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让青海更“风光”,用心的作品是有灵魂的
推荐文章
清洁能源让青海更“风光”,用心的作品是有灵魂的
刺眼的阳光,白花花、毒辣辣,晒黑了脸、灼脱了皮。青海德令哈工业园内正在忙碌的中国电建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们,对高原阳光既怕又爱。由他们一手建设的中广核50兆瓦光热项目,一排排巨大的槽式集热器,在他们身后像向日葵一样正对着太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新时代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清洁能源让青海更“风光”
“它利用熔盐实现光热储能,无论阴雨天还是夜晚,都能连续稳定发电。”项目经理李会刚介绍,“这个工程年发电量近2亿度,与火电比,每年可节约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4200亩。”
德令哈,年平均日照时数3500小时以上,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7000兆焦平方米,眼下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光热之都”。一座座大型光热电站,如沙场点兵一般,塔式、槽式、蝶式,集热储能,各显其能。
青海拥有丰富的风光水资源,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条件得天独厚。青海省能源局负责人介绍,青海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领跑全国,2018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四成,远高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曾创下连续9天、216小时全部清洁电力消费世界纪录。并网新能源装机已突破1229万千瓦,首次超过传统水电装机。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95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风、光不稳定,会偷懒耍脾气。青海坚持多能互补、协调发展。来到共和县,一边是高湖碧波的龙羊峡水电站,一边是一望无垠的光伏电站,组成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这个850兆瓦光伏电站接入水电站,通过水轮机组快速调节,把间歇、波动、随机、不稳定的锯齿形光伏电源,调整为均衡、优质、安全的平滑稳定电源,组合送入电网。”黄河水电运营公司执行董事金东兵说,光伏电站也可视为“虚拟水电机组”。
针对清洁能源“消纳难”“外送难”“调峰难”,青海积极组织新能源发电企业与大用户直接交易,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同时持续开拓省外电力市场,去年外送清洁电力100亿千瓦时,首次实现电力净输出。全年弃光弃风率均低于5%,新能源消纳水平全国领先。“风光天上来,电从空中走。”世界首条全部输送清洁电力的青海海南至河南驻马店外送通道明年将正式投用,青海海西至华东±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即将开工建设。
国内首次由储能电站与集中式光伏电站之间开展的调峰辅助市场化交易合约日前在西宁签订,这是国网青海电力公司通过物联网,在储能领域以市场培育形成共享模式的探索。在青海电力公司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张节潭介绍:“依托这个平台,我们建立储能与电网互动的数据共享网络,有效缓解清洁能源消纳困难。”
青海依托众多光伏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初步构建集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逆变器、光伏支架等为一体的研发制造产业链,上游制造保障下游发电、下游发电促进上游制造,良性循环、优化组合、错位发展。西宁市东川工业园晶硅基地、南川工业园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基地等,产业如今风生水起。
“用心的作品是有灵魂的”
穿过近代中国的历史风烟,从挂着皮尺、拿着大剪刀的形象中走来,著名的“红帮裁缝”已经转型为新一代的服装企业家、时尚设计师、工业设备创新人才,其诞生地宁波,也已发展成从印染布、高档面料、家纺、服装服饰到纺织机械装备等产业链完备的中国服装名城。
时代变迁 精神不变
上世纪70年代末,30岁的李如成从农村插队回来后,进了以2万元知青安置费创办的青春服装厂。在村边戏台的地下室,用职工家搬来的缝纫机,加工短裤、套袖。十年之后,有了“雅戈尔”这个后来响彻大江南北的服装品牌。
几十公里外的奉化江口镇也办起一家服装厂,农民盛军海担任厂长。厂房借用公社食堂的闲房,资金向职工筹,向亲友借,缝纫机、电熨斗自己带,技术借助从上海“告老还乡”的红帮老师傅。这就是后来创造中国服装界多项第一的罗蒙西服厂。
1994年,23岁的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生吴惠君来到宁波,投身博洋公司,开始了“唐狮服饰”的创业之路,几度起伏,困难时欠债数百万元。公司董事长戎巨川倾力扶助年轻人,最困难的时候,把自己用的桑塔纳都抵给了电视台去做广告。渡过难关的唐狮到2005年营收超10亿元,如今线下专卖店达2000多家。
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在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之路上筚路蓝缕,回望历史深处,可以溯及中国近代最著名服装流派——红帮裁缝。清末民初,宁波一带把洋人称为“红毛人”,为洋人做衣服的被称为“红帮裁缝”,他们中有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有人为徐锡麟制作了第一套国产西装,有人开设了中国首家上规模服装企业,为孙中山制作了第一套中山装,还有人创作了中国第一本西装理论书,办起第一所西装工艺学校,影响辐射海内外。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帮裁缝的服饰手艺在时间流逝中发展演变,不变的是勤劳智慧的工匠精神、中西结合的视野和格局、传承和创新兼具的坚韧品格。
从“大剪刀”到3D打印制衣
戚柏军从中专读到研究生,学了一件事——做裁缝。如今,他是红帮裁缝技艺第七代传人。只做高级定制。“我们店里放着地图仪,订单要发往哪里,就要研究当地气候特征、水汽含量等,融入设计。”他说。
高级定制手工西服店、大型服装企业以及相关衍生企业,构成宁波服装行业的生态圈,各具特色。
雅戈尔的生产车间里,裁剪、物流、分工全部智能化,全流程吊挂系统在无人状态下自动将衣料分发到各个工位,个性化裁剪时间由60分钟/套缩短到40分钟/套。在新技术的赋能下,公司近三年销售量每年增长15%,库存量降低2/3。罗蒙进军女装,将智能化和艺术化结合,整合国际设计师资源,董事长盛静生说:“作为美丽产业、时尚产业,服装不仅是大数据,还有灵感在里面,这是难以复制的。” 博洋公司孵化出一批创业新品牌,戎巨川说,公司要成为创业者的空气和土壤,成为“高速公路的护栏”。
传统红帮裁缝靠的是“大剪刀”,新一代的红帮裁缝开始耍“没剪刀”。传承百年的经典工艺正在与智能化、高科技有机结合。柔软的布料要实现自动化生产,精准定位一直是个难题。宁波舒普机电的全自动点位机,采用相机识别,实现自动打点,生产效率是人工的十几倍。公司申请国内专利达608项。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内,电脑针织横机自动“打印”出一件件针织衫。不像传统制衣需要前后拼接,完全“天衣无缝”,实现“所见即所得”。“针织服饰3D打印机”打破了发达国家技术垄断,被列入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2016年荣获电脑横机行业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工匠精神孕育服装名城
从剪刀皮尺走天下,到东海之滨崛起服装名城,无论是利税、外贸、就业,还是国际化,纺织服装业在宁波社会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服装服饰业501家规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3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完成工业总产值551亿元,增长9.1%。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红帮裁缝之所以成名,就是以高端定位、精湛手艺赢得市场。红帮传人中有一句名言,最关键的是两个字“服务”。由“服务”而千锤百炼、创新不辍。这种工匠精神已经融入一代代传人的血脉。
李如成说,未来30年,雅戈尔要从传统变身,立足生态、科技、文化,打造世界级的时尚企业。博洋公司表示要把企业做成学院,走研究型的路子。慈星公司副总经理李立军说,将以开放式、智能化路线,和设计师广泛合作,将设计、研发做进产业链模组中,实现创意和工业融合发展。
“用心的作品是有灵魂的。”戚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