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古仁人之心得事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袖清风,身行落拓,卸去功名,退去利禄,满腹学识只愿抽身官海,一颗清心只愿融入自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信仰自然,投身自然,耕种自然就是陶渊明无妄的追求。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陶渊明有古仁人之心得事例,希望能帮助大家!
陶渊明有古仁人之心得事例1
说到“古仁人之心”,人们不禁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而我最欣赏的是陶渊明“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那安贫乐道、淡薄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
陶渊明总是被看成是一个隐逸诗人,说他追求静谧安宁、真诚无欺的古朴社会,追求淡泊高远、任远委化、身无外求的人生,不肯沉浮应世,选择辞官归隐、躬耕自励之路。他的田园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陶渊明也因此成为历代士大夫无比仰慕的“隐逸高士”的楷模。
有人说,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是一种消极。可我认为,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正因为他把壮志埋藏在心里,一直没有忘却现实,所以常常流露出对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所以他以文言志,才有了那梦幻般的桃花源流传至今。
我十分羡慕他安贫乐道,淡薄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这种心境,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在现代这灯红酒绿,熙熙攘攘的都市中。有时我们心中又何尝不渴望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清闲与惬意。但是陶渊明的“归隐”毕竟是在一种不同于现代的时代背景之下,封建的统治使有才之人被埋没,被误解,被排斥。如今已经不是那个千里马难遇伯乐的时代了,而是伯乐到处都有,就看你是不是千里马。如果是,你的才华就不会被埋没。众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就在身边,“归隐”自然就是没有必要的了。
作为中学生,我认为我们还需要去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安贫乐道,指的是不与他人攀比,应该有一种正确的贫富观、价值观。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指的便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一方如同桃花源般的心灵净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在学习中不断的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将古仁人那如仙境般的桃花源式的大同社会变为现实。
简而言之,我欣赏陶渊明那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陶渊明有古仁人之心得事例2
1.陶潜得酒
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为何重阳节要登高,另说,这与古时农人的“小秋收”风俗有关。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此时,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纷上山采撷,称为“小秋收”。相沿历久,与重阳登临强身风俗合流,产生重阳登高的习惯。
重阳是秋菊绽放、清新宜人的节日,诗、酒、菊历来是重阳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重阳的传说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2.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3.陶渊明的家世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忠心为国,曾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
4.彭泽挂印
彭泽是个在藉人口只有2万多人的小县,这里水网稠密,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气温冷热适中,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物产丰富,各种资源繁多,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陶渊明来到彭泽任职,开始心里是很满意的,因为这里离家不远,只要从彭泽乘船,仅二天时间就可抵达上京里附近的内河渡口;按照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县令可以拥有三百亩公田收支的支配权,收入也归县令所有,足以维持家里生活。同时,凭他的才能,治理一个小小彭泽县,他也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的。他憧憬自己到了彭泽县,一定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尽自己的所能,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当时彭泽县,自从孝武帝太元年间起,由于实行了每个成年男丁收租米五石的口税制以后,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一般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农民们不愿意更多的拥有土地。一些荒芜的山林沼泽地也无人愿意开垦,甚至有的农户还将一些贫瘠的土地丢弃,抛荒不种。二是隐匿人口情况严重,出现了在藉人口远远少于实际人口的怪现象,导致了政府税收减少,官府负担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面临这种情况,陶渊明上任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户口。?
清查户口在彭泽县已有十几年没有开展过了,原因是前几任的地方官员,有的不深入民间探访民情,对其中内情不甚了解,故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有的是看出了问题,也抓了,但由于种.种干扰而中途夭折。其主要干扰者有两种人,一是财大气粗的大地主,因为有钱,就用钱贿赂清查的衙役,帮他们隐瞒人口;二是当地的土豪劣绅,或与执法人员胡搅蛮缠,使其无法清查,或利用家族中有人在洲衙做官,以势压人,使清查人员不敢进行正常工作,只是象征性的登记完事。例如城北的何泰,有良田数百顷,家中成年奴仆有几百人。因为何泰的弟弟何隆长期担任寻阳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职,所以历任县令都对何家格外优待,只登记在藉男丁20名,与实际数字悬殊很大。所以其它大地主也效而仿之,清查人口工作只能半途而废。而陶渊明在这次清查人口工作中,却是“擒贼先擒王”,敢啃硬骨头,第一下子就从何家开刀,他通过突然拜会何泰,带领衙役进何府,当场责成何泰管家拿出花名册,逐一核对,共查出何泰家隐瞒成年男丁200余名,一举震动了全县,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清查出被财主豪绅隐瞒的`成年男丁3000多名。初战告捷之后,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布从次年开始,每个成年男丁所缴纳的税米由原来的五石减少为三石,县民齐声欢呼,纷纷赞扬新县令的英明和爱民如子的美德。?
而陶渊明就因为这次清查户口,得罪了寻阳郡丞何隆。何隆为出胸中一口恶气,便设计利用督邮刘云的手去惩戒一下陶渊明,督邮是郡中的属官,负责具体监察和考核郡中所属各县官员的政绩,对各县官员的升降任免有着直接的影响。寻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视各县,称作行部,而每次行部,都是满载而归。刘云受何隆之命,依计来到彭泽,他事先没有行文通知,而是突然闯进县衙,以便给陶渊明一个措手不及。恰在这时,陶渊明正和几个幕僚喝酒闲聊,听说何云驾到,立即撤席出迎,不料刘云却怒气冲冲,不仅不还礼,还喝斥道:“本官行部来到贵县,你等衣冠不整,形态懒散,是何道理?目前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你等不思国恩,励精图治,为民造福,反而白日聚众豪饮,不理政事,朝庭要你等滥官污吏何用?”说罢扬长而去,给了陶渊明一个下马威。刘云走后,渊明问众“督邮今日发怒,不知究竟为了何事?”一幕僚答:“督邮一向贪婪,照卑职看来,他不过是借题发挥,索要贿赂罢了”。渊明听后愤然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索要贿赂,他是找错人了”。?
恰在这天的晚上,武昌来人报丧。陶渊明的妹妹不幸突发疾病去世,渊明心中顿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悲哀。他回想白天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现状,又进而联想多年以来自己所追求的归隐田园的愿望始终未能真正实现,不由得使他最终下定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决心,遂即吩咐陶兴到城外找来船只,自己收拾了一下行李,又独自一人踏进了县衙大门,望着“明镜高悬”的金匾,冷笑了几声,接着将大印放在案桌上,大步走出了县衙,向着江边码头走去,乘着溶溶月色,与陶兴乘船回到了上京里。
陶渊明有古仁人之心得事例3
翻开历史的卷轴,时间飞速倒转。在这混浊的世界中,做一朵纯净的莲花,超凡脱俗。这种思想,我们要认真想,仔细做。循着古人的思想,向人生的大路上走去。
山水间,是静谧的乐园。他们的心,在这里沉醉。古仁人之心,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情怀。是我们更加珍惜人生。
“采菊东篱立下,悠然见南山。”令人眼醉的花儿在眼前绽开。听!那泉声“叮叮咚咚”,月光轻轻抚摸着泉水,才有那幽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于这些,官场上的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呢?你看那“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一叶扁舟,浪迹天涯。想想那些跳楼的,自杀的,不由得觉得可怜,他们不正是缺少了这种自我调节的情怀,才浪费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么?
他们毫不畏惧,也从不悲观。古仁人之心,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乌台诗案”,苏轼放逐江湖中,改革让欧阳修下至滁州,让范仲淹放逐登州。若无一股乐观之气,一股浩然之心,一股仁爱之情。怎能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怎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爱之情?又怎能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闲情逸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古仁人之心。以社稷国家兴亡大事为己任,以优济天下为志,临时不惊。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大义凛然,悲壮高洁,才有了岳飞精忠报国,才有了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虽置之生死之间,走上刑场,还可以清高的喊出“此地甚好。”一心为国的瞿秋白彰显英雄本色,一介书生,以疾弱之躯,慷慨就义,在被捕时,泰然自若走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
这古仁人之心,死一把钥匙,开启人们心中的静谧;似一把利刃,划开人们心中的热情;似一把火苗,点燃成功的蜡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们伴随着壮美的黄河,一起向前跨去。
陶渊明有古仁人之心得事例4
登高望月,浩瀚无垠的星空中,只古圣之思熠熠生辉;历史长河滚滚东逝,唯古贤之心万古流芳……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之圣贤喜寄情于山水,豁达身心,道法自然。
一方瘠田,早耕晚归;颗粒难收,清苦为乐,以菊相伴,无车马之喧,饮酒作乐,无官道之劳心。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醉心山水,治心之大雅。竹林七贤,隐于翠竹间,聚而吟词诵典,抚琴把酒言欢,论老庄之道,言孔孟之学,不与昏政同流合污,故洁身自好,两袖清风。
诸贤者豁达的思想,难能可贵,一世清贫,谓之“不失其本心”,反观现今社会,许多人身缠万贯,官权斗大,却没有这份淡泊名利,如使我们能悟得此心,许多因财而起,因贪而生的纠纷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安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之圣贤不仅畅游于山水,亦为国家日夜奔忙,死而后已。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声允诺,便是一世忠诚,联吴抗曹,一人独战群儒,假借东风,得大火旗开得胜;空城抚琴,震退十万曹军;先主哀逝,怒定北伐,却病逝五丈原。诸葛丞相殚精竭虑,尽尽忠责,死而无憾。
战火纷飞的哀世,他志以卫国,抗击金军,为大宋收复寸寸失地,十二道金牌道道催命,高歌一曲满江红,终被奸人害于京,亦死而报国。抗金大将岳飞,忠肝义胆,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
古圣人以国事为己任,以天下为家,为国劳心,为国捐躯,此种忠义之心,如诸葛丞相之鞠躬尽瘁,岳飞将军之精忠报国,求之难得。
千年之后的我们,希翼能得此心,有此古仁人之心,在困难时便不会退缩;在诱惑前便不为所动;在荣辱间则静如止水;在贪欲中便淡泊名利;在危难时则挺身而出。
历史车轮碾过,唯古仁人之心万古长存,谓之“国魂”。
陶渊明有古仁人之心得事例5
光阴如一曲长歌婉转,轻轻揭开历史一隅,细读古贤人佳言妙句,心絮随之沉浮,火光四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袖清风,身行落拓,卸去功名,退去利禄,满腹学识只愿抽身官海,一颗清心只愿融入自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信仰自然,投身自然,耕种自然就是陶渊明无妄的追求。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我知道,多少人义正言辞地高喊这句话时,却依旧双手接过沉甸甸的俸禄。只愿未来若有俗念蒙住了我的眼,这位不屑荣华的清廉诗人仍会浮现眼前。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中。”乌台诗案留下的泪水与伤痛,苏东坡愿化作一杯清酒洒往江中,对错何妨?!清泉潺潺,春色蓬勃,溪中自己的倒影却看得不真切,一张老态的面容,却有着一双坚毅而又明亮的双眸。笑吟“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纵使朱颜已改,两鬓覆霜,却仍存有一颗不羁的心,朝朝暮暮无悔。沉醉他的诗句,即使长路泥泞,前途坎坷,也能拂去颓然,心存旷达,笑看成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诗绝千古,两表撼后世;三分隆中策,四火天下惊。踏轻舟白衣渡川,他潇洒不羁,纵野火铁索连环,他独览全局。尽心力,洒英血,展伟业,剑指苍天。这位两朝开济的老臣,燃尽自己的生命,最终只为照亮忠义二字。
问古今,兴亡事,几人耀青史芳名留?摇曳的烛光揉皱诸葛亮的眼眉,一颗浊泪从他的眼角缓缓落下,在我的心湖泛起了圈圈涟漪,嘴角不禁挂上苦笑,叹他太痴,一生,只为让一个信念熠熠生辉,让千年之后的今人仍能浮想他的葳蕤盛世,潮起潮落。
千秋过再难回首,笑谈间云烟已旧。吟文诵经,咬文嚼字,让古仁人的信念在心中灿然绽放!
陶渊明有古仁人之心得事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