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观后感心得体会
推荐文章
时代楷模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观后感心得体会8篇
积数代之功,建千秋之业。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担负飞播造林任务的部队,也是至今仍在担负此项任务的部队。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时代楷模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1
牛本善,性温讷。在我们中国的“咏牛”诗句中,赞美牛天性温厚、勤劳朴素的举不胜举。一大队飞行人员在飞播作业中从来没有以“蓝天骄子”自居,经常和播区农牧民打成一片,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一些泥土味、汗水味。
以天为帐、以地为席,大队官兵执行飞播任务时,吃住都在野外。头顶星月起、脚踏夜路归,是飞播官兵的工作常态。那一年,机械师王建海第一次到榆林执行飞播任务,“见面礼”是一场沙尘暴。黄沙像接天潮水滚滚而来,官兵顶着大风,冲向摇摇晃晃的飞机,有的闭紧嘴巴拽着钢索,有的爬进机舱用身体压住飞机。20多分钟后,沙尘退去,官兵一个个都成了“兵马俑”。
“党员干部身上要多一些泥土味汗水味”,这是“时代楷模”阎肃的一句口头禅。在党的文艺战线奋斗60多年,阎肃创作了1000多部(首)精品佳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点燃了无数华夏儿女的中国梦。阎老生前留下的“三味”说法耐人寻味:深入基层的泥土味,带头拼搏的汗水味,心系群众的人情味。
“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个什么‘家’,我就是一个‘者’,一个文艺工作者。”这位被授予“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生活中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大爷,一点“派头”都没有。用阎肃儿子的话说:但凡爸爸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小战士,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打声招呼:“您好!”平时不管和谁约时间,他总是提前到,就怕让别人等。
多展现“中国气派”,少显示“个人派头”。与阎肃一言一行相反的是,一些党员干部陷进了“派头”的圈子里:有的下基层穿着入时,衣不染尘,鞋不沾泥,一身的“洋气”和“娇气”;有的与群众接触,说话吆五喝六,办事慢条斯理,一身的“霸气”和“文气”;有的很少进百姓的家门,不愿握群众的手,不愿住农家的炕,不愿吃农家的饭,一身的 “贵气”和“冷气”。久而久之,便与基层群众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隔心墙”。
党员干部没“派头”,广大群众才有“盼头”。我们党员干部要多一些党员的“党味”,少一些干部的“派头”。党员的“党味”,应该包括阎肃生前常说的“三味”:深入基层的泥土味,带头拼搏的汗水味,心系群众的人情味。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2
一个国家强大的背后,是每一位天生要强的奋斗者在默默奉献,他们都是祖国的“牛人”。“牛人”不吹牛,就算取得气冲斗牛的成就,也依然默默耕耘如牛。
一大队飞行员葛克宏记得那年飞播的场景,执行完飞播任务后,蒙古族牧民骑着骏马来机场送行,他们在跑道外的草场上扬鞭策马,奋力追逐着滑行的飞机,高呼:“红军!红军!”
老百姓把“飞播绿鹰”看成是当年的红军,这是多么高的褒奖啊!39年来,他们创造一个个飞播“绿色奇迹”,助力万千百姓开启幸福新生活:在延安,播区内牧草产量是飞播前的19倍,当地畜牧业发展喜人,牛羊存栏量不断创新高;在秦岭,当年飞播的林场,已成为药材、漆树等经济作物的重要种植基地,播区贫困农牧民利用河谷、草坡发展畜牧、养殖业,人均收入实现跨越式提升;在榆林,数十万外流人口回迁,播区成为白于山区30万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目的地,榆林老区230万群众脱贫致富;在阿拉善左旗,农牧民利用播区草场的沙生植物进行深加工,把沙生植物种子提炼成食用油制作食品增稠剂、稳定剂等副产品,人均年收入增长近千元。为此,一大队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
2019年8月,___通过视频察看一大队所在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希望他们牢记人民军队根本宗旨,继续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___的嘱托和激励,让一大队官兵更加明白:飞播不仅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更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和追求,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品读“飞播绿鹰”的红色航迹,我更加明白这一“网上金句“的时代内涵。这吟咏的是,墨梅不慕虚名、绽放清芬的品格,彰显的是大国大党的自信,表达的是从容清醒的定力,传递的是埋头苦干的意志。
“飞播事业需要埋个人之名,积数代之功,建千秋之业!”一大队这句战斗格言回荡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直抵人心,也让人肃然起敬。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当每一个人都能像老黄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何愁不能绘就更新更美的发展图景?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3
斩断两大沙漠的“握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就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辽阔西部,或是崇山峻岭,或是荒漠戈壁,飞播造林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
响应党和国家“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的号召,人民空军迅速改装一批飞机、训练一批机组人员飞赴各地执行任务。第一代“飞播人”、老飞行员薄文玉忆起往昔,仍然初心澎湃:“听令飞播,责无旁贷!”
追溯搜救团一大队的飞播历程,可以看到一条闪耀的航迹——
1982年5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林场,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在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条件下,首次执行飞播造林任务,开启空军部队在祖国西部的飞播序章;
1983年,搜救团一大队进驻陕北榆林。2014年,榆林的飞播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860万亩流沙得到控制,榆林植被覆盖率从1.5%上升到45.2%,成为陕西省畜产品基地和粮仓;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搜救团一大队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飞播造林581万亩,当地植被覆盖率由5%提高到12.8%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50.4%。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建成长350公里、宽3~20公里,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斩断了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势。
“党的__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了大队飞播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也更加坚定了官兵‘定让沙漠变绿洲、不播成林不收兵’的决心。”搜救团一大队政治教导员杨淑坤表示,凭着这份信念,官兵曾创下3架飞机一天作业38架次,18天飞播40.2万亩的纪录。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4
离地50米,感觉飞机就像往地上扎
“下种啰!”在牧民热切的目光中,一架绿色军用运输机的机腹下倾泻出飘逸的“彩带”——密密麻麻的种子奔向大地。
驾驶舱内,辛嘉乘全神贯注地观察种子的播撒情况,他说:“飞播造林,并不是将种子从飞机上撒出去落地那么简单,每平方米落多少都有科学规划。如果飞不到位、撒不到点,漏掉播带,出苗率、成林率就会受影响。在沙丘起伏的播区,飞行员要保持离地直线距离50米的高度飞行,因为这是种子落地的最佳高度。”
离地50米,对飞行员来说,是难度高、挑战大的超低空飞行。90后飞行员王斐无法忘记首次下降到离地50米飞行的情景,他说:“感觉飞机就像往地上扎。”如今,王斐熟练操控飞机,能快速精准让种子撒进播带。
“飞播区域大都在沙漠荒原,一般就在土坡上推出临时跑道用于起降。”飞行中队长高鹏告诉记者,为了让种子被风沙盖住,提升种子发芽率,官兵会刻意选在风沙大、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危险时刻作业。
“每年飞播窗口期只有两三个月,为了抓住这个短暂的有效期,官兵们配合治沙专家反复试验,共同探索出精准的飞播治沙技术,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对搜救团一大队赞不绝口,“如果没有他们,消灭榆林境内毛乌素沙地,当地群众至少还得再干30年”。
“好日子是飞播官兵带来的”
搜救团一大队官兵让一粒粒从天而降的种子扎根荒漠,播撒出的是一个个乡村振兴的希望。
在阿拉善左旗沙日布拉格噶查80后基层干部宝红的记忆里,小时候从家步行两三公里,就能走到腾格里沙漠,“每次刮风都黄沙漫天,我们只好在漏风的土房子里躲着”。
如今“沙窝窝”变“金窝窝”,宝红笑着说,“绿飞机”撒下的草籽给沙漠带来了生机,灌木长出来,农牧民家里养的羊和骆驼都肥壮起来了。
宝红所在的嘎查有120户农牧民依托播区植物园种植肉苁蓉,2020年种植了近2000亩,每亩年均收入2.5万元以上。“好日子是飞播官兵带来的!”宝红言辞间饱含感激。
“空军官兵与我们并肩作战,改善生态环境,大幅提高了农牧民生活水平。”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2020年年底,当地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飞播带来的经济效益,全部摘掉“贫困帽”。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5
10月20日上午,京西宾馆会议礼堂,作为唯一的基层部队代表,西部战区空军运输搜救航空兵某团一大队大队长辛嘉乘在大会现场做了交流发言。
会议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辛嘉乘,谈及参会和发言的感受,阳光帅气的辛队长搓着手说:“紧张,真的特别紧张,但更多的是光荣和自豪,深受鼓舞和激励!”
辛嘉乘所属的部队,驻守在甘肃省榆中县,1982年开始担负国家和军队赋予的飞播造林任务,是全军飞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且目前唯一担负此项任务的部队。
飞播造林,顾名思义就是飞机播种造林种草,但绝不是将种子从飞机上撒出去落地那么简单。
熟悉飞播的人都知道,撒播的每粒种子从机舱到落地,科学的直线距离大约50米。
这50米很短,对飞行员来说,却是难度高、风险大的超低空飞行;这50米又很长,种子飘飘洒洒,如天女散花,需要二三十秒的时间才能落到它该去的地方。
“怎么飞、如何播,是很有讲究的。如果飞得不直,地上长出的绿带就是弯曲的;飞播时漏掉一带,生物链就可能会断裂,一大片植被都成活不了。”
每次飞播前,辛嘉乘和战友都像作战一样精心准备、像打仗一样科学实施。“好比犁地一样,只不过我们是在低空飞行播撒种子。要按规划将沙漠划分为多个播区,每个播区被切割成一条条40米到50米宽的播带,飞机沿一定航线和高度把种子均匀撒播下去,每平方米落多少种子都要科学规划。”即便已飞播12个年头,辛嘉乘对每一次作业仍精益求精。
一粒种子播下一份绿色希望。“必须最大限度提高成活率”,在这些飞播军人的眼中,播撒的种子如同远行的孩子,他们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次飞得绝对稳、播撒绝对准,让种子在大地安家,生根发芽。
39年播种长空,绿色航迹遍及陕、甘、宁、青、蒙、川、黔7省(区)、百余个县市、300多个播区,共播撒草籽、树种1万多吨,总面积超过2650万亩,辐射和带动7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9年默默奉献,“全国飞播造林先进个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官兵们一串串闪光的荣誉,意味着一片片荒漠变成绿洲,一座座荒山长满绿树。
甘愿吃尽千般苦,为民换来幸福甜。辛嘉乘说:“最满足的时刻,就是驾机从以前的播区飞过,看到山林郁郁葱葱、草木覆盖大地,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6
学校组织统一学习了张桂梅同志对教育事业的先进感人事迹,让我心灵深处不由自主的为之一颤,也让我感到无比的感动。
我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而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而敬佩。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的肝脏。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在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不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依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
她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
同样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决心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好花朵。我们应该像张桂梅同志那样为学、为人、为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祖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7
第一次在电视上听到黄文秀同志的事迹,我被她扎根基层、坚守使命的精神深深打动着,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是在____教育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代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典型,是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血汗、忘我奉献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缩影。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令人痛惜。在她名校毕业时,本面临无数的选择,身边不少同学都找到了理想的、不错的就业机会,而她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毅然选择回到革命老区百色,为家乡的事业奉献力量,这样的魄力少有、如此的选择更甚。在后来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她,在父亲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到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为百坭村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可谓是“舍小家为大家”,我想这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选择,把危险留给自己,心里却只装着群众。
刚任职时,她面对着百姓的议论和质疑,迎难而上,任劳任怨,积极学习,多方请教,最终和百姓打成一片,她用脚步丈量了全村,手绘“贫困户分布图”,认真听取百姓意见,笔记本上记满了她的工作安排和心得体会,想百姓所想,乐百姓所乐。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在明知道天降暴雨她,却一心想着百姓的安危和第二天会议的开展,毅然决然的朝着百姓受灾的方向奔去…我想她虽然逝去了自己生命和青春,也无悔于自己选择,这就是共产党员身上具备的优秀党性。
____在纪念五四动100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末来在青年。"因此,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当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作出无悔的选择,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中,实现自我价值,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扎根在教学一线上,做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8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的一场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5年秋,2015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