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工程学习心得
《建筑设备》是建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建筑中各种关系的能力,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建筑设备工程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建筑设备工程学习心得1
刚开始接触这本教材时,就看到这本书是满业满业的文字,心里有说不出的反感情绪,觉得太枯燥。后来,经过王老师有趣的讲解和发现这本书的每个章节的都是有顺序有规则的安排,就觉得学这课程变得有趣和简单好多了。
在王老师尽心的教导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建筑设备是房屋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建筑设备与建筑、结构及生产设备等相符协调。建筑设备就是为了给人们营造一个安全合理舒适信息畅通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学习这门课程,我们需要的是知道建筑设备工程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常用设备等基本知识,掌握一般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方法,以及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技术所必备的基本理论,了解各种建筑设备的的工作原理各种设备系统的特点和工程简要设计计算的有关知识,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知道的知识太少,还应更加努力的学习知识。
现在,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备的投资在建筑总共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建筑设备是现代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完善程度和技术水平,已成为衡量社会生产、房屋建筑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导学习才能引发我们自己的共鸣。,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呢?思想课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只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我们的学习才能永葆活力,用我们生活中的鲜活的案例来引出学习内容,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又激发起我们求知的欲望。因此,培养我们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学会收集典型事例,通过分析案例来导入新的学习内容,这个案例可以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可以是所见所闻的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热点时事。我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自己、对社会现象,对国家大事都非常关心,也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要求自己做个有心人,让自己有意识、有目标、有选择性的学习知识。同时,我们又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坚持才是胜利。这样,我们才能把《建筑设备》学习好,把自己的学习弄好。
建筑设备的内容很多,教材上大多只是讲述了设计原理、计算公式、设备及配件的主要构造、特点、施工作的基本要求等等。对于这些内容的具体概念,我觉得我们平时并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光学些理论的东西不免由空中楼之感,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建筑学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相关课外书籍来阅读。由于新规范、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设备中引起许多技术改革,新型设备的不断出现使建筑设备工程向着更加节约和高效发展,新能源的利用和电子技术的应用更使建筑设备工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查阅资料,所以本出现的新产品、节能增效的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都等着我们自己去学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选择书记要针对自己的层次和理解能力,尽量选用内容浅显易懂、条理清晰、图文。
建筑设备工程学习心得2
《建筑设备》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建筑专业一个专项研究科目,属于建筑物的一部分。
建筑设备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一类建筑装备,而且需要精确地计算。
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两大块内容:
第一块内容是平日可以看得见的裸露在建筑墙体表面上的建筑装备部分,建筑使用人经常需要调整或更换的这部分内容,非专业人员也需要学会的一个内容,特点是实践性强。
第二块内容是平日看不到埋在墙体里或者地底下的建筑装备部分,一般人不是很了解,调整或者更换需要专业人员帮忙,特点是理论性强。
这门课需要深入浅出,先教会大家认识一个建筑物里所有建筑设备的相关内容和每一系统的结构,包括线路、管线的布置方式和要求,然后再深入了解每个节点计算方法,最后讨论如何跟建筑外围的管道、线路进行衔接等等。
建筑设备工程学习心得3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9年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由原“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重组更名而来的。这个改变并不仅仅意味着专业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随着国际上本学科科研与技术应用的发展、人们认识的进步带来我们对本专业定位的一个重新明确,从而导致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对此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本专业改革拓宽的重要环节。在此重点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做一个总结。
困惑:“通才”还是“专才”?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吗?
这恐怕是很多应用型工程学科都面临的问题。一边是多数大学都要求增加基础课学时,削减专业课学时,另一边是用人单位对近年来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下降的抱怨。本专业教学改革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矛盾,就是:在削减了专业课学时的条件下,如何同时满足宽口径的“通才”培养要求以及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教育评估标准的“专才”要求?会不会让用人单位认为,清华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是搞理论的,不适合到设计单位等应用一线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这两者其实可以是不矛盾且相辅相成的,即所谓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所谓“通才”要求的是基础理论知识宽且扎实,所谓“专才”应该是具有灵活解决专业应用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从国际水平的角度看,现代建筑的发展对建筑设备工程师的宽口径能力与在设计中采用先进理论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技术是课堂上教不完的,仍然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从基础理论中不断衍生出来的。但是,强化基础理论教育仅靠增加基础课学时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应该让学生在某种应用中反复强化运用才能把基础理论知识真正学到手,而不仅仅是考卷上的高分。那么,专业应用的实践训练就应当是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的优良载体。如果能够正确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灵活解决各类专业应用问题,这样的人就应当既是“通才”又是“专才”,有能力去解决他从来没有学过或者遇到过的实际专业问题。而用人单位批评毕业生只会读书不会干活的问题恰恰正是因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学扎实,只会脱离实际地背书,不会在专业实践中正确地灵活运用造成的。
解决了这样一个认识定位上的关键矛盾,一切问题就都能够迎刃而解了。
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前三个学期的课程都是由其他院系开设的,只有从第四个学期开始有本研究所开设的课程。我们对自己承担任务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法、培养思路进行了革新,特别是从已往注重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向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转化。而实现这种转化,光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技巧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课程的组成进行较大的重组改革。
我们可以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为教师讲授型课程与学生动手型课程两类。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验教学,如传统的讲课;后者以学生动手为主,辅以教师引导,如课程设计。这种引导包括适当的讲课和个别辅导。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中,适当压缩教师讲授型课程的比例,加大学生动手型课程的比例,在教师讲授型课程中也强化了实践教学的作用。例如在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有29学分,其中必修课11学分,必修的综合课程设计为12学分,任选课为6学分。因此可以说,在专业课的必修学分中,学生自己动手型的课程设计的学分比讲授型课程学分还大。我们把专业课进行了系统化的重组,课堂教学中强调基本概念、原理与宏观的技术分析,把技术细节与具体技巧剔除。因为技巧不是能够靠讲授灌输的,技术细节与技巧问题留待设计课中解决。这样才可能把课堂讲授的学时压缩下来。
此外,我们还在强化暑期实习的实战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 教师讲授型课程¾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针对教师讲授型课程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环节,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前进入专业实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
¨ 实践型大作业:学生自己动手做研究
¨ 讨论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 考核改革:大作业答辩、开卷考试
例一、建筑环境学
专业基础课“建筑环境学”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称号。尽管本课程是最能代表学科本质特点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只有32学时、2学分,而学生却感到在这门课上花费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本课程,对专业的特点和意义有了飞跃的认识,成为本科生进入研究室参与专业实践的起步点。
本课程面向的是大二下学期的本科生。由于本课程课内学时少,内容多,教师的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讲主线和要点、难点,起到学生学习教材与参考书的“导读”作用,同时在各堂课后必须辅以大量要求分析思考的作业题,帮助学生在读教材的时候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搞清那些容易混淆或者容易错误理解的概念和原理。批改好每一本作业以及在网络论坛上答疑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当然给助教也带来很重的压力,正所谓“讲一、练二、考三”。
除了课后的作业题(小作业)以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做大作业,内容至少包括一个实验型大作业和一个论文,内容可以是文献综述、观点论证等。考核方式是: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大作业做口头报告,占40%;另一篇书面报告占20%;期末开卷考试占20%,平时小作业占20%。以往我们要求学生做3个大作业,但后来发现跟大作业内容有关的概念学生搞得非常清楚,但大作业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学生掌握得就不够。因此从今年开始减少一个大作业,以一个期末开卷考试来替代,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全面掌握。
为了避免学生在选题上没有思路,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性题目,如:墙体对室外气象参数的热响应、挂窗帘的影响、不同朝向房间的自然室温的区别、攀藤植物对墙体热过程的影响、不同下垫面对微气候的影响、不同小区布局对小区风场的影响、交通噪声对不同楼层的影响等等。除了这些题目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拟题目,教师和助教帮助他们确定具体内容和技术路线,联系熟悉该方面研究内容的研究生,安排实验设备。研究生也可以在网络论坛上发布他们希望本科生帮助做的实验课题,由本科生选择。
学生们对做大作业非常踊跃,拟定题目、查找文献、找研究生咨询,都非常主动。有的同学对校内不同教室、宿舍的室内空气品质、热舒适水平、照明水平等进行了测试分析;有的对校内不同区域的热岛情况进行了测试分析;有的对附近住宅小区的交通噪声水平和风场进行了测试;还有同学自己推出不同朝向房间的自然室温模型,跑回河北农村家中测试没有采暖影响的不同朝向房间的自然室温来进行验证;有的同学总结中西古今建筑的不同生态策略,提出自己对“生态建筑”发展的看法;有的同学则分析了“风水学”合理的和糟粕的内容……。
学生普遍反映实践型大作业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影响很大,反映在:了解了专业,并大大提高了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不依赖课堂和教材、利用参考书和查阅文献;第一次做研究型的实验,了解什么叫做研究;从二年级开始迈出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第一步;第一次学写学术论文和做学术报告;成绩依赖于平时的积累,与临场发挥等偶然因素关系不大。
由于实验类的课题大部分都是在研究生指导下完成的,其成果都是研究生在课题中需要的基础数据,特别是需要历年积累的实验数据,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组织能力。所以研究生对指导本科生做大作业表现非常积极,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例二、建筑自动化
专业课“建筑自动化”是江亿院士主讲的课程,48学时3学分,面向大三下学期本科生,采用的是英文教材。该课程由于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学,积极性非常高,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学评估中多次在建筑学院名列前茅。
本课程除48个课内学时以外,还有20个实验和参观的课外学时,共有6个实验和1个现场参观。除此以外,整个课程分不同阶段有4~5个大作业,内容是为某种类型的建筑设备系统设计楼宇自控系统(BAS)方案,以学生3~4人的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作业。不同阶段有多次讨论课,各小组派代表做大作业口头报告,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质疑。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至少有一次机会进行口头报告。期末成绩主要根据几次大作业与口头报告的成绩来综合给出。
在讨论课中,不仅发言的同学参与感非常强,听报告的同学也有强烈的参与感。因为大家都做过BAS方案,所以对他人的方案都很感兴趣,质疑、讨论均很踊跃,大家争相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同学们把老师课堂上没有讲过的问题或者在自己的方案中没有想过的问题都搞清楚了。在2002年建设部学科评估中,该课程课堂的活跃程度令听课的视察组专家印象深刻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除了上述两个例子以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不同程度地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起到了促进学生主动自我学习的作用。
2、 学生动手型课程¾¾仿真型课程设计
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方式是(1)综合化(2)实战仿真。目前的专业课程设计是12学分,课内192学时,课外不限,贯穿整个学期。
专业课程设计是在专业课与运行实习完成后的第七学期进行的。改革的方法是不仅把原有的跟在各门专业课后的5个1~3周的小课程设计合并成一个综合课程设计,而且通过压缩专业课学时来获得课程设计总学时的增加。
课程设计综合化的原因是原有的多个小课程设计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只训练了学生做子系统(如空调系统、通风系统、采暖系统、冷源、热源)的设计,缺乏对暖通空调系统整体的概念,更缺乏对总体方案的宏观把握、优化能力,因为实际工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子系统与整个大系统方案有关,例如用热泵做热源就不能用高温采暖,又如辐射板系统是空调与采暖兼用的。原有的方法没有体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而仅仅是把子系统设计的步骤一二三、怎么定某系数、怎么查表、该用哪个公式过一遍,结果只是训练了学生听从指挥做查表机器和计算器的能力,没有学到技术的精髓,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把课程设计内容综合化以外,还引入了跨专业合作的内容,让本专业的学生为建筑学同学所设计的3~4万平方米的星级宾馆配合设计暖通空调系统、冷热源系统以及全年运行与自动控制方案。设计分小组进行,每组3~4人,选出设计组长,各成员分工配合完成整个设计。指导小组有教师5人,助教1人,建筑设计院工程师1人,合作指导。进度包括4周的方案论证阶段,6周的初步设计阶段和6周的施工图阶段。其中方案与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与建筑师商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确定、遮阳的设置、被动式节能方法的采用、机房与管井的安排、防火分区的划分等,锻炼了学生的跨专业合作的能力。
为了模拟真实的设计过程,在阶段末安排有方案评审答辩、初步设计评审答辩与最终设计项目验收评审答辩,指导教师组模拟评审专家组。按学生三次答辩的成绩和期末提交的作业(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电子文档)给出总成绩。在评定成绩中对学生设计的创新性和方案的难度有所倾斜,保护和鼓励创新性思维。
通过上述训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各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学习如何入手处理较复杂的工程问题,学习工程设计方法与过程,了解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的运用,同时训练三个能力:(1) 组织与合作能力,包括与其它专业合作的能力和与同组人员合作的能力,设计组长的组织能力(2)应用基础知识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包括应用调查和产品调查、对策的可行性论证等(3)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表达、口头表达和绘图表达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学会使用一些设计与计算分析软件。
通过毕业班座谈,学生反映该环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实战型运行实习,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在所有的实践环节中,运行实习(原称生产实习)是我们重点建设的实践环节。实习时间为5周,5学分。任务内容一般外单位委托的实际工程项目,即到存在问题的公共建筑现场去进行暖通空调系统的初调节、故障检测与诊断、能耗分析、性能评价和改进,或对楼宇自动化系统(BAS)进行检测、调试。成果的形式是向委托方提交测试分析、运行改进或系统改造的方案报告。如果能够在现场进行调节改进的,就在现场解决问题。
本实习目的在于在学习专业课后,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工程的测试、分析与调节,让其逐渐深入接触、学习专业知识并积累工程实践经验。通过这个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等。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交的实习报告的质量。
由于是实战型任务,要对委托方负责而非同儿戏,指导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是保证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实习分小组进行,一般由一位教授,一位讲师,两位研究生,带4~6名本科生,指导者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2~1:1。参加的研究生一般受过类似训练,可以协助教师指导学生。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外校考来的研究生必须一起参加实习。因此,每个暑假学期,本研究所全体13名教师除带认识实习的教师以外全部都要参与带运行实习。
学生在实习中意识到委托方是把他们作为解决问题的专家来要求的,因此责任心得到了大大的强化。在实习中往往会遇到很复杂棘手的问题,超出了本科生的知识水平,还是要依靠教师和研究生来解决问题,但本科生必须参与问题与解决方案的研讨,调动他们的基础知识,了解他们自己的工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链条中起什么作用,观察教师和研究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在提交成果和考核方面,要求本科生分工执笔向委托方提交的报告,研究生修改,教师最后把关。在向委托方提交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前,尽管向委托方的正式汇报往往是由研究生来做,但事先仍然须在学校做模拟汇报,让每个本科生有发言的锻炼机会,并作为实习报告答辩。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报告的水平给出最终成绩。
近年来,我们的运行实习为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总医院、建国门饭店、长富宫饭店、亮马河大厦、国际饭店、北京西客站、首都机场、双安商场、北京发展大厦、广州世贸大厦、上海金贸大厦、广州地铁、北京地铁等全国各地几十座大型公共建筑与交通枢纽的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故障诊断、现场调试和节能改造方案论证。由于每次都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因此每年委托我们的实习任务不断。有的业主还和我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我们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实习经费方面,一般由委托方提供路费、住宿费、餐费等,我们提供各种测试分析仪表和人力,也有部分项目的委托方付一定的咨询费。这样不仅解决了实习经费问题,还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这种对实际系统的分析调研,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能力锻炼,要求对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充分掌握、灵活运用,而且还需要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例如运行维护的水平、居住者使用习惯、施工安装的问题等等都可能影响系统的性能。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往往成为我们在专业课与随后的课程设计中的反面教材,提醒学生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不合理的设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困扰工科专业的“实习难”问题。尽管我们有本科生少、研究生多的优势,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要求研究所全体教师投入很大的努力。多年来,为了保证运行实习的教学质量,研究所全体13名教师都投入了实习环节,老中青教师、科研和社会活动繁忙的院士都不能例外,对于青年教师则更是上岗必须的锻炼环节,因此带实习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综上所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除课程体系改革以外,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其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达到了“通才”培养与“专才”培养兼顾的目的。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内容已有三篇论文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建筑设备工程学习心得4
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是为了科学地评价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情况,提高安全生产工作和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预防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职工的安全和健康,由建筑施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该方法将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经验管理”,转变为预先辨识施工过程存在的危险性,事先预测、预防的“事前管理”。因此,可以说安全廉价是安全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依现代科学技术预防事故发生的具体体现。安全评价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管理水平的高低,正如检查验收一幢建筑物,首先要鉴定其地基基础的质量,两者是息息相关的关系。
一、安全评价的由来
安全评价也称危险评价或风险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该 技术的是保险业。
20世纪50年代末,系统安全工程的发展又大大推动了风险评价技术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初期,系统安全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得到了大量的应用。1989年,我国制定并推行了部标《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88),初步规范了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操作。1999年,在原有的检查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强制性行标《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以下简称《标准》),使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定性阶段进入了定量评价阶段,实现检查评价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安全评价的意义
1、建筑安全监督部门对施工现场按施工阶段进行安全评价,有利于了解施工现场及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基础的真实状况,及早发现薄弱环节,使企业领导和施工现场管理者对存在的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心中有数,为决策下一步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依据,使施工管理的部署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有利于防范措施的制定及贯彻落实。通过安全廉价确定整改项目,落实整改措施,消除了一批不安全因素,从而推动了整改措施的全面落实。
3、安全评价是一次全面、规范的安全大检查,克服了盲目性对建筑施工中易发生伤亡事故的主要环节、部位和工艺等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设置10个评价分项,克服了检查中的随意性,规范了安全检查的内容及要求,保障了安全评价的全面性。
4、有利于业务培训。安全性评价的标准及项目,是采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结合建筑施工中伤亡事故规律,依据国家《标准》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而编制的。通过评价,能使施工企业现场操作人员熟悉标准、规章制度、及现场应急措施等。因此,安全评价的过程,也是管理人员学习技术,提高业务水平的操练过程。
5、有利于各级责任制的落实。包括规章制度,上级颁发的文件执行情况检查,便于及时修订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三、安全评价指导思想
现阶段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主要是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及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进行的。
首先,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重视施工过程的跟踪检查监督及管理,重视隐患治理,从定性到定量进行分析预测。因此,安监部门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评价,贵在务实,重在整改。决不能打感情分,关系分,应重点以查漏补缺为主要目的,否则就达不到预先诊断、超前控制的目的。
其次,强调实时,着重管理是安全评价的主要方法。安全性评价着眼于现时存在的物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状态,以及造成这些隐患的根源———管理的因素。很多隐患都与管理是否到位程度有关,有了认真管理,隐患就会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安全性评价是全面规范化的安全检查,在十个评价分项中,每一个分项都是对日常安全管理的检验,通过评价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管理抓好了,隐患消除了,安全评价自然就好了,可见安全评价与日常安全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应以管理为重心。
第三,在评价过程中,安监部门不但要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还要与安全管理资料进行对照,检查施工方案是否能够结合实际指导现场施工,安全活动记录是否能全面真实反映施工状况等等。
四、安全评价的具体做法
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脚手架、基坑支护与模板工程、“三宝”及“四口”防护、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与外用电梯、塔吊起重吊装和施工机具十项,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丰富的内涵与严格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地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评价?结合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及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将着重检查的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1、安全管理检查是前提,主要是从10个分项(各分项具体内容详见《检查标准》)进行。从历年的事故分析中可以看到,有89%的事故发生不是因技术解决不了而造成的,而是违章或违规所致。其中,主要是没有安全技术措施、缺乏安全技术知识、不作安全技术交底、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这些方面的疏忽造成的事故较多。因此,把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部分列为保证项目着重检查,保证项目能做好,整体的安全工作也就有保证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从现场的资料及相关记录体现的,并落实到专职安全员身上,检查他们对现场安全施工的监督管理是否到位。
2、文明施工检查着重于现场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按照167号国际劳工公约《施工安全与卫生公约》的要求,施工现场不但应该做到安全生产不发生事故,同时还应做到文明施工,整齐有序,把过去建筑施工以“脏、乱、差”为主要特征的工地,改变为城市文明的“窗口”。针对建筑工地存在的管理问题,如工地不围挡、现场布局不执行总平面布置、垃圾乱堆乱倒、污水横流、施工人员住宿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既混乱又不安全。为此,文明施工检查评价项目中将现场围挡、封闭管理、现场住宿、现场防火列为保证项目重点检查;卫生、保健急救、现场标识、综合治理、社区服务为必检项目,保证项目与必检项目两大部分互相结合,同时检查确保文明施工检查评价的全面、有效。
3、对外脚手架检查要有足够重视。它可分项为落地式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门型脚手架、挂脚手架、吊篮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六种。比校常用的为落地式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和门型脚手架。脚手架是建筑施工的主要设施,现场施工事故中从脚手架上坠落的事故占高坠事故的50%,脚手架上的事故如果能得到控制,则高坠事故可以大量减少。我们分析了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脚手架失稳倒塌,另一种是脚手架上缺少防护设施,从这两方面原因出发,安全评价着重检查脚手架施工设计方案及现场实物防护是否相符。施工设计方案包括:搭设方案、设计计算书、卸荷方法、基础施工方法等。先看施工方案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符合实际;后查现场脚手架是否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进行搭设,是否已进行检查验收记录,在搭设过程防护设施是否能够做到随层设置,与建筑物的连结是否牢固可,施工作业人员在架体上操作是否存在隐患等。
4、基坑支护安全检查要结合施工现场基坑支护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近年来建筑施工伤亡事故中坍塌事故比例增大,主要原因是开挖基坑、基槽时未按土质情况设置安全边坡和做好固壁支撑。对此,边坡和支护应随时检查,不但在安全评价时它是重点之一,更要注意平时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5、模板工程虽是建筑施工中常见项目,其安全检查却不可忽视。模板施工的方案设计是该分项检查评价的核心,不仅要有计算书而且还要有细部构造的大样图,对材料规格尺寸、搭接方法、支撑间距及剪刀撑设置等均应详细注明,还应包括模板的制作、安装及拆除等施工程序、方法及安全措施等方面。安全评价时还要检查现场模板支撑的实际情况与施工方案是否符合。
6、“三宝”、“四口”不可忽视,其防护检查是对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坑井口、通道口及阳台、楼板、屋面等临边使用及防护情况的评价。该评价项目除了对“三宝”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还必须对防护用品的质量是否合格进行查验。“四口”的防护必须做到定型化、工具化,并按照施工方案进行验收,临边及洞口防护的具体做法还应符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7、施工用电检查重点是施工现场配电系统。施工用电存在着较多触电的隐患,为此《规范》规定:施工现场临电工程必须采用TN—S系统,“三相五线制”,设置专用保护零线,要求使用五芯电缆配电系统,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同时规定开关箱(末级)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实行“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从而提高临时用电的本质安全,也为安全评价做出指导性要求。评价时,还要检查工地电工的巡查记录。
8、物料提升机(龙门架、井字架)要查验现场运行的性能及稳定性,其检查是对物料提升机的设计制作、搭设和使用情况的评价。在我国中小城市中,物料提升机多为施工企业自产自用,没有生产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安全装置不能满足规范规定,存在较多隐患。为此,我市已推行由安监部门对物料提升机进行检测的制度,检测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9、外用电梯(人货两用电梯)检查重点是对施工现场外用电梯的安全状况及使用管理的评价。外用电梯是施工现场的大型设备,技术要求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人货两用电梯)。所以,对于安全制动、各限位装置、梯笼门和围护门等处的电器联锁装置是否灵敏可,司机是否经过专业培训都是检查的重点。另外,在安装或拆卸外用电梯的时候,是否能做到预先制定方案,并由专业队伍实施,有无进行技术交底,确保安全,也是一项必查的内容。
10、塔吊检查是塔式起重机使用情况的评价。在塔吊的使用中常常因安全限位装置(四限位、两保险)不齐全或不可造成事故,我们在检查评价的过程中应强调对力矩、超高、高幅、行走“四限位”及吊钩保险和卷筒保险装置这“两保险”使用情况的全面检查。对轨道运行式塔吊还应明确对夹轨钳的使用要求。
11、起重吊装安全检查是对施工现场起重吊装作业和起重吊装机械的安全评价。起重吊装是专业性较强且危险性较大的工作,在实施起重吊装前做好施工方案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起重扒杆是否经过检查试吊、钢丝绳的选用、地锚埋设是否合理,司机、指挥、起重工是否持证上岗为该项目检查的重点。
12、施工机具检查是对施工中使用的平刨、圆盘锯、手持电动工具、钢筋机械、电焊机、搅拌机、气瓶、翻斗车、潜水泵和打桩机械十种施工机具安全状况的评价。这些机具设备虽然与大型设备相比其危险性较小,但数量多,应用广泛,而被疏忽发生事故的几率较大。在检查中,要求与大型设备一样,进入施工现场的,必须是经过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发给准用证或有验收手续的方能使用,并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技术规范》的要求,除了做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设置漏电保护装置。操作人员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护设施是否到位,也是检查内容之一。
五、结语
安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查漏补缺,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存在的问题,按照“三定”方案进行整改。并在整改过程中形成对安全工作全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各要素的优化管理,使其处于良性的动态管理循环之中。同时对已经整改的项目进行回头看,巩固安全评价成果,防止出现回潮现象,使安全管理有始有终,以确保安全评级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只要地基基础隐固无患,上层建筑才能安然无恙,高楼大厦即可屹立人们眼前,只要我们把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把安全评价做细、做准、做实,尽力把隐患减少以至消除,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就能平安、顺利地完成工程任务。
建筑设备工程学习心得5
《建筑设备》是建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建筑中各种关系的能力,能掌握一般建筑的水电设计原理和方法,以解决建筑施工、管理及监理工作中与建筑设备专业很好协调配合的问题。 这一学期里,我学习到了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建筑给水工程 建筑排水工程 采暖与燃气工程 通风与空调工程 建筑电气系统 建筑供电及照明系统 建筑弱电系统 和相关图纸的识图练习。 老师讲解相关的知识,播放了相关建筑设备安装方面的视频,让我更清楚直观的学习到了建筑设备各个方面的知识。比如: 建筑给水系统是供应建筑内部生活 生产和消防用水的一系列工程设施的组合。建筑给水系统的任务是通过室外给水系统将水引入建筑物内,并在满足用户对水质 水量 水压等要求情况下,经济合理地把水送到各个配水点。 采暖系统是为使空气保持要求温度,向室内供给所需的热量,以满足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建筑通风的任务是使新鲜空气连续不断地进入建筑物内,并及时排出生产和生活中的废气和有害气体。通风方式按照作用范围可分为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按照作用力可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建筑电气设备是建筑设备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筑电气对于整个建筑物功能的发挥 建筑布置和构造的选择 建筑艺术的体现 建筑管理的灵活以及建筑安全的保证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是我在这学期建筑设备课上学到的一部分知识,这些知识让我对建筑设备的对建筑的起到作用充分的了解,让我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更好 更全面的完成各项任务。 虽然建筑设备课学习的时间不是很多,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视频的演示都让我了解到了更多建筑的知识。要完成一个建筑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建筑设备课就能帮助我 通过我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相关方面的各种问题。
建筑设备工程学习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