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向时代楷模孙景坤学习心得体会5篇
推荐文章
中宣部组织在中央广电总台录制“时代楷模”发布会,授予我市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向时代楷模孙景坤学习心得体会5篇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向时代楷模孙景坤学习心得体会一
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他每次与老人交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纯粹的闪光点,“是触及心灵的”。
孙景坤和大女儿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屋里没有卫生间,老人上个厕所都困难,房子冬冷夏热,冬天只能自己烧小锅炉,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的时候都要穿棉袄,但他常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邱大鹏说,孙景坤日子过得清贫,离开村里后,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生活也得到改善。为了让老人日子更宽裕,村里也曾多次找企业赞助,想帮帮老人,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不是我应得的,我坚决不能拿。”邱大鹏说,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在军旅生涯中,孙景坤南征北战,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因此患了严重的胃病。回到家乡后,由于一直没钱治疗,每当犯病了,他就吃上两片止疼片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支架手术,病虽然治好了,可是七八万元的医疗费全是借的,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没有向组织张过口。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他“找一找组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念头,用他的话说,“我的一百多个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长眠在他乡,我还活着,已经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我那些战友们。”
孙美丽告诉记者,2011年,元宝区委区政府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居住条件不好,曾安排他到原丹东第二福利院生活。可老人因不习惯、想家等原因,最后被接回由她照料。孙美丽说,前几年还好,可今年她都69岁了,再加上自幼患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现在身体已大不如前,照顾老人有些吃力。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她搀扶老人下床方便,不料与父亲一同栽倒在地,为了不惊动在隔壁屋熟睡的丈夫,孙美丽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父亲扶回炕上。“虽然觉得不舍,但看到老人被安顿得这么好,能更舒适地安享晚年,我心里头也就踏实了。”孙美丽感激地说。
掸掉战争的尘埃,掩盖身上的伤疤,孙景坤甘于清贫、埋头苦干,他用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他用辛勤的汗水与村民们一起建设了秀美的村庄。走出山城村,周围翠绿漫染的山岗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无悔的英雄。
2020向时代楷模孙景坤学习心得体会二
在战争年代,有一名军人先后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复员回乡后,他又带领乡亲拦河造田,造福一方;到了暮年,他坚守初心、甘于清贫、本色不改。他就是来自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的志愿军老英雄孙景坤。
在丹东市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是这里的新养员。今年8月12日,他被送到这里安享晚年,此前,孙景坤一直与女儿女婿住在一起,而他女儿孙美丽今年也已经70多岁了。丹东市光荣院院长郑立新对记者说:“孙景坤大爷来光荣院唯一的要求,就是把他的军装挂在床前,每当他睁眼看到这个军装,心里都非常踏实。”
9月15日,中共丹东市委作出向孙景坤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向上级积极推荐,学习他对党忠诚、坚守初心的政治品格,英勇善战、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深藏功名、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孙景坤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屡立战功曾三次入朝
1948年1月,在家乡担任农会副会长的24岁青年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转战辽沈、平津,一路南下解放长沙、海南岛。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担任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的对象,密集的子弹常常像刮风一样扑向他,那些留在身上的伤痕,成为他戎马一生抹不去的勋章。由于表现出色,孙景坤于1949年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孙景坤老人身穿军装参加活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丹东待命过江。集结地虽然是孙景坤的老家,但他没有向部队提出探亲要求;后来因伤回丹东疗养,他仍然没有回家;伤好后孙景坤再次入朝,却因为没有找到原来的部队,只好二次回国,随后当他打听到自己部队下落后他又义无反顾第三次过江入朝,执着地找到部队继续参与战斗。
1952年10月,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炮兵火力密度前所未见,要送补给和人员上去就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此前已有多批战友牺牲在增援的路上。身经百战的孙景坤要面对的是一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临危受命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瞅准了敌人的火力盲区,扛着多箱弹药冲上161高地。“当时出发一看,飞机来了,贴着地面都是雾,什么也看不见。我们瞅准机会赶紧往上冲,就这么上去了。”孙景坤说。
誓死作战多次击退敌军
孙景坤说,那时敌人疯狂反扑,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也打红了眼,把一颗颗手榴弹不断掷向敌人。“大概投了一百五六十发吧,后来离我一米多远的地方躺着二十来个被炸死的敌人,所以抢战壕的时候,我就把敌人的尸体捞过来在我周围摆了一片。这样敌军飞机贴地飞过的时候,看见地上这么多美国兵,就不会再开炮轰炸了。”
为了守住这块高地,孙景坤与其他九名战士和原来阵地仅有的几名战士做好分工,从中午一直守到半夜,他们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先后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最终,孙景坤等人通过浴血奋战守住了阵地,敌军所谓的最强大攻势也以失败告终。“和我一块下来就剩下4个人,半路上副连长的腿还被敌人的飞机炸断了,后来是一名姓周的战友把他背下来的。”持续43天的上甘岭战役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打出了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上甘岭精神,这场战斗对朝鲜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孙景坤也因为在作战中表现英勇,击毙敌人21人守住了我军阵地,被批准记一等功一次。
回乡几十年深藏功与名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3年7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这些光辉事迹,在他复员回乡后的几十年里都无人知晓,就连他的子女都不知道。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丹东金山镇山城村。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隐藏”了自己的战功和荣誉,回乡第三天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甘守清苦,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不向组织提要求。后来,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
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带领村民一同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经过后期相关部门的努力,曾经的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山城村村民刘玉慧对记者说:“原来这里没有坝,一到夏季遭水灾的时候,那边的土地就被淹没了。孙景坤非常着急,他就带领村民开始修这条坝。那时候修坝是肩扛人推,他带领村民在这吃住了好几个月,村民们让他回家休息,他说‘不行,我得把坝修完,现在回去我可不放心’。”
山城村位于丹东市近郊,当年每每有单位招工,孙景坤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他的大女儿孙美丽对记者说:“我8岁上学,家里连4元的学费都拿不出,因交不起学费,同学们都歧视我。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因此,孙美丽小学没念多久便退学回家务农。“后来当地电话局招工,要一批电话员,原本其中有我一个,但我爸一看有我的名就跟对方说把我拿下去。我们姐妹都想不通,为什么他对外人那么好,对自己的子女这么刻薄。”面对子女的不解,孙景坤只有一句话:“那么多同志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不能总想着自己家这点事。” 孙美丽年轻时想不通,随着年岁增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战场生死的父亲,如今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他的战友活着。
“活着回来还要什么享受”
几十年来,孙景坤一直深藏功与名,直到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左思右想许久,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到那时人们才知道他就是上甘岭战斗英雄孙景坤。
山城村党支部副书记蔡宝军对记者说:“我们当地政府知道以后,也经常去慰问他老人家,去看的时候,他坚持不要什么待遇,他说‘我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整个团部整个连,死了多少战友,死去的人什么都没享受着,我活着回来还要什么享受’。”作为共产党员,孙景坤总是坚持吃苦在前,即便子女有机会进城有更好的发展,他也会觉得自家生活还过得去,总把指标让给其他乡亲。几年前,孙景坤住院做手术缺钱,老人严令家人不要向政府开口,尽量只向亲属借一借。
如今,老人在丹东市光荣院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挂在上面熠熠生辉。“这里当然好了,这是政府给我的最高待遇。感谢党、感谢政府。”孙景坤笑着说。
2020向时代楷模孙景坤学习心得体会三
村里常有人对孙景坤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70年代,他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孩子穿起军装意味着什么?孙景坤深有体会。要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平、康乐,就得有人付出牺牲,对自己的得失,孙景坤从不皱一下眉头。
孙美丽回忆说:“我8岁上学,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歧视和欺负我。按说父亲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就这样,大女儿小学仅念了半年,便退学回家务农。
孙美丽在生产队干活时,队里见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给她的工分从3分涨到7分。孙景坤知道后,开会严厉地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工分降下来。后来,当地电话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七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招工外,其余几人都是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十分不理解父亲为何对家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坚守初心 朴实纯粹
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他每次与老人交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纯粹的闪光点,“是触及心灵的”。
孙景坤和大女儿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屋里没有卫生间,老人上个厕所都困难,房子冬冷夏热,冬天只能自己烧小锅炉,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的时候都要穿棉袄,但他常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邱大鹏说,孙景坤日子过得清贫,离开村里后,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生活也得到改善。为了让老人日子更宽裕,村里也曾多次找企业赞助,想帮帮老人,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不是我应得的,我坚决不能拿。”邱大鹏说,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在军旅生涯中,孙景坤南征北战,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因此患了严重的胃病。回到家乡后,由于一直没钱治疗,每当犯病了,他就吃上两片止疼片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支架手术,病虽然治好了,可是七八万元的医疗费全是借的,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没有向组织张过口。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他“找一找组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念头,用他的话说,“我的一百多个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长眠在他乡,我还活着,已经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我那些战友们。”
孙美丽告诉记者,2011年,元宝区委区政府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居住条件不好,曾安排他到原丹东第二福利院生活。可老人因不习惯、想家等原因,最后被接回由她照料。孙美丽说,前几年还好,可今年她都69岁了,再加上自幼患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现在身体已大不如前,照顾老人有些吃力。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她搀扶老人下床方便,不料与父亲一同栽倒在地,为了不惊动在隔壁屋熟睡的丈夫,孙美丽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父亲扶回炕上。“虽然觉得不舍,但看到老人被安顿得这么好,能更舒适地安享晚年,我心里头也就踏实了。”孙美丽感激地说。
掸掉战争的尘埃,掩盖身上的伤疤,孙景坤甘于清贫、埋头苦干,他用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他用辛勤的汗水与村民们一起建设了秀美的村庄。走出山城村,周围翠绿漫染的山岗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无悔的英雄。
2020向时代楷模孙景坤学习心得体会四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央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英雄无悔》,讲述志愿军老战士的英雄事迹、家国情怀。
孙景坤是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他曾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载誉回国后,他却深藏功名解甲归田,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
在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床头,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
孙景坤的儿子 孙福贵:我父亲很怀念他牺牲的战友,他有时候经常看这些奖章,再顺手去摸一摸,他的脑海里可能想的很多。
1948年参军入伍的孙景坤曾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1950年,孙景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因激战负伤回国治疗,伤刚好又再次奔赴前线。
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弹药上去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 孙景坤:营长就告诉我,你带领这九个人,扛多少手榴弹、扛多少子弹。一出发一看,飞机就来了,我们瞅准机会赶紧往上冲。
冲上阵地的孙景坤,和所剩无几的战士们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浴血奋战最终守住了高地。因为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1953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在回到家乡后的几十年里,他却从未提起这些荣耀。
孙景坤的女儿 孙美丽 :我问他,你怎么不讲你战争年代的事情,他说我不能说,一个个熟悉的脸庞都倒下了,我不愿意说那些,心里难受。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乡务农。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隐藏”了自己的战功和荣誉,回乡第三天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后来作为生产队长的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带领村民一同修建水坝改造耕地。
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村民 曲华成:这个河一发水就把地都冲坏了,(孙景坤)领着大家伙儿修这个拦河坝,想办法叫大家伙儿富裕起来。老百姓心目中非常信任他。
村民有困难,孙景坤想方设法解决,而他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孙美丽今年已经快70岁了,因为小儿麻痹她从小右腿落下残疾。她告诉我们,16岁那年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在父亲的坚持下让给了生活更困难的家庭。
孙景坤的女儿 孙美丽:当地电话局里头招一批工人,要电话员,我非常高兴,我这回能当工人了,俺爸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让我去。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 孙景坤:当这个党员,不能一切为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也为国家。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最终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那时候人们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志愿军将士后代 徐江娜:这个(位)老英雄,他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在和平时期他又深藏功名,都是对后代的一种教育,我们就是要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
2020向时代楷模孙景坤学习心得体会五
清晨,阳光洒满房间,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军装上闪耀着金色。那一枚枚熠熠生辉的奖章、纪念章,陪伴了老人数十年。这里是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的特护区房间,也是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的“新家”。
退伍以来,孙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60多年扎根乡村,带着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后来,孙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渐被人了解。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曾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南北征战
留下20多处伤疤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的孙景坤和战友们星夜兼程,集结安东(今辽宁丹东)待命。
部队驻地离家乡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从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尚未康复,再次奔赴前线。
回忆起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老人说:“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孙景坤所在部队人员伤亡惨重,阵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
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上手榴弹和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前去增援。几次反扑失败后,敌人开始逃窜。孙景坤便趴在交通沟的麻袋上,击毙了21个敌人。整场对战中,敌人一共组织了6次反扑,都被志愿军战士们打退下去。
阵地稳固下来了,可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孙景坤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孙景坤用行动践行了誓言。战争在他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孙景坤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役,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后来腿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南北征战,孙景坤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回乡务农
深藏功名造福桑梓
1955年初,孙景坤复员后主动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他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回乡务农后,孙景坤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借着荣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是一名老战士、上过战场,对他所获的荣誉一无所知。“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大女儿孙美丽在与父亲的交流中,逐渐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从战斗英雄到普通农民,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经历过战场的孙景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后来,孙景坤当上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群众的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那时候,村民们并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孙景坤带领乡亲发展农业生产,建设乡村,并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的一条河常年发水,孙景坤与乡亲一起拦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用肩扛运送土石,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也保住了集体财产。
淡泊名利
从不计较得失
战争年代,孙景坤征战沙场,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两片药顶一顶。几十年间,孙景坤都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提过其他特殊要求。
孙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儿孙美丽家。他们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扛冻,夏天有时还需要穿棉袄,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里相比,现在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按理说,父亲有能力为我们兄弟姐妹安排好一点的工作,可他却从不向组织开口。我在生产队干活,队里见我勤快,把我的工分从4分涨到了7分。他知道后,专门开会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来。”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
多年来,孙景坤主要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入养家,除了政府每年发放的优待抚恤金,他一分钱也不向国家多要。
村里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带回一身伤疤,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太吃亏了。”孙景坤回答:“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没想过什么叫好处,什么叫吃亏。”
2020向时代楷模孙景坤学习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