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四五规划个人心得有感600字
推荐文章
学习十四五规划个人心得有感600字五篇
相信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闭幕,那么你们知道关于学习十四五规划个人心得有感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学习十四五规划个人心得有感600字五篇,欢迎参阅。
学习十四五规划个人心得有感一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我们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编制好个人的“十四五”规划。
强化理论学习。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在新形势、新阶段,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强化理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要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刚刚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抓好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党章党纪党规,从中汲取精神养分,牢记“人民至上”的理念,涵养“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练就过硬本领。在基层,新矛盾、新问题每天层出不穷,基层党员干部必须练就过硬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克服“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切实掌握政策落地落实的各项工作方法及流程,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运用新理论、新政策、新方法做实做细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赢得群众的尊重、支持与拥护。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深入调查研究,在基层实践中,结合读书学习、求教于民、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在各种复杂形势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创新思维。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新”出现66次,“改革”出现17次,基层社会发展面将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创新思维。一方面,要敢于创新,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冲破观念束缚,避免用老眼光看世界、老思维想问题、老办法干工作,要把握基层工作的新要求和复杂性,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基层党员干部要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于探索前人未走过的道路,于险峰中寻无限风光,于变局中开崭新篇章,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基层工作在新形势、新阶段再上新台阶。
基层党员干部要将个人规划融入到“十四五”规划之中,奋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满意答卷!
学习十四五规划个人心得有感二
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时”与“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战略定力既是一种冷静睿智的战略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坚定沉着的战略行动能力。有无战略定力,关乎事业兴衰,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自信,就能头脑清醒、处变不惊,进行冷静观察、通盘考虑,做到科学应对、谋定后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坚持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勇毅前行,矢志不渝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断前进。
回首“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扭住奋斗目标、克服矛盾困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方能砥砺奋进、御风前行,推动国家实现富强、民族走向复兴。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新蓝图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只有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全会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目标远大,前景光明,任务艰巨。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要坚定决心意志,强化使命担当,锐意开拓进取,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接续推进,不断把新时代强军事业推向前进。要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坚强保证。
学习十四五规划个人心得有感三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为"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现代化建设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只有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现代化才能立根铸魂。生态是乡村的优势,只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农业发展才能可持续,农村环境才能生态宜居。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基石,只有凝聚乡村力量,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农业绿色发展开拓新局面,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为"十四五"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果说把乡村振兴看作是前后两篇文章,那"十三五"时期则是乡村振兴重在规划与建设的前半篇文章,而"十四五"时期就是乡村振兴重在巩固成效与良好运行的后半篇文章。农业强,产业必须强。要聚焦新兴农业产业,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改造,使农业产业加速向高端转型,推动农业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全面进步。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而从宏观说,无论是乡村建设还是农村改革;从具体说无论是良好乡村环境的打造还是良好乡风民风的营造,其实都离不开农村基层治理。首在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也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条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实现农民现代化。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推手。从农民向往而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有价值的就是要实现农民增收,这是推动农民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各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恰恰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再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途径本身来说,无论是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更或是实施农村改革一揽子计划,也需要农民思维观念和方法能力的变革与提升,这正是农民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简而言之就是让更多的农民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亿万农民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学习十四五规划个人心得有感四
10月26日至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并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这种宏阔背景下召开的全会,注定会载入史册。从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到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从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一组组令人惊艳的数据,不仅标注了“十三五”时期取得的史诗般成就,更坚定了十四亿中国人创造新的更大辉煌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战略布局新表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提法因应现实,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新征程有新目标,未来举国上下将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目标很宏大,任务很艰巨,但我们满怀信心。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能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抵达宏大目标。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抵达宏大目标,最重要的是实干。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我们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使命越光荣,越需要我们一往无前;挑战越严峻,越需要我们攻坚克难。应该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才能续写传奇,主动作为才能将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仍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心、顽强奋斗,咬定青山不放松。
新征程上需要新作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路充满不确定不稳定性,逆风逆水的因素颇多。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难题是,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继续突破。为此,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此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必须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也必须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梦想;伟大梦想,引领伟大的民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提高解决难题能力,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将继续乘风破浪、坚定前行,社会主义中国将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学习十四五规划个人心得有感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战略全局,对 “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实现中国梦,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突出强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建设持续引领社会新风尚、满足人民新期待、激发发展新活力,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越要加强文化建设,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文化是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则是硬任务。“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必须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凝心可聚力,心齐可移山。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力量之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