小蚕。又经过了两三个小时,另一个卵里伸出了一个黑色的圆头,紧接着,细线似的小蚕从卵里慢悠悠地爬了出来。好可爱哟!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又惊又喜,小蚕们长大啦!我放学回家,只见小胖正趴在桑叶上,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张开小嘴巴,快活地啃着那一小片桑叶,推了推正在睡大觉的圆圆,翻了个身,兴高采烈地爬走了。没一会,圆圆被我彻底吵醒了。我用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第四天,我发现小胖不吃桑叶了,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我想肯定是在蜕皮了。它把头高高扬起,小蚕渐渐露出了又白又嫩的头,紧接着,胸、腹部都成了白白的了。我轻轻拉开米黄色的皮,仿佛就是一只完整的蚕。它一生要进行六次这样艰辛的蜕皮,之后,结茧,变成蛹,化成蛾,产下卵,蚕的一生就这样终结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的一生是多么短暂,它们却把宝贵的年华都凝结在了洁白的丝线上,奉献给人类。蚕,你是多么可爱,多么可敬,多么伟大!
写观察日记四年级单元作文4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