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2019时代楷模党员干部心得体会观后感精选六篇
推荐文章
杜富国2019时代楷模党员干部心得体会观后感精选六篇
杜富国—一个英雄的故事近日被人们广为传颂,就在5月22日,他获得了时代楷模称号。我们被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撼动,也被他这种不忘初心的坚持所感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杜富国2019时代楷模党员干部心得体会观后感精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杜富国2019时代楷模党员干部心得体会观后感精选六篇
杜富国事迹感悟
丹心报祖国,赤诚为民富。
杜富国——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岭大地、军营内外被人们争相传颂。
面对险象环生、突如其来的险情,是把危险留给自己,还是考虑自身安全。杜富国,这名90后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的选择,令人感概,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人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选择需要志向。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入伍以来,杜富国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用一次次“让我来”的铁血担当,诠释了当代革命战士坚决听党指挥、勇于献身使命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新时代青年官兵投身强军、建功时代的自信自觉,展示了新一代革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杜富国同志在参与文山边境扫雷作业中,始终牢记使命、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畏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担当,展示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是“老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杜富国面对这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英勇无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誓言,杜富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奋斗书写时代篇章的光辉榜样。
时代楷模杜富国先进事迹观后感精选
2019年5月22日,赤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干部职工收看《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杜富国先进事迹。遵义籍扫雷英雄杜富国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他的事迹诠释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充分体现了他的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和顽强意志,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勇前进。”市场监管局党员干部王修成说。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杜富国为了扫雷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身体,像他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我们应该要大力弘扬他们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汇聚个人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力量。
观看杜富国心得体会
杜富国,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的一名普通战士,在最危险的时候,毫不犹豫用血肉之躯将战友护在了身后,年仅27岁的他,看到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面却是冰冷无情的火光。写到这里已情难自禁,看到你伤后坚定的样子,既心疼,又已深深折服。富国,我们永远记得你最帅的模样,记得你排雷后像个小孩开心的微笑。
时间拨回到2018年10月11日,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你重复着每天的排雷工作,却不曾想突遇爆炸,在这危急时刻,你用身体换来了战友的平安,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和双眼,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军人的勇敢与担当,温暖和感动着世界。当你听到中越边境扫雷云南段最后一块深排雷场被彻底搜排完毕并移交给边境百姓这一消息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你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边境扫雷人”的责任担当,更是中国军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我知晓杜富国同志先进事迹的那天夜里,我思忖了很久,我们党员干部应该从中领悟到什么,或者说学习到什么。
力争上游,做不畏风雨的弄潮儿。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富国同志响应号召,主动申请加入临时组建的扫雷部队,到最需要他的地方一去就是三年,日复一日的排雷是他对笼罩恐惧的雷区百姓深深的爱,无怨无悔。作为中国军人,杜富国冲到了最前线,力争上游的信念是他对自己的交代,不畏风雨的完成排雷任务是他对边境人民的交代。事在人为,如果没有像杜富国同志一样敢为人先的弄潮儿,乱石嶙峋、沟壑纵横的雷区怎样扫,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怎样得到保障?
敢于担当,做迎接挑战的勇敢者。危急时刻的一句“你退后,让我来”,短短六字,蕴含了多大的能量,需要鼓足多大的勇气。年轻的杜富国在危险面前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发出的一声长啸,“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无不使人动容,深深折服。“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富国同志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无悔的青春赞歌,悠扬又响彻云霄。作为同样充满激情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年轻人,杜富国不惧挑战、敢于担当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勇往直前,特别是“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精气神,鼓舞着青春的我们,行荆棘路,做勇敢者。
心系百姓,做干事创业的有心人。富国心系饱受“雷”害的边境百姓,立志为人民扫除最后一片雷场;我们党员干部心系基层百姓,感受百姓冷暖,了解百姓疾苦,解决百姓困难。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是使命,是责任,是交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时时做到为民着想,与人民同甘共苦,才对得起人民的信任与期待。如今,人们去兰考看到焦桐怀念焦裕禄,望见大亮山蓊郁的林场想念杨善洲,看到政和欣欣向荣的新区建设,自然想到廖俊波。这些甘为“樵夫”的共产党人,把群众利益看得比天大,为民披荆斩棘,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时代丰碑,留给后人瞻仰、学习。总而言之,干部干得好不好,百姓心中那杆秤明白着呢。
富国,记住你最帅的模样,那是属于你无悔的青春;胸前的军功章熠熠生辉,那是对你伟大事业的嘉奖和表彰;被守护的那一方土地的百姓的笑与泪,更是对你人生的无上认可和褒扬。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很多种,你用最壮烈的一种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你永远帅气的脸庞。对于我们广大同样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虽然职位有所差异,但和“杜富国们”一样,都是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富国”精神必将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杜富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雷神”杜富国荣立一等功,现为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战士,在云南麻栗坡扫雷过程中突遇爆炸当场昏迷,深受重伤,年仅27岁并且今年刚结婚,便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年轻英雄的重伤无疑是悲痛的,帅气阳光的微笑让我们不忍相信上帝的无情,英勇无畏的军人气质让我们肃然起敬。今天这位英雄的名字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铭记在我们的心头,是英雄身上充满着榜样的特质,蕴含着榜样的力量,指引着我们学习的方向。
27岁的他,已经有8年的军龄。19岁应征入伍,保家卫国,向往成为英雄,但是不惧成为烈士。杜富国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军人的初心和立志当高远的先进做法,他也身体力行努力实践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作风。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是为创新事业找突破,为中国经济添动力;青年学子的初心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成就自己而努力。每个人均有自己的初心,应该坚守自己的初心并身体力行。
“你退后,让我来!”这是杜富国受伤前说的一句话。当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以命令的口气对同组战友艾岩说。这是军人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更是不怕牺牲敢于主动承担危险的大无畏。新的时代赋予了军人新的使命和新的责任,当然新的时代,也需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不忘初心,肩负起新的使命担当。铁肩才能担道义,新时代的青年也要有担当责任的胆量和气魄,充分认识担当作为的重大意义,坚持做到心中有责,心中有德,心中有学。
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那一侧。下意识的倒向自己的战友,保护自己的战友,是军人的义、团结和队友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家庭精神,充满着和谐、信赖、保护的团队氛围,维系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灵契合。团结的力量源于统一的目标。共同的理想,一致的追求使各种力量汇聚到一起,并朝着同一方向叠加累积,进而真正达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共同的团队拥有共同的理想,秉持着共同信任,贯穿着舍己为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深化团结意识,践行舍己为人。
“雷神”的重伤让你我陷入悲痛,但“雷神”的力量激励着你我勇往直前。我们一定不忘初心,谨记责任担当,注重团队精神,致敬排雷英雄,在新时代下发挥新时代力量。
杜富国先进事迹观后感范文
“经南部战区陆军党委研究决定,给你记一等功1次。现在,为你颁授奖章和证书……”2018年11月24日,一场特殊的授奖仪式在排雷英雄杜富国的病房中庄重举行。10月11日下午,中士杜富国在雷场作业时让战友退后,独自处置不明爆炸物,突遇爆炸,下意识地向身后战友那一侧倒去,英勇负伤,失去了双眼和双手,荣立一等功,英雄背后留下一方净土。生活在和平年代下的我们,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当向那些为民负重前行的英雄致敬,更要力行致远。
负重前行当牢记宗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若心中没有人民、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便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密切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负重前行当勇于担当。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折射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境界,体现着“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精神,彰显“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无畏气概。于党员干部而言,“敢于担当”是一种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看重这一点,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领导干部要敢于真干事就要坚持不推诿扯皮,做“太平官”,遇事不回避、不躲避,直面问题的存在,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负重前行当履职尽责。“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增强责任意识、作为意识,不断改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工作在什么岗位上,都必须在其位谋其政,立足本职,勤业敬业,为国家、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始终以身作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新时代的满意答卷。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生活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无尽的付出,不尽的努力。作为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航船上需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扛重担,接重任,带着使命负重前行。
杜富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他这样书写青春答卷——记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英雄战士杜富国
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复耕的山林间种下生活的希望;
重庆西南医院,复健中的杜富国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
两个不同的时空,一个同样的感受——平安即是心安。
而这份心安,来得非常不易。
时针拨回到2018年10月11日,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还是一块“禁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的排雷战士们一如往常匍匐在山林间,从一寸寸焦黑的泥土里仔细排查雷弹的踪迹,杜富国也在其中。当他正准备将埋藏地下30多年的地雷取出时,伴随着一声巨响,爆炸夺走了他的双手和双眼,而他在负伤前对战友艾岩说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也久久回荡在这片土地上,回荡在人们心中。
“你退后,让我来!”是青春的无畏
在医院特殊装置的跑步机上,以13分08秒的时间跑完3公里,杜富国开心得像个孩子。
负伤以来,他再也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
经过半年积极治疗,杜富国身体的各项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受这么严重的伤,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快速恢复,简直就是奇迹。”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说,治疗的每一天里,杜富国都在刷新恢复纪录。
显然,失去双手和双眼的巨大创伤并没有打败英雄心中的“无畏”,且这份“无畏”一直与他并肩前行。
2015年6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启动,入伍5年的杜富国第一时间给连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到边境去当一名排雷战士。经过层层筛选,杜富国如愿进入扫雷队。
刚刚进队,杜富国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想上雷场,还得过了专业知识考试才有资格。”
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32分,全队倒数。
考试受挫,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杜富国变成了“书虫”。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
“看书看到部队熄灯也不罢休,打着电筒躲在被窝里继续看。”队友们知道,“这小子”不服输。
凭着“一定要上雷场”的决心,杜富国硬是从32分慢慢增加到70分,再到90分,直至完全合格。
如愿进入雷场,穿上了心心念念的防护服,杜富国身上的劲儿更足了。
队友们给杜富国取了个“雷场小马达”的外号,因为即使面对雷场这么艰苦的作业环境,就算连续8小时不休息地排雷,杜富国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总是抢着干,总是冲在最前面。
“你们走,我来扛。”为了让战友们在雷场能够喝上水,杜富国硬是将30余斤的饮用水扛上雷场,全身负重近百斤;
在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的丛林也挡不住杜富国无畏的脚步,来回6公里山路,每箱重27.5公斤的弹药箱,杜富国次次都要争着扛两箱;
“你下来,让我上。”队里灯泡坏了,有基本机电知识的杜富国总是当仁不让地揽了下来;
“你让开,让我来。”队里装盛雷弹的沙箱不够用,杜富国挽起袖子一做就是一天……
“你退后,让我来!”浓缩成为了青春的无畏。
“你退后,让我来!”是军人的担当
麻栗坡老山主峰西侧,坝子村的山巅上,57岁的村民盘金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屋,用来堆放劳作的工具。
屋后山坡,曾经是一块雷场,如今已是盘金良的耕地所在。
“杜富国就是在这片雷场受伤的。”每每说起这段往事,盘金良总会哽咽。
2018年11月16日,扫雷队的官兵们用“手拉手”方式,趟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给边疆人民耕种。期待已久的盘金良立即到乡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领来油菜种子,播撒在这多年未耕的山坡上。
今年,盘金良在山坡上种下了草果,以及一亩多地的南瓜,放养的30 多只跑山鸡也快下蛋了。
“可惜他离得太远,不然抓两只鸡给他补补身体。”盘金良的心里多想让杜富国知道,这片土地生机勃勃。
而昔日,云南边境,尽管战火的硝烟早已经消散,但在山脊、沟壑、林地深处,战争遗留的地雷、炮弹、手榴弹等雷患无处不在,许多当地人因为误入雷区导致炸伤、炸残、炸死。
“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当地人略显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雷区的危险程度。人人都知道离雷区越远越安全,但却有这样一群人,朝着雷区不断挺进,同雷患面对面,与死神“掰手腕”,杜富国也在其中。
在扫雷队的3年时间里,杜富国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干粮,没有餐桌,没有热水,没有午休,而这也是每一位排雷战士们的常态。
“大队官兵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搬运扫雷爆破筒和其他各类扫雷装备物资器10余吨,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在杜富国的记忆里,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一连串永远不可能忘记的数据。
环境艰苦,咬咬牙能挺过。凶险诡异的雷场是更大的挑战,考验扫雷官兵的毅力和胆量。
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
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每一项都酝酿着危险因素,每一项都在检验着排雷战士。
3年的时间,杜富国排除了2400多枚爆炸物,与“死神”擦肩而过上千次,他不仅没有退缩,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雷场。
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个军人。
“是部队为我们培养出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杜富国受伤,父亲杜俊伤心之外更多的是骄傲,他深深感受到了儿子身上的军人担当。
“你退后,让我来!”正是军人担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