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陈家祠有感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陈家祠是广州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游玩陈家祠后的感受文章,供大家参考。

陈家祠有感1

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建,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而它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的族祠和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参观让我见识多多,感受多多,同时也使我引发了对中国家规、族规的思考。家族观念使人的情感需求有归宿感,有寄托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叶落归根”就是表达这个意思。陈家祠的背后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全广东省的陈氏族姓不惜破费专门筹资集中于广州建立书院和祭祀祠堂,目的就是为了祭祀和方便同宗子弟读书,其所表现出来的家族凝聚力惊人!

家族观念其实与政治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代的“一人得道,仙及鸡犬”到现代的“裙带关系、走后门”,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顾名思义,就是说一个家族的一个人当了大官,他的整个家族的人也能当官。裙带关系、走后门我们耳熟能详。可见,家族观念对政治的影响之大!

家族观念对政治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举个例子说明,如果一个家族的一个人当了大官,而他又是一个好官,那么在用他们家族的人时候,就会举荐人才和贤士,这样就能真正选拔人才,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反之,如果是一个庸官,凡是他家族的人都想弄进来,那么就是庸者上,能者下,乌烟瘴气。另外,政治党派、羽翼、同盟一般也是出自于家族之人。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在培植派系人士就会首选宗族之人,而派系斗争和派系矛盾激化时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利。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族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但存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是我们在发展中时时思考的。

陈家祠有感2

今天是周末,我和朋友按计划来到陈家祠游玩。

在陈2113家祠门外,有两只威风凛凛5261的石麒麟,像是陈家祠的守卫4102一样。陈家祠的外墙是由青灰色的砖砌成1653的,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屋顶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都装饰得诩诩如生!看,有两条似龙又像麒麟一样的装饰物,两条长角翘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两条鳌鱼,这是吉祥的象征。

陈家祠迎面就是一扇大门,门口中央刻着红色的四个大字"陈氏书院",门的两侧刻着一副对联,原来,陈家祠是当时广州省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各地读书人来广州科举考试时居住,故又称陈氏书院。

我刚跨进大门,就看见有很多玻璃陈列柜,里面有很多泥做的小人,妈妈说,这就是记录着很多广州传统文化的展示柜,有广州的童谣《落雨大》、《鸡公榄》、《新抱茶》......

再往里走,有一些关于陈家祠的介绍,有“潮州木雕”和“陈氏书院的祖堂神龛”的展示,潮州木雕是如此精细,可以算上中国一绝。祖堂神龛则记录着陈家祠的历史。

参观完陈家祠,让我对广州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真让人回味无穷呀!

陈家祠有感3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自百度)

从小学开始,我就从老师和长辈的口中听过许多关于近代的历史和各种有关的建筑,在众多的近代历史古迹中我听的最多的就是陈家祠和中山纪念堂,所以一直都很想亲自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气氛,刚好中国近代史这个课程要求我们去参观一次清末民间的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于是我就有了一次参观的机会,由于时间限制,我只去参观了陈家祠。通过各种资料的的调查,我对陈家祠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知道了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它的前身其实是一个学堂,也是当时广东72县陈姓合族宗祠。刚建成时用来作为广东各县陈氏子弟来省城应科举时学习及住宿场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在100多年前的广东,姓陈的人很多,陈这个姓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原因有三个:一是人多;二是有钱;三是能做官。正是因为姓陈的人,家大业大、财力宏厚,才有能力集资修建这座祠堂。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48位陈氏家族中的乡绅名流,联名发起修建陈氏书院。同年的7月,陈氏用银元21691元3毫8仙,购买了广州西门口外恩龙里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地产,

陈家祠最终历时7年落成。陈家祠当真不愧是富有清末民间代表性的建筑,只站在路口就能感到一股古代的气息,走进去一看却又不缺乏近现代的文化。当我看到陈家祠时,虽然不能纵观它的全部,因为还没走进去,但是我却能感到那种宏伟的气势,简直就迫不及待想进去参观一下。进入陈家祠后,最能吸引我注意力的就是一对威武的石狮子,虽然有人说它们的神态祥和,但是我认为它们给人一种十分庄严的感觉。其次就是在里面看到的屋顶,里面的屋顶有各种雕塑,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石雕,砖雕和泥雕是最具中国古代气息的东西,然而陈家祠里面的屋顶都充满了这类的雕塑,有镂空的花纹,还有一些大概是什么神兽或吉祥物之类的我也说不上名字来,但是总体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分古色古香而且赏心悦目。进入前厅之前,会见到两扇高大的门,两扇门各有一个门神,分别是秦叔宝和尉迟恭,这两个门神高大威武并且很有震慑力。其实我觉得陈家祠里面的各种雕塑是最有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每一个雕塑都很精美细致,美轮美奂,这充分的体现了当时民间手工业技术的精湛和工人们高超的手艺,而那些根据历史故事制作而成的雕塑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陈家祠不愧为中国的一块历史瑰宝!

陈家祠有感4

夕吹撩寒馥,晨风夹冷光。虽说此次游览不是一大早的风火出行,但也可见证那初冬的肃杀了,但也没办法皇命(老师之作业)难为,只有舍得一生剐才能换来那可怜的及格吧!马克思主义永不变,中华传承亦永恒。陈家祠,我们来了。游览一处,必解其历史,才方得起游。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夕吹撩寒馥,晨风夹冷光。虽说此次游览不是一大早的风火出行,但也可见证那初冬的肃杀了,但也没办法皇命(老师之作业)难为,只有舍得一生剐才能换来那可怜的及格吧!马克思主义永不变,中华传承亦永恒。陈家祠,我们来了。游览一处,必解其历史,才方得起游。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

陈家祠有感5

今天,我和家人去了陈家祠游玩。

陈氏书院,永恒传承之缩影---羊城陈家祠观后感夕吹撩寒馥,晨风夹冷光。虽说此次游览不是一大早的风火出行,但也可见证那初冬的肃杀了,但也没办法皇命(老师之作业)难为,只有舍得一生剐才能换来那可怜的及格吧!马克思主义永不变,中华传承亦永恒。陈家祠,我们来了。游览一处,必解其历史,才方得起游。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

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于1976年被台风挂倒,于1981 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石湾陶塑脊饰。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不知不觉已经游览结束了,对陈家祠也了解得差不多了,虽然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但此行还是收获满满呀!


游陈家祠有感相关文章:

2019年精选广州陈家祠堂导游词五篇

八年级暑假去旅游的作文5篇

旅游导游词开场白范文

游陈家祠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9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