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监察》最新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精选_看国家监察有感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国家监察》是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五集电视专题片,选取20余个近两年来发生的真实事例、案例,生动讲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家监察》的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国家监察》专题片观后感【篇1】

  为进一步增强全县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底线。近日,潼关县纪委监委组织全县党员干部收看了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

  五集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该系列专题片全景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谋划、领导、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探索走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有效途径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县纪委监委通过工作QQ群、微信群等通知各镇(办)、部门(单位)按时观看,各镇(办)、各部门(单位)全体党员干部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方式认真收看《国家监察》,使党员干部们进一步了解监察法的由来,以及深刻体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勇气。通过观看专题片,党员干部们纷纷表示体会很深、触动很大,作为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党和人民做事的,要秉公用权、廉洁用权,让权力在制度的框架内行使;要以警示教育片中的反面典型为戒,始终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心存敬畏、不碰红线、不触底线,不存侥幸心理,切实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永葆廉洁本色。

  《国家监察》专题片观后感【篇2】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推出的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近日热播,成为现象级的社会话题。

  从《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巡视利剑》,到如今的《国家监察》,“纪委出品,必属精品”已成共识。为何反映纪检监察成效的专题片能够获得如此关注,真实与震撼,大抵是个中秘钥。“茅台往下水道倒也倒不尽”的王晓光,“吃不好、睡不好,觉得自己跑不了”的艾文礼……鲜活案例可谓直击人心、发人深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反腐宣传往往侧重“以理服人”,贪官劣迹也多半以抽象的罪名与数字体现。但中纪委专题片却“猛料”迭出、细节满满,“两亿赃款堆于家”之类画面异常震撼。另外,内容编排上也注重“过程感”,通过“大老虎”自述其思想滑坡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出“没有人天生是贪官,作风问题常起于毫末、积于忽微”这一朴素道理。这样的反腐故事,也让观众深感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会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

  当然,“拍蝇打虎”只是手段,作风建设更重要的是扎牢制度笼子。针对这一点,《国家监察》在真实揭示贪官丑态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做了通俗易懂的描述。在监察体制改革前,在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从事管理的人员,掌管着公共资源、行使着公权力,大多数不属于行政监察范畴,非党员也不在纪委管辖范围,这就出现了监督的空白。比如吉林工商学院原副院长张国志,他是非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同时又不是党员。纪委在接到问题线索后就感觉到比较为难,没有约束权,没有查处权。如今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监察法》明确了六类监察对象,只要依法履行公职,行使公权力,都被纳入监察范围。密不透风的制度体系也让“凡有越轨,必受其咎”的法律导向扎实落地,可谓巩固反腐成果的治本之策。

  “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真实的贪官案例,透明的制度监管,《国家监察》见证了反腐利剑高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接下来监察体制改革还会有哪些动作,依然值得期待。

  《国家监察》专题片观后感【篇3】

  自1月12日开始,《国家监察》在央视播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全媒体推送,爱奇艺、芒果TV、优酷视频、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跟进播出。

  据CCTV官网显示,《国家监察》位居央视特别节目热榜第一名;据CMS时段收视率显示,《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24小时综合收视率排名第二。在网络平台上,《国家监察》高居爱奇艺纪录片热度榜单第一名,腾讯视频上线2小时播放量超过24万。

  此外,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各商业网站等数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和推送,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号等新媒体平台也进行了大量报道。央视新闻客户端评论:《国家监察》是一部重大时间节点编排播出、显示全面从严治党决心的精品力作,生动讲述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故事。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评论:艾文礼等主动投案,正是在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权威,整合了资源,健全了体制,形成了监察全覆盖的强大威力。

  纪录片中的诸多细节也引发网友关注。“贵州贪官往下水道倒茅台倒不尽”“两亿赃款堆家中不敢花”“贪官家中搜出674张购物卡”“高校院长面对镜头称愧对学生”等与《国家监察》相关的话题纷纷进入微博热搜榜。

  “茅台往下水道倒也倒不尽”的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两亿赃款堆于家”的华融资产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家中搜出674张购物卡”的陕西省原副省长冯新柱、“贫困乡为刷白墙竟花799万”的安徽阜阳“刷白墙”等《国家监察》中的短视频也进入抖音热点榜。微信公众号“政知见”评论,王晓光与他人约好暗号接头密谈、经销商为讨好袁仁国送黄金打造的“仁国鼎”、艾文礼带着三个箱子去投案、秦光荣1600平方米的“秦家大院”等首次曝光的案件中的情节,都相当吸引眼球。

  “《国家监察》生动回顾总结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国家监察体制和纪检监察机构‘三项改革’一体推进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效。改革后,群众的获得感更强了,看片子特别有共鸣,我们工作也更有干劲了。”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纪委监委干部刘舒婷对记者说,不仅她在关注,她的一些同学、朋友也在找她聊片中的案例,他们一家更是每天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看首播。

  “《国家监察》反映的治理效能,我们都能感受到。”“谁动群众的扶贫奶酪,纪委监委就动谁。”“监委把这些自以为管不住的人管住了。”“监察体制改革给所有公权力戴上‘紧箍’,保障公权力永远为人民谋幸福。”……从广大网友的留言中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拥护。

  《国家监察》专题片观后感【篇4】

  昨晚播出的《国家监察》专题片,披露了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易利华,与一些医药代表不为人知的“交易”。

  易利华利用职权,为一些医药代表的产品进入无锡二院提供帮助,而他收受好处的手法非常隐蔽。在《国家监察》专题片中作为案中人出镜时,易利华直言“这个是交易型受贿”。

  所谓交易型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买,或者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出售,或者通过其他交易形式与请托人进行交易,变相收受请托人贿赂的行为。2007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下列交易形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1)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房屋、汽车等物品的;(2)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出售房屋、汽车等物品的;(3)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的。受贿数额按照交易时当地市场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计算。

  《国家监察》专题片披露,易利华正是以与请托人交易的隐蔽手法收受财物。据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发现:2016年1月,易利华以高出市场价64%左右的价格,将自己名下的一套房产出售给了一个七十多岁的山东籍女性;他还将南京的一套房产以相同的形式高价卖给了另外一个人。而购买这两处房产的人,一个是药品代理商李振华的母亲,一个是医疗器械代理商张楠的亲戚,他们代理的产品,在无锡二院都销量不小。而所谓的房产交易,只不过是利益输送的遮羞布。

  作为受贿行为的一种,交易型受贿虽然披上了市场交易的外衣,本质上仍然是权钱交易。在易利华受贿案中,医药代表其实是在花钱买权,易利华则是以其手中权力换取巨额差价。在看似正常的房产交易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权钱交易!

  当然,无论这种双重交易表面上做得如何滴水不漏,一旦查明公职人员与请托人之间的请托关系或管理关系、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为请托人提供帮助谋取利益的行为、交易价格明显与市场行情不符、交易本质上是为了收取请托人的钱财等情况,最终就可以将其认定为受贿。

  交易型受贿案件主要包括低买型、高卖型及其他情形,其交易内容也不仅仅限于房产。比如,有的金融机构高管利用职务之便以明显低价让请托人处置不良资产;有的请托人与公职人员或相关人签订买卖合同并约定违约责任,此后行贿人故意违约并依合同承担违约责任,以违约金的形式支付公职人员一定财物;有的公职人员有书画等才艺,请托人就砸重金求“墨宝”;有的则进行更有“技巧”的操作,比如官员家属将书法作品送往拍卖行委托拍卖,请托人参与竞拍,通过拍卖程序,花费一定的拍卖成本,瞒天过海完成金钱转移;等等。这些伎俩看似很隐蔽,瞧不出什么端倪,其实一旦进入审查调查程序,很快就能把它查个水落石出。

  最近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并且明确提出“对巨额行贿、多次行贿的严肃处置”。可以预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对受贿和行贿的打击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易利华”和“医药代表”们,还是省省吧。

  《国家监察》专题片观后感【篇5】

  《国家监察》凭借权威的视角、生动的细节及精良的制作,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在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与会同志中引发热议。片中所展现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带来的成效,让第二次列席中央纪委全会的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万清祥深有感触。他说:“通过改革解决了过去想监督但不会监督、监督效果不好的问题,使我们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能够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督。无论是高校书记、校长,还是掌握公共资源、行使公权力的普通公职人员,都能对其实现有效监督。”

  今年,共有15位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应邀列席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他们也对该片给予了高度关注。特约监察员、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郭晓梅告诉记者:“《国家监察》专题片生动反映出监察体制改革正在实践中充分释放其制度效能。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提出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监察监督是重要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继续健全制度、完善体系,统筹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监察》这部专题片,是近两年纪检监察工作生动的展示和注脚。监察体制改革后,惩治腐败、查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力度明显加大,办案效率明显提高,实现了监察全覆盖,彻底消除了监督空白。在有效行使监督权力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严格掌握法律和政策界限,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实现了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特约监察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对记者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杜治洲告诉记者:“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使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释放了强大的制度红利。第一,实现了监督全覆盖。第二,整合了各类监督主体,优化了监督资源配置,提升了监督效能。第三,强化了对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提升了权力监督的廉洁性和公信力。”

  “《国家监察》中披露的王晓光、白向群等落马干部典型案例,震撼心灵、发人深省。通过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具体、更加有力,反腐败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发现问题、惩治腐败更加精准有效,一批腐败分子主动投案,干部和公职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被坚决查处,不敢腐的震慑效应充分显现,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效应不断彰显,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不断发挥。”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建教研部副研究员王希鹏向记者表示。

关于《国家监察》最新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精选_看国家监察有感

《国家监察》是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五集电视专题片,选取20余个近两年来发生的真实事例、案例,生动讲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故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1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