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的冬至习俗
在我国古代,冬至又称“冬节”,曾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有“冬节大过年”之称。那么你知道不同地区都有哪些冬至习俗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不同地区的冬至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周代,除日(年三十)和除夕不在年终,而是在冬至的前一日。那时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以冬至为首的。到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称为“日至”,官场举行贺节之仪,谓之“贺冬”,并且放假休息。《汉书》里就曾这样记载道:“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百姓在这天对父母尊长拜节。宋元之际,冬至仍是重要节日之一。《东京梦华录汐云:“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年如节。”人们除了当面贺节外,这一天还赠送贺年片贺岁,元人马臻《冬至节纪事》诗云:“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可见当时冬至节的盛况。
1、祭天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2、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福建冬至"搓米时"
冬至是农时节令,在福清是个民间节日,叫冬节。冬节有两项民俗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一拜祖宗,二搓圆。冬节前一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劝围坐一起,点红烛,插搓米时,放鞭炮,然后搓糯米粉。家长搓"米时母","米时母"有银元、元宝锭等人们祈求的东西形状。小孩们一边搓米时,一边唱"搓米时歌",米时歌多吉利语,表过心中的祈求。如"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找老妈,依弟单身哥。"依弟唱这首"搓米时歌",即向父母提出婚娶的要求。父母如要回答儿女的话,也可编成"搓米时歌"唱出来;"搓米时之搓搓,依哥讨依嫂、依哥岁数大,依弟莫罗嗦"。
这一唱一和,把家庭节日气氛搞得暖融融的。
长沙人冬至做霉豆腐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_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由于冬至曾为农事节气之首,有其特殊内涵,史称冬至为“亚岁”,长沙俗谓“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旧有全家团圆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馄饨,馄饨与“浑沌”谐音,意谓冬至为开天辟地的纪念日,取“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说。
冬至又称“冬节”,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时,年长者不惜远道跋涉回乡,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习,只能男性参加,妇女不能入席。已婚妇女于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须赶回婆家。这一天各家还有吃糯米饭的习俗,谓可润皮肤,防手脚冻裂。
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是日采制的桑叶为正宗冬桑叶,解热明目。
不同地区的冬至习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