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的端午节作文

若水0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天台的端午节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台的端午节作文1

仙林故居,神游佳处,多天公之桥塑,绝腾江而后仰。汉地多娇,竟储惊世异峰,神州有幸,复得攀天秀柱。

灯谜龙舟,夏喜春愁,延恬奇树愈翠,妖纵艳阳更羞。望青天,寻津途,林海一聚,可怜劲弩。

腾天门而西构,醉迷途而飘游。灵崖飞仙,目浮云于足下;烛峰探月,窥仙宫于穹苍。岱顶独危而众渺,万佛久闻而未见。琴泉雅奏,识异世之妙乐,八仙归来,部灵药于人间。斜阳欲坠,盛势难收,鹤戾缠悠风竞远,余晖抢苍松一簇。长天恨晚,未尽揽冠之意;灵虫和韵,引触北海之鲲。

岳飞多难,李牧难全,屈子高洁,拥娥眉而众妒;于谦忠诚,留清白而负冤。家亲未同,山河飘星。贼寇猖狂,妄篡钓鱼之所;蛮夷无知,窃临南海之滨。梦寒扫兴,有负盛情。登高而醉,意跂望于江山,引樽提笔,是胸揽于天下。书生无用,常被屋檐。壮志擎天,徒作举众笑柄;正气长存,仍困砍井之坑。蹬斯灵山,酣然妄赋,庶子直言,其情切稚,薄词穷句,始见笑于大方,茅庐未破,幸承蒙于伟任。

天台的端午节作文2

记得我还小的时候,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到了端午节,我总要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不惜奔波万里,乐颠颠来到外婆家,到了家门口时,我就能隐隐的闻到一股似花香的香气,为了赶紧揭晓答案,外婆一开门,我就一溜烟从外婆的胳膊底下钻了过去,直奔厨房。我寻着香气的源头,一点一点地寻找“答案”,令我大吃一惊。啊!原来是那白莹莹的糯米发出来的香味呀!外婆在上面抹了一层槐花蜜,怪不得我会把它误认为是花香呢。在糯米的旁边摆着黄橙橙地鸭蛋黄,喷香的鲜肉,还有那大大的既补气又补血的红枣,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就把它们一股脑的吞下去。

外婆又冲我笑了笑,便开始包粽子了,外婆先把涂了一层槐花蜜的糯米上放了一个大红枣,然后拿起苇叶,把糯米放进去,又灵巧地摆动了几下,一只三角形的小粽子便映入了我的眼帘。外婆包粽子的速度堪称“打遍天下无敌手”。我看了外婆包了四个粽子,也没有发现出什么秘密,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问外婆:“外婆,你包粽子的速度怎么这么快呢?有什么秘诀吗?”外婆笑而不答,过了好一会儿才慈祥地对我说:“也没有什么窍门,熟能生巧嘛!”听了外婆的话后,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我爱端午节,我忘不了外婆包的那香喷喷的粽子。

天台的端午节作文3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天台的端午节作文4

端午节快到了,大街小巷飘着一股浓浓的香气。

传说屈原跳河而死,百姓们都到汩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在打捞屈原的遗体时,有一个人准备要把饭团丢进河里,说是让鱼虾吃饱,就不会吃屈原的身体了。后来怕是被龙蛇所食,人们用竹叶包饭,外缠彩丝,渐渐的流传下来就成了粽子。

有一次,我去奶奶家包粽子,我要看看奶奶是怎么包的,只见他的手里拿着绿色的竹叶,卷成一个三角形,一只手紧紧地夹住,另一只手往竹叶里面灌米。接着抓住叶子一折一叠一裹,再用彩丝一扎,一个完整的粽子就完成了。

我学着奶奶的动作,可是这个叶子总是包不好,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包好了三角形,我再往里面灌点儿米。哎呀!米放多了,我正想叹气时,奶奶把我的粽子重新包了一下。我看的非常用心,奶奶也教的很用心。我知道怎么包啦!我学着奶奶的动作一点一点的完成,一个粽子就包好了。虽然没有奶奶包的那么漂亮,但是我也很满意。

我吃着我亲手包的粽子。真是清香扑鼻,软糯可口。

这个端午节过的太有意义了,我不仅懂得了它的由来,还亲手包了粽子。真是太有趣啦!

天台的端午节作文5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但是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为何不吃饺子呢?

“为何过端午节呢?”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的一位大臣屈原的。”我又问:“那为什么要包粽子呢?”妈妈不厌其烦地说“那是因为要把粽子扔在江水中,让小鱼、小虾吃粽子,不要吃屈原的身体。”

中午的时候,粽子熟了,三角形,鼓鼓的,很是好看。我让妈妈给解开一个粽子,一阵香味扑鼻而来,我吃了一口,那糯米软软的,像一块软软的棉花糖,好吃极了!

吃完午饭,我便找来了我的平板电脑,打开百度,让它给我“讲”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平板电脑“说”,端午节有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的习俗,讲了屈原因为爱着自己的国家而跳江自尽。

我不禁唏嘘感叹,原来每端午节背后都有着一位让人永久怀念的英雄人物,有一段永远值得人们感动的故事。记住端午节,就是记住一种精神:忠心与爱国。

天台的端午节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110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