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
推荐文章
2022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事关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篇一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蕴含于其中的“粮”苦用心,始终牢记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注重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绷紧“思想弦”、撬动“创新力”、坚守“节约心”,坚持不懈站好岗、尽好责,保持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当好“粮”辰美景的“麦田守望者”,在保障粮食安全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绷紧“安而不忘危”的“思想弦”,用力守护好“粮”辰美景。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粮食的安全防线筑得牢,才能将“中国饭碗”稳稳端在手中。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具有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用好粮食安全“攻略”。正所谓:“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米满仓足”厚积的是应对变局的底气。聚焦粮食生产的安全大环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践行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应变、精准识变,把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扛牢在肩,从群众需求着力,从本地实情出发,统筹利用好土地,以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不断提升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提升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和保障能力,实现粮食的稳产增收,提升防范安全风险的能力。
撬动“十年磨一剑”的“创新力”,用技守好好“粮”辰美景。科技是兴粮的支撑,只有走好“科技路”,才能下好粮食安全的“先手棋”。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科技文章”写在“希望的田野”上,以科技的“如椽巨笔”绘就更多更美的丰收之景。古往今来,一切的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探索与实践,袁隆平院士躬耕于田野、研究于水稻,为粮食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升了粮食的生产效率。面对粮食发展之路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紧抓技术提升这一关键,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到土壤水肥的技术检测,从无人灌溉的省时省力到良种优化的技术提升,用好先进农业种植技术,提升粮食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提升粮食安全的保障,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动科技创新。
坚守“粥饭思不易”的“节约心”,用心守护好“粮”辰美景。“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保障粮食安全,要形成人人珍惜粮食、人人不浪费的良好风气,不要“舌尖上的浪费”,以“光盘行动”的好风尚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作为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多算长远账,心怀“国之大者”,加强宣传教育,把牢“思想之舵”。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还要当好宣传员,深入开展粮食节约宣传活动,让群众抬头可见标语,心中铭记责任,珍惜碗里的每一粒粮食,让节约的意识深入人心,凝聚爱护粮食的磅礴之力,继承并发扬好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共同守护好“天下粮仓”。
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篇二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是国之根本、民之命脉;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国之基石”“国之大者”。各级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从“国之大者”的政治角度深刻领会“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意义,切实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护好耕地“生命线”,方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守好耕地这条确保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承担起“保土”“管土”之责,不折不扣落实“田长制”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耕地管理高质效、耕地数量不减少;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赋能助力耕地修复和改造,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确保耕地质量与效益双提升;引导科技特派员队伍和“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能人队伍,与种植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捆绑”发展,“传经送宝”到田头,带动群众采用绿色种植模式,推动粮食作物种植向绿色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升级种子“芯片”,方能确保“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需要多方合力、与时俱进升级种子“芯片”。种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校要形成合力瞄准“卡脖子”领域,打“翻身仗”,在继续稳固提升主粮作物基础上,在短板领域加大合作攻坚,力求早日突破;如果说种业是农业“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芯片”的“芯片”,要保护种业科研活动的核心,做好种质资源收集、创新、应用和管理,进一步强化种质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合作研究,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和育种创新成果转化;必须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一支具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种子精神”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坚持行稳致远,方能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在不同时期进行实践探索,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方能牢牢把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使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广”;只有坚定不移地践行新的国家粮食安全观,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手段保障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才能越端越稳;只有把粮食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让14亿多国人从“我”做起,从“微”处着力,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同心守护“中国粮仓”。
仓廪实,天下安。只有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守好护牢“中国粮仓”,行稳致远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才能筑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石,确保“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篇三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既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牢守耕地红线,有效防止粮田“非粮化”。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明确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耕地保护思维,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做到粮田“非粮化”治理心有所尺、管有所据,强化耕地用途管理。同时,做好耕地保护普法宣传,为老百姓解读好各项政策知识、法律法规,避免老百姓出现“耕地政策盲区”,为“牢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驾护航。
推动高标准农田改造,有效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根据科学数据评估,耕地质量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可见推动高标准农田改造势在必行。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40%,推动高标准农田改造依然任重而道远。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要强化农田改造学习,多向专家学者请教、多去田间地头走走,因“地”施策、科学施策,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让老百姓的“望天田”变成“囤粮田”,真正端牢“中国饭碗”。
规范土地流转,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再加上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农村土地撂荒、利用率不高。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必须强化土地利用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前全国各地都有根据地方现实情况,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相关细则,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走进百姓,在广泛宣传相关办法的同时,了解群众需求、化解群众顾虑,根据百姓反馈,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情的高效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强化县乡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在消除百姓疑虑、保障百姓利益的同时,有效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率,筑牢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篇四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4月10日下午,__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我们要充分认识攥紧中国种子的重要意义,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多渠道发力攥紧中国种子。
增强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忧患意识,从思想上攥紧中国种子。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子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确保种子安全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去年7月,__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我们不能只看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农业发展中不能只看经济效益,要放眼长远,提高站位,做好时刻应对自然灾害、人为操控等可能引发粮食安全的战略准备,将攥紧中国种子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底线。
发扬“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从源泉上攥紧中国种子。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大部队”。但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亿,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正逐渐减少,相应的,种粮人员也逐渐减少,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本土粮食作物的失种。我国已连续19年将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足以引起我们对事关粮食安全的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我们常讲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种、藏粮于民,种源要自主可控,就要完善和落实相应农补政策,依靠广大农民朋友,让中国的种子,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形成良性循环。
推进农业科技特别是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从技术上攥紧中国种子。现在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农种科技也不例外,育种技术的革新发展,是农作物增产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优良种子可以贡献粮食增产量的45%~50%。“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也明确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提供方向引导和组织保障,持续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粮食生产和粮种培育中。
完善规章制度为种业发展保驾护航,从法治上攥紧中国种子。种业高质发展、种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而建立激励和保护原始创新的种业法律制度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已于2022年3月1日施行,全面强化了品种权的保护力度,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推向新高度。要广泛宣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代表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都应充分认识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了解法律确立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确保法律有效贯彻实施。
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篇五
10月16日是第__个世界粮食日。自1981年起,有关国际机构、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这一天都要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旨在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__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我国的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目的在于进一步唤醒全民的粮食安全意识,用实际行动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问题一直是全球问题。当前,全球粮食紧缺问题是难以克服的“瓶颈”,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每9人就有1人在挨饿。在发展中国家里,每5个人里就有1人营养不良,有20%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占有率是无法保障的,全球大约每4秒钟就有1人死亡,饥饿每年夺走上千万人的鲜活生命。今年由于蝗灾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粮食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民以食为天,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我国虽然粮食连年丰收,看起来供应充足,但中国的食物资源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安全问题仍是头等大事,不得不慎。我国致力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在产业规划、精准施策、细化服务、技术护航等各方面大力扶持,让农村拥有大批能创业、懂创新的新农民,保住了耕地红线,促进了农作物优质高产,有效地稳住了农业的根基。
粮食安全来自于政通人和。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地端牢了中国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我们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实施藏粮于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跨上7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今年以来,广大农民群众涉农企业响应号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戴着口罩”及时耕种,做到了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全年我国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粮食安全得益于全民行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段时间以来,餐桌上、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严重,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也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极大隐患。作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带头践行“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新风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全社会形成节约之风,杜绝奢侈浪费。要加强全民教育引导,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光盘行动”,让节约粮食入脑入心、付诸行动、成为习惯、形成美德。要充分发挥监管力度,对严重浪费行为坚决惩处,对过度消费行为要正确引导。要守住耕地红线,做到能种尽种,最大限度保证粮食生产的自给率,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篇六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四川这十年答卷沉甸甸,其中打造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绩显著。全省粮食年产量达716亿斤,十年增加62亿斤,新增产量可供1700万人吃一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001元增长到2021年的17575元,生猪出栏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方位、牢牢、确保……这些词汇语重心长,无不透露出党中央对粮食安全念兹在兹,对中国饭碗高度重视。同样,聚焦粮食安全,此前__在四川考察时也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这是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耳提面命的殷殷嘱托、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各级党委政府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确保安全万无一失。事实证明,“天府粮仓”底气“食”足,为“中国饭碗”交出有信心、有底气的“四川答卷”。
下好政策措施引领的“先手棋”,赋能乡村新动力。粮安天下。四川是全国种业大省、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粮仓。当下,四川广大干部党员群众正一项一项落实、一件一件推进,把殷殷嘱托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勾勒的蓝图转化为“实景图”。四川不断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研究制定保障粮食安全、推动落实乡村振兴“1+5”一揽子政策,力争用3年时间提升建设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0个以上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100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园)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眉山市8月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十片”粮食高产高质高效示范引领新格局;推进“鱼米之乡”创建,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天府菜油”行动……四川着力构建现代粮油产业体系,先后布局75个优质稻基地县、20个小麦生产重点县和48个油菜大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川粮油”特色优势区,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成色十足。
插上科技赋能的“翅膀”,书写“优粮”新答卷。从4500年前古蜀先民播下第一粒水稻种子,到承载着“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日前,四川代表团新闻发言人郑莉在介绍学习讨论__报告情况时,将“天府粮仓又增添科技的新粮”话题带上了党的__, 可见,“科技新粮”成为盛满中国粮仓的关键。旗帜指引方向,核心领航未来。四川历来注重坚持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开展科技新粮,超级稻种子芯片“卡脖子”技术攻关,让“好种子”带来“好收成”;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把“在田的丰收”转变为“到手的丰收”;无人机播撒农药、“种田管家”打理水稻、农技专家在线看田,让“会种田”变成“慧种田”……全省率先实现水稻“耕、种、播、收、烘”全程机械化生产,让现代化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让科技成果在田野上“大展宏图”、为大国粮仓“保驾护航”,“藏粮于技”书写蜀乡“优粮”答卷。
落实“长牙齿”的硬举措,续写“天府粮仓”新故事。从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到家喻户晓的“天府粮仓”,绿野平畴、河渠交错、沃野千里,人富粟多……成都平原日渐成为中国高级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中心。丰收捷报传,天府粮满仓。邛崃市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粮油产业示范园首次进行百亩规模连片实产验收,平均亩产达708.8公斤;崇州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超级稻品种“川康优6308”平均亩产达783.6公斤,相对普通优质水稻的亩产高出180多公斤;眉山永丰村水稻平均亩产680公斤,核心区水稻亩产达700公斤,粮食总产量超过了4000吨……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牢牢抓紧“中国粮袋”、端稳“中国饭碗”,也是传承着这份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这是四川各地坚决落实“长牙齿”的硬举措,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耕地总量稳中有升、质量稳中向好,确保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长期稳定供应,积厚成势的“天府粮仓”的故事正在续写。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让“中国饭碗”里盛满“四川粮”,这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巴蜀大地也将以沉甸甸的丰收成果提交完美的时代答卷。今天,放眼孕育丰收的广袤巴蜀大地,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底气不断增强,天府新粮仓,未来足可期。
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篇七
9月23日,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成都举行,这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进步。只有以粮食丰收确保粮食安全,才能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感受丰收节的深远内涵,择最佳“视角”,观最美“丰景”。
品一滴汗水,折射“丰景”的多彩璀璨。粮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用辛勤的劳动种出来的,每一粒粮食里面,都凝聚着农业工作者的汗水。党中央把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紧抓不放,持续在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调动种粮积极性。广大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为粮食丰收提供水利、应急、气象、技术等支持。广大农民群众和涉农企业积极响应号召,做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确保连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赢来了遍野金黄的美丽“丰景”。
望一方良田,远眺“丰景”的辽阔深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是从土地上种出来的,没有足够数量的良田,粮食稳产丰产就会成为空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耕地家底并不丰厚,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我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各地签订“军令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始终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最大限度保证粮食生产的自给率,赢来了辽阔深远的美丽“丰景”。
观一粒种子,洞悉“丰景”的无限空间。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种子问题一直是粮食丰收的“瓶颈”,甚至是“卡脖子”难题。长期以来,一大批粮食生产领域科技人员,以一粒粒中国好种子,播撒着丰收的希望。他们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玉米专家、“最美奋斗者”李登海,让“土蛋蛋”变成“金蛋蛋”的马铃薯专家金黎平,还有无数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以科技为笔、以田野作纸,饱蘸种子的五彩之墨,绘就了前景广阔的美丽“丰景”。
看一部农机,捕捉“丰景”的闪光亮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种地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刀耕火种、靠天吃饭,也不再依靠肩挑背扛、面朝黄土背朝天。十年,我们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程,智能农机、电脑、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领域、各环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新时代的农业工作者,正实现着由“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以科技之光,点亮了一道道亮点纷呈的美丽“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