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最美科技工作者心得体会学习感悟

最美科技工作者心得体会学习感悟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2022最美科技工作者心得体会学习感悟

“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要以传播效果为导向,做好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学习宣传活动理念、内容、手段等全方位创新,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平台,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力。现在很多地区都发布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心得体会学习感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最美科技工作者心得体会学习感悟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

12月15日晚,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2020“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等10人获评2020“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他们中,有“血液里都流淌着柴油”的科研攻关“谭疯子”,有扎根田间地头的“种子司令”,更有远赴边疆传递光明的“光明使者”......他们是山东科研的最强“内核”。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祖国漫长海岸线,遍布他的身影和足迹

侯保荣从1960年开始进行腐蚀预防和研究。“中国的腐蚀防护工作起步较晚,我刚到海洋所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钢桩打到海里,哪一部分的腐蚀最为严重?”经过反复研究实验,侯保荣发现同一种钢材,在浪花飞溅区的腐蚀速度比在海水全浸区高出3-10倍。

为了寻求海洋浪花飞溅区腐蚀问题的解决之道,他进行了国内外多方深入考察。最终,一项复层包覆防腐技术进入了他的视野。

2006年,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侯保荣和团队多年攻关,适用于浪花飞溅区的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和适用于各类异型结构的氧化聚合包覆防腐技术被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运用在了四五十个大大小小的码头,包括其它的一些建筑物都进行了应用,技术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

“腐蚀和防护是安全问题,也是国计民生问题。我们国家2014年腐蚀成本总共为21,000多亿,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34%,每一个中国人每年平均承担1555块钱的腐蚀成本。”为了摸清家底,2015年侯保荣担任首席科学家,秉持着为我国海洋和近海设施保驾护航的坚定信念,他攻克了一系列海洋腐蚀难题,近80岁高龄仍在为海洋强国梦勤勉实践着。“做微小、一点一滴的工作,同样是给国家做贡献。”

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同事代为领奖。

不争第一就是在混,他的血液里流着发动机的“油”

在同事眼中,谭旭光有着“疯子”一样的执着,对创新和科研永远不满足。

今年9月,一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商用车柴油机在潍柴面世。这是目前世界上热效率最高的柴油发动机。它由谭旭光带领潍柴一支八零后、九零后团队自主研发而成。

“我对发动机有着深厚的感情,或者是说血液里流着发动机的油,对发动机的执着追求,就像疯子一样。”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说。

谭旭光16岁就进入潍坊柴油机厂,从一名产品试验员开始做起。1998年担任潍柴主要负责人后,他主动担当起振兴民族工业的时代使命,在潍柴发动机路线的重大选择上,都是亲自操刀。他率领潍柴先后自主研发了国四至国六系列发动机和ECU电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打造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动力心”。2002年,谭旭光主持开发了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WP10/WP12系列重型高速柴油机;2005年,他牵头研发的 “蓝擎”高速大功率发动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2018年,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矢志不移地挑战世界一流,一项项成绩背后,是谭旭光坚韧不拔、一竿子插到底的改革精神,他总说,“不争第一就是在混!我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要定下的目标,我会用生命去实现这个目标。”

不争第一就是在混,这是谭旭光对自己也是对员工的要求,用生命捍卫梦想。

山东港口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岛港首席高级工程师张连钢,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一定干不好

“我对港口有一种天然的那种亲近感,对港口有一种特殊的感情。”2013年,青岛港开始筹建我国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向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发起冲击。“业务多面手”张连钢被任命为项目组组长。但这个任命却让他的妻子担心。“他之前刚刚做了一个大手术,我最大的担心和顾虑就是他的身体吃不消。”

项目初期,张连钢对自动化码头完全没有概念,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全世界那么多自动化码头,中国一个都没有,但是在欧洲自动化码头已经建成并且运行了20多年。”为了“取经”,张连钢带着团队赴荷兰、英国等实地考察,但是收获甚微。“只是带我们车上走一圈,也不允许你下车看,也不允许拍照,所有建设基本要素的东西都不透露,主导这个码头建设要靠我们自己,就这活得依靠我们自己来干的。

顶着重重压力,张连钢和团队开启了一场自主创新攻坚战。“拼命都不一定干得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 张连钢带领团队拿出了蚂蚁啃骨头的劲头,没白没夜地攻坚克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8至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自主创新建成了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接续实现了“十大全球首创”。

这座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流程无人化全自动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比传统人工码头提升30%,减少作业人员80%,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为港航届树立了“中国标杆”,让青岛港站立在了世界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

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级农艺师朱俊科,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梦想是一粒种子,有耕耘才会有收获

“我对种子过于痴迷,就像武侠小说当中的武痴一样,我就是一个‘种地的’。”朱俊科人称“种子司令”, 他参与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2001年,朱俊科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4年后,他毅然放弃“铁饭碗”,自主创业开办了种子公司。那时,他就深知“干种子”要必须做出和其他种子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育种,是一条清苦而又漫长的路,整个过程一般要花费10年以上的时间。凭着对种子事业的一腔热爱,朱俊科和团队把根深深扎进了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风吹。朱俊科架设的育种温室,实现了小麦从一年一收到一年两收,成功的缩短了育种的年限。

如今,在育种基础上,朱俊科又建设了国内首家生态无人农场。为了让农民的粮袋子更满,钱袋子更鼓,他还定期举办农民培训班,年累计培训5000人次以上,用科技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周边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让每一滴水、每一粒肥尽可能多生产粮食,为国家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多做出我们应该做的贡献。”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朱俊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山东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德军,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专生“逆袭”成博士!他参与超百项省级重大工程政策制定

25年来,刘德军先后参与编制了山东五个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规划,参与全省各类重大工程的政策制定一百多项。

就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战略规划专家,最初只有中专学历。“首先是学习,一刻不停地学习!人的一生中学习应该是永不止步的,我后来就一直参加考试,一步步读到了博士。”刘德军在现场与大家分享,知识改变命运,政府政策、各行各业都要通过不断学习方能精通。

以科技赋能省内企业,他审时度势;献计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他高瞻远瞩。2013年,刘德军主持起草了《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如今,东营大片盐碱滩变身新“粮仓”,一座高效生态的绿色新城拔地而起。

2017年,刘德军接到重任,负责《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前期课题研究,“动力研究”项目形成的报告为最终规划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2018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据了解,刘德军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奖10项,省发改委优秀成果一等奖30多项。

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健康中国“守护人”,传递光明的“使者"

“我见了太多眼疾患者在重见光明后,情感状态从大悲到大喜的转变,这也是我做好本职工作的最大原动力。”毕宏生说,从医近40年,让他对黑暗和光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多年来,毕宏生致力于医疗、教学、科研、社会公益协同发展,在多个项目上处于我国眼科学术界前沿。

以近视为主的青少年视力低下问题是毕宏生一生的课题。他开创性提出了“节点前移,中西并用,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指导原则,研发了“三级筛查、三级预警、三级诊疗”系统方案,并在山东省建立的“三级防控网络”内全面推广,被业内誉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山东模式”。此外,他牵头制订的青少年弱视和近视两种疾病的“中医临床诊疗路径”和“标准化诊疗方案”,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医38年来,毕宏生获得了无数荣誉,但最令他欣慰的是利用研发成果和高科技技术已累计为200多万名患者送去了光明。从2006年开始,他还先后11次带队赴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开展“光明行”系列活动,将爱心撒遍齐鲁大地和祖国边疆。

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杨美红,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让超算飙出更高速度,赋能千万产业

“怎样依托算力超前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把超算和产业全面绑定,真正让大科学装置深度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杨美红从未停止思考,多年来,她一直专精于云计算、大数据和软件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2011年,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由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中国超算版图的重要成员。杨美红和团队创建了中国第一台纯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它的计算能力是(每秒)一千万亿次。

神威蓝光计算机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

然而应用研发伊始,步履维艰。“国外卖给我们的计算软件,不是技术封锁就是不让创新,逼着我们要打造自己的工业计算软件。”杨美红说,在和团队的持续努力下,经过不断实验,最终,难题被一一攻破。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超级计算机更新换代变得愈发迫切。2018年,杨美红牵头,争取到E级超级计算原型机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成功落地,标志着我国攻克了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关键核心技术。2019年,杨美红又筹划打造了国际首个以超算为主题的“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

“E级计算机1分钟的计算能力,就相当于70亿人同时拿计算器不间断计算约273年。”在发布仪式现场,杨美红骄傲地说。

据了解,超级计算机在海洋科研、气候变化、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菅向东,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抢过来,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悬壶何曾惧瘟神,济世从未恐魔鞭。无须问,路途多凶险,勇向前。”这首《满江红·武汉抗“疫”》的作者,就是菅向东,他也是山东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副队长。情真意切、气势磅礴,这首词在寒风萧萧、白衣出征的尾冬,感动了全网。

从医27年,菅向东一直战斗在急救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二十多年来,他和团队深耕急诊医学中毒方向,不断创新诊疗方法。

今年,新冠疫情突袭全国,53岁的菅向东第一批报名参“战”。他还是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专家,17年前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战疫。2月6号,作为山东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副队长,菅向东和齐鲁医院的同仁们逆行出征,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病区。

“我们接管的是重症病区,没有白天黑夜,只要病情需要,随时就要上。因为救治新冠疫情的危重症患者,我们要用尽现有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想起那每天12小时高强度工作的日子,菅向东仍历历在目。

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菅向东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冠疫情“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和支持治疗”的诊疗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诊疗效果。战斗在武汉的六十天里,菅向东带领医疗队先后接管床位120张,累计救治患者164人。

“那段时间我腹部肿瘤复发,当然希望他在身边照顾我,但是武汉疫情暴发,那里的病人比我更需要他。”发布仪式上,菅向东的妻子带着女儿也来到了现场,她们同样都是医护工作者。

“把一个个患者从死神手里抢夺过来,使他们能够恢复健康,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多年如一日,菅向东始终战斗在临床一线,多次组织、参与国内及省内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曾先后获得2018年山东省医师协会杰出中坚急诊医师奖、2019年山东省毒理学会突出贡献奖。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李海波,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唯一“80后”

“科学家在我心中是一项非常神圣的职业,我在求学阶段就立下了‘做一个有用的学者’。”李海波,是本次十位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唯一的“80后”。10年前,这位80后博士主动放弃外省高薪职位,回到了山东老家。

“我们做了个全国的科学的知识图谱,北京,江苏,浙江,广东都有,但我们这个线是比较弱,连不起来。”于是,李海波回来了,他要把山东这条线连起来。

为了更好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引领作用,他把《山东省重点产业人才创新图谱》作为首要研究攻关课题。在他的组织下,全省10个省级十强产业及科技人才等领域的相关学会积极参与,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最终形成了近27万字的研究报告成果——《山东省重点产业人才创新发展报告》。

2020年,这份报告入选全国十佳调研报告,让山东的“科技智库”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年间,他还先后牵头制定了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山东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山东省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黄河国家战略研究智库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战略规划,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可行性决策咨询报告近百份,研究成果在政府相关政策文件中得到广泛应用。

山东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淑娟,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医学是最科学的“人学”,极尽所能帮病人解除病痛

从2003年SARS疫情、2009年的H1N1疫情到2013年的H7N9疫情,姜淑娟总是冲在最前线。

面对新冠疫情,姜淑娟又第一时间写下了驰援前线的请愿书。考虑到姜淑娟的年龄,医院没有同意她的申请。她一方面担任山东省立医院防疫核心专家组组长,负责发热门诊疑似患者的会诊,另一方面负责山东省重大疫情的会诊指导工作。

“我的学生们上‘战场’,就像我自己的孩子要去‘打仗’一样。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地去,平安地回。”虽无法亲上前线,姜淑娟曾教过的学生有11名先后被派往驰援武汉。每次出征,她都亲自去机场送行。

从医36年来,她一直战斗在呼吸临床一线,带领团队为推动山东省介入呼吸病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尽己所能帮患者解除病痛,十六年前,44岁的姜淑娟远赴国外求学。笃学不倦,苦练本领,熟练掌握了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技术等多项当时国际领先的呼吸内镜介入诊断技术,并在全省率先推广。

“既然选择了这个科室,就去很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这也是最关键的。”36年来,姜淑娟几乎没有休过假。她培养了近100名的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累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2018年荣获山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正是无数个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让我们共同致敬,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创新争先,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王行环、李玉、陈厚群、胡郁、李东、陈亮、仝小林、次旦央吉、程相文、郝吉明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他们中有的积极投身抗击新冠疫情一线,舍生忘死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有的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积极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用科技服务民生……他们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发布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现场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视频短片,从不同侧面采访讲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悟。主办单位负责同志为他们颁发“最美科技工作者”证书。

“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3届,每年选树10位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牢记科技报国为民的初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创新自信、接力精神火炬,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汇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三

在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工作中,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刘弘涛老师获得2020年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全省共10人)称号。

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旨在选树、宣传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争做贡献。今年8月以来,四川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科技厅、中科院成都分院联合开展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经过推选、公示等环节,刘弘涛等10位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脱贫攻坚一线、科技创新一线的四川科技工作者作为杰出代表脱颖而出,获评“最美科技工作者”。

据介绍,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米兰理工大学世界遗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刘弘涛主持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自2018年开始,刘弘涛加入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作为第68组的首席专家负责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先后赴阿坝州理县、茂县、九寨沟县开展工作。

刘弘涛深入参与四川省科技扶贫工作,带领团队以专业实力和科研精神助力四川省的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他长期深入调研当地文化遗产资源,为理县编制《理县佳山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提出以少数民族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思路。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刘弘涛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形成九寨沟灾后调研专项报告,参与世界遗产地九寨沟藏族村寨的灾害治理、预警监测,最大限度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当地可能造成的损失。基于现场工作基础,刘弘涛申请到了四川省科技厅重点课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课题、科技部十三五课题的支持,开发了“九寨沟村寨预防性保护监测平台”,并申请了多项专利。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

服务民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落脚点。在实验室,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我国科技工作者正以实际行动惠及百姓。

田间地头,干事创业出成果

“菌类是一个天然的粮仓,种植食用菌虽然技术含量较高,但农民好跟进、易操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说,培植菌类还能使用秸秆等,把农业废弃物利用起来。

可要让小食用菌变成致富大产业,需要找到优良菌种。为此,李玉团队在全国开展菌物资源调查,获得1.2万份标本与菌株,既保护了种质资源,也为进一步评价、利用、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李玉团队先后筛选并培育出45个成活率高、易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种,集成创新了6个北方主要食用菌标准技术体系,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铺平道路。

“不要在黑板上‘种地’,要深入生产实践,田间地头的成果比任何荣誉都更有价值。”李玉说。

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程相文见到玉米就踏实。他80多岁了,工作50多年,只干了玉米育种一件事。

1963年7月,大专毕业后,程相文被分配到偏僻的河南浚县农业局原种场,成了一名农技员。乡亲们手捧着干瘪的玉米粒问他:“俺这挺好的土地咋只能打百十斤玉米,你这个读书人能不能想个法子,让一亩地多打几十斤?”

“一辈子忘不了当时乡亲们期待的眼神。”程相文开始投身玉米育种工作。

育种先找种。一次,他到吉林省公主岭市出差,发烧晕倒在候车室。被救醒后,他首先问的是:“400多粒玉米种子还在不在?”

为加快选育速度,从1964年秋开始,程相文到海南育种,50多年培育和推广了39个玉米新品种,被育种界誉为“种子加速度”。

由于花粉存活时间仅有6个小时,授粉必须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进行。夏季,海南三亚,地表温度经常达到40多摄氏度,当地的黎族老乡都躲在家里不出门,可程相文仍然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研究育种。

“这点苦不算啥,我一钻进玉米地,一看到玉米,就有种说不出来的踏实。”程相文说,老百姓多打了粮食,增加了收入,他就高兴。

尽己所能,为患者减轻病痛

从西藏昌都到青海玉树,从林芝到那曲,次旦央吉几乎跑遍了青藏高原。这位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主任、西藏眼科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被人称为藏区的“光明使者”。

冬日的青藏高原寒冷干燥。有时候,早晨6点左右,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次旦央吉就要赶到医院准备手术。

次旦央吉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我把患者当家人,尽己所能,为他们减轻病痛。”她说。

次旦央吉说,希望广大西藏农牧民能看眼病不出藏。一有机会,她就到内地“充电”。2012年,她在西藏开展了首例角膜全层移植术;2014年开展西藏自治区第一台玻璃体切除手术;2017年开展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台眼底激光术。至此,西藏眼科手术开展项目基本上实现了与内地一流眼科医院同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是我国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从事泌尿外科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王行环引入、改良、创新了微创泌尿外科理论与技术,临床研究成果被国际多种疾病权威指南采纳。同时,他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等离子前列腺切割手术的全新理念,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推动国产医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使过去只能在教学医院开展的高难度手术成为在基层也能做的技术,惠及了更多老百姓。

今年2月8日,王行环接到武汉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任命,兼任雷神山医院院长。当天,他就带着8名管理人员到了雷神山医院,此时数万名工人还在加紧施工。为了加快收治患者进度,王行环要求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病区。运行67天后,雷神山医院宣布休舱,创造了“雷神山奇迹”。

“善良是医务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王行环说,对待患病的小朋友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长的患者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同龄人就应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只有对患者有同情心、同理心,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奋力攻坚,新技术不断涌现

除了是外界熟知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裁,胡郁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国家“863类人智能项目”首席专家。

近些年,全球人工智能热潮兴起。胡郁自1997年以来,一直从事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带领科大讯飞成为智能语音行业的领军企业,也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9年8月,以胡郁牵头并担任首席专家,联合29家单位共同承担的我国面向类人智能前瞻研究的首个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类人答题验证系统”通过科技部验收,综合评价为A级。

在今年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胡郁带领团队开发了多个产品助力疫情防控。

比如,“智医助理”通过对基层病历进行专题分析,筛选有潜在风险的人群。他还带领团队制定了“停课不停学”解决方案,先后向湖北、安徽等21个省份6500余所中小学提供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和服务,累计服务师生超过1500万人次。

“我们要不断加强研发,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胡郁说,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惠及民生的空间很大,希望与全行业一起努力,让更多新技术不断涌现。

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五

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努力奋斗,书写精彩篇章。他们中间,有的人瞄准科研空白奋力攻关,有的人根据国家需要确定研究方向,有的人临危受命奔赴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的功绩值得铭记,他们的精神值得弘扬。

临危受命,奔赴第一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是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1959年,广东新丰江发生水库地震,当时年仅27岁的陈厚群临危受命,负责组建水工抗震研究团队。此后,他致力水工抗震研究60年,带领团队在该领域走到世界前沿。

为填补水工抗震设计空白,1972年他担任主编,用时5年制定出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为突破地震研究能力的瓶颈,1980年起,他带领团队历时7年建成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振动台。

本可以安享晚年的陈厚群,2011年,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勇挑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重任。2012年,他再次出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带领专家组深入工程现场,提出数百条建议,其中仅三峡升船机的抗震设计等级一项建议,就为国家节省十几亿元。

同样是临危受命。今年1月24日除夕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向武汉逆行,奔赴抗击新冠疫情第一线。

抵达武汉后,看到医院发热门诊病人多,仝小林果断提出在武汉市武昌区开展社区中医防控。他与当地专家紧急拟定“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随后在全市推广,还应用到湖北各地。

仝小林在武汉连续工作64天,他边临床、边实践、边总结,推动中医药全面介入新冠疫情防控。之后,仝小林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解读中医防治策略,分享中医药科研成果,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

仝小林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我们还要大胆实践、突破传统,让中医药服务更多的人。”他说。

研究与国家的需要结合

“研究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服务国家发展。”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郝吉明出国深造。当郝吉明回国时,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煤烟型污染问题,如何控制酸雨成了他的研究方向。郝吉明带领团队开展了华南和我国东部地区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对策和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城市发展,机动车增多,郝吉明适时提出了建立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近些年,他又带领团队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郝吉明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书稿、论文和讲义。他说,推动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自己还有好多事要做。

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关系到环境保护和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80后副院长陈亮,就是它的解题人之一。

2011年,陈亮从国外回来,便投身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高放废物处置团队。10年前,陈亮是一名耕耘在讲台的大学老师,而今,他变成一名扎根在戈壁荒漠的“地质队员”。

2015年,科研团队启动了北山坑探设施工程建设和地下实验室场址评价工作。陈亮作为现场总指挥,带领一个由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扎根无人区,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工程建设和10余项大型现场试验研究,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建设安全技术体系,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直面挑战,十年磨一“箭”

不久前,嫦娥五号任务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嫦娥五号送入预定轨道的是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东则是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

长征五号系列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承担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等重大发射任务。大的运载能力、大的发动机、大的结构……这些给长五火箭研制团队带来空前的挑战。

十年磨一“箭”,李东率领技术团队自主创新,突破了12个大类247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复杂力热环境、大质量多干扰分离等世界性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完成首飞,其运载能力、运载效率等重要性能指标均居世界前列。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经过大量的分析和故障排查,科研人员找到了原因。李东率领技术团队开始了两年多的艰苦攻关,终于解决了问题。

“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李东表示。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送入预定轨道,再一次展示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实力。


最美科技工作者心得体会学习感悟相关文章:

观看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发布仪式有感心得体会5篇

2019最美奋斗者学习心得感悟优秀800字【10篇】

2020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最美奋斗者学习心得感悟

我们都是追梦人心得体会9篇

观看2020最美大学生事迹心得体会5篇

2019时代榜样黄文秀事迹观后感悟心得体会【五篇】

观看2020最美职工发布仪式心得5篇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观后感心得600字五篇

学雷锋最美志愿者事迹心得体会5篇

655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