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舆情信息
推荐文章
如何搞好舆情信息
今天我主要讲四个方面:一、什么是社会舆情;二、什么是社会舆情信息;三、为什么要开展社会舆情信息工作;四、如何做好社会舆情信息工作。
一、什么是社会舆情(概念)?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性思想、意见和建议的反映。换句话说,就是一段时期内人民群众最关心,议论得最多的问题。
二、什么是社会舆情信息?就是把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群体性思想、意见、建议通过一定的形式(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座谈会、网站)反映出来,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送,这就是社会舆情信息。
三、为什么要开展社会舆情信息工作(重要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要做好社会舆情信息的报送工作也必须先解决思想问题,就是要明确为什么一定要开展社会舆情信息工作?它的道理究竟在哪里?根据我的实践和体会,主要有两大方面的需要:一是领导部门制定和完善决策的需要;二是搞好舆论引导的需要。
(一)领导部门制定和完善决策的需要
决策前的需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他们最有发言权。要使决策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事前就要充分了解民意。决策中也需要了解,因为制定决策需要时间和过程,在这期间又会发生变化,需要补充和完善,再次听听民意。决策制定好后同样也要听听下面的反馈。因为现实总比理论决策快,决策制定后,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往往又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所以不管是决策前、决策中,还是决策后都需要倾听民意,才能代表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体现出党提出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而人民群众分散在各地,如何把他们的反映、意见、建议等及时收集、汇总,并告诉有关决策部门?开通社会舆情信息渠道,就能较好地完成这项工作,这就是上级越来越重视社会舆情信息工作的原因之一。
(二)搞好舆论引导的需要(重要依据或叫先决条件)
人民群众的情绪是宣传教育的第一风向标,研究人民群众的意愿,触摸他们的脉搏,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摸准的脉搏。如果无视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上下不配套,甚至教育引导会严重脱节,久而久之是很危险的。因为人民群众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对全局工作不一定全部了解,往往从局部情况去判断全局性工作,所以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心生怨气,而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不利。所以必须要搭准人民群众的脉搏,摸透他们的思想,才能使舆论引导工作有针对性,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引导到健康的方向上来,帮他们及时解惑释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从而达到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那么广大群众的真实思想由谁去摸?这就要开通社会舆情信息渠道来完成。
所以开展社会舆情信息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要开展的,正因如此,对社会舆情信息工作现在上级越来越重视。这对我们从事信息工作的人来说,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和勤奋的工作去完成这项使命。如何完成这项使命?这就是我要讲的第四个大问题。
四、如何做好社会舆情信息工作?
根据本人的工作体会,我认为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信息员应做的工作,二是管理和编辑信息的人应做工作,三是领导们应做的工作。三者缺一不可。
(一)信息员应做的工作。我认为起码要做好2项工作。
1、吃准上头。即思想上必须具有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没有政治敏感性,有了好的信息线索也会错过报送时机,或者老放马后炮,还有老感到没有内容好报。为此,信息员就必须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拓宽思想领域,平时就要多看新闻,多看报纸,多了解一些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重大的部署和举措,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活动要随时了解和掌握。
有了政治敏感性还不够,还必须要从大局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即我们平时常说的要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即站在领导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分析一下自己掌握的内容哪些是上面领导想要知道和需要了解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了解和知道的,要吃得准上面的意图。如何吃准?我认为大致可从以下5个方面去考虑:
(1)对上级召开的重要会议、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需要反映。如市总上报的《对全国“两会”召开前的七点希望》、《对十七大召开前的反映及建议》、《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看法》等就属于这类信息。上报目的是便于上级领导及时了解基层广大职工群众的心声、要求和建议,更好地决策。
(2)对上级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重要部署等需要反映。如我们今年上报的《对中央“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建议的反馈情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修改的六点建议》、《对中央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反映及建议》就属于这类信息。目的是为领导部门完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情、突发性事件需要反映。如:如我们对陈水扁“废统”、织里发生“9.14”火灾、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立案检查等反映就属于这类信息。有关领导部门可以通过这类信息,快速、简洁、及时地了解基层的情况,分析和预测未来的趋势,以便掌握工作主动性。
(4)社会上值得引起关注的热点、难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需要反映。如:对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群众看病贵、城市房价上涨、龙断行业收入过高、环境污染和干部腐败问题等方面的反映就属于这类信息。让上级领导了解民生民情民思,为下一步决策或改进措施掌握必要的依据。
(5)对可能出现的某些不稳定因素需要反映。如《军转企干部目前情绪不稳》、《德清某公司的123名退休职工情绪激化》等就属于这类信息。这种信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警示作用,可以帮助领导部门决策提前到位,防患于未燃。
2、吃透下头。既熟悉群众和了解群众。社会舆情信息是对某个群体的思想反映,而群众对上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重大的社会活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有什么看法、意见、要求,平时他们心里有什么愿望、呼声、建议,这些我们必须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叫吃透下头。只有吃透下头,才能有充足的信息源,才能向上面报得出社会舆情信息。
(二)管理和编辑人员应做工作。
1、从管理角度讲,(1)就要从整个信息员大队伍中挑选适当人员,建好反映社会舆情信息小队伍。小队伍人员选择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对新闻一定要感兴趣;二是比较善于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三是与群众接触机会比较多,四是要多方面的。有了这支队伍,就能保证反映社会舆情信息时不做无米之炊。一直来,市总为什么能够及时向上反映社会舆情信息,这与我们建好这支队伍是分不开的。(2)社会舆情信息往往触及的是敏感、热点、难点、棘手的问题,容易得罪人,特别容易得罪领导,所以要主动采取措施,保护好信息员,保证他们报送信息时无后顾之忧,从而保证本单位有充足的信息源泉。这项工作我们做得比较好,所以信息源泉一直不断流。
2、从编辑角度讲,一是要比信息员更会吃透“两头”,居高才能临下,才能进一步驾驭好手头的材料,掌握上报信息的主动权。二是要善于对掌握的十分零乱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辨别、筛选、分类、归纳,并提炼出恰如其分的观点来统帅这些分散而零碎的内容,从而提高信息的价值和力度。如果不会做这一步工作,手头掌握的内容最多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三是尽量要保持原则原味。社会舆情信息反映的是基层群众的思想,而群众的语言往往生动、形象,甚至一针见血,抓住问题要害,这从群众对腐败问题的顺口留中可以得到验证。如果把群众的话改成官腔套话,信息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尝失原来应有的价值,这样的社情民意反映与不反映已没有多大区别。
(三)领导们应做的工作。基层信息员收集和反映了信息,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认真综合写好了信息,最后还要解决一个敢不敢上报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权力掌握在各单位和各级领导手里,领导不同意报,信息内容最好、价值最大也成为无效劳动,甚至吃力不讨好,引火烧死。社会舆情信息来自基层,基本上反映的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实思想,而这种思想反映往往是正面内容少,反映问题的内容比较多,甚至会触及很敏感的问题,忠言逆耳,古今如此。所以领导们一般有顾虑有担心,甚至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尽管有很好的信息内容,却不同意向上报送,从而造成基层信息员不敢写不敢报,编辑人员不敢编,最终使社会舆情信息渠道自然堵塞。所以只有各单位和各级领导们真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大局意识,才能充分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为领导主动当好耳目,及时上报社会舆情信息,保证社会舆情信息渠道畅通无阻,为各级领导制定决策和完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做好服务。如果这个瓶颈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舆情信息工作是难于搞好的,或者这条渠道虽然畅通,但上级领导看到的内容远不是原汁原味的社会舆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