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中医心得作文600字

中医心得作文6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中医心得优秀作文600字5篇

传统中医,很多人很奇怪,这是什么科室,一般医院似乎好像都没这个科室的。是的,好像只有在我们医院才有。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中医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心得1

省人是中医院,但其实基本上已经西化了吧。为了保留,或者说是特色,或者说是应付检查,设立了这么个科室,治疗疾病时,保留中医传统特色,辨证论治。确实,在这里感受到了比在其他任何一个科室都要浓郁的中医氛围,也只有在这里有这种氛围吧。这里的病人在治疗上首选是中药治疗,不得不承认,主任开得方是在是好,很多西医无法诊断的疾病,在这里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也不得不否认,传统病房给我感觉,像是个养老院,很多老人常年累月住在这里不肯走,有些是绝症患者,在这里等待那个day。

这三周,真的是很好的休息了下,实在是太闲了,跟之前的科室打仗似的工作状态比起来。我跟的这个带教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这几周都没有收病人,我就只好守着手上这两三个少的可怜的病人。还好其他组的老师有收病人,可以学习学习。在这里,闲也有闲的好处,赶上专业认证的关口,非常多的考试和培训,正好趁这三周好好看了看书,充实了下理论基础。其实我们一直在抱怨说考试太多,培训太多,还让不让我们好好实习?其实仔细想一下,这样也很好,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上临床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还有很多临床技能方面的培训,突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实习,是多么幸运,不能再这么一次次的应付,应该认真对待!

这个科室实习结束,就意味我要正式开始大内科的轮转了。后面的安排是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过年,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真正充实忙碌,真正要认真学习的时候来了,终于要来了。前两天心内科的病例讨论,着实让我着急了一把,对于那个讨论的病例,我是如此的一头雾水,太久没看西内了,什么心梗、心绞痛,稳定型不稳定型,诊断鉴别诊断,评级等,居然一窍不通,真的真的觉得好难过,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好多好多。一定要好好认真的血,不喜欢那种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的感觉。

好吧,接下来,收下心,认真实习。

中医心得2

我在一个省级中医院实习。虽然时间还不长,但感慨良多。

一、西医排头阵,中医靠边站。

以前看书经常看到有人提过这这种情况,但体会不深,现在深深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

到医院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会不会看化验单,我说不会,他就不太高兴了。他说,现在无论在哪里做医生,你都要懂西医,会开西药,稳住病人,这是最基本的。至于中医该怎样,针灸该怎样,那都是你用西医西药把病人的病情稳定住以后的事。你的中医如何厉害,针术如何了得,那只是提高你的知名度的东西。

我明白他的意思。在他看来,无论大病小病,都必须先上西药,实在不行了,再考虑用中医。换言之,中医就是不行!

当然,事实并非中医不行,而是他的中医不行——他压根就没学好中医,甚至还没入中医的门。我没有轻视老师的意思,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因为有一次查完房,开好了医嘱,医生们都没事了,就坐在办公室里边看报纸边闲聊。不知是谁首先问了一句我们实习生说:“你们现在医学课程都是怎么安排呀?我们当年中西医的比例是7:3。”我们的组长说大概是五五吧。我说:“哪里,几乎已经是4:6了!”我的口气有点重,本来是想发发牢骚的——我们现在中医四大经典都已经沦为选修课了,因为选的人少,有些课甚至开不起来。孰料某老师接口道:“这还差不多!应该多学点西医,才能跟临床相衔接。我们当年就是学的西医太少了,中医也没学懂。”又有老师道:“中医就是有点玄,不好懂。”主任说:“学中医啊,讲究悟性。像咱都不是那个料。”

主任平时好开玩笑,但说这话的时候不像是开玩笑。他平时就是以开西药为主。一科之主任尚且如此,其他人还用说吗?<莲山课~件 >

二、西医抓襟见肘,中医束之高阁

不可否认,许多方面西医有其长处,西药对不少疾病确有良效。可是同样不容否认的是,西医的发展有限,极多西药在愈病的同时其副作用亦“蔚为壮观”。比如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常可以导致头晕、视力模糊;镇静药艾司唑仑常让病人口干、嗜睡、乏力;脑血管扩张药长春西汀也可见头痛、头重、眩晕和困倦感。在我所在的神经内科病区里,因为都是西药治疗为主,中风(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因为用阿托伐他汀、长春西汀等药,腰腿乏力会长期无法好转,经常可见头晕等;如果病人合并焦虑症的,便用艾司唑仑和(或)阿普唑仑,随即又产生嗜睡或者睡眠紊乱,甚至抑郁症;帕金森病人因为长期使用盐酸苯海索而产生严重幻觉的亦大有人在。

每个病治到一定阶段,症状已经很难再有改善,西医西药没有办法了,这时“中医师”们才会想起可以用汤药。可是因为本来就学的不怎么透彻,又极少运用,临时开中药也就成了瞎胡闹——一点都不讲究辨证论治,又不识变方加减,只是套用成方。像脑病科,凡是中风病人一律是气虚血瘀证的,方子几乎永远是补阳还五汤。当然,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又得出结论——中医就是不行。于是更加不用中医中药了!

三、摆脱恶性循环,扬我中医

我们是中医院,就应该以中医中药为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极强的临证能力,要求我们中医师有敢于面对和解决急症、重症的自信和胆量。

这又要溯源于中医的教育现状了。教育是人才的基石。中医教育如果出了问题,人才培养或者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必然会有问题。教育的话题历来就是比较大的话题,不好讨论。但有一点是谁都很容易理解的,就是,如果中医教育的主修课程不是中医而是西医,那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能叫中医么?许多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中西医比例是5:5,甚至是4:6的,也就是说大学四年(除去一年的实习时间)的理论学习有至少一半的时间是学西医的。这样的后果是,少数只钟情于中医的人因为排斥心理,西医课程都学的不好;有一半的人偏向于转学西医(既“科学”,又赚钱);剩下的一大批人便成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了点皮毛,西医也懂那么一点点。我曾N次听到有同学抱怨说,都快五年了,他却感觉自己中医还没入门!这样的教育现状,实在令人忧心,别说培养什么中医大师、一代大家,只怕中医将后继无人矣!中医的教育有其自身规律要求,需要重视经典,重视对前人的继承,重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诚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言:“只有继承好了,才能谈创新和发展。抛开前人的理论、经验而一味求新,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还好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注重经典,并做了一些教育改革。作为一个中医者,我希望中医教育改革往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的方向前进!

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石。有一大批志于中医事业的人才,中医才能发展。<莲山课~件 >

一旦有了人才,我们就要让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医,我们就要运用中医。所以无论是中医诊所还是中医院,中药要随时可以配备,随时可以急煎,有医院制剂,成药等等,以应付急危重症。这不是说要抵制西医,更不是无视现代科技成果,而是寻求中医的进步,让中医在当代环境下遵从自身发展规律来发展自己。

不过光有人才还不够,还要有让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条件。为什么许多学中医的会转西医?为什么许多中医师不愿用中医中药而喜欢用西药?因为用西药获利大,经济效益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人不想多挣点钱,没有医院不想获取更大利润。而西医西药正是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西医讲究精细,用某个药必须有哪几个指标都很明确,每个病人必须做这个那个检查,必须什么都查个清楚才能用药,好像这样就能保证药到病除。可惜经常事与愿违,有些病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查清楚的,很多又没有办法;有办法的,不是开刀切这割那就是用价格昂贵的西药——而且这些药往往有许多相当明显的毒副作用。看看这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首先各项检查就是一宗大生意了;然后动手术的话——手术费有多高大家都知道的;再就是上西药了,西药再便宜,也要比中草药贵的。反观中医,中医历来以“验、便、廉”著称,本来就没有注重经济效益的传统——她更注重的是疗效!中医也没有强调借助器械做什么检查的传统,望闻问切四诊都主要依靠医生对病人面对面、手把手的操作,所以没有什么检查费收入;中医不主张轻易动刀,崇尚内治法,加之大多数中草药价格便宜,经济收入自然无法与西医相提并论。今年两会有代表指出:“……医生劳务技术价值长期偏低,医生不能通过“阳光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由于劳务技术定价远远低于成本,违背了价值规律,导致很多医生开“大处方”,从药品回扣中进行补偿。”西医尚且如此,中医更不待言。中医师的劳务、技术价值一直严重偏低,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基本工资收入偏低,也与西医师的基本收入偏低。西医还可以从处方用药上刮油水,真正的中医却无法这样也不忍心这样做!许多学中医的人会被告诫“中医不赚钱,西医赚钱——还是转西医吧”!就是在这种一切都追求经济增长的大浪潮下,西医正在以强大的攻势同化中医。

因为不赚钱,很多疗效极佳的简易方药都在慢慢被人遗弃;因为不赚钱,中医会慢慢没有人愿意使用;因为不赚钱,中医会慢慢没有人愿意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要摆脱这个恶性循环,政府、医院、教育机构和中医师个人都要努力。政府应该发挥导向作用,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生尤其是中医师的经济待遇,不能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让医院成为只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试问健康和生命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吗?医院和教育机构是改革和发展中医的切入点,中医现代化不应该是一个口号,更不应该是偷天换日以中医西化取代中医的现代化,需要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广大中医师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体,要勇于承担责任,自强不息。

附:

中医在20世纪已经走了许多的弯路,最初是政府的作为对中医不利,中医处于从属地位。自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这个从属转到中医本身对中医自己不相信,没有信心。为什么没信心呢?因为他没有掌握真本事,没有学到真本事。感觉自己对病人没有把握。所以就只有追求西医的东西,搞内科的,就打开《实用内科学》去对吧,他也能找到一点路。而对中医,他心中没底。但,他如果跟到一些老师,看过老师用一些中医中药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个信心就会生起来。树立信心之后,他自己再读书,再临证,就上路了。他不一定都要带。带入门很重要,入门就是相信中医,知道中医能够解决问题。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来培养中医的信心,这一点很重要。要培养中医的信心,<莲山课~件 >首先你的学术水平要提高,过去这个水平所以下降,就是把四大经典作为选修课,这是个最大的错误!以为用一千七百年前的《伤寒》、《金匮》来做课本,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美国的西点军校还要读《孙子兵法》。

中国的文化跟外国的不一样,你不知道读了四大经典之后,中医的辨证思维才能树立起来。中医跟西医不一样,像心脏的病名中医都没有,所以一来就不相信中医。像失音这个病,我们没有讲它是脑血管的病,可是治疗后能使他讲话,后来脑CT一做,说它是脑中风,其实中医就是治疗脑中风,可他们认为是我们误诊了。其实病人在好,能讲话了。所以,有些人拿西医的病名来做标尺,你都没诊断出这个病,你怎么会治这个病呢?现在的人就很容易这样来理解。他不知道去罗马是有好多条道可走的,可以从法国去,可以从德国去,也可以从土耳其去,是吗?我们中医有我们自己的路,现在我们忽视了自己的路,而去搬别人的路,所以,水平就会下降。只要我们的辨证论治,中医的系统理论你能够熟练掌握了,任何新的疾病谱,只要我们用我们这一套去进行研究,慢慢就会摸索出对付的方法,而且把它根治。

中医心得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为期十个月的中医实习生活已经结束。实习是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用于临床所迈开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心得体会亦不少,下面为我对本次实习的谈谈心得体会:

我_市中医院实习,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和规定,我分别到了内、外、妇、儿、五官、急诊、骨伤等七个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冻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十个月的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点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此外,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与所在实习医院的党支部取得联系,保证离开了学校,不在培养人的视野仍能继续吸取党的教育,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其间我踊跃参加了实习单位及各科室组织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各项活动,使自己的实习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我对自己实习期间的表现是较为满意的,同时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也充满了信心,也诚挚希望大家能给我提更多宝贵的意见各建议,帮助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医心得4

花儿的理想是有一天开的光彩夺目,鸟儿的理想是有一天可以展翅高飞,果实的理想是有一天可以结的又大又红,让人看到就馋涎欲滴,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理想……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医生。那时,我并不是因为喜欢它而去向它努力奋斗,是因为我身体弱,好生病,每次打针我都会痛的哇哇大哭,我恨极了那个医生。于是,我便在心里悄悄埋下一颗种子,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医生,去“报复”他,让他尝尝针头扎进屁股里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疼……

于是,这个理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直到那一天我才明白做医生的真正含义。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当时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波又一波的人赶去救援现场。那时我也揪着心,每天都准时收看新闻频道。当我看到失去一条条的生命,正为之难过时,我发现总会有几个穿白大褂的医生在镜头里奋力地抢救着受伤人员,他们不抢镜头、不争名夺利,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艰难地穿梭在废墟中。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与灾难作斗争为伤员争取生还的希望。手烂了,脚破了,尽管有些医生也受了很严重的伤,但他们仍不顾自己的伤痛,坚持在救灾第一线,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当我看到那样的情景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心在隐隐的作痛。此时,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明白了医生的工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轻松与美好。它是高尚的、纯洁的、辛苦的!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别人,所受的压力和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啊!可在医生忘我的工作中,他们的父母、孩子又何尝不为他们牵肠挂肚呢?这些千千万万的医生是多么可爱,多么无私啊!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天、感动了地,同时也感动了我。此时我在心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理想――我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我知道,当医生要有好的学问,好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便要做好准备。首先我要一直努力学习、虚心进取,长大后好考上理想的大学,更加努力、深入地研究医学。其次我要开始学习体谅别人,因为我不仅要当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还要做一名理解病人的医生。这样好在病人丧失信念的时候,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希望以及战胜病痛的信心。而且我还要学会坚持不懈,因为作为一名医生在手术台上的时候,每一次轻易的放弃便是一个生命的离去。我现在最需要练习的是耐心,因为在做手术的时候,每一次的不耐烦便是对一个生命的不负责任啊!

医生是人类生命的再造工程师,我要为我的理想――做一名医生而努力奋斗着,直到我成功实现这个理想,我会让它在我的生命中永远闪射着光芒!

中医心得5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 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 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 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 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 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 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 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 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 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 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 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 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 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 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 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 则。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 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 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 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 斯为例证之二。 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 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 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 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 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 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 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 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 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 1.辨主次 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 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 (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 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 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 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 (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 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 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 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 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 胸满呕逆等症。 (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 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在气分则证见壮热 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 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 正确的。 2.辨同异 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 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 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 同异

可辨。如口渴一证,燥热口渴,则大渴引饮;痰饮口渴,则先渴后呕。腹泻 一证,热泻则腥臭灼热;寒泻则清稀如水。 3.辨真假 病人之外表现象,一般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若病人之外 表现象不能明显地反映疾病之本质,这种证候,外表是假象,真实的病情,尚隐 蔽在内。例如:患者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证见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如丧神守, 兼有目赤、唇红、舌干、大便秘结等症状。此种证虽恶寒厥冷,然同时目赤便结, 就不能单纯看表面现象,认定寒证,应当由表及里,才能发现阴阳格拒之病情。 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 谈到切脉,此真是难题。民问对中医之看法,是中医诊脉如神,三个指头按到病 人腕上,一定可以道出什么病。有些同道们,凭脉知证自夸,其实,切脉只能看 到某些很显著的病,有些小处发生了毛病,如一边手痛,或身上某处一点不舒, 实不容易诊断出来。闻市区也有以脉学特殊见称的先生,不须病人开口,能将病 情写出来,这样的本事学来不易。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医,名闻遐迩,假如有病 人要先试脉,不讲病情,他便责骂起来,年岁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有一次, 有一位当过军长的医生,领着太太来诊病,表示先要评脉,脉看准了,才请开方。

师Pl:"请先讲病情,比较易于明了。"他表示不愿,气势凌人。师只好云:"我 的学问不如人,请另请高明吧!"那时,师年方四十余,还是寂焉无闻之人,不免 被人轻视。后来,曾多次遇着不讲病情的人,婉言为之解说,终于照常诊断处方 而去。然诊脉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间,常似是而非,讲错了会惹人笑骂, 要找到实在之凭据再开口,比较妥当。 切脉要先分部位。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很多人都知道,能顺口道 出。三部之脏腑分配,如肺配大肠,心配小肠等等,古人所说多不一致,此不关 紧要。李时珍曾云:"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 六腑所居之处也。"师谓大致以关为中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从两手左右及 前后可以测到一些不同脉象而作出诊断。 普通分法,寸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主病之义,师指出:验之临床,左大于右, 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胃肠 方面的病,从右关探测,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弦为肝气犯胃,肝硬化者,右 关常见弦大;精神方面的病,从左关探测,弦大为怒为郁结,或为精神容易紧张; 如神经方面正常,腹有瘢瘕,或脾肿大,则左关脉见浮弦而芤之现象。脉之前后 常大小不一。《难经》云:"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思求 前贤名训,考校l 临床实践,师认为: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 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女人尺脉较男子实大;不论男女,凡关后脉实有 力者,忌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 近人吴甫堂先生尝日:"脉只一条血管耳,而以三部分配脏腑,于义难通,从前 西医驳诘,不为无见。然以我国旧法诊之,每多切实有据。余幼读西医书,也甚 攻击寸关尺分配脏腑之非。此后临症日多,经验日丰,如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 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沉有力, 知其肠有积粪。大概本此诊断,往往获中"。吴先生由非议脉学,到临床中总结 出一些脉学经验,堪为认识上一次很大的变化。脉学真不易深入,故玄其脉学, 固然没有意义,忽视脉学亦不应该。临床要能懂得切脉,至少要读熟《四诊心法》 之脉诀和《濒湖脉学》之歌诀。 临证按脉,下手按之部位,必须正确。手法先轻后重,分浮、中、沉三部。近人 彭子益先生创"圆运动中医学",主张两手合诊,三指斜下:次指按寸脉之浮部, 中指按关脉之中部,无名指按尺脉之沉部,左右手齐下,可诊察全部脉象而得其 差异之处。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师已录于《台北临床三十年》之后, 又如,古人论脉,通言七表、八里、九道,李时珍分二十七脉,后人加"疾脉"为 二十八脉,徐灵胎又有清脉、浊脉之分,而彭之脉学篇首揭橥'祜"、"润"二脉, 并以此二脉为用药之提纲。枯为言指下感到枯涩,乃津少阴虚之象,忌用燥热之 药;润为言指下感到滑润,乃津液充足,阳气不足之象,忌用凉腻之药。师认为 很有道理。谚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恽铁樵先生尝谓切脉要以自己之指头 为凭,亦不为无见,惟指如何按之,亦为学问:指头按脉最好用螺纹略前之处, 不能用指目尖端去按,因指目正动脉所出之地方,用此处按病人三部,自己动脉 与病人动脉相击,所得不会正确。 师门诊应诊病人颇多,时间不容许从容论脉,放他传授一种四诊合参之经验:嘱 病人先在挂号单上将病情简单写出,诊断先从望到问,然后从脉去推敲,结果自 然准确。中医使用仪器仅为印证 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如能使用科学仪器诊断,便成为"科学"的了。此是一个 亟待阐明的重要问题。诚然,中医能使用科学仪器,可视为一种进步,然中医l |缶床对科学仪器检查之结果,只是在诊断上求取一个印证而已,在处方时,并 不完全以仪器检查之结果为依据。因为中医诊断是以"证"为主要,从病人的"证" 找寻原因,从病人的"证"来探索病的发展趋向,从病人的"证"来分辨阴阳、表皇、 虚实、寒热。辨证明确了,即有把握处方。中医的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 者,故善于诊断的中医,并不需要任何仪器。

西医检查肝病,为抽血化验。检查黄疸指数(1.)、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 F)、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锌浊度试验(Zn.T.T)、谷一丙转氨酶(S.G.P.T) 等等。中医则从证象上去辨认,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作诊断。肝病在症状上表现为 湿热,大体凭症可分为热重型、湿重型、瘀血型,亦有湿热相兼者,亦有病久而 转为寒证者,治疗为热重者清热,湿重者渗湿,血瘀者化瘀,寒则用温法,临证 随病之所在处方遣药,无所谓特效药。患者用药隔不多久,便嘱他往西医医院检 查,并持检查结果来复诊,为证明服药之后进步多少,作一个印证,与处方毫无 关系。 凭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不用仪器,也有相当可靠性。约在五年前,国立编辑馆有 一位职员屈万里先生,请师诊病,师经过四诊,凭之肤色黝黑,全身倦怠,右肋 问胀,舌苔厚腻,舌质有瘀点,断为肝病。患者担忧,次日,即到有公保之大医 院去检查,住了一月,出院告师,医院检查结果,为心脏病,不是肝病。过了些 时,他的胸骨下隆肿起来,又往医院检查,此次西医诊断他肝病,并认为因肝病 引起脾脏肿大。患者闻之生气,责问医院为何上次检查诊断不是肝病。于是出院 请师治疗,不幸他患的是肝癌,终于不治。 又十余年前,有一位周元松先生,身常感不适,所有症状,咸为肝病。那时,师 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心"任主治医师,给他用治肝病的方药,效果很好。以后他赴 美国留学,出国时,检查身体,未查出肝病,至美国入学不到两月,腹部肿大, 医院检查他患的是严重肝病。他要求回国医疗,并写信给他太太,要她请师配药 寄去。他回国后,飞机到台北,已不能走下机舱。后来住某医院,曾私下请师诊 治,亦为肝癌,不久即死。 我们的医院为教学医院,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为贯通中西的医生,能运用四诊, 同时也能使用科学仪器,成为世界上最优良、最完备的医生。因之,将来在此医 院,当中医诊断时,以四诊为主要,诊断之后,能多利用科学仪器检查来作印证, 也是很合理的。 中西病名统一实在困难 中医许多书籍咸为研究病证和治疗的,可以谓为"证治学",这是正确的:应无疑 义。

人们身体有所不适,即是有病,有些病,病人苦不堪言,西医检查不到病菌, 五脏六腑皆无异常,西医则认为无病,当然更无病名可言,中医却可以依病证命 名,予以治疗。同时,许多疾病,西医是根据生理病理来定名称,而中医则是根 据病证来定名称。有人主张中西医要统一病名,此实在有些困难。例如西医之病 名"气管炎",中医之病名为"咳嗽",分寒咳、热咳、燥咳、火咳、虚劳咳等等, 对每一种咳嗽,有不同的治法,如此,孰能将病名和西医统一乎?况且,中医典 籍中病名甚多乎?例如一位姓张患者,居景美镇仙岩路二巷,病小溲时打寒噤一 症,往西医院检查无结果,定不出病名,1980 年8 月17 日请师诊治,师凭患 者舌上布满白苔而湿,身疲手足酸软等症,断为寒湿,用辛温淡渗之药,一剂知, 三剂痊愈。此虽为很小之疾,然患者感觉身体上有异样,不能因为西医无病名就 谓之无病,更不能因为无中西统一之病名,而不予他解除业已事实存在之病痛。 中医师,要能达到娴熟地据证命名,依病证治疗,必须要熟读一些古书,才有把 握临床。最基本的书为

《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等。 许多疾病,古人都有了治法,药方适证即效。例如,同乡何昭明先生,于1977 年4 月间,患发热,住进某医院求治。其症状为发热,时高时低,高时达40。(2, 口苦,头眩,住院7 天,日日检查,终未确诊,未给服药。4 月27 日,他一气 之下,出院请师诊治。师诊为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2 剂即愈。少阳证 为伤寒六经之中的病名,如不读《伤寒论》,何以知少阳证之病名?更不知其治 法。 如果要中西医统一病名,《伤寒论》六经之病名,西医何以来配合统一耶? 中西医之间彼此独力、帮助、切磋 中西医学根本上不同,将来在一个医院服务,精神上是合作的。在执行业务的时 候,要互相信任,不能彼此轻视,更不能彼此攻讦。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多本于 古人之经验,有些方法,于理似乎不通,然用之有效;有些术语为虚拟,实际并 无其物,然却不能移易。如中医之六淫,为感受外邪的六种因素,许多人不相信, 谓科学上无此根据;又如伤寒'之六经,为伤寒传变之必有过程,亦有不相信者, 谓实质上无此存在。事实上中医之精髓,是本于《易》,包含了哲学,以哲理治 学,本身即为科学。西医之诊断和治疗,是本于现代科学,是进步的,中医要虚 心学习。将来,无论在诊断上或治疗上,彼此要独立,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可以 互相切磋,然执行业务的时候,因所本不同,彼此不要干扰,凡有欠缺之处,可 以善意地互相提意见。真是有所欠缺,要虚心接纳。 中西医的病历,应有不同的格式。西医之病历,写的为英文,中医不一定都认识 脚,且西医之检查,咸从化学仪器得来之结果,中医只能凭作参考,而不能作治 疗之根据;中医之诊断,是凭望、闻、问、切四诊,所记之病历,为伤寒、温病、 杂病及各科各种不同之症状,西医也不能用作治疗之根据。因之,其格式应该是 不同的。 中西合作在一个医院执行业务,是一创举,最为重要的是彼此了解,互敬其长。 上面诸多文字,是藉以说明中医有中国固有学术的特殊性,冀望获得各方面之认 识,及中医本身地位之尊重。 未来中国医学将为世界最完备医学 将来之中医,将成为辨证与辨病融会贯通,治无不应之完备医师。众所周知,西 医之诊断,是辨病;中医之诊断,是辨证。何谓辨病?就是用现代之科学方法, 对疾病作精细而准确之检查,从实质上下功夫,肝病检查肝,肺病检查肺,肾病 检查肾,丝毫不肯放松,没有得到确实之证据,决不用药;何谓辨证?就是用中 医之理论将疾病辨明是什么类型,从患者所表现之症状着眼,人有什么病,必有 什么症状表现之,同为一种病,因患者体质之不同,或感受之病源不同,或发生 之病因不同,表现之症状亦不会相同,因此。证可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等类型,根据类型,来决定治疗方针。如上所述,西医辨病,用现代科学之方法 诊断,没有确实之证据,不认为有病,不开方给药,是科学家或科学的信奉者应 有的态度;中医辨证,不用科学仪器,根据患者脉证,分出类型来治疗,常能发 生一定之效果,亦是千真万确之事实。

然而,今日科学进步,多数疾病,要经过 辨病才收作精确之辨证。如无黄疸性肝炎,皮肤及巩膜咸无病色,要检验血清方 知肝功能不正常;又如急性肾炎,浮肿、溺赤等症状消失了,不检验小僮,不知 小便中有无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因之,我们临床上,一方面仍要以"辨证" 为先,发扬中医辨证诸多优势。如从''病位"、"病因"找出疾病之所在和其发生原 因;从"病态"分辨出疾病之"虚实",即病情之有余与不足;从"病机"辨清疾病之 演变与归宿。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证"是由"病''而产生,古代中医限于历史条件, 没有科学的方法认识疾病之真实因素,只能做到辨证,而,我们不能满足于"证", 也要迎头赶上时代,"辨证"之外,研究"辨病",争取学习现代医学的新知识和新 方法,以补辨证论治之不足。即将来之中医,一定要能辨证,同时亦能辨病,做 到辨证与辨病汇通.这样才能成为最完备的医师。因之,可以预言:将来之中国 医学一定为世界最完备之医学. 《伤寒论》为后世医学经典 《伤寒论》为中医临床最基本之典籍,是后汉张机(仲景)所著。汉前伤寒的思想, 早已出现流传于民间及当时之医籍,现在所存之《内经》,就有许多片断记载。 张仲景承受前人的思想和理法,以其自己的经验与发明,撰著一部条理化的书, 成为后世至

高无上的经典,后人奉为治伤寒之圭臬,研究专书累计在400 种以 上。该书之价值在以八纲辨证。曾见诒安县中医院沈兆科先生写过一篇《试谈(伤 寒论)比较推理的特点》文章,论述仲景《伤寒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立辨 证施治之大法,创中医临床分型之楷模。沈氏之说很有见地,亦很正确。比较法 为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的逻辑方法,凡研究事物要以两种不同之比较,方知其中 真理。八纲辨证是"阴与阳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表与里对",以两种对 立比较来推理,而显示经久不衰之真理。《伤寒论》分三阳、三阴六经,定出六 种不同类型,是比较推理最可靠、最简明之方法,也是正确的证治分型学。发热 恶寒为表、为阳; 无热恶寒为里、为阴; 大渴、大热、大汗、脉洪大,为阳明经证,为实、为热、为阳。 腹满拒按、大便闭、潮热、谵语、脉实有力,为阳明腑证,为实、为热、为阳。 脉沉细、四肢厥冷、但欲寐,为少阴证,为寒、为虚、为阴。 腹满时痛、呕吐、自利不渴、不欲饮食、脉缓弱,为太阴证,为寒、为虚、为阴。 阳病制白虎、承气以存阴。阴病制真武、理中以回阳。六经病,可以视为六个阶 段,亦可以看作六种类型。概述六种类型之传变,一般先在表,后入里;先在阳, 后入阴,表示疾病在进展或正气在衰退。如从里出表,从阴出阳,则提示疾病在 好转,正气在逐步战胜病邪。我们必须法仲景之学,以能动之观点和有联系之观 点对待六经病证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掌握外感热病过程中正气与病邪之间抗 争形势,因势利导地或汗、或清、或下、或和、或温、或补,而取得疗效。由此 可见《伤寒论》之辨证论治,为比较推理之模式,完全合乎逻辑学,此书堪称为 万世之法,仲景当尊为中医之圣。 伤寒进化至温病,是需要、是进步 温病和伤寒为中医治外感病之二大门类。温病从伤寒分开,始于金元时期。

金 元·刘河间认为《伤寒论》所研究者为寒邪,热病应另有治法,创防风通圣散, 并采用局方凉膈散诸方治疗温热之证;明·吴又可发现疫毒致病,创达原饮,用 以治疗瘟疫;垂至有清一代,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陈平伯、余师 愚名家辈出,各有温病著作发表,温病学系统罕比乃灿然女各.温热病学形成、 发展之成就,及入台之临床实践,使老、师治学向温病学方面大发展。台湾地域、 气候与湖南大相径庭。师东渡入台,开业之初,临床以湖南家乡之见解诊断立方, 常不发生良效。在湖南治外感,常用麻黄、桂枝、细辛等辛温发散之品,桂枝可 用至18 克至30 克,台湾地处亚热带。解表大都辛凉剂。曾有-4,孩患咳,师以 小青龙汤加减治之。第三日患者复诊云:"先生,吾服药后,咳嗽是减少了,然 咳嗽好像深了一些,痰为从胸的内面咳出,出来不易,喉有些痛"。师知)-94,青 龙汤过温故也,遂改用辛凉剂治之而愈。临床实践向师提出了在治学伤寒之同时, 一定要将治学温病放到亟待解决之迫切地位。此与中国医学史进程中伤寒进化至 温病,为临床发展之需要,为中医界一种进步之趋势,是何等地相似!于是,师 正视台湾外感病以表证居多、表证以温热居多之现状,自感所学不够,用心研究 温病。

他找到《温热经纬》、《温病条辨》、《时病论》、《时逸人温病学》、 《中医伤寒与温病学》等书阅读。师认为《温热经纬》为王孟英所著,搜集有关 温病之资料比较详备,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之温病章节,及叶 香岩《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自《湿 热病篇》,余师愚《疫病论》、《疫病条辨》等篇,分节注释,为研究温病最佳 之作。师反复研读,并将温病方编成歌诀记诵。雷丰(少逸)的《时病论》所附之 方,多为新创,宜乎选用,师亦择要编成歌诀自读。后来购到南京中医学院的《温 病学》教科书,又节录编写了一本《温病学》。老师通过潜心研究温病,他认为 研究温病一定要读叶天士之《外感温热篇》等文献,要有卫气营血观念。他尝谓: "时逸人先生学问颇深,但却不赞同叶天士之说法,反对伤寒、温病分家。当然 我们也不主张伤寒与温病如何分家,应视温击为伤寒之发展,应当互相羽翼,互 相补充,然而伤寒属寒,温病属热,还是必须有分别的。"师之观点,对吾等今 天为何习温热病学,指明了学习目的。 老师结合临床,学习温病学的心得是:温病临床,要照叶香岩(天士)所持的卫气 营血四个阶段学说来辨证。


中医心得优秀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关于医生的作文600字

以医生为主题的作文600字左右

关于医生的作文记叙文600字

赞美医生的作文600字

中医的五味说明文中学优秀作文5篇

高中以医生为主题的作文600字以上五篇精选

于丹讲座观后感优秀心得5篇600字

中考优秀作文600字5篇

中考满分作文600字范文六篇

中考满分作文600字【5篇】

578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