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习俗作文
春节贴年画也很普遍,古朴稚拙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节拜年习俗作文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春节拜年习俗作文1
终于迎来了春节,大家应该都有一些很喜欢做的事情吧?吃色香俱全的饺子,看绚丽多彩的烟花,贴情意浓浓的春联……。而我最喜欢做的事便是放鞭炮了。
瞧,歌唱家鞭炮来喽,我和爸爸先把整圈的鞭炮拉直,平放在地上,就立马飞奔到几十米开外的地方,用力捂住耳朵。只见爸爸把打火机伸到导火线下方,猛地一按,之后立马捂着耳朵,奔到我这。“啪”的一声,只见点燃的鞭炮,仿佛脚底下长满了刺,上窜下跳,又好像屁股着了火,火光闪闪。放鞭炮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下雨天打雷,震耳欲聋;又像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豪放不羁。这位歌唱家的声音真大呀,大得就像是行星爆炸;这位歌唱家的声音真透啊,透得仿佛隔着十面墙都能听得见;这位歌唱家的声音真美呀,一会儿高昂激情,一会儿低沉雄厚,真不愧是一名闻名遐迩的歌唱家。
鞭炮不仅是一名歌唱家,还是一位表演家呢!
那红彤彤的灯笼,那喜洋洋的春联把一个大舞台打扮得年味十足,有各种各样的鞭炮会到这里来体现精彩万分的表演。首先是螺旋炮开始了表演,只见她高举火花,踮起脚尖,360度旋转了起来。这时导演急忙叫烟雾弹上场,只见他们喷出了各式各样的烟雾。不一会儿便将舞台变成了云雾迷蒙的仙境。之后闪光弹连忙把灯光打向螺旋炮,它若隐若现的舞姿,加上各种各样的灯光,五颜六色的烟雾,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转眼,春节又悄悄地过去了,我将会期盼着下一次遇见鞭炮,期盼着它的歌声与表演。
春节拜年习俗作文2
我的姥姥家位于河北保定,它是一座历史名城。有名的冉庄地道,小兵张嘎,直隶总督府就出自这里。今年,我回来过年啦!
俗话说得好:“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对半转。”今天是二月九号,我们一大早就起来劳动了,我和姥姥来包饺子。先拌好馅儿,韭菜的,豆角的,白菜的,可多啦!再擀好面皮,就可以开始包了。用勺子装上点馅儿,放在皮中间,用手对半捏,一个饺子就出来了。虽然开始做的不怎么样,但做多了也就熟练了。
我们先把饺子放在冰箱里到了中午再吃。然后去买一堆丰厚的礼品走亲访友,祝福他们新年快乐。在给小朋友们发红包。
到了下午,我兴高采烈的买了许许多多的鞭炮和烟花回来,因为我最喜欢听那种响声——有过新年的气氛。
晚上,我们把亲人都请到了家里来吃年夜饭,我的小姨做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年糕,我最喜欢她做的八珍年糕了上层和下层是白糯米做的,中间那层是豆沙和红枣,詀上白糖,可香了!心里都觉得甜滋滋的。她还做了糖醋鲤鱼,代表的是连年有余。除了这些,还有许多连你见都没见过的美食呢!
打开电视边吃边看春节联欢晚会,真享受!
午夜,家家户户拿着鞭炮燃放“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那声音震耳欲聋,但大家笑容满面。这烟花也是如此的美丽,它打动了我,在我看来它是鲜花,五彩缤纷,在夜空中绽放,伴着星星和月亮。虽然没有香味,但我问到了新年的味道。这个新年,我过得很开心!
春节拜年习俗作文3
今天就是大人给老人、小孩派红包的节日——春节。大家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派红包吗?
传说,有一个叫“祟”的可怕怪兽,它在春节时,总会到一个睡熟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醒来之后就会疯疯癫癫,胡说八道。又是春节,一次,“祟”正想去摸一对老夫妻孩子的头,忽然被一道亮光亮瞎了眼,它顿时惊慌失措,一溜烟地逃跑了。原来,“祟”怕光,是这对老夫妻放在桌子上的铜币被月光照出的亮光吓走了它。后来,人们效仿老夫妻,在春节时把铜币包进纸里,趁着孩子拜年的时候送给孩子,以防被怪兽惊吓,慢慢地,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今天的“红包”。
今天早上,我起了个大早,给爸爸妈妈拜年,爸爸妈妈给我封了200元的红包,我乐得合不拢嘴。
早餐后,我给楼上楼下的伯伯、叔叔们拜年,说了“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等的吉祥话,我的手里一下子就添了许多的红包。我乐呵呵地数了一下,居然有950元。
下午5时许,一家人开始准备吃团圆饭。妈妈说:“早点吃年夜饭,一年中最早吃晚餐的一晚就是今天啦!”只见餐桌上摆着绿油油的青菜,香喷喷的鸡腿,还有美味鲜甜的桂花鱼……我嘴里吃着,眼睛却一直盯着盘子里的沙茶牛肉,妈妈打趣地说:“你可真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活脱脱的一个小馋猫。”当我正要去夹盘子里的最后一块鱼肉时,却被爸爸制止了。我刚要问,爸爸就已经微笑地说:“年年有余(鱼)嘛。”我只好不舍地放下筷子。
吃完团圆饭,我和爸爸准备去放烟花。只见爸爸用打火机一点,一个“冲天炮”冲天而起。它飞到一定高度时,忽然就不再飞了,而是爆开了。啊!原来这是一条巨龙呀!巨龙在天空上停留了好久,最后,它慢慢消失,只有几个火点闪亮在天边。
春节到处喜气洋洋,大家都好快乐。我真希望天天过春节呀!
春节拜年习俗作文4
春节是全体中国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无论是泊来的圣诞节、万胜节还是情人节,没有任何一个节日能象春节这样底蕴深厚,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
鲁迅先生曾在《故乡》里说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就连空气中的气息都与往日的不同。”从小时候,我就对这句话感触极深,也许天生敏感的关系,我总是觉得除夕这天有明显的不同,空气中有能够体会到的东西,是一种感觉,一种文化,一股浓浓的乡愁氤氲在心里。
此心安处是吾乡,春节就是一种文化乡愁。
因离家近,我的乡愁浅浅的,不经刻意的提醒是感觉不到的。
这次是女儿给偶然激活的。女儿今年上大学了,爱好广泛,最近喜欢上了骑山地车,便撺掇我骑车回家过年。为了不扫女儿的兴,也为了鼓励她,我一口应承下来。
但是随着年除夕的接近,现在心里竟然渐渐没了以往的底气。虽然到家有一百里的路程,全部都是硬化的柏油路,应该不会难走,主要是对自己体力的担忧和不自信。
一天早上,女儿用短信问我:“爸爸,你借好自行车了吗?”我答:“借好了。”说上几句,女儿又问我:“爸爸,你确定能陪我骑自行车回老家?”我答:“非常确定。”
我不想让女儿失望,更希望她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情。在生命中,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爸爸厚重的肩膀是女儿永远的支撑。
前几年,湖南卫视播出《爸爸去哪儿》的电视娱乐片,深受观众欢迎,从咿呀学语的儿童到儿孙满堂的老人,尤其是尚在中年的男人,可以在剧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某些情景也能触及自己久未梳理的灵魂。
女儿现在学着模乖有时候喊我“爸比”,现在直接喊爹了。我高兴地答应,至少可以为自己增添一份童趣,与已经长大的女儿分享。
有时候,真的不盼望女儿长大,尤其是今年高考后自己一度有所遗憾,知道上大学后就会离开我们,希望女儿再继续上高中,想永远看到她孩子时缠人的样子,但年关将近的鞭炮声提醒我,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女儿终将长大成人,离家远行!
春节拜年习俗作文5
每年春节前,母亲总是会常常问:“什么时候回家啊?”我答:“年三十。”问:“怎么这么晚啊?”答:“我还要上班。”答:“嗯,我知道,早点回来。”
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是父母盼儿女归来的日子。老祖宗创立的历法很神秘地选择了这样一个天地共庆、人神共渡的美好日子。
从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就算是真正踏入了年关。有句俗语叫“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从现在的生活状态来说,过了腊八还没有特别浓的年味,尤其在城镇。城里人仍然忙来忙去,偶尔看一下日历,才想起阴历年底的临近。农村就不同了,年味相对浓一些,过年的仪式感更明显一些。
每个人因生活的环境过年的心态也不同,在外工作的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借着放假的机会回乡看看父母、亲戚和朋友,体味一下家庭的温暖,给爸爸一个拥抱,给妈妈一个吻,给哥哥姐姐一份礼物,给弟弟妹妹一份惊喜。
因为值班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回家的,则通过越来越方便的快递给家人寄一份当地的特产,“千里寄鹅毛,礼轻情意重”。当远在家乡的父母收到还保留着儿女体温的礼物时,那份温暖会伴老人一年,寂寞也会淡去了许多。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曾很认真地跟父亲说:“今年不回家过年了,孩子小。”父亲停顿了一下,说:“这么近,不回家过年,人家会笑话的。”
我无语,瞬间羞愧无比。
在母亲眼里,回家过年就是吃一吃亲自揉用柴火蒸得的大饽饽;在父亲看来,就是闷头对座虽话语少但心里那份踏实;对亲朋好友来说,是一年又一年总有一份在春节时表达的关怀。
面对故乡,春节是乡愁,如雾一样,时浓时淡,融化、释散在心里。
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为了那一份亲情,为了那一份牵挂,为了那一份自我,上路吧,当家乡袅袅升起的炊烟映入眼帘,就是你最幸福、最开心、最踏实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