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靖宇事迹心得
推荐文章
关于杨靖宇事迹心得5篇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杨靖宇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杨靖宇事迹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杨靖宇事迹心得1
我省“红色旅游行·大学生筑梦之旅”通化白山杨靖宇线路行程第四日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一座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县城,一个见证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地方。9月20日,我省“红色旅游行·大学生筑梦之旅”通化白山杨靖宇线路行程第四日,大学生代表们走进了这个因民族英雄杨靖宇而得名的的地方,来到了光辉的红色纪念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感受了抗战时期杨靖宇将军奋勇抵抗、视死如归的铮铮铁骨与民族气概。
手握双枪瞄准敌人,一颗颗子弹正中敌人胸膛。面对日寇高官厚禄的诱惑,依然信念坚定。35年青春,奉献祖国,他用忠诚捍卫了民族尊严,他就是抗联英雄杨靖宇。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位于靖宇县城西南6公里的三道崴子,走进这个庄严而肃穆的地方,听着杨靖宇将军的故事,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理石雕像,只见杨靖宇头戴皮棉帽,身穿大衣,打着绑腿,足蹬草鞋,手拿望远镜,目光炯炯。“这座雕像由鲁迅美术学院设计,1989年,由靖宇百姓捐款建立。”据讲解员介绍,塑像高6.6米,坐落在3米高的大理石围成的基座上。尽管如今已无当年的炮火硝烟,但杨靖宇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仍然栩栩如生。
瞻仰了杨靖宇将军雕像后,大学生参观团跟随讲解员的引导来到了“正气亭”。“‘正气亭’三个字是由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雷于1989年7月20日题写。”景点讲解员介绍说,顺着“正气亭”向下走,脚下是118节石阶。这118节石阶象征着杨靖宇将军当年孤身一人与敌人浴血奋战的118个小时。
在殉国地中心区广场,杨靖宇将军纪念塔屹立于此。纪念塔于1980年落成,正面是朱德同志于1957年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塔高15米,象征着杨靖宇将军从1925年加入共青团到1940年壮烈牺牲,与敌浴血奋战的15年。在这里,大学生代表们驻足良久,肃穆站立,现场敬献花篮,并向纪念塔三鞠躬,致敬缅怀杨靖宇将军。
靖宇县原来叫濛江县,为纪念人民英雄杨靖宇将军,1946年2月,吉林省蒙江县改为靖宇县,并在他殉国的地方相继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塔。1995年,靖宇县委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开始动工兴建纪念馆,2007年新建了2785平方米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馆藏文物283件、文字图片资料35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共20件。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现已列入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靖宇县,不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刚刚踏进校园的孩童,都能说上一两段关于杨靖宇将军无私无畏、顽强抗敌、捐躯报国的英雄故事。每年清明节,很多群众自发来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祭奠追忆这位爱国英烈。
园区内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以“东北沦陷、满洲烽火”,“豫南英才、受命北上”,“建立抗联,团结御敌”等为主题,通过大量的实物、照片,再现了将军殉国前在蒙江(原靖宇县)90天的战斗历程。听着解说员的详细讲解,一幅幅萧瑟的画面,血染的河山,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内心深处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直到看到杨靖宇将军光荣就义,身首异处,无数爱国将士先后牺牲,大学生们表情凝重……参观学习接近尾声,大家感触颇深。
"走进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顿觉一股凛然正气纵横回荡。杨靖宇将军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们后人最该继承的!”采访中,大学生们纷纷表示,本次行程叫大学生筑梦之旅,作为大学生代表很荣幸能够成为此行中一员,几天来的参观和学习,内心也接受了一次洗礼,精神再一次得道升华,回校后一定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今后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要学习杨靖宇将军的这种精神,为民族和国家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杨靖宇事迹心得2
“九一八”事变让中国东北屈辱沦丧,也让东北抗日联军走上历史舞台。这支部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展现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在战争背后,这些抗日英雄有很多故事让人为之动容。
近日,记者访问了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民,听他讲述发生在杨靖宇及其家人身上的故事。
“我爷爷是个顾大家舍小家的人。他离开河南被派去东北抗日时才24岁,当时我父亲只有2岁,我姑姑才出生5天。”马继民说,“自那以后,家里人就再没有见过他。”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驻马店确山县。马继民听老家人讲述得知,当年杨靖宇虽然父亲早逝,但家里条件不错。杨靖宇的母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坚持让儿子上学,还喜欢给儿子讲岳飞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对杨靖宇有很深的影响。
杨靖宇在1922年毕业于确山县小学后,又前往省城开封求学。在校期间他接触到很多进步人士,向往革命。1927年春,他被选为县农民协会会长,领导了著名的确山农民暴动、刘店秋收起义。1928年调往河南省委后不久调往东北。
“当时我爷爷在河南很受关注,当局下通缉令抓捕他,我奶奶就带着家人东躲西藏,躲到了确山县旁的汝南县,不敢住在村里,就在地里搭个窝棚住。”马继民说,杨靖宇在前往东北前,组织允许他偷偷回家见一面,几经辗转,他才找到家人。
“当时姑姑还没有名字,奶奶就让爷爷起一个。爷爷说,‘你们为了我干革命东躲西藏,就叫躲儿吧’。”自此,马躲这个名字就一直用到新中国成立后。
杨靖宇离开河南后,家里人就彻底失去了他的消息,只知道是干革命去了。当地军阀、土豪都在抓他,家里也被抄光了,只剩下杨靖宇在临走前留下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他与同学合照后,单独劈开他的一部分。照片保留至今,很不容易。
“照片是靠奶奶和爸爸一直藏着才留下的,冬天就把它缝在姑姑的棉袄里,天热穿不了棉袄,就藏在墙洞里。”马继民说。现在,这张真片被保存在确山县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里。
如今,马继民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吉林省靖宇县担任县长助理,主抓红色旅游工作。他每年一半时间在靖宇工作,一半时间在原单位郑州铁路局工作。“我能为靖宇人民做点事,是一种对爷爷特殊的纪念方式。”他说。
在马继民的努力下,杨靖宇殉国地等抗联遗址得到修缮和有效保护,红色旅游成为靖宇县的“名片”,被列入中国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
靖宇县还成立了东北抗联文化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马继民是执行会长,研究会多次组织杨靖宇精神宣讲、重走抗联路等活动。目前,长春市有一家影艺公司与研究会接洽,正在筹备策划一部40集电视剧《杨靖宇》。
今年“九一八”来临之际,马继民来到吉林省通化市下辖的集安市,杨靖宇曾率领抗联战士在这里的清河镇东岔村和榆林镇治安村的山中生活。马继民第一次踏上这段抗联路,几乎在每一处,他都轻抚遗迹,深陷沉思。
“作为抗联后代,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些痕迹与记忆重合,也听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更深刻地感受到当年先辈们艰苦的战斗历程。”他说。
马继民还想再去看看河南杨靖宇故居正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棵树是爷爷亲手种的,如今正枝繁叶茂。”马继民说。
杨靖宇事迹心得3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为牵制日本关东军入关,配合、支援全国抗战,杨靖宇率抗联第一路军主动出击,进行了新宾黄土岗战斗,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最终有力抵制了日本侵略军。抗日战争中,曾有一个姓丁的叛徒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可耻叛变,出卖了抗日联军。这个可恶的叛徒领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将抗日联军包围了起来。形势严峻,杨靖宇决定将主力转移突围,他自己带一支小部队留下来牵制敌人。大家都不同意,杨靖宇坚决的说:“我是司令,我说了算!”他耐心的解释说:“我是敌人的眼中钉,吸引力最大。”杨靖宇留下来后带领战士们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到天黑时,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出去了。
留下的战士只剩下五、六十人了,还有一部分伤员。没有一点而且当地群众也联系不上,杨靖宇命令将伤员转移,准备最后的战斗。负责带领伤员转移的干部说:“总司令,让我留下吧,好保护你!”杨靖宇严肃的说:“不行!现在,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在这严峻的时候,领导的责任是带好队伍,保护战士,不把伤员转移出去,我于心不安!”伤员转移走了,经过与敌人的多次交火,杨靖宇身边是剩下两个小战士。
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肚子饿得前心贴后背。杨靖宇把两个小战士安顿好,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他要到屯子里找点吃的。他勒了勒皮带,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屯子走去。肚子饿得头晕眼花,几次要栽倒在地。杨靖宇把棉衣里的棉花撕下来就着雪吃,一口一口艰难的咽着······
不屈气概
杨靖宇将军生前和死后都受到日军的极大敬畏。他陷入绝境后,日军派叛徒向他劝降,他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句话至今在天地间回响。它让人触到了信仰的力量。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在场的日本人无不受到莫大震撼。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流了眼泪,长时间默默无语。
史料载,这个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此后,岸谷隆一郎穷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他在遗嘱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杨靖宇事迹心得4
新华社长春9月18日电(记者孟含琪)在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镇东岔村和榆林镇治安村,各有一条不起眼的崎岖山路,见证了抗日英雄杨靖宇带领部队抗击日寇的历史。
在“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记者踏上这片洒满热血的故土,重温东北抗联爱国将士的保家卫国梦。
在东岔村的山涧里,长岗战斗纪念碑醒目矗立,记载了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一路军围歼臭名昭著的“满洲剿匪之花”索景清旅的历史。
1938年8月,杨靖宇率领部队在长岗设伏。当敌人进入正对长岗大道的一个小山头时,早已埋伏好的抗联战士用几十架机枪、步枪一起向敌人扫射,打得敌人措手不及。长岗战斗历时4个多小时,最终抗联一路军取得胜利,索旅几乎全被歼灭。
“在武器装备和其他方面,抗联都远远不及日军实力,但杨靖宇在东北抗日游击战场上对战略战术的创新让他获得了一次次胜利。”通化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教师高建飞说。
在治安村一座小山的半山腰上,记者看到一个天然石灰岩结构洞穴。洞内十分宽阔,可容纳100人以上。杨靖宇曾在山洞里建立了抗联军校。
1935年9月,杨靖宇从河南来到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时,只有200余名战士。为了壮大革命队伍,杨靖宇广泛吸收民众、有志之士和绿林好汉组成抗联部队。由于部队成员混杂,素质参差不齐,杨靖宇就令抗联一路军参谋长杨俊恒在山洞里为战士授课。1935年到1938年间,曾有数百名抗联战士在军校接受学习。
抗联棋盘遗址、刘金铎烈士陵园、“红军洞”遗址……抗联路上的每处遗址都承载了杨靖宇与战士们生活、战斗的场景。
“我是第一次走上集安的抗联路。作为抗联后代,在这里我找到了记忆中的一些痕迹,了解了更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更深刻地感受到当年先辈们艰苦的战斗历程。”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说。
杨靖宇事迹心得5 1939年冬,我抗联第1路军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杨靖宇将军率领部队在林海雪原与敌人艰苦周旋。日军调集守备队、森林警察、铁路警护队等十余万人,在长白山地区进行“拉网”“大讨伐”抗日队伍。同时,又在农村推行“保甲制”“连坐法”和烧房并屯等政策,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
敌人曾以万元悬赏杨靖宇的头颅,还派人诱降。杨靖宇激昂地说:“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日寇威胁利诱的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败类。”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高尚情操。
在艰险考验面前,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变节投敌叛变。由于叛徒的出卖,一些游击区和党的领导力量不断遭到敌人的破坏,抗日力量受到严重损失,斗争环境急剧恶化,杨靖宇顽强的指挥部队战斗,带领部队穿梭在林海雪原,有时打伏击,有时远道奔袭,冲出一个重围,又遇另一股敌人堵截。到1940年1月底,杨靖宇身边仅剩下二十几个人。
杨靖宇率队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日寇在诱降碰壁后,加大封锁和“讨伐”力度。因敌追踪雪地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最后,因叛徒出卖,行踪暴露,与敌遭遇,激战后杨靖宇只带两名警卫员突出重围。后被日军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
“当年奶奶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爷爷参加革命期间,她在家里受了很多苦。记得我姑姑刚出生五天,爷爷和奶奶在家见面时,奶奶让爷爷给姑娘起个名字,爷爷想了想说:‘叫马躲吧,躲藏的躲,不是花朵的朵。你们为了支持我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东躲西藏。等革命胜利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马继民说。
杨靖宇满腹棉絮,顽强抵抗,战至生命终结。
接着,马继民的话把记者带入了将军战至生命终结的最后场景——
1940年2月18日,由于断粮数日,两名警卫员下山买粮不幸遇难,敌人从警卫员的遗体上搜到杨靖宇的印章,估计杨靖宇就在附近山上,于是加紧封锁各条道路。2月23日,杨靖宇只身一人寻粮,在三道崴子路遇几个打柴人,便请他们代买粮食。不料这几人中有一人是伪满的“牌长”,他回村后告密。“讨伐队”迅速开到,将杨靖宇包围在树林中。
据日军的记载称,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不断喊话劝降,对方依然用手枪还击,讨伐队连续有5人中弹倒下。见生擒无望,日军猛烈开火,对方左腕中弹,手枪落地,但仍以右手持驳壳枪应战。后被击中胸部,“倒地而命绝”。即使在对方倒地后,日军仍久久不敢进前。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剖开杨靖宇将军的遗体,当肠胃切开后,发现里面只有没能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和青苔,没有一粒粮食。在场的日本人佩服地说:“是条好汉!”
日本关东军用铡刀割下杨靖宇将军的头颅,送到伪满的“新京”(长春)保存,同时又在杨靖宇殉难处破例举行了纪念仪式和葬礼。
马继民讲到这儿里,眼眶湿润了,语气有些哽咽。片刻,马继民又接着说:“爷爷杨靖宇的名字,曾经在东北战场上使日伪军闻之丧胆;而在东北人民群众眼中,这三个字已成为抗日的旗帜。他从河南到东北,无论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还是与日本侵略者战斗,他都非常坚决、果敢,特别是,他率领抗日联军先后歼敌18万余人,牵制日本60万关东军不能入关,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甚至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正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支撑着像爷爷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把对家庭的爱升华为对祖国的大爱、对中国共产党的大爱、对全民族的大爱。”
为纪念杨靖宇将军,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萬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遗首和遗体被合葬在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
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时只有35岁,他短暂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灿烂的一生,他对党、对人民、对中华民族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坚强不屈,百折不挠,他的英雄事迹和民族气节展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