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推荐文章
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了纪念先辈们,你都知道他们有哪些英雄事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希望你喜欢。
2020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李家发,1934年生,安徽省南陵县人。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一次敌机空袭中,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朝鲜群众抢救衣物和粮食。在战地练兵和修筑工事中,成绩突出,荣立2次三等功。1952年冬任通信员,英勇机智地穿梭在敌人的炮火中,被誉为“铁腿通信员”。
1953年7月13日夜,在金城战役反击南朝鲜军的轿岩山战斗中,所在排担负攻击116高地任务。在部队受敌地堡火力阻滞时,他主动请战,接受爆破任务,机智地炸毁主地堡外围3个火力点。身负重伤后,忍着剧痛,继续艰难地向前爬进,用最后一颗手雷摧毁敌主地堡,随之陷入昏迷。反击部队遂发起冲锋,复遭敌另一暗堡火力封锁,再次受阻。部队连续组织爆破,均因敌火力猛烈未获成功。这时,他从昏迷中醒来,以惊人的力量顽强地爬向敌暗堡,靠近地堡时,毅然挺身而起,以胸膛堵住机枪射孔,为反击部队夺取轿岩山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根据李家发生前申请,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12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2020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黄继光式的英雄——许家朋
在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志愿军英雄榜上,镌刻着一位英雄战士许家朋的英名。他是一位黄继光式的英雄,然而,他留给我们的就只有这一张不太清晰的小照片。
许家朋,1931年生,安徽绩溪县人。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4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许家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的又一个黄继光式的英雄人物。1953年7月6日,在朝鲜铁原以西、石砚洞北山反击美军第7师战斗中,许家朋报名参加了突击排。他在向连长、团支部递交的决心书中写道:“在一旦需要我的情况下,就像黄继光同志那样,为了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而牺牲自己。”他对战友说:“我要接受这次战斗的考验,一定像黄继光那样勇敢地消灭敌人。”夜色中,许家朋随着突击排冒着大雨沿侧翼向美军主峰阵地发起攻击。接近主峰时,美军一暗堡突然开火,将部队压制在山腰间。当执行爆破任务的战友牺牲后,许家朋没等到排长的命令,就主动抱起炸药包,冲向敌暗堡。他在前进中绕暗堡爬行,寻找暗堡入口。在找不到入口的情况下,许家朋为争取时间,毅然挺身扑向暗堡射击孔,用胸膛堵住美军正在射击的枪口,以自己22岁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进攻道路。战友们在他的英雄行为激励下,奋勇作战,迅速攻占了北山主峰。
战后,许家朋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10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5月24日,团中央追授他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模范团员”称号。
许家朋是在朝鲜停战前夕的最后一场大战中献身的。在他牺牲后仅十几天,即1953年7月2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终于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实现了全线停火。朝鲜、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日夜期盼祈求的和平,终于来到充满血与火的朝鲜战场上。许家朋和成千上万名英雄战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极其珍贵的和平。在和平生活中的中朝人民,永远忘不了他们!
2020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用生命救护战友的貟宝山
1951年9月7日,朝鲜战场的中马山战斗打响了。第42军125师375团9连19岁的卫生员貟宝山,正和救急组的战友们在阵地上紧张地抢救伤员。炮弹掀起的砂石、土块不停地打击着他们。突然,貟宝山被子弹击中,鲜血顿时染红了地上的泥土。但是这位坚强的战士,并没有倒下去。他此刻告诫自己“在战场上处处都有流血,时时都有伤员。自己身为卫生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战场。”于是他忍着巨大的疼痛,一瘸一拐地连续抢救了2名伤员。战争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搏斗中紧张地延续着,敌人机枪扫射得更猛烈了。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貟宝山的腹部受了重伤,肠子也被打了出来。就在倒地之时,他透过火光,看到前方不远的地方2班长也受了伤,正在痛苦地挣扎着。于是他毅然将肠子从地上抓起来,又塞进肚子里,一只手捂着肚子,一只手拿着急救水壶,忍着巨大的痛苦艰难地、一点点地向前爬行。他每前进一步都呼呼地喘着大气。当他爬到2班长身边时,几乎疼得昏死过去,冷汗和血早已打湿了他的军衣。他忍着剧痛,从脖子上取下军用水壶,这才发现水壶不知何时已被打穿了几个窟窿,救急水差不多都漏光了。他用颤抖的手艰难地将水递过去,对2班长说:“你快喝下去。”当2班长看到貟宝山手中的那个被鲜血染红的救急水壶和他流在外面沾满泥土的肠子时,2班长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用颤抖的声音说:“宝山,我没事,你的肠子已被打出来了,你比我更需要它,快喝下去吧!”貟宝山吃力地摇了摇头,又把水壶推给了2班长,然后他断断续续地说:“2班长,我没事的!让我来给你包扎伤口吧!”只见这位19岁的小卫生员把手中的绷带,颤颤微微地放在了2班长的伤口上,然后紧皱了一下眉头,就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尽管2班长搂着貟宝山拼命地晃动,大声地呼喊他的名子,可是这个年轻坚强的小战士再也没有醒来,只是面带着微笑,静静地躺在2班长的怀里……
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貟宝山记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2020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孔庆三 肩膀顶火炮的一级英雄
1950年10 月,中华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跨过鸭绿江,与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正义斗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耿直、英勇的山东儿女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而浴血奋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时光荏苒,岁月如梭,60年后的今天,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让我们回到那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孔庆三,1926年出生于济南历城王舍人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饱受战争之苦。1945年,孔庆三被抓进国民党军队当兵,亲身体会了国民党的无能和残暴,他希望能够加入到真正的人民军队里,真正地为劳苦大众服务。 1948年,孔庆三终于脱掉了国民党的军装,正式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重要战役,并于1949年 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7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孔庆三的家乡,现在的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事处王舍人村,采访了曾对孔庆三事迹进行搜集、研究的村干部李珂勇。
急赴朝鲜 紧张备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连打胜仗,气焰嚣张。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 月入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1950 年11月,孔庆三随部队来到朝鲜,任志愿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师炮兵团92连第五班班长。当时正值美军发动所谓“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非常时期,情况非常紧急。孔庆三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后,跋山涉水,爬冰卧雪,忍饥耐寒,连夜疾进了整整八天,终于赶到了距美军占领的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只有二三十里路的天宜水里。在这里,孔庆三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二次战役,执行朝鲜战场东线的阻击任务。
朝鲜的东西线战场是以狼林山脉划分的,其东部为东线战场,其西面为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全是高山密林,白雪覆盖,气候寒冷,并且交通闭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这里的战斗也最为残酷和艰难。
1950 年11月27日,志愿军92炮连在此地待命已经两天了,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出击。志愿军92炮连五班也正在班长孔庆三的带领下紧张地进行着战前准备。得知在将要打响的新兴里进攻战中,五班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主攻连八连作战,以掩护突击部队前进,孔庆三和战士们的心情都非常激动。看到战士们斗志高昂、准备充分,孔庆三开心地笑了。这是他入朝后的第一仗,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祖国人民和部队首长的重托,带领全班打好出国第一仗,打出五班的班威!
进攻遇阻 知危请命
1950年11月30日,在新兴里发起的围歼侵朝美军的战斗终于打响了。下午 5点,孔庆三带领全班战士,踏着冰雪,顺着山沟向新兴里出发。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他们一连翻过两座大山,棉衣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跑了大约20公里路后,他们到达了于谷里,翻过山,隔河就是新兴里了。这时,孔庆三他们发现,山沟里已燃起熊熊大火,曳光弹贴着地面乱窜,手榴弹与炸药的爆炸声响成一片。第八连突击排已经打响了战役!
孔庆三带领战士们跑到山坡上,借着火光看见前方横着一个小岭,岭前面20米远,隐藏着敌人的一个火力点。敌人凭借有利地势,将密集的火力射成一个扇面,封锁着前面狭窄的道路,阻挡了突击连前进的步伐。借助这个工事,敌人投掷了大量的炮弹、汽油弹、燃烧弹,战场上的石头被烧红了,土被烧焦了,浓浓的烟雾直冲天际,滚滚黄尘弥漫了整个战场。突击连一连发起了几次冲锋,都被压了下来,组织了两次爆破,也都没有成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击连只能与敌人紧张地对峙着。
当时,最有效、最迅速的办法就是炸毁敌人的火力点。八连连长指着美军的火力点对孔庆三说:“五班长,你看前面山岗前20多米远,有一个独立房屋,房子已经被我们的手榴弹打得七孔八洞了,但敌人的火力是从屋底下向外发射的,很显然,他们的工事是修在坑下面的。我们发起几次冲锋都冲不过去。派去爆破的人一到岭岗就……”八连长停了片刻又说,“同志们左右都绕不过去,这一仗能不能打好,就看我们能不能消灭这个火力点了。”
孔庆三明白了八连长的意思,他仔细地观察着山岗附近的地势,发现山岗前后左右均没有可以利用的地形,只能把炮架到岭岗上边才能轰掉这个堡垒。而岭岗距离射击目标只有20多米的距离,还没有超出炮弹爆炸的危险区域。如果要用炮弹摧毁敌人火力点的话,执行任务的战士肯定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此时,危险已算不上什么了,关键是把敌人的火力点摧毁,为突击连打开通道。孔庆三主动向副连长赵芳君请战:“连长,把敌人这个火力点交给我们班吧,我们一定炸掉它!”副连长看了看孔庆三,严肃地说:“五班长,能否快速炸掉敌人的火力点,关系到此战胜负,你们的担子可不轻啊!”“连长,你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孔庆三回答得斩钉截铁。
以肩顶炮 英勇牺牲
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孔庆三带着战士李胜永和戈会东快速将火炮推上岭岗。但是岭岗前面有小岗遮挡,火炮无法直接射击火力点。孔庆三果断地将炮弹杀伤半径为 25米的步炮推到距射击目标只有20米的小岗,并立即在小岗上构筑炮工事。可这个小岗上全是冰土,又光又硬,一镐一个白点,甚至冒出了火星,崩到脸上火辣辣地疼,几镐下去手上就磨起了血泡。在这样的冻土上根本无法构筑阵地。怎么办?只有做好了工事,才能保证炮弹发射无误。孔庆三仔细地观察着小岗上的地形,发现左边有个小土包,过去一看,是块冻得很结实的冻石头。他让战士把炮推过来,将炮架左柱锄抵在岩石上,准备发射。但右柱锄却悬空着,火炮无法保持平衡,不能进行有效射击。这时,从沟里逃跑的美军正向新兴里奔逃,如果与美军在新兴里汇合,后果将十分严重。但时间紧迫,又来不及变换阵地了。时间已不允许多想,孔庆三毫不犹豫地拿起铁锹,撑住炮架右柱锄,毅然用肩膀顶住了炮腿,命令二炮手开炮。“太危险了!”二炮手正在犹豫,看看班长吃力的肩膀,不忍拉火。孔班长大声吼道:“快!不然就来不及了!听我的命令,开炮!”
随着大地的震撼,一颗愤怒的炮弹直射向敌人的地下堡垒。只听“轰”的一声,随着爆炸的火光,独立房屋倒塌了,美军火力点被摧毁了,40 余名美军被歼灭了,突击队前进的道路打通了,而孔庆三却被92火炮的后坐力弹出三四米远,同时被子弹片击中腹部,壮烈牺牲了。
孔庆三的牺牲激励了悲愤的战友,他以自己的生命打开了新兴里战役的胜利之路。在一片猛烈的爆炸声中,敌人的阵地陷入一片火海,浓烟漫天,敌人丢盔弃甲在烟雾中四散奔逃。英勇无畏的志愿军第二十七军用极端劣势的装备,全歼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入侵俄国西伯利亚战功显赫而荣获“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步兵第七师三十一加强步兵团,并击毙其上校团长麦克莱恩,缴获其团旗,创造了一个“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光荣范例。
孔庆三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很快传遍了朝鲜战场。为了表彰孔庆三的英雄事迹,1952年9月24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把他的名字镌刻在朝鲜长津湖畔“志愿军烈士纪念塔”上,让英雄的名字永载史册,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2020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寻找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
《四十军在朝鲜》一书第三十一回“向祖国汇报2”里有这样的一段记述:1951年5月5日,毛泽东在接见进京汇报的志愿军四十军军长温玉成时,问:“你们四十军最先入朝作战,一直没有得到休整和补充,怎么能坚持战斗7个月之久吶?”于是,温玉成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四十军的战斗经过,当他汇报到共产党员王学风两腿都被机枪打断,不能站立,他就坐着、爬着继续战斗,最后摔断步枪,滚下山崖,毛泽东听得入了神,忘了弹掉烟灰,眼里泛起了激动的泪花……
王学风的名字遂被刻在朝鲜平壤志愿军展览馆的纪念墙上。
他的事迹也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其立功受奖证书被解放军档案馆专门收藏。
他的名字被排在毛泽东亲批的,由国防部、中央军委命名的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行列的第一行第六名……
青山作证
1951年3月,朝鲜战争进入最艰苦、最困难、最疲惫、最严峻的阶段。
3月12日,志愿军四十军接替四十二军的防务,在东起洪川北、西至座防山、南起洪川江北岸、北至金化以南的广大地区组织防御。此时,根据前三次战役的经验,“联合国军”采取了新任总司令李奇微的“火海战术”(敌人正面兵力密集,地空火力集中猛烈)向我军发动攻击。我军为避敌锋芒,采用了“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防御原则。因战线宽,兵力少,四十军党委号召部队实施独立作战,采取以少吃多,扼守要点,控制通道,以点制面,节节抗击,相互支援的打法,并要求部队构筑“四防二便”的防御工事(四防:防炮、防空、防火、防毒;二便:便于发挥火力、便于机动进退)。
“三八线”附近海拔1200公尺的华岳山,位置险要,居高临下,是敌我必争的要冲之地。驻守在此的四十军一二〇师三五八团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时的朝鲜春天尚未到来,寒风料峭,冰天雪地,战士们入朝时只穿了一套棉服,连续作战150多个冬日也没有换过。有的战士的棉裤臀部已被磨破,只好用粗针大线缝上一块门帘式的遮羞布。很多人棉袄的袖口被磨飞,半截胳膊露在外面,冻得通红,双手也裂开一道道鲜红的口子。由于受条件限制,我方后勤供应严重跟不上战时需要,前线严重缺医少药。战士们只好忍着剧痛,自己用针线将大些的伤口勉强缝合来止血。食物供应也十分紧张,土豆被冻成了冰疙瘩,战士们就把冻土豆放在胳肢窝下,将其暖化了再吃。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可战士们在修筑工事时依然一丝不苟,用镐锹在坚硬的山石上凿挖出散兵坑、交通壕、机枪阵地,同时还构筑了掘开式的隐蔽部,上面铺上三五层圆木,再培上一两米厚的山石土。有的班组还在交通壕的侧壁上掏出防炮的猫耳洞。为了防御美军的凝固汽油燃烧弹,各阵地都清除了四周的杂草,扫清射界,打出防火带。
1953年4月3日上午,“联合国军”对华岳山前沿阵地的进攻开始了,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敌人没能前进半步。到了4月4日,敌军重整旗鼓,再次攻了上来。
这一天,王学风带领一个组守备在华岳山3号山头上(按山头编号),他的手已经在前一天的战斗中负了轻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战斗决心。他带领全组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两次进攻。战斗中,王学风两腮帮被子弹贯穿,牙碎舌烂,他强忍剧痛连续扔出几颗手榴弹,然后蹲下来掏出毛巾把伤口简单包扎起来,又带领全组继续作战。
连续两次被击溃的敌人恼羞成怒,开始了第三次疯狂进攻。他们用5挺重机枪作掩护,用大约一个连的兵力,黑压压地向阵地扑来。战斗中,王学风的冲锋枪打坏了,手榴弹打光了,但他依然沉着冷静地守卫着阵地。他向本组侧翼的战友董万玉要来了7颗手榴弹,拿起身边负伤撤离战友留下的自动步枪,不断向敌人扫射,敌人又一次被打了下去,而王学风头部却负了重伤,昏倒在工事里。
不一会儿,王学风被一阵密集的枪声惊醒,他知道敌人又在发起进攻了。他咬着牙,摇晃着站起来,命令战友董万玉赶快撤退。此时,敌人分多路像饿狼一样朝阵地包围上来。王学风不顾伤口的剧痛,拼尽全力把自动步枪摔断,然后爬出工事,向敌人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突然,他的双腿又连中几弹,身体站立不住,滚下石崖,壮烈牺牲!
英雄之谜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斗英雄,60年来,其家乡人民却对他知之甚少,在现存的史料中都找不到他的点滴记录文字……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的英雄至今不能魂归故里呢?
1995年9月中旬,安徽省砀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参观朝鲜志愿军人民英雄纪念展览馆时,发现在一方墙壁上赫然醒目地刻着“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江苏省砀山县人”几行耀眼的金字。异国他乡的这一意外发现,令所有人激动不已。归国后,时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冯烈银打电话向相关部门查询,然而,党史、民政、档案局多家单位均答复查无此人!当时任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徐传辉也多次向相关乡镇和县直部门的干部群众调查咨询,并先后在《梨都党建》和砀山电视台等宣传媒体上刊登征询启事,也都没有找到线索,此事便因信息不确切而被搁置起来。
2005年6月,笔者进入党史研究室工作,开始了解到王学风的英雄事迹,十分希望能将他的情况弄清楚。通过从网上查阅,笔者发现所有网上的文字资料都基本相同,只有小的出入,如“王学风”也有的地方作“王学凤”,籍贯有 “安徽砀山”、“江苏砀山”及“小砀山县”等几种写法。
为了查明英雄的真实身份,笔者便从王姓村庄入手梳理,将有“学”字辈分人名的地方作为重点。在查找中,发现在一个王姓村庄,有一家人姓氏及辈分与王学风相近。这家的长子曾在冯玉祥部当兵,后回乡务农,20世纪80年代已去世;次子曾当过国民党兵,负伤后回家,于解放前病死;三子也当国民党的兵,并于1948年曾回过一次家,从此音信全无。家人现在只知道其乳名,记不清其学名。言谈中,王家人说他们家里有块从老坟上扒回来的石碑,我不禁喜出望外,立即在其带领下找到断碑,用清水冲洗后,碑上清楚地显现出那个人学名叫“王学恭”,并不是我们要找的人。
从家乡入手查找英雄,资料太少,此路不通!
我转换思路,希望能从英雄所在的四十军去找线索。当年战功显赫的四十军在中国有“旋风部队”之称,我试着与其进行了联系。部队的同志很热情,但他们说:由于部队多次迁移和变更番号,现存英雄的资料只有一张20世纪50年代的画像和简单介绍。
转眼6年过去了,对英雄详细情况的查找就像一条无形的丝线在牵绕着我,令我寝食不安……2012年3月,我无意中查到了砀山籍老乡,在总参工作的黄远红的电话,虽素不相识,但我还是冒昧地把此事告诉了他。他爽快地答应帮忙,并承诺:“一定尽快,尽心,尽力!”到了5月,他反馈说:解放军档案馆有部分原始资料。8月11号,这批档案材料的复印件被寄到了笔者手中。
档案揭秘
这份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复印件材料有“个人请功报告表”1份,共4页(文号:24,类别:组织部,年度:1953年,卷号:1066);“战斗英雄——王学风”档案1份,共4页(类别:组织部,年度:1951年,卷号:10,文号:1)。
让我们逐项认真了解英雄的事迹吧!
部别:一二〇师三五八团一营,三连;
职别:班副;
姓名:王学风;
性别:男;
年龄:24;
文化程度:4年;
籍贯:江苏省砀山县六区王寨镇。
烈士的童年是贫苦的,“8岁至15岁放猪”。
烈士的入学认字较晚,“16岁至20岁念书”。
烈士当年的工作单位在外地:“20岁那年到国民党锦州铁路局当了3年警察。”
1948年锦州解放时在锦州参加人民解放军。
进入到解放军大熔炉后,王学风表现出色,在受奖及次数栏目里写有:“国内艰苦记二小功”、“纪律一小功”、“战斗一大功”、“抗美第一战役二小功”、“第二次记二小功”、“第四次记二小功”、“守备战记二大功”,总计12次。
王学风参军后不久,所在部队就开始了历史意义重大的南下大进军。连续40多天的长途行军,战士们极度困乏。每当晚上宿营时,别人大都倒头就睡,而王学风却忙着帮炊事员烧水做饭,帮战友们装热水洗脚打铺。每天又早起烧好开水,让大家吃饱喝足。每当途中有战友要掉队的时候,他就争着替别人拿东西。看着王学风瘦弱的身影,好多同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到达集合地点,后大家争着给他请功,他由此被记“艰苦功一次”。
在1949年“湖南古港”战斗中,王学风表现英勇机智,又立“战斗一小功”。当时正值炎热盛夏,酷热难耐,病号不断增加,直接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王学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以身作则,率先响应上级开展的“讲卫生,防生病”号召,协助班长搞好“卫生监督检查”,帮助别人洗衣服,清扫居住地环境卫生。在雨中过湘江时,战士们的衣服被淋得湿透。宿营后,王学风首先想到别让大家因湿凉而得病,患有夜盲症的他摸索着到外边去寻找干草柴火,然后再深一脚浅一脚地抱回来,帮大家烤干衣服,铺好床被……
在进军两广期间,为了争取当地群众的支持,我军加强纪律,严明教育,王学风又光荣地被选为“群众纪律委员”。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带动影响大家,一边抽时间带大家帮助群众劳动,扩大我军的政治影响;一边号召大家严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乱动群众财物,保证了所在班的集体荣誉,因此获得了个人“纪律一小功”和一个“艰苦功”。
为解放海南岛,部队开展海上大练兵。王学风一边自己苦学苦练,一边抽出时间不顾劳累去帮助别人,又被记“一小功”。
在复杂多变的渡海作战中,面对天上飞机轰炸,海上舰艇围堵,背后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的险恶环境,王学风和战友们一道奋勇当先,无畏拼杀,战后荣记“一大功”,所属部队支部根据他的一贯思想、工作和战斗表现,火线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王学风从1948年6月加入解放军到1951年4月牺牲,在短短的两年半的时间内共12次立功受奖,可以说,他已经表现出一名英雄人物的杰出品质,这也为他在朝鲜战场上的升华打下了基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英雄王学风的事迹,历经60年的曲折迂回,今天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完满的答案:一是解放军档案馆的现存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比较详细准确的英雄生平事迹;二是依据砀山党史资料《1919——1949》大事记记载:砀山县在解放前国民党时期六区的大致范围是:陇海铁路以南,朱楼镇的陈寨以东,回龙集南附近的“神堤”以北,西北东南走向的文家河以西。根据这一区域划分,英雄籍贯的“王寨镇”现今归属安徽省砀山县唐寨镇,原“王寨村”已改名为“家合村委员会”。解放前后,口头习惯以居住砀城东“王寨”为名的有18个自然村。历史上称“王寨”为镇,不同于现今我们行政划分称呼的“镇”一词,有“庄头”、“统领”归属的意思。但不管行政区划怎么变更,以“砀山”命名的县,全国只有一个,英雄的籍贯永远是砀山县!经实地查访,仅解放前六区范围内王姓80岁以上参军未归的就有10多人,由于战乱和间隔时间久远,虽经基层干部和笔者多次走访,但英雄的家庭和亲友仍无法确定,可以说是留下了一桩憾事。
2020抗美援朝70周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 2019时代楷模张富清先进事迹观后感精选10篇|张富清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