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囚绿记》一课的心得
《囚绿记》这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此文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文质兼美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听罢后,我很有感触。让我再一次领悟了新课改的创新和人文精神,感受到了新课改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上的轻松和快乐,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听《囚绿记》一课的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听《囚绿记》一课的心得1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 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达32次。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听《囚绿记》一课的心得2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 《〈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听《囚绿记》一课的心得3
《囚绿记》讲述的是作者在北平,找到的一间房后,想把圆窗外的常春藤“占为己有”。但结果,他却改变了自己的自私,让绿恢复了自由的事情。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到,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从中也体现出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一片绿叶,一枝常春藤,其实就是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我的绿友,是阳光的孩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当作者第一次遇到鲜艳的绿色时,他的心里充满了一种喜悦。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便出现了“囚绿”的念头。可是,他的这个决定却是错误的,虽然常春藤能够在房间里舒展着柔软的枝条。作者能够细细地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这其实的确是一种享受。可是,当常春藤在房间里渐渐伸长的时候,你可曾有没有想过,它不能像这阳光伸张的不快。
不过,当作者发现它慢慢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变成细瘦,变成娇弱的样子时,作者变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过。于是,作者便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他也恼怒常春藤的固执、无亲热。
当他下定决心放走“绿”的时候,它的心中产生了一丝丝的祝福之情,它也怀着美好的心情,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作者离开北平一年后,它的心,却依然怀念着他的圆窗和绿友。并且,它还期望着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够与它们在见一次面。
听《囚绿记》一课的心得4
人人往往喜欢囚住别人,可他却忘记了是谁真正被囚禁了。天地万物其实是平等的,只是人往往起主谋或主导作用。其本质都有一样的向往、追求、执着。可人类还略低一些,因为一般取决于思想冲突,矛盾的促使,往往会改变本质。使其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陆蠡的《囚绿记》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一个迷恋绿色的人,视它为生命、希望、安慰、快乐。疲累于灰暗的都市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更是为了它住进了简陋的公寓。因为外面长着常春藤,喜欢这片绿影。常春藤,众所周知,它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绳索,或一茎枯枝,就可以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黄,可这并不会改变什么,它纤细的脉络一直伸长,一种充满其自然本质所体现出来的.美,吸引了人,囚住他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好的美景怎能错过,怎会舍得不去囚住它。于是一个自私的念头,趁它没注意,偷偷地把它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为了独占、接近、更亲密。以此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它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它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来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它从未放弃过,它的尖端总朝着窗…
听《囚绿记》一课的心得5
这次,我参于了我校文科组“课内比教学”的复赛听评课活动,其中聆听了3节语文课。讲的都是《囚绿记》,这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此文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文质兼美不同于一般的散文。 听罢后,我很有感触。让我再一次领悟了新课改的创新和人文精神,感受到了新课改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上的轻松和快乐,也欣喜地看到了充满活力的同行们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地位和角色的转变与成长!老师们都能遵从生本理念,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去读,去发现,去探究,去说,去写。尽可能的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口的能力与参与意识,既注重了基础,又培养了能力。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享受着文本魅力。其次,能依据文本特点,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感受绿的`意蕴。再次,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教师的引导尽可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当然,课堂教学有它的特性,它永远是一条射线,而不是线段。任何课堂都会有它的缺憾。下面是我听后的一点感想与建议,以示请同行们指正。 邹老师的思路清晰,问题设计合理,注重了学法指导。但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导入不够简练,导致学生读得太少,形式单一,没能对文本做较深的挖掘与赏析。其次,教态还不够亲切。缺少感染力,讲的还显得较多。 高老师的板书图文并茂,很有新意。但在问题设计上还欠科学合理,不够具体明了,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学思路显得不够清晰。其次,教师在学生学习受阻之处,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与点拨,导致学生参与意识不大,学习气氛不浓。另外,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了,形式也太单一,影响了学生对“绿”的内涵的领悟。 吴老师的导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切合文本。但解释“蠡”,与文本无多大关系,既花时间又有画蛇添足之意,不利于有更充足的时间去突破重点,没必要,建议删去。其次,赏析文本应放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之后,教师可借归纳咏物言志的写法追问“作者是如何来咏物的?你认为哪些词句精妙?妙在哪里?”这样自然的导入到对精美语言的品味欣赏。另外,在评价时,既可师评,也可生平。这样课堂既和谐又体现了师生相长。 总之,听他们的课是一次成长,更是一次洗礼,值得深思。他们的课就像镜子一样照亮了我,同时,也触及到了我在教学中的失误与遗憾。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听《囚绿记》一课的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