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欢·村居》原文及赏析
张养浩《殿前欢·村居》原文及赏析
这首《村居》,全篇都在歌吟隐居生活的闲适安稳,前四句表达归隐的决心,后五句写隐居环境的优美和隐居生活的安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殿前欢·村居》原文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殿前欢·村居》原文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殿前欢·村居》注释
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为官多年,居官清正,中年后痛感朝政腐败,难有作为,遂辞官归隐。
①黄花:菊花。
②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③人比黄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
④问花不语: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
《殿前欢·村居》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现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两套,诗歌和散曲,表现出对下层人民的极大同情和爱护。
《殿前欢·村居》作品赏析
这首曲写隐居生活的闲适安稳。全曲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表达其中年归隐的态度与决心。张养浩在至治元年(1321)因直言进谏,惹得英宗不愉快,他深感继续在朝为官的风险,便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归乡里,隐居于归云庄。当时51岁,所以说:“过中年便赋去来词”。接下来两句表达了他归隐的决心,他把来往于城市,看成是“俗却新诗”,从而突出了官场与豪门的污俗与归云庄的高雅。
后五句为第二部分,写隐居环境的优美,隐居生活的安逸宁静。这里有山有水,有落花有垂柳,风光秀丽,闲适安宁。空下来无事,就戴上斗笠,披着蓑衣,到江畔垂钓,纵有斜风细雨,也不须归去,十分从容潇洒。
《殿前欢·对菊自叹》阅读答案
(1)“人比黄花瘦”与“问花不语”二句各是借用(或化用)了哪位词人哪首词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曲题为“对菊自叹”,作者自叹什么?这首曲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答案
(1)李清照的《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花孤寂憔悴,人的情状更不如花;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含蓄地传递内心难言之叹惜。
(2)人的命运不如花的命运(或年华流逝)。开头先怜秋,继而怜菊,再到人的自怜(“自羞”),最后是花怜人(“花替人愁”),层层深入表达了自叹自惜的情感。
3、前人在评论这支曲子时说,“愁”字是理解本曲思想感情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花替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诗人借残菊来抒怀,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以及对似水流年的感慨。花落还有绽放时,“须放在来年”,可人呢?“盛年不再来”,“人无再少年”,一切都一去不返。“花替人愁”,将花拟人。从花的角度讲,明年还有烂漫时,愁啥;人呢?真该“替人愁”。
4. “可怜”二字是诗歌的线索,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8分)
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
①1、2句先写怜秋,借写秋雨疏,西楼暗,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把诗歌整体统一在“自叹”的基调之中。(2分)
②3、4句写怜花,写重阳过后,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的衰败景象。(2分)
③5、6、7句作者借助对比写人自怜。诗人面对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我相比,而且自觉比菊还要羞愧三分,憔悴三分,比零落的菊花还要可怜。(2分)
④8、9句写花怜人,借“花不语”和“花替人愁”托情于物,写本已可怜的落花反而还在哀怜我,替我愁,更衬出我的愁绪之深。抒写了自己苦闷失意,落寞哀伤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