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广东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5篇
2020广东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5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首站就是潮汕地区的潮州。潮汕缘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我想这得益于潮汕的“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广东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广东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一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考察了潮州市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饱含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守住“根和魂”,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绽放出“盎然春意”,是当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与文相会,与史为友。唐诗宋词的不同风韵映射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文房四宝的雅致意趣蕴含着文人匠心。可以说,文化是与过去的“对话框”,既刻录着历史,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羽之轻无以飞,一足之力无以至,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妥帖地“收藏”好这些“家珍”,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好。保护在心更在行,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让保护传统文化成为自身的生命自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使命。惟其如此,才能让延展文化根系脉络的土壤更加坚实,让文所留史,永绽光芒。
文以“接力”,传承文化的民族基因。文化是精神的宝库,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也是民族自信与自豪感的源流。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足音接续着文化的民族基因,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民族基因是团结精神的构成部分,一脉相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硝烟远去,精神永存。中华文化里的民族基因是接力“火炬”,而中华儿女是民族精神的“接力手”。防控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向世界展现了泱泱大国的民族凝聚力和“了不起的中国精神”,英雄故事不绝于耳,民族风采举世瞩目。我们的民族文化“可敬、可亲、可学、可用”,把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学好,才能把文化的民族基因传承好,借文化之力铸精神之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以“聚能”,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文化的多样性放射出巨大的魅力与能量。文化包括服饰、习俗、饮食等多个方面,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比如蒙古人擅长骑马射箭,新疆人擅长载歌载舞,福建人擅长饮茶之道,不同节日里更有迥然不同的纪念方式。利用好各地区鲜明的文化资源优势,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文化旅游业已然成为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风向标。将文化资源与当地旅游业深度融合,能够充分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让文化成为拉动地区发展的强动能,迸发出更大的辐射能量,发展更多“小木耳”“小黄花”等特色产业,成为挑起“金扁担”、满载“幸福粮”的重要力量。同时,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是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是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方式,聚合的也是自身的发展之能。
文以“载道”,丰富文化的实践形式。实践形式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打造的是文化的亮丽“名片”。无论是展现中国美食文化的李子柒,还是《经典咏流传》里的歌咏诗篇,亦或是以唱演秀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国风美少年》,活泼有趣又多姿多彩的文化实践形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与听觉的声色交织,让传统文化更“火”的同时,也让其更“活”。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意蕴深远,要以兼收并蓄的丰富实践形式,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说得细致,“老生常谈”而新意常在,声动华夏、道传四海,老树抽新枝,枝上结新花,让中国的文化之“道”与时代活力并肩,走出“家门”,走得更远。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当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让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动四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广东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二
近日,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古城,看商铺、问物价,同当地群众亲切交流,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复商复市等情况。他强调,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心中建有一座“城”,让烟火味升腾在繁华的天空。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在内心构建一座“城”。自然,在这座城里有国泰民安,也有怡然自乐的烟火味。人都有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其实,心中构造的“城”怎么样,源自我们内心对未来的憧憬,更来自于对未来的规划和设计。为此,党员干部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而党委政府更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将这座城建设得更加美好。一言以蔽之,心中建造的“城”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努力和奋斗的方向,我们要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奉献自己,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燃烧在家乡建设的事业中,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温暖的家、有遮风挡雨的港湾。
呵护心中的“城”,让城中的人民幸福安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站位高、眼光远,要有极强的洞察力,杜绝“灯下黑”,将细微之处的问题处理得妥妥当当。在每一座城中,人民群众始终是这座城的“主人”。为此,我们应该扮演好“人民公仆”的角色,切实把老百姓的事情处理妥帖,让老有所有、病有所医的和谐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一言以蔽之,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天大事”,不能有一丝闪失,不能有一毫失误,因为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容不得我们“做实验”,每一处问题的解决都是“真枪实弹”。我们党员干部只有用恒心、用真心、用诚心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揪心事、苦心事、烦心事有效化解,才能在人民群众最想、最盼、最急的问题上,给予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帮助和最满意的答案。唯有这样,我们“城”中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才会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人民群众的身体与心灵。
发展心中的“城”,让经济发展直通车托起城市的繁华。我们所在的城,有着属于她的文化和历史。同样,城市有着她的“前世今生”,而如今步入新的征程,我们要穷尽一切办法让城发展腾飞起来。为此,我们党员干部要清晰了解她的一切,把握准她发展的脉络,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将其发展起来。一言以蔽之,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是要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利用好先进科学技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打造多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要立足实际,做到科学布局与整体发展相契合。诸如我所在的县城,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党员干部就应当在黄牛养殖、加工、生产、销售等方面下足功夫,培育黄牛养殖发展壮大的深厚土壤。党员干部还要有开阔的眼界和思路,以一种创新的理念奉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工作措施,助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幸福得到感增强。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当在新时代的发展征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脚印,更应该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挥洒青春的汗水。如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深知责任重大,唯有砥砺前行,方能行稳致远。
广东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三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这是他今年以来第12次国内考察,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次考察广东。此次行程,总书记先到了位于粤东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重点察看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
潮州之名始于隋朝开皇十一年,潮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从韩愈入潮后,潮州山水皆姓韩。在全国135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潮州榜上有名。总书记此次考察潮州,重点是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也是他今年以来在国内考察途中多次强调的领域。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2018年10月,习近平在广州考察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说,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他当时提出,要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作为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潮州拥有文物景点1300余处,近年来,潮州就是通过“绣花”功夫推进古城文物建筑、街区巷道、名人故居的保育修缮工作,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实施5个历史文化街区和5个主题街区的微改造、微更新项目。此次总书记所到的广济桥、广济楼和牌坊街都是潮州的文化地标。其中广济桥始建于公元1171年,由于年久失修,一度破旧不堪,后来潮州市政府启动修复工程,“绣花功夫”让这座古代桥梁再现历史古韵。牌坊街上也聚集了数十家非遗文化展馆,展示潮绣、木雕、陶瓷等非遗文化,不仅留给后人古代建筑风貌,还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给人们带来更多精神享受和物质回馈。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都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过程,留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藏着一幕历史往事、一段动人记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下绣花功夫,秉承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在传统建筑的修缮工作中注意采用微改造、微更新办法,保护城市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韵味。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守“保护优先”的基本底线,抓紧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让法律的利剑高悬,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广东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时强调,“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我们要肩负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让民族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勿忘“来时路”。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经史子集当中,也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透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寻觅到历史发展的踪迹,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兴衰荣辱。鉴往知来,不忘初心,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根基所在。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要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中不忘初心、铭记历史,学习借鉴优秀发展经验,及时补足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将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珍惜和平、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新的辉煌。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让我们在走向复兴中凝聚“民族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民族共识、体现着民族精神。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赓续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留住文化根脉。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要深刻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要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牢固树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守住“民族根”,凝聚“民族魂”。
文化是交流的桥梁,让我们在交流互鉴中培育“中国心”。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实现从“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巨大飞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显著提升。在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我们看到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效应”“深圳质量”。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赋予新活力,增添新动能。要在不断扩大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注重培育“中国心”、共筑中国梦,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各国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是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是培育中国发展脊梁的深厚土壤,是各民族情感联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当好民族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用心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基,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能够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广东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五
近日,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进公司展厅、实验室和生产车间,察看特色产品,了解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等情况。他说,“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现在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创新发展观,深刻阐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行稳致远、开拓未来指明了方向。
风起潮动,风帆正举。围绕国家目标和战略重点,中国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位置,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谋划推动科技实力跨越提升,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敢为人先、攻坚克难、自力更生,释放出与时俱进的“强磁场效应”,“磁吸”科技强国实力,推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迈步新台阶。
摸石过河、开路架桥,敢为人先走“前列”。从无到有再到优,从“感光”到“发光”再到“高光”,这条自主创新探索之路,蜿蜒曲折与艰难险阻同在,不懈奋斗与燃情拼搏同在,光荣梦想与灿烂辉煌同在。中国敢于先试先行,秉持“开路架桥”的源头创新精神,把握时代发展机遇,聚合人才非常之力,以开放的胸襟、大胆的尝试、积极的作为“走出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创新发展“试验田”,成为探索实践的伟大书写者。走在网络信息前沿技术的“天河二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让中国坐标闪耀星空的“北斗二号”……竞相涌流的创新科技成果,打造出“中国智造”金名片,为世界提供了“中国创新”好标本。
跋山涉水、移山填海,攻坚克难走“前列”。雄关漫道真如铁,攻坚克难成大道。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挑战,成为庚子年中国自主创新的“双战场”,一边是疫情防控药物疫苗的研发,一边是经济风险的防范化解,而自主创新是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利武器,可以说,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发展关键。面对疫情背景下的双重考验,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将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培育创新人才相结合,不摆造型不哗声势,以攻坚克难的稳健脚步敲响奋进之声,努力攻克前沿关键技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彰显了战胜风浪的自强力和阔步未来的自信力。跋山涉水、移山填海,是中国的自主创新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干出了一番番新事业,闯出了更广阔的新天地,催生出自主创新新动能。
危中育机、勇攀高峰,自力更生走“前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自力更生是中国自主创新“根”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唯有扎下更深的根,才能生长出更繁茂的枝叶。风险挑战如潮涨,国际竞争如浪涌,在危机中育新机、突破发展瓶颈,需要继续勇攀高峰、力争超越,在“十四五”时期再书新篇,将自主创新进行到底,让科创精神更放光彩。聚焦发展方向,要找准技术突破口,掌握发展主动权,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打造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体系,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2020广东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