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个人学习 > 安徽合肥“IC之都”梦想照进现实,金寨“三原色”调出老区新变好

安徽合肥“IC之都”梦想照进现实,金寨“三原色”调出老区新变好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安徽合肥“IC之都”梦想照进现实,金寨“三原色”调出老区新变好

  春天的大别山,犹如调色盘,百花盛开,五彩斑斓,深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新时代内容,供大家参考。

  安徽金寨:“三原色”调出老区新变好光景

  老区人知道,红绿蓝是这绚丽春光的“三原色”。这里曾走出59位开国将军,有着“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美誉。与此同时,亦有着超过40年的贫困史。如今,这里红色传承、绿色振兴,改革“蓝图”一绘到底。

  70年底色不改,代代传承映山红

  此时此刻,金寨漫山遍野映山红,这是老区的“底色”。在革命战争年代,不足23万人的金寨县先后有10万人参军参战,绝大多数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为根治淮河流域水患,金寨先后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和三大经济重镇,10万人搬离家园,移居深山。

  “奉献生命、奉献家园,也因此奉献了改革发展的红利。”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局长胡遵远告诉记者,1978年,金寨县贫困人口54万,占比99%,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

  好在红色基因一路传承,无数干部群众像映山红一样在山间扎了根,向贫困宣战。斑竹园镇诞生过金寨乃至安徽第一支红军队伍,这让49岁的镇党委书记张贻胜颇为骄傲,13年前他从县委组织部下派到基层,先后履职金寨东南西北四个乡镇,常年在田间地头让他的皮肤黝黑异于常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黑皮书记”,“皮肤虽黑,心是红的,在金寨,我们以红为傲”。

  2017年开始,金寨实施脱贫攻坚“联帮工程”,组织农村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户、入党积极分子和能人大户与贫困户结对开展帮扶。在长岭关村,51岁的党员罗先平是个远近闻名的“红三代”——爷爷那一辈兄弟六人参加革命,只有一人受伤归来。如今已是中药材经营大户的他主动帮扶起村里21户贫困户种元胡,户均增收超过7000元。

  渔民变茶农,绿色振兴让穷山生金

  身处张冲乡流波村的茶山,周遭满目翠绿,远眺山下,响洪甸水库碧波荡漾。

  作为全县1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网箱养鱼曾是这里脱贫致富的“利器”。2016年开始,为进一步保护水库生态,当地库区开始大规模拆除网箱。张冲乡党委副书记高大连告诉记者,响洪甸水库76%的网箱在张冲乡,这其中一大半在流波村。

  向山上去,重振茶园成为这里绿色减贫的新方式。已是中午12点,54岁的郭明枝依旧蹲在茶树下,她要尽快把今天的鲜叶摘下送到茶厂,“傍晚还有炒茶课,可不能错过”。郭明枝家的生计来源曾经是20多个养鱼网箱,如今是眼前的6亩茶园。

  2017年金寨县依托当地茶叶联合体,在县内多个乡镇村庄设立六安瓜片炒制中心,开展六安瓜片制作技术师带徒实训,提升茶产业附加值。郭明枝所说的炒茶课便设在流波村双同生态农场,这一期吸引了近20位村民参与。农场老板姚远龙告诉记者,老百姓的茶叶品牌概念越来越强,棵棵茶树上竖起“黄板板”,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越绿色,越多金”。

  近年来,绿色振兴在金寨处处开花:持续推进绿色工业、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先后建成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总装机159.39万千瓦,光伏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达50亿元;发展中药材、油茶、茶叶、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基地58万亩。好山好水自然引来八方游客,2018年,金寨县共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全县一大批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通过绿色旅游实现脱贫。

  告别“穷窝”,老区绘就改革“蓝图”

  “大女儿当年上学早上5点起床,小女儿如今7点起床。”说起变化,油坊店乡面冲村居民陈传芳不由得提到这两个小时的差距。曾经,他们一家四口住在三面环水的山中,孩子们上学要坐船加上翻山越岭走上两三个小时。2016年9月,他们搬进了94平方米的新家,学校就在家门口,“搬新家不仅没花一分钱,还小赚了一笔”。

  这得益于金寨的改革“创造”。2015年,当地将宅基地改革与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解困、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叠加,引导“贫困户、移民户”和居住在“土坯房、砖瓦房、砖木房”的农户自愿搬迁,通过综合运用奖补措施,合理配置政策资源,把“一片肉”变成了“一盘肉”,全县共有4万多农户享受到改革红利,2.4万户农户实现“挪穷窝、不负债”。

  金寨县委副书记王思春告诉记者,改革已是老区的“高频词”。如今当地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等22项国家改革试点县,还主动推动县级大部制、农村金融、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自选动作”。

  持续的改革带来可喜的变化。数据显示,金寨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17.48万人减至2018年底的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0.03%下降至2018年底的2.73%。

  安徽合肥:“IC之都”梦想照进现实

  向来低调的安徽省会合肥,近来因一起中国半导体最大跨境并购案在海外声名鹊起——作为最大单一投资人,联合国内数十家资本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以27.5亿美元一举收购全球稀缺的优质标的安世半导体。

  从几乎没有集成电路产业基础,到大手笔一个接着一个,合肥这个后起之秀打造“IC之都”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核心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年产值保持20%高速增长,成为全国少数几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和集聚发展基地之一。

  产业情怀“追梦”

  出资数额最大,标的优质且稀缺,并购安世半导体无疑是中国半导体海外并购经历中的典型案例。这从业界评论“全球少数能大规模量产的半导体标准器件供应商之一”“拥有设计、制造、封测全环节核心技术”“年产销器件约900亿片,许多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中可见一斑。

  让不少人意外的是,内陆省会城市合肥在并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出资10亿美元的最大单一投资人合肥芯屏基金由合肥建投掌舵,是合肥市政府发挥国有资本引导、放大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安世半导体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真正需要的资源,如果并购成功,能大幅缩短我国在这一细分领域与海外的差距,‘弯道超车’!”合肥建投副总经理黄颢说。

  但这也是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决定。

  “安世半导体及其下属企业遍布海外,有不可控性,欧美的反垄断等审查也有可能通不过。”黄颢回忆说,在全面咨询业界专家,反复评估并购风险后,团队最终谨慎而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

  这并非合肥第一次以如此情怀和魄力发展产业。当年帮助京东方解决6.5代面板产线175亿元总投资的就是合肥建投,“芯屏基金”中的“屏”因此而来。

  这也不是最后一次。2017年底,百亿级项目合肥晶合投产,合肥晋身拥有12英寸晶圆先进制造厂的城市之一。

  投资过千亿的合肥长鑫也进展顺利,正在开展动态存储芯片技术验证投片。这种芯片是集成电路产业中最大的单一品类,而中国大陆尚未有自主产能。

  耐住寂寞“筑梦”

  5年前,从中关村起家的北京君正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把部分研发人员从北京迁出,在合肥高新区建立第二总部。

  北京君正董事长刘强说,是三个原因让公司在长江沿线多个城市里选中了合肥:

  集成电路产业忌浮躁,需要沉下心来做研发,合肥科教底蕴深厚,“耐得住寂寞”由来已久;

  芯片设计离不开下游应用,需要与华东和华南两个主要市场密切沟通,合肥是中东部重要铁路枢纽,1至4小时可到达北京、上海、南京等主要城市;

  这还是个技术、人才、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地方政府持之以恒构建产业环境,合肥有打造“IC之都”的耐心。

  几乎同一时期,一个国际公司的汽车电子团队也迎来了大步向前的机遇——在合肥高新区的扶持下成为一家独立自主的公司。这就是后来在中国车载信息娱乐、辅助驾驶等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拥有60%以上后装市场份额的杰发科技。

  紧随其后的,还有深耕细分市场存储设计的兆易创新、集成电路封测企业通富微电子、智能芯片先行者寒武纪……180余家企业犹如星光汇聚,在合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环节的全产业链,年产值保持约20%增速。

  从无到有,从有向强

  本土成长起来的杰发科技可谓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缩影。据杰发科技总经理万铁军介绍,5年时间,杰发科技经历了从一个小团队成为一家独立自主的公司;到借助资本市场,以上市公司四维图新子公司的身份布局更多车联网芯片领域;再到苦练内功,迎来一年出货一款新产品的成果爆发期。

  5年时间,集成电路产业在合肥从无到有,下一步是从有向强迈进。

  “2013年前后,合肥的家电、平板显示、汽车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时都遇到了缺‘芯’问题。那时起,合肥便提出打造‘IC之都’,从市场需求出发谋划‘补芯’。”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秦远望说。

  现在,合肥先后被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和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中国电科38所每秒完成千亿次浮点运算的“魂芯二号A”、芯碁微电子打破国外高端设备垄断的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设备、易芯半导体拉制成功12英寸芯片级单晶硅片等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据秦远望介绍,除继续完善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外,合肥还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未来7年内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营造“养人”环境,正在研究制定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认定标准,持续将微电子人才培养作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建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46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