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一校两院年终工作总结
推荐文章
党校一校两院年终工作总结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一名老党员,我的收获也是很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第一篇:党校一校两院年终工作总结
2014年,“一校两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和两个《纲要》精神,以创建全国同类城市一流校院为载体,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和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和《纲要》精神,理清未来发展思路
两个《条例》和两个《纲要》,是“一校两院”开展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年初以来,我们认真组织学习《条例》《纲要》精神,对照校院实际查找存在问题,冷静客观地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理清了未来几年发展思路。提出了“创建全国同类城市一流校院”的目标。3月,《中共大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5月,中央党校《工作通讯》和《学习时报》分别刊发了我校《加快建设副省级城市一流党校》的署名文章;9月,国家行政学院《督查情况反映》介绍了我院落实《条例》的做法。
---广泛开展学习调研。《条例》和《纲要》颁布伊始,校院就采取集中学习辅导、分层座谈研讨、下发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组织包括县区党校在内的大连党校系统进行认真学习,明确方向。为提高创建全国同类城市一流校院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年初开始,由校院领导带队,分6批次36人次,分别拜会了上级校院,分批到25个兄弟校院开展调研学习,开阔视野,学习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明确自身优势和差距。同时,深入到各区市县党校开展工作调研。所形成的《赴部分兄弟校院调研情况报告》、《区市县党校工作调研情况报告》、《“一校两院”与兄弟校院发展水平对比分析报告》等三个报告,为今后校院发展发挥了较好的参考作用,三位第一校院长分别对报告做出了重要批示。
---制定校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我们将制定校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认真加以推进。《规划》10易其稿,征求了70余人次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校院集体智慧。目前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只待上级校院《规划》出台补充相关精神后即可颁布实施。《规划》以到2014年,把校院建设成为与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强校,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一流校院为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校院未来五年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规划是贯彻落实《条例》和《纲要》的具体举措,是校院上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的过程。规划的制定,为未来五年加快校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修订完善校院规章制度。今年是校院确定的制度建设年。我们根据《条例》和《纲要》的精神,依据校院的发展实际,本着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共梳理各项规章制度96项,除废止和保留的外,新建和修订了68项。校院坚持按规章制度管人管事,专门组织召开了制度解读会,对部分制度进行解读,便于大家进一步理解和执行。通过修订,使现行制度更加符合《条例》和《纲要》的要求,更加符合校院创建一流校院活动的实践要求,更加符合校院的发展实际,更加管用、更加实用。大家通过共同参与修订工作,对自身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工作流程以及权利义务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梳理。通过抓制度建设,基本形成了校院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局面。
---实行全员目标责任管理。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着力构建责、权、利相统一、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考评机制,实行全员目标管理。相继出台了《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个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年度工作任务责任分解办法》等,对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保障服务人员实行按岗定责、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对教学辅助人员首次尝试试行岗位目标量化考核。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工作方式的转变,责任感明显增强,工作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工作业绩明显提升。
二、发挥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着力构建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教学工作是校院的中心工作,今年我们总结以往工作经验,不断拓宽培训渠道,着力构建 “计划调训为主体、委托培训为支撑、在线教育为依托、学历教育为补充”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培训主渠道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年共完成各类培训班次160个(其中计划调训班次77个,委托培训班次83个),培训学员万余人次;在线中心注册学员35970人,有1万7千多人已通过在线学习获得学分;函授在籍学员3063人;组织高端讲座15期,受众近9000人次;开展社会宣讲二百余场,受众三万余人次。“一校两院”在全市的教育培训影响力大幅提升,校院在全国行政学院院长会议上做了专题经验介绍。市委十届九次、十次全会报告对校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培训效果。坚持培训需求的导向作用,以组织需求为根本、岗位需求为重点,兼顾个人职业 <莲~山 课件>发展需求,科学调整教学布局,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实现大连科学发展新跨越这个教学主题,全年教学专题更新率达到38.5%;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广新教法运用,新教法运用达52.6%。重点尝试对现场教学的改革,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突出研究式、互动式的现场教学模式,全年共组织现
场教学87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员对教学计划及教学效果的满意率过去不足90%,现在达到了98%和96%。
---开设“一校两院”大讲堂。为引导和助推大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们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整合领导干部讲座式培训,开办了“一校两院”大讲堂。成功邀请市委书记夏德仁,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人社部副部长张小建等党政领导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开展讲座15期,同时推出三分屏课件、《大连干部学刊》高端访谈、授课光盘、报告选编等大讲堂系列产品,为广大干部提供了学习教材。“大讲堂”不仅受到广大学员和市管领导干部的普遍好评,也提高了校院教学工作的总体水平,产生了很好的品牌效应。目前,校院“大讲堂”与市委主办的“大连讲坛”相呼应,共同构筑了大连理论宣传高地。
---启动实施大规模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乡村干部培训工程,是市委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和能力,推动全域城市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今、明两年市委赋予校院的重要工作,充分体现了校院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为做好乡村干部培训工作,我们充分调研论证、科学制定计划、严密组织实施,组织两级党校圆满完成了年度任务,其中本级校院完成乡村干部培训30个班次,培训乡村干部1668人。由“一校两院”统一组织全系统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还是首次,不仅检验了校院攻坚能力,也实现了对基层党校工作指导的突破。乡村干部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在头版以大篇幅文章宣扬了大连开展大规模乡村干部培训的做法。
---积极开展委托培训。统筹盘活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以建设大连干部培训中心为目标,积极开展社会委托培训,较好地完成了委托培训、以会代训、对口支援培训、引智培训各类班次83个,培训人数达到6000余人次。其中,承接委托培训班次42个、3520人次。分别较去年增长40%和48%。完成除调训班次以外的委托拓展训练班次31个、培训人数1262人次。委托培训和会议接待为校院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
---积极开展境外培训交流。发挥“大连国际公务员培训中心”职能作用,扩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和规模。全年共派出出国团组11批次、59人次。成功组织由市委里景瑞副书记率领的大连行政学院代表团,赴俄罗斯、捷克和匈牙利等三国进行友好访问,并签署了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国家公务员学院、捷克布拉格城市大学的合作意向书,为双方进一步开展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自组团1期,与市应急办、市外专局联合组织2期赴美国加州富乐敦州立大学应急管理培训班,共47人次圆满完成了赴境外应急管理培训任务;接待国外来访团组6个、56人次。安排了12次全球文化理解课程国际远程教学。
---在线教育网络正式开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试运行,今年10月,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与校院联办的大连市干部在线学习中心正式开通,这种三方联建共管、全员普惠培训、市(区)县(市直)乡(街道)三级管理的在线教育模式走在了全国院校前列,抢占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校院在大连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中新的制高点。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新闻媒体以《大连干部教育培训迈入e时代》为题,进行了广泛报道,给予了普遍认可。12月,国家行政学院“远程教育在中国公务员培训中的作用”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与会欧盟专家和兄弟校院领导对校院在线培训现状给予高度评价。
---学历教育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全年毕业学员1660人,在籍3063名学员的学籍管理、班务管理、考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平稳进行。在职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职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达到503人,最终录取366人,超过年初确定招生指标22%,录取总数占全省三分之一强,刷新我校在职研究生录取纪录。函授学院再次被评为省优秀函授站。
三、坚持以市情研究为重点,科研咨政水平显著提高
全年共出版专著3部,编写乡村干部教材和法规选编各1部。发表省级以上论文213篇,其中发表国家级论文52篇,与去年持平。发表省级论文164篇,比去年增长33%。全年组织申报各级各类课题56项,获准立项 36项,比去年增长28%。完成结项51项,比去年增长59%。在中央党校全国党校系统的科研评奖中,被评为科研工作进步奖。
---努力发挥思想库作用发挥科研优势,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咨政服务,是校院体现作为的重要手段。我们以市情研究为重点,努力发挥科研成果在市委和市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全年围绕市情,共设立课题50余项。十二五规划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市乡村干部培训方案得到市委主要领导认同。小窑湾更名为卧龙湾课题成果被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采用。《大连与沈阳蔬菜价格的比较研究》报告,得到多位市领导的批示,相关建议被市服务委采纳。科研咨政不仅服务了党委政府,更为老百姓办了实事。
---加强科研协作。联合辽宁沿海六城市校院,成功举办首届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讨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为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出版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充分展示了研讨会成果。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全年共15人次参加各类研讨会。其中法学教研部博士、副教授王祯军应邀出席了在墨西哥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宪法大会,其撰写的《对<宪法>和<基本法>在特别行政区地位的思考——由香港“吴嘉玲案”判决而感》被大会采用,并在会上做专题发言。校院教师参加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专题发言,在大连市委党校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也充分显现了校院引进人才的丰硕成果。
---提高办刊质量。坚持办好《大连干部学刊》和《市情研究》,努力提升校刊质量。全年出版《大连干部学刊》12期,共172篇文章,120万字。《大连干部学刊》依托“一校两院”大讲堂,设立大家访谈栏目,使大讲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掘学员资源,开设学员论坛栏目,为在校学员思想理论研究和交流学习体会搭建平台。《市情研究》调整办刊理念,实施精品路线,更加注重办刊质量,共出版6期,得到了包括夏德仁书记、里景瑞副书记、肖盛峰常务副市长、孙广田副市长等市领导10人次批示,较好地发挥了咨政作用。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增强校院竞争力,建设“一流校院”的关键。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年校委中心组学习12次,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2次,广泛听取各方对校委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整改;市委高度重视我校班子建设,充实调整了校级领导班子,校委进行了分工调整,班子的整体力量和功能得到增强。召开了25次校委会,涉及89个议题,校委充分发扬民主、议决大事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校院师资队伍结构和数量与大规模培训任务矛盾突出的实际,今年我们强力实施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全年共引进博士4名。采取挂职锻炼(5人),实践锻炼(12人),学历教育(1人),学术交流、境外短期培训(15人),做访问学者(3人)和在职进入博士后流动站(2人)等形式,加大教职工的培养力度。全年外出培训进修共70余人次,是去年的1.5倍。通过引进和培养,使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我们召开实践锻炼人员座谈会、外出进修培训成果展示会,进行成果交流,共享培养成果,对提升全体教职工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年初,我校张道航教授荣获省优秀专家称号。
---开展教学竞赛。为提高教学授课水平,继后,我们再一次举办了全市党校系统的教学比赛。通过比赛,不仅展示了我市党校系统中青年教师的活力和风采,而且也有力地促进党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发展,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教相长的目的,为全面提高全体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全市党校系统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学者专家、企事业单位管理人等9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全年共授课274人次,其中主体班外请授课比例近40%,乡村班达到70%,委托培训班次达到30%。项目合作专家为校院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踏踏实实做好老干部工作。积极落实“两个待遇”,使全体老干部共享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高度重视老干部支部换届选举工作,认真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耐心细致地做好沟通工作,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成功举办23次各种形式的老干部活动,提高了老干部的凝聚力。
五、坚持围绕校院中心工作“争先创优”,教学辅助、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以“争创一流校院,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为主题,立足本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采用“公推直选”办法,在全市率先完成机关党委的换届选举,工作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认可,并被《大连日报》刊载,市直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取经学习。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制作宣传片、校院标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通过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组织保证。今年,围绕教学科研咨政三大校院中心工作,行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
---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全年编发25期《校委会纪要》、4期《校务会纪要》、9期《领导批示通报》,并以此为平台,将涉及校院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向广大教职工公开,让全校教职工及时了解校院的重要工作,了解校委会决策的过程,使大家在了解的基础上,提高贯彻落实校委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积极做好信息宣传工作。今年信息宣传工作无论在质上、量上还是在宣传媒体的层次上都取得了新突破。共被校外媒体采用信息154篇,其中被国家级媒体采用11篇,较去年增加83%;省级以上文章23篇,较去年增加64%。校园网共采编信息近300条,其中各区市县委党校共上报信息58条。编发《简报》14期,《信息快报》5期,及时反映了校院各项工作。今年,我校继续被省委党校评为优秀通讯站。
---经费保障机制更加科学。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全年财政拨款与去年同比增加了38%,其中经常性经费拨款同比增长7%,专项经费同比增长121%。计划调训班次经费实现了“以拨代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得到市财政全额拨款,校院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乡村干部培训经费得到市财政全额支持,并将区市县党校的拨款划拨市委党校统一管理。
---强化成本核算。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的同时,我们强化成本意识,继续坚持单班成本核算,提高培训效益。改革餐饮采购方式,变间接采购为直接采购,去除中间商环节。每天对采购价格进行公布,使餐饮采购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规范、合理,既保证了采购食品的质量,又降低了采购的价格,达到了从源头上节约成本的目的。采购形式的变化,降低成本10%。
---加强区市县工作业务指导。深入各区市县党校开展调研,对贯彻落实《条例》和《纲要》情况进行了检查。加强了与区市县党校业务上的沟通,除组织召开区市县校院长会外,还组织他们参加校院重要会议、大讲堂,组织教员跟班听课、参加校院教学大奖赛等20余次,近300人次,推动了区市县校院的工作。在校园网开设了区市县党校专栏,为区市县党校加强工作交流搭建了平台。对区市县党校乡村干部培训进行了具体指导,并完成了今年的培训拨款。
全年完成校内42个班次2448张教学资料光盘的制作和3个班次142张视频资料光盘的制作。接待到馆读者3400人次,借、还图书、期刊近7000册。完成各类文字综合稿件50余篇,35万字;收发文件787件;接待由校以上领导带队的考察团42批次400余人;车辆行驶38万公里;签订各类政府采购合同31项,涉及金额947万元;大型设备检查维修2348台次(套),日常清洗、维修、更换7573件次,录入更新18800余条固定资产数据;全年就餐总计17.5万人次。
2014年校院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委市政府对新时期“一校两院”的建设与发展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夏德仁同志,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第一校长里景瑞同志,常务副市长、行政学院第一院长肖盛峰同志,市委组织部部长宋善云同志,市人大副主任、社会主义学院第一院长田树军同志等市领导都多次听取校院工作情况汇报,亲自到校院检查指导工作,出席校院重要活动,为学员授课,并对校院具体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今年共对校院重要工作批示48次,极大地推动了校院重要工作的开展;二是得益于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对校院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三是得益于校院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校院置身于全市工作的大局中,找准位置、有为有位;四是得益于全校教职工不懈地努力工作,以进德修业精神助推校院事业的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校离全国同类城市一流校院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干部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是思想观念还需进一步更新,现代培训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对“四位一体”的培训新格局没有完全适应,部分同志全局观、大局观还显不足,观念滞后于形势需要;二是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学员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科研工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咨政作用发挥不够,联系地方实际还显不够紧密;四是队伍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整体素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五是行政管理后勤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作用还没有很好体现。
第二篇:“一校一品”工作总结
自开展“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以来,学校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向全体教职工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创建体艺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将跳绳、踢毽子作为我校的“一校一品”建设项目。下面将对我校开展“一校一品” 体育特色创建工作进行总结。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师生共同创建学校体育特色。
1、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为了推动“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工程的实施,我们把“跳绳、踢毽子教学”列入了校本培训的计划,通过培训,把跳绳、踢毽子的基础知识、创新的理念深入到学生、老师们的日常教学中。由本校黎洁副校长进行日常的跳绳、踢毽子组织教学工作,以及组织开展各项培训、比赛活动,编写校本教材,一次次的学习活动,老师们都认真学习,端正了思想,增强了信心。
2、一校一品的建设与学校师资队伍相结合
为了保证“一校一品”工程落到实处,不留于形式,真正发挥其特色带动作用。发动全校教师参与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从而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适应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3、一校一品的建设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
我们把跳绳、踢毽子作为我们学校的一种文化教育,利用跳绳、踢毽子练习陶冶个人情操,让师生感受到人人有特长,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在每周活动课上,广泛激发学生的兴趣,分别开展除了跳绳、踢毽子培训外的多项体育项目活动,包括激情短跑、乒乓球、呼啦圈等 1
体育活动,并进行每周轮换项目,在活动中,同学、老师们都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4、创建特色
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跳绳、踢毽子已经成为了我校的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方面,在原有的游泳尖子队员的基础上,上学期我校组织举办了跳绳、踢毽子比赛,通过比赛挑选队员,将一如既往的进行系统训练,务求再创佳绩。
二、存在问题
1、我校现时的跳绳、踢毽子教学能做到普及教育,但在水平提高这一部分的教学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提高全校师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更多的比赛活动等,提高师生的体育水平。
2、体育特色建设中,跳绳、踢毽子没创新,需要创出新理念、新花样,内容更丰富、更新颖的花样体育。
三、以现状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一校一品”创建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还将进一步做好“一校一品”的建设,以跳绳、踢毽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重视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打好技能基础,继续开展更加完善的课间活动,让每一次课间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体育运动成绩。
2014年2月26日
第三篇:“一校一品”工作总结
自开始“一校一品,体艺特色”建设以来,学校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向全体教职工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创建体艺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将篮球、武术作为我校的“一校一品”建设项目。下面将对我校开展“一校一品,体艺特色”创建工作进行总结。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师生共同创建学校特色。
1、成立了体艺特色建设领导小组
在广泛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体育组教师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一校一品”体艺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一校一品”体艺特色建设方案》,领导小组内进行了细致科学的职责分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责任,使体艺特色建设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2、注重建设项目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为了推动“一校一品”工程的实施,我们把“篮球、武术教学”列入了校本培训的计划,融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之中,并把体艺特色建设工程当作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培训,把篮球、武术的基础知识、创新理念深入到日常教学中,由学校王芝多、张学虎、严湘山、郭兴喜老师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篮球、武术比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师生的体育情操。
3、注重和学校师资队伍实际相结合
为了保证“一校一品”工程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特色带动作用,学校还申报了“阳光体育学校”称号,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体育特色两方面提升学校品位。每年都举行一次夏季师生篮球竞赛,还在课外活动中组织班与班之间的友谊比赛。发动全校教师参与体艺特色学校建设,从而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适应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3、注重建设项目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 我们把篮球、武术作为我们学校的一种文化涵养的教育,即陶冶了个人情操,又让师生感受到活力,这种精神拓宽着教育,激励着学校形成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特色。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在每周大课间活动课上,广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了多项体育项目活动,包括篮球、武术、健美操等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同学、老师们都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这种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进步,让教育成果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4、注重建设项目兼顾全体普及与个别提高的关系。
我校的体育教育,在原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在全体学生中进行活动普及,在七年级开展篮球游戏课,八年级开展了篮球入门课,九年级开展了篮球战术课。在普及的同时,我们注重提高,通过组织篮球比赛,挑选表现较为出色的同学,组建篮球队,培养了学生的运动特长,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5、体艺结合,创建特色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了我校的体育特色,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学生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每 年我校有20多名学生在全市体育等级评定中取得二级运动等级证书,有10多名学生在全市艺术等级评定中取得b、c级等级证书。我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也接受了“省上专家”的评估,并顺利通过了评估验收,在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展示了学校的体育特色,并获得了高度的评价。
二、存在问题
1、我校现时的篮球教学能做到普及教育,但在水平提高这一部分的教学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提高全校师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更多的比赛活动,提高师生的篮球水平。
2、体艺特色建设中,武术简单没创新,需要创出新理念、内容更丰富的武术运动。
3、武术技能未能全面普及,需要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学生技能学习,无论从理论上、技能上都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现状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一校一品”创建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还将进一步做好“一校一品”的建设,以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重视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打好技能基础,继续开展更加完善的大课间活动,让每一次大课间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体育运动成绩。
第四篇:“一校一品”工作总结
自开始“一校一品,体艺特色”建设以来,学校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向全体教职工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与“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创建体艺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将篮球、书法作为我校的“一校一品”建设项目。下面将对本学期我校开展“一校一品,体艺特色”创建工作进行总结。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师生共同创建学校特色。
1、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为了推动“一校一品”工程的实施,我们把“书法教学”列入了校本培训的计划,通过培训,把书法的基础知识、创新的理念深入到学生、老师们的日常教学中,这样才能创造出“书香校园”的文化氛围。我们请来了书法协会的成员当我们书法特长班教学的老师,教授书法的知识,由本校崔亚波老师进行日常的书法教学工作,以及组织开展各项培训、比赛活动,编写校本教材,一次次的书法专题学习活动,老师们都认真学习,端正了思想,增强了信心。
2、一校一品的建设与学校师资队伍相结合
为了保证“一校一品”工程落到实处,不留于形式,真正发挥其特色带动作用。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体育特色两方面提升学校品位。
发动全校教师参与体艺特色学校建设,从而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适应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3、一校一品的建设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
我们把书法作为我们学校的一种文化涵养的教育,利用书法练习陶冶个人情操,让师生感受到人人都是书法家,这种精神拓宽着教育,激励着学校形成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特色,形成富具书法特色的校园氛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在每周大课间活动课上,广泛激发学生的兴趣,分别开展除了书法培训外的多项体育项目活动,包括羽毛求、毽子、跳绳、呼啦圈等体育活动,并进行每周轮换项目,在活动中,同学、老师们都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书法学习方面,学生们的作品常常会让我们老师刮目相看,这种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进步,让教育成果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4、体艺结合,创建特色
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书法已经成为了我校的艺术特色,并获得了高度的评价。体育特色方面,在原有的篮球尖子队员的基础上,本学期我校组织举办了篮球比赛,通过比赛挑选篮球队员,将一如既往的进行系统训练,务求再创佳绩。
二、存在问题
1、我校现时的书法教学能做到普及教育,但在水平提高这一部分的教学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提高全校师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更多的书法讲座、比赛活动等,提高师生的书法水平。
2、体艺特色建设中,书法简单没创新,需要创出新理念、内容更丰富的书法特色操。
3、篮球技能未能全面普及,需要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学生技能学习,无论从理论上、技能上都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现状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一校一品”创建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还将进一步做好“一校一品”的建设,以书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打造学校书法特色品牌,营造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重视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打好技能基础,继续开展更加完善的大课间活动,让每一次大课间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体育运动成绩。
第五篇:略论加强“一校两院”智库作用的发挥
“智库” (thinktank),又称“思想库”、“智囊团”、“脑库”等,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它通过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或其他与政策制定者有效沟通的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是决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在社会发达国家,智库已经成为影响政策决策科学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智库发展仍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要,从政府机构到社会企业,都在呼唤一种既有科研能力,又贴近社会实际,能够满足各方面咨询需求的智库形态的出现。恰在此时,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统称“一校两院”)以其独有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作为新时期智库的有益补充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一校两院”发挥智库作用的外部动力
(一)社会发展对“智库”的迫切需求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潮,当代中国各个层面和领域对决策咨询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尤其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直接促进了形形色色的智库在中国蓬勃而起。这后面的一个深刻背景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始逐步进入了文化和知识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而智库,正是被誉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是管理型的社会。上到国家政府,下到私人企业,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信息甄别、走势判断、对策选择、得失分析等紧迫任务,而信息传媒的高度发达以及社会民主的飞速发展,使得任何决策失误不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这种情况下,各种类型的智库以其客观性、独立性、灵活性和专业性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青睐,因而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二)当前“智库”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过去20年是中国智库类型、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的“黄金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已形成五大系统,共有研究机构2500多个,专职研究人员3.5万,工作人员27万。这其中除了哲学、语言和文学等非决策信息研究的机构外,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直接或间接服务政府为目的的“智库型”研究机构大概有2014个,数量甚至超过智库发展最发达的美国(据《2014年全球智库报告》统计美国共有1777家)。
但是,与可观的数量和庞大的规模相比,这些智库在质量和研究 1
水平上仍有待提高。智库研究的水平和对服务需求满足的差距,使得无论是作为需求方的各级政府和企业机构,还是作为供给方的各类智库机构,尚未在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智库运行机制,加之研究经费的短缺和管理制度的错位、缺位,直接促成了眼下中国智库数量庞大但却鱼龙混杂、质量不高的局面。作为政府决策思路和战略分析的提供者,近年来,中国智库在关键领域,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的走势预判中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
比如,2014年底,中国社科院某著名经济学家还在强调4%是中国通胀承受极限、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时,cpi在2个月后不但达到月度8.7%的高值,而且2014年下半年急转直下跌落到12月份的1.2%;2014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面对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宽慰之谈,中国主流智库大部分都相信了美国金融危机“是暂时的”,甚至提出“脱钩论”,公开强调“这只是美国的问题,对中国影响不大”等等。当前智库的粗放型、低效型、无序型、滞后型发展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呼唤一种专业化、独立化、科学化、规模化的智库形态的出现。
二、“一校两院”发挥智库作用的自身优势
“一校两院”作为一种新的智库形态,和其他官方、私营乃至外资智库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是由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一)专业性。“一校两院”的教师队伍,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以干部教育和政策研究为主要教学科研任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责任重大的教学任务,给了“一校两院”的教师以深入钻研专业知识的便利和压力,使他们迅速成长为本地区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物,其专业影响和社会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学等高级研究机构的缺位,“一校两院”的专业性和不可或缺性就更被凸显了出来。
(二)现实性。和大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相比,“一校两院”因其专注于干部教育和政策研究,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也就自然而然地避免了“闭门造车”的象牙塔倾向,所研究的课题针对社会热点,贴近社会实际,更容易为政府部门所采纳和接受。
(三)独立性。当前社会上的私营和外资智库,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因资金缺乏而仰人鼻息。中国智库大量受益于境外资金,难免容易让人对其研究成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质疑。2014年9月曝光的商务部条法司正司级巡视员郭京毅涉嫌受贿案,就是境外力量以行贿手段通过国内智库影响中国立法的典型案例。其影响所及,涉及中国多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尤其是2014年推出的《外
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为境外投资者蚕食鲸吞民族产业打开了方便之门。“一校两院”因为是政府全额拨款,有着相对充足的经费保障,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其官方背景也使其难以被利益集团所收买。
(四)倚重性。“一校两院”具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传统优势,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与宣传阵地的政治优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风优势,培训轮训党政干部的资源优势。是政府部门理论研究、政策宣传、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和大熔炉,深为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所倚重和信赖。通过教学和科研,“一校两院”的研究成果可以更便捷、更顺畅地为决策部门和决策人员所聆听和接受,这一优势是大学和普通社会科研机构所不具备的。
有鉴于此,201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明确指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从那时起,“一校两院”的智库功能开始逐渐为媒体所提及。
三、“一校两院”发挥智库作用的有效途径
尽管在扮演智库角色上有着诸多优势,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校两院”在适应外部环境和搞好自身建设方面仍有很多不足。比如各级政府对“一校两院”的研究经费投入力度仍有待加大;“一校两院”的智库定位仍不够明晰;“一校两院”的教学科研模式有待改进;等等。通过参照西方发达国家智库发展的相关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建设的实践经验,把握“一校两院”发挥作用的自身特点,我认为,当前“一校两院”发挥智库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应对“一校两院”进行重新定位。党和国家最初对“一校两院”的战略定位是“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查具体语言)”。这和当时我国干部素质普遍有待提高,而国际国内问题复杂尖锐有关。因此当时“一校两院”的教学主要以普及文化知识,宣讲大政方针为主要目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领导干部年龄结构普遍降低,能力素质普遍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我认为“一校两院”的工作重心有必要进行一次转移,应该从教学向科研方面转移,从培训轮训干部向提供决策咨询方面转移。
“一校两院”不能只做政府的传声筒和政策的解读器,应当对自
身进行重新定位,利用上文所提到的诸多优势,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前沿和热点问题,并将得出的分析结果大声表达出来,不但让政府部门能够了解并酌情采纳,还要让群众能够听得到,让群众对热点问题、大政方针有所了解,以正视听,最后还要把我们的政策和理念传遍四海,让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能倾听到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态度、我们的主流观点,再不能出现西方媒体歪曲我国形象,而我们的学术界却集体失语的现象。要做到这一点,政府机构应对“一校两院”的职能和工作模式进行重新定位,而我们“一校两院”也要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和工作重心,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工作各方面工作的需要。
(二)加大对“一校两院”的重视力度。这个重视,包括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先说政策扶持,过去由于“一校两院”工作以培训干部为主,而干部培训工作却是一直由组织部门所主抓,这无形中导致了一种倾向,就是“一校两院”的工作不得不服从组织部门的安排,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难免受到影响,组织部门若要求“一校两院”以教学为核心,“一校两院”投入到科研上的精力也必然会有所减少,不利于其智库功能的发挥。因此我说的政策扶持,还是和第一条有关,即各级政府应对“一校两院”进行重新定位,在行政手段上鼓励和强化其科研工作要求,引导其对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主动听取和采纳其研究成果,至于为“一校两院”深入各部门和基层调研以及查阅资料文件提供便利,更无须赘言。
再说资金投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甚至私人智库机构相比,“一校两院”的研究经费普遍缺乏,调研项目启动经费基本没有,很多老师都是自费进行研究,课题结项后通常也只是获得一纸证书,缺乏物质激励,所以若非工作需要,很少有老师主动承揽科研项目。反观大专院校,记得笔者读研时,文科专业普通的校级课题就有交通费、查阅资料费、会务费、打印费等总计万余元,结项后奖励也很丰厚,理科专业的科研经费更是高达数十乃至上百万元。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一校两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然,智库建设之说,无从谈起。
(三)“一校两院”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外部的支持和投入只是东风,而发挥智库作用这把火要想烧得旺起来,“一校两院”也要不断苦修内功,加强自身建设。
1、注重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的主体是人,因此“一校两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一校两院”的工作性质特殊,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理解吃透;既要了解干部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因此,“一校两院”的教师都是经过了层层选拔,之后又经过长年的积淀和培养,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在“一校两院”构建智库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人的因素不可忽视,必须花心思、下力气进行培养,完善教师队伍的“造血机制”,使得“一校两院”的优良传统、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薪火相传,永不断绝。
2、加强学科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校两院”应自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关注学术界前沿问题,关注本地区热点问题,不断提升下辖各教研部的学术敏感性、理论前瞻性和结论实用性,使得各学科的学术研究挑的准、看得远、用得上,能够更好地为政府和社会服务,更有利于智库作用的发挥。
3、加大科研力度。就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工作重心向科研上靠拢。相比于短短个把小时的教学时间,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内容直观、信息含量大、结论明确、对策清晰,更有利于“一校两院”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一校两院”也应加强对自身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包括人、财、物的大力投入。在人员上,挑选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研究能力强的人员组成若干研究小组,减轻其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工作负担,提供各种工作便利,使之能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在资金上,尽可能地把经费向科研部门倾斜,用物质激励来敦促教师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在硬件上,尽量满足科研所需的物质条件,比如电脑设备、收费数据库,甚至研究场地等。
“智库”的功能是当好政府和社会的参谋和“智脑”,努力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和理论研究前沿,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出思想、出思路、出主意、出办法。要将“一校两院”办成符合各方面需要的,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智库”,我们任重道远。要达到“智库”建设的要求和目标,“一校两院”理论研究的“党性”建设还须继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建设还须继续推进,科研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理念还须继续强化,对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关注还须继续加大,对市情、社情、民情、干情的了解还须继续深入,应用性研究能力和掌握现代软科学研究方法的本领还须继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