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二十八课心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佛陀悲心切切,愿众生通过法宝的引导走向觉醒,故在多处经典中大力宣说“听闻、讽诵大乘经典一偈一句的无量功德”,以坚定众生的修学信心。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道次第二十八课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道次第二十八课心得1

前面我们讲了,在家居士们要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以便在相续中播下戒律的种子,这一点相当重要。很多人问过我,他们有没有出家的因缘。其实,一个人只要希求解脱,应该说他就有出家的因缘,但这个因缘今生能否成熟是很难讲的。如果今生不能出家,也要尽量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15]。倘若连这个基础都没有,那不要说获得解脱,来世连人身也很难获得,因为许多经论中都说,转生善趣的根本就是受持戒律。

末法时代,外在的环境越来越迷乱,到处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引发散乱的外缘,人们内心的分别念也越来越纷繁复杂,许多修行人缺乏外摄持[16]和内摄持[17],无法抵抗这些不清净的外缘,守持清净戒律的人越来越少。从出家众来看,本来,清净戒律的僧团是佛教的根本,是人天之庄严,也是一切众生的皈依处、应供处,可是近二十年来,许多寺院的僧人越来越少,有的寺院在二十年前有七百多位出家人,现在只剩三百多人。从在家众来看,有些居士虽然学佛多年了,对佛教很有信心,也经常供养三宝,但相续中连一分戒律都没有。可能有些人担心持不住戒,所以不敢受戒,但我认为,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应该不是很困难。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讲,戒律是一种约束,与不受戒相比,受戒后可能会觉得不自由,但有智慧的人知道,这种约束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每天在散漫放逸中度过,这将导致今生来世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果好好持戒,即生会享受到身心的宁静和快乐,来世也能得到善趣的安乐和解脱,而且修持善法的力量也会极为强大。《杂宝藏经》中记载:从前罽宾国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许多阿罗汉都无法降伏它,后来祇夜多尊者来到恶龙所在的地方,尊者弹指三下,对恶龙说:“你不要住在这里。”恶龙马上就离开了。其他阿罗汉问尊者:“我们与你都获得了漏尽的解脱法身,但我们用尽神力也不能降伏恶龙,你为何弹指三下就赶走了它?”祇夜多尊者说:“我自从凡夫地以来,连微小的轻罪都像四根本罪那样防范,所以才具有这样的道力。”不仅如此,在金刚密乘中,成就密咒的根本也是戒律,如《妙臂请问经》中说:“咒本初为戒。”

总之,戒律是一切安乐与功德的根本。从总体而言,佛教的基础就是戒律,如果戒律存在,佛教就存在,戒律隐没,佛教就隐没;从个人而言,如果有了戒律,其他功德会自然而然生起。因此道友们要像珍惜如意宝那样珍惜戒律。

相续中具有清净戒律等功德远胜于表面上的能说会道。今后大家要从清净戒律开始,多多少少得到一些内在的功德。否则,依靠表面的夸夸其谈,你可能会博得许多人的赞叹,但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内在的空虚。我遇到过不少佛教徒,有些人讲起来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听了他的讲法我都觉得:这个人真了不起,如果他当法师,可能会利益成千上万的人。但实际上他只会空谈,内心并没有真实的功德,暂时好像很了不起,但日子一久,经不起外界的风吹雨打,最终会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境地。

在正法兴盛时期,曾经有无数护戒如眼的高僧大德,想到他们清净如法的行为,我就会情不自禁生起随喜之心。而在末法时代,许多人不重视戒律,每当我看到这些不如法的现象,内心总是觉得非常遗憾。前一段时间,我在一所医院遇到一个出家人,他向我大吐苦水,说他一直很精进地修行,现在病得很厉害,本来需要长期治疗,但因为没有钱,不得不提前出院。我当时很同情他,安慰他好好看病,并且资助了五千元钱。没想到半个月后,他打电话给我,说他已经还俗了。也许他觉得自己这样做没什么,但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因为这种轻毁戒律的行为的后果非常严重——异熟果是堕入恶趣感受强烈的痛苦,等流果是即使再转生为人,也会生生世世戒律不圆满。

末法时代的恶相就是戒律逐渐隐没,如果想护持佛法,就必须从清净戒律入手。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代,总的教法尤其是戒律如意宝已经接近唯持形象期了。大慈大悲的佛陀曾说:“边地魔军蜂拥而至之时,首先律藏如意宝会隐没。灵器[18]和禳解术[19]等不会隐没,即使隐没也无所谓。”为什么这么说呢?本来,灵器、禳解术非常灵验,对病人、着魔者有很大的加持,但这些并不能代表佛教,真正能代表佛教的就是戒定慧三学,尤其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如果这些隐没了,佛教就隐没了。现在许多寺院非常重视念诵的仪轨和唱腔,虽然这些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但它们并不能代表佛教,即使隐没了也不是特别可惜。此外,经书也不能代表佛教,按照汉地的说法,佛法要灭尽时,《无量寿经》仍会留存在人间一百年,但由于那时已经没有戒定慧三学,因此也不能说真正的佛法仍然住世。所以,我们一定要从佛法的根本戒律入手来护持佛法。

大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对佛教存在误解:有人认为出家、剃头是佛教,有人认为念经、作佛事是佛教,有人认为唱歌、跳舞是佛教……其实,这些都不是佛教,真正的佛教就是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如果一个地方的佛教徒具足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这就说明那里存在佛教;否则,即使天天敲锣打鼓,形象上搞得轰轰烈烈,这也不能说明那里存在佛教。

现在许多人对佛教的误解是历史造成的。期间,佛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藏地的许多高僧大德流亡到国外,剩下的一些高僧大德受到种.种折磨,也纷纷示现圆寂,还有些出家人被迫还俗,佛教出现了巨大的断层。当法王如意宝开始广弘圣教,开创佛法再弘期[20]时,懂佛法的人相当少。经过上师老人家的辛勤教育,许多弟子才对佛教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能值遇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否则虽然自己出了家,也会像有些偏僻地方的人一样,对佛教存在种.种误解。

在这几堂课里,我们依次从具有广大福德、不退转菩提道、转为男身、出身高贵、具有净戒等方面宣讲了受持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在修持对治我慢之顶礼支时,大家应当一边思维佛号的这些功德一边顶礼。

顶礼时,应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安住着本体为根本上师的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被十方三世的一切佛菩萨等皈依处围绕。再观想:自己的右侧是现世的父亲,左侧是现世的母亲,前面是一切怨亲债主,周围是六道众生,这些众生就像被宴请的宾客一样聚集在一处,他们跟随自己一起顶礼,发出嗡嗡的声音来祈祷。

道次第二十八课心得2

“讲完了,真的讲完了。”当第二遍《道次第》修学结束,再次听到导师说这句话时,心中不禁又生起对导师深深的感恩之心。是谁“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是导师一直在三有苦海中寻找着我们,是佛法的智慧、导师的慈悲宏愿把我从一个充满迷惑烦恼,在轮回中艰苦跋涉、不停寻找生命出路的凡夫,一步步救拔出来。

进入三级修学之前,自己的生活痛苦而无助:孩子不好好学习,不服管教;家庭矛盾重重,和老公很难沟通……通过修学,我知道了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因为惑和业,惑是无明我执烦恼,业是由此造作的业力。就像导师开示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感觉、建立在自己过去错误观念的基础上。可想而知,不仅自己整天生活在痛苦中,同时还伤害着家人及身边的人。我现在唯有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在内心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发展出健康的心态。不想有情绪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除错误的观念。

在听闻法义的过程中,常常被导师的开示深深震撼,心生感慨:我是多么幸福啊!能够遇到一位具格的善知识,告诉我人生的真相、究竟的智慧,有正确的方法,有次第地把我从迷茫痛苦中一步步解脱出来,让我清楚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并且在内心坚定地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六年的学习,感觉时间一晃而过,丝毫没觉得长。已经习惯了每天晚饭后坐在书桌前听导师的开示,不知不觉,烦恼和低落的情绪悄悄融化于慈悲智慧的氛围中,那是最静谧、最安宁、最温暖的时刻。随着修学的深入,自己对三宝、对善知识的依止越来越强,漂泊无依的心找到了究竟皈依处;贪嗔烦恼的力量减弱了,错误观念逐渐瓦解,佛法智慧在心中慢慢扎根;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家庭关系变得融洽;带着一颗理解、接纳、宽容友爱的心与人相处,与周围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当《道次第》第一遍学到一半的时候,我的身体出现了问题。腿脚肿胀疼痛,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并且越来越严重,痛得几乎走不动路了,上楼梯一步一挪横着上,几步台阶都要费半天劲。最后经过几家大医院专家的诊断,告知这种病相当于不是绝症的绝症,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且容易复发,也不知道起因是什么,最后很可能就是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听到医生的诊断,可想而知我内心是多么地绝望和无助,真正体会到地狱众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想到慈悲的导师,我眼泪止不住哗哗流下来,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渴望跟着善知识修学佛法啊!如果生命真的走到了尽头,心中唯有一个最恳切的愿望,就是祈求三宝再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把《道次第》学完。因为导师说过,看弟子的标准在于是否用心学过这套《道次第》,我是多么渴望做导师的弟子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心态慢慢调整过来,我更加珍惜接下来的时间,忍着病痛认真做好自修,按时参加小组共修、班级共修。共修难忍时,我就在书桌下放一个凳子,把腿平放在上面,这样就能减轻一些疼痛。那段时间,我没有请过一次假,没有落过一节课。在三宝的慈悲加持下,腿脚肿胀和疼痛消失,身体逐渐好了起来,我终于战胜了病魔。

此番经历后,我对三宝的信心越来越强,对皈依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想到死亡随时到来,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想到三恶道众生惨烈的痛苦;想到自己目前还是一个贪嗔痴的重病患者,在无尽的轮回中造了太多三恶道的业,如果不至诚皈依三宝,认真修学佛法,很可能未来的生命去向就是三恶道。想到这些,我对轮回生起了真切的出离心,出离轮回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也更加珍惜自己宝贵的人身,想好好利用它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几年除了工作、家事等外,我把多数时间都用在修学上,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义工,几乎不看电视,也没有时间逛街。现在,我又把工作时间减少了很多,觉得生活有个基本维持就行了,人生这么短暂,想多些时间用于修学和做义工。

导师在最后一讲中说:整个《道次第》的修行,是一个心理的引导,基本上围绕着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从下士道、中士道,一步步带领我们从混乱的凡夫心的状态里走出来,同时又通过菩提心的修行和菩萨道,帮助我们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对导师的这段话,我现在深深地理解,并发自内心地把“舍凡夫心,成就佛陀品质”变成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因为我深深体会到凡夫心给自己生命带来的巨大过患,它让我生活在痛苦和烦恼中,并且不断地流转生死,在轮回的苦海挣扎沉沦、不得出离。不解决凡夫心,未来生命依然不能自主。

学完中士道,我深刻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想到《三主要道》中说的:“常被四瀑流所冲,难阻业绳紧密系,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这就是轮回中众生的现状,众生就在这四种瀑流所形成的强大漩涡中来回挣扎,不能自主。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导师说,在轮回中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与现世的父母除了时间的先后,在恩德上没有任何区别。导师的开示深深震撼了我: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我和众生之间的关系如此亲密,她们和现世的母亲一样对我恩重如山。母亲们正在受苦受难,我要抓紧时间精进修学佛法,真正发起菩提心,帮助苦难的母亲们解脱痛苦,把成就佛陀品质作为我修行的目标,像佛陀一样得大解脱、大自在,同时真正有能力利益我的众生母亲们!

道次第二十八课心得3

本周学习了“道次第引导之相”,本周法义内容如下。整个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从发菩提心到圆满成就菩提心的过程。所以,首先要发菩提心,书院的三级修学要求我们养成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的习惯,不就是在引导我发菩提心吗。法义中也说,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只有发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引用《入行论》云:“刹那才发菩提心,虽系轮回(生死)三界狱,亦当说为善逝子。”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了《道次第》修学引导的思路,全论依三士道建立,其中下士道、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前行和支分。学习本论要以菩提心为核心,认识菩提心的权时和究竟利益。成就究竟利益要从认识菩提心的胜利,再到菩提心的发起,直至成就、圆满。

第一步是先修发心之胜利:发菩提心的利益有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暂时的利益有四个方面,一是不堕恶趣,二是生善趣,三是能净化业力的种子,四是能使过去的善因种子增长广大。究竟的利益就是解脱和正遍知。

第二步,对发心所成就的现前和究竟利益真正生起意乐,即对发心的胜利生起欲得之心。修习共中下士的所有意乐。这也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当下的处境,因为看不到目前处境的危险,很难生起欲得之心。二是要思维暇满意大,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的。三是生起慈和悲悯之心,张扬人心中善的力量和种子,在从亲属开始,推己及人,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之心。四是思维皈依、因果的意乐,修习七支皈依,帮助我们成就菩提心。深刻认识到这些都是引发菩提心不可缺少的方便。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标准,如念三恶道苦要切实有毛骨悚然体会,慈悲心的标准就是要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

第三,就是具体怎么做——每修时,要忆念此诸意义而修,最为切要。三士道中菩提心总摄全论,反复强调发菩提心是生命唯一的出路。虽然全篇都在论述这个问题,也能接受这个观点,但认识并不深刻,真实无伪的出离心还没有生起。书中讲到菩提心的发起并不是轻飘飘的,要生起根本之慈与悲悯,如果念及自身之乐乏苦逼、流转世间,尚不能令身毛竖动者,则于他之乐乏苦逼而谓不能堪忍,必无是处。由此知道学佛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停留在口头和表面。以前动辄就说菩提心,对菩提心的内涵又懂几分?要深刻理解并践行,只有在修学中慢慢培养。

最后,宗大师还提到了做不到的过患及障碍,就是会割裂三士道的次第关系,菩提心发不起来,得不到菩提心的圆满利益。

学习完法义后,具体的收获有两点:一是对于以后的修学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像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深信因果,修习皈依都是下一步必须要修习的内容。二就是对于自己的目前处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一边发着菩提心,一边还在贪嗔痴。发心不到位和不猛烈的原因,就是认为自己目前还年轻、也年富力强,还有大把的时间来修学,念死无常也比较远,感受不到处境的危机和危险。——这是自己当下需要思维修学的重点。切切不可放松。所有的心行都是培养起来的,一个经常贪婪的人贪心会重,一个经常发脾气的人嗔恨心就重,看到这里就很惭愧。

幸亏现在知道菩提心同样可以培养,从现在起,要按道次第的要求稳步修学,逐步培养菩提心。本课还让我认识到《菩提道次第略论》的殊胜。宗大师的许多思想继承了广行瑜伽唯识经论的思想,把下士道、中士道看成上士道的支分和前行,巧妙地将它们融为一体,在结构也非常严谨。比如关于阐述菩提心重要性的部分,先总说“最胜菩提发心”,然后说明欲发起此心,必先修习发心胜利,即权时和究竟两种利益,然后分别论述其胜利,每一种利益都紧扣学佛者的心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让人志在必得,不得不发起菩提心。

最后总结,我又了解到——①目前我们发的菩提心是愿菩提心,是在我们贪嗔痴的状态下发出的一个愿望,虽然达不到不贪着,但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发这样的心,等真正达到不贪着的时候,也就成就了。②.平时在修习慈悲心的时候,可以多听听《慈经》。③.我们发菩提心,虽然“杂质”比较多,但是也要训练,逐步落实到心行上。我们现在训练哪一种心行,哪一种心行的作用力在我们生命中的作用才会比较大。我们要时时的培养——④.确实认识到,不发菩提心,是没有出路的。

学习《道次第》,感到需要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宗大师的苦心和匠心。本课还出现了以前学过的内容:七支行愿,它最大的特点是将有限变为无限,文中指出修七支行愿是发起菩提心的方便,在前面学习七支供时,也根据要求进行观修,但当时还没有把它与菩提心联系起来,其实普贤菩萨的宏愿正是菩提心的表现,感到前后所学的东西一下贯通了,在皈依共修时通过七支供找到了菩提心的感觉。

这一方面说明了次第学习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温故知新的重要。这段时间学习任务较为繁重,但如果不联系以前的学习内容,孤立地学习、分享,就不会收到好效果。

道次第二十八课心得4

道次第修学意义,这一课导师告诉我们,学佛的原因是因为轮回苦,及如何走出轮回,走向解脱,还有修学过程中的态度问题。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目标,有方法。最近我发现我的学生看起来很笨,非常简单的问题也不愿意的思考,一点不像曾经高考时的他们奋斗状态。学习这一课后我发现了他们不爱思考的原因了,因为他们没有目标和方法。经过我给他们反复讲我们学习的意义,他们好了很多。我们学佛也是一样,学习得有目标和方法。

对于轮回苦的认识,我能认识到目前我还生活在家庭的轮回,情感的轮回中,对于恶缘就烦恼,对于善缘容易粘著,综合起来说,没有佛法三宝脱离轮回好像很难。还有轮回就是生命的重复,如果不学佛,获得解脱,我还会再投胎回来继续轮回。

想想轮回的苦,绝对不能回来的,那就只能去寻求解脱,脱离轮回获得解脱,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学佛了就有脱离轮回的希望,进入三级修学成佛的概率就高了很多。但是起点决定了终点,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如果能时刻以三宝为中心,我们才容易获得解脱,因为以三宝为中心,就是认为三宝是正确的,认为我的很多的观点,心态,都是错误的,所以我还在轮回,所以我需要三宝的智慧和慈悲,有了需求才有动力去修正自己的观念,才能真正的将佛法智慧落实到自己的心行,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业。

虽然佛法浩瀚,但是,三级修学让我走了一条捷径,同喜班的一年让作为小白的我收获很大,我和家人的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目前我还能为我的家人送去关爱。在我的关爱下,我和妈妈的关系从当初的回避状态变成了朋友一样,最近在策划妈妈去观音寺皈依佛门了。我从来没有想象到一年的时间我家就会这样子。

最近通过了解道次第的内容,我发现导师选的道次第就是学佛的捷径,现在非常非常期待道次第的学习,期待自己的生命状态继续改变和提升。在这里,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小伙伴,让我学佛有了根本的保障,就剩下我自己的努力了,所以,后面我要抓住我的一切机会和时间认真按照八步骤三种禅修来学习和思维每一课的内容,将佛法正见落实到行动上,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早日获得自在和解脱。

道次第二十八课心得5

佛陀悲心切切,愿众生通过法宝的引导走向觉醒,故在多处经典中大力宣说“听闻、讽诵大乘经典一偈一句的无量功德”,以坚定众生的修学信心。

导师也在多处开示中要求我们背诵所学经论(至少熟读)。由于漏器的原因,我觉得时间有限,故很长一段时间不以为然,未把背诵、熟读所学经论列入自修范围。只有在修学放假稍有闲暇时,或遇急事需做功德回向时,才捧起一部经典诵读。诵毕回向后,感觉功德已生,内心有一丝满足感。但有时也生起一丝疑惑:诵经的功德以何为载体?

8月参加辅导员培训,受到觉平师兄背诵八步骤的启发,深感震撼,也发愿每天背诵八步骤。进行一两周后,就体会到背诵的利益了。

随着背诵的惯性,又重拾之前背诵过的《三主要道颂》、《道次第略论》现代目录、《皈敬颂》,每日背诵。之后在网站读了慧导师兄的心得《热爱原文》,又受启发,继而开始每周熟读原文。之前读着磕巴的原文,连读三遍就平顺了,琅琅上口。还在读诵中发现古文的优美和文约义丰,回味无穷。也反省到之前对此认识不足,心念太粗,静不下来细读。为充分利用时间,在读诵当期原文三四遍后感觉通顺了,我就用手机录一遍,下班开车时重复聆听,发现这是另一种复习方法。把碎片时间充分利用,向凡夫心又争夺了一些地盘,用在法上。

通过诵读,对法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提高,学习起来有了后劲。比起不解其义地偶尔诵经,内心感觉更为受用。为厘清此理,不至误导师兄,我决定弄明白此问题。于是请教了一位法师,他肯定了我的看法,并且强调,“对于你们正在学习《略论》的学员来说,诵读论典的功德不会比其他大乘经典小,原因就在于其中有理解、接受的成分。讽诵大乘经典之所以有功德,也要立足于熟悉经典、接受经中思想、自身作出相应改变,而谓有功德。”我听后内心更清醒与笃定了。

于是,就有了与班级师兄在共修互动环节的讨论:

问:“诵经功德大吗?”

众肯定回答:“很大。”

分享:“三宝中的法宝,指的是经、律、论,经是佛陀所言;律是佛陀为弟子们制定的行为规范;论是菩萨或有成就的佛弟子,针对佛陀所说的思想进行诠释。因后人的理解力可能不堪直接理解佛陀的说法,通过此台阶,方能理解佛陀的智慧,‘愿解如来真实义’。古代能造论、成为论师者,皆须博通三藏,智慧通达。如本课“念死无常”之“修念死之法”,短短一节中,引了十一部经论来说明。这么说来,诵读《略论》原文,与诵读经典的功德有何不一样吗?”众师兄眨眨眼,想片刻,陆续回答:“没有不一样。”

继续分享“《道次第》序论中的‘本论之殊胜’,有四点:1.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2.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3.易得佛密意;4.自能灭除极大恶行。这已说明,学习本论的功德无量无边。通过熟读原文,加深对法的理解,通过理解、接受,令法入心,改变生命品质,功德就有立足之地了。这样的话,诵读原文功德大不大”?众回答:“很大。”

“大家是否体会到,我们学习时容易边学边忘?学前面忘后面,学后面忘前面,学中间忘两边?”众表示认可与无奈。

“通过背诵科判,每天熟悉《道次第》的修心站点,相当于每日复习一遍,如同飞上高空俯瞰地面,不会迷失在一棵树下;通过熟读当期原文,完整掌握法义,如同完整地看到一棵树,不会迷失在枝桠间;通过每日背诵八步骤,让每一期法义与生命发生连接,佛法不会停留在知识层面。”有师兄马上回应:“对,我之前就是经常迷失在一棵树下,看不到全貌。”

“有哪些师兄看过慧导师兄的心得,开始读诵原文了?可否分享读诵体会?”几位师兄开始分享,有师兄说很享受原文带来的美感,更多师兄说读得很生涩,等等。

“为更好地服务于心,真正让每一课生起相应的心行并加以巩固,师兄们愿意一起熟读每课原文,每天读诵或者背诵科判吗?”

师兄们纷纷点头,表示“愿意”。针对个别未表态者,利用班级气氛,点名鼓励。最后一致通过,表示每一课都要熟读原文,每天读诵或背诵科判。我再分享了自己读诵原文、背诵科判的体会及方法步骤。

两个班先后开始读诵原文与科判,并在每日的定课回向文中,增加“读诵当期原文遍,读诵/背诵科判遍”。最高记录的觉开师兄,每天读诵通常不下三五遍,有一天读诵了七遍,带动了班级师兄的读诵热情。

为带动班级的修学氛围,中秋前夕,我在熟读原文后,用手机录音并上传班级群。一周后,常能师兄分享:“中秋那天厦门突发莫兰蒂台风,停水停电三天,冻库食品损坏厉害,经济损失很大。但因连续听了五六遍慧渡师兄上传的原文,那天我心平气和,没有生起强大的烦恼与嗔心,还倒过来做先生的思想工作。要是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事。”她的分享感动了大家。此时我体会到原文的加持力真是不可思议!法之清凉,可以浇灭内心的热恼。

班上师兄们开始读诵原文与科判后,在学法路上迈进了一小步。也感恩慧导师兄的分享,在引导过程中,我多次把慧导师兄的分享链接到班群,好乐的师兄很快就开始效仿了。

感恩书院网站,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直接又有效!最要感恩的是导师,因为这一切都是导师悲心和智慧的化现!

道次第二十八课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80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