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征程5篇

若水1139 分享 时间:

  一颗火种,一经播撒,在世界点燃理想之光;一种信仰,历经考验,引领人类进步的征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征程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征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初心就是情怀,使命就是担当。初心和使命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的情感之根,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大大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0多次提到“人民”,4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初心和使命开篇,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结语,洋溢着人民利益至上的情怀。

  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源泉。人民的力量永不枯竭,只要党和人民永远在一起,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党就会永远有活力,永远有战斗力。这是不变的真理。

  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这一点与西方的政党有根本区别。除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尺子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我们谋发展、定规划、出政策、施举措,心里要时刻想着百姓是“哭”还是“笑”。

  初心和使命激励我们永不懈怠。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奋进新征程,我们既要充满自信,又要戒骄戒躁;既要奋发有为,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前进道路上不只有鲜花、掌声,还有困难和障碍。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党史光辉照亮青春成长路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回顾历史,既是尊重历史,更是启迪智慧。我们党有着97年的光辉历史,整部党史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我们青春成长路上最丰厚的养料,是新时代每一个党员的“圣贤经典”、精神食粮。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马上又到党的生日了,我们有理由重温党的历史,歌颂党的历史,赞美党的历史。因此,今天我想倡议大家一起学党史。

  一、为什么要学习党史

  (一)党史是理想信念的“粘合剂”党的历史是一部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斗争的历史。2017年,湖北云梦县组工干部聂鑫的微党课——《做最优秀的自己》红遍网络和各大主流媒体,其中一组素材深深触动了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的各地代表共13人,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基本情况:上海小组的李达(1923年脱党)、李汉俊(1924年脱党),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1943年牺牲),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1935年牺牲),济南小组的王尽美(1925年病逝)、邓恩铭(1931年牺牲),北京小组的张国焘(1938年叛党)、刘仁静(1930年被党开除),广州小组的陈公博(1922年脱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1924年脱党)。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1927年脱党,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易经》说:始生之难。如果你了解党的这些历史,就知道我们党创立之初有多艰难。在一段伟大的奋斗历史之初,许多参与者,有的出身名门,有的智力超群,有的是名校高材生,有的资历老、背景深,但他们终究只是过客,在血与火的锤炼中鲜有成功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张国焘,他在学校的时候常常号称老子天下第一,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但他个人野心膨胀,1936年另立“中央”(伪中央),一步一步,最后叛党,上演了一幕“中共创始人反对中共”的闹剧。目睹这样的开头,恐怕很多人现在看来依旧不敢相信我们党会走出如此宽广的大道。但只要理想信念之星火不灭,总可成燎原之势。仅仅28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夺取了政权,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当初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个人中,7个人出了问题,4个人牺牲了,最后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2个人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卓越的斗争精神走到了成功的彼岸。这与其说是革命的胜利,不如说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胜利;与其说是毛泽东、董必武的胜利,不如说是那些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者的胜利。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跟党走,总有一天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党史是志存高远之明镜“志之所趋,无远弗界,穷山拒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功崇唯志,业广唯勤”,我们党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历史“功”“业”,凭的就是志向高远,勤恳奋斗。习总书记也曾多次谈到个人和民族的志向问题,学习党的历史,就像与许多志存高远的人作师作友,结伴而行,时刻对镜比照,未必能成伟人,但足以“广其志”。我们党的领袖毛主席,少年时期曾赋诗——“只喝井中水,永远养不长”,表达了希望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锻炼的志向;青年时期更表现出与众不同,志向高远。1910年,辛亥革命前夜,他曾写下《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字里行间透露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高远志气,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奋斗青年。阅读许多革命先辈的一生,志存高远是很不容易的,志向往往与磨难相伴随,志存高远还需要志向坚定。毛主席选择革命道路以后,为了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阅读毛主席风雨沉浮五十年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因为党内斗争备受打击和磨难而不动摇志向的故事数不胜数:在古田会议时,前敌委员会的多数成员因为与毛主席意见不和,故意选掉了毛主席的前委书记,后来朱老总写信请毛主席复出,毛主席给朱老总的回信写道:“陈毅要我做八面美人,四方讨好,我做不到,(党指挥枪)路线问题不解决,我绝不回来。”也正是因为这一坚持才有了我们党今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建军思想“党指挥枪”。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赤。对照党史之明镜,是否可以看到一个意志坚定,志向远大,胸怀天下,一心为了黎明百姓的英雄形象? (三)党史是宗旨意识之源泉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明末清初有一位思想家曾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形成很早,但是真正提出来是1944年在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从此以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刻在政府门前,也刻在党员干部心里。在后来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实践和运用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信。阅读党的历史,对比几千年来的封建历史,“人本”思想自古以来就有,但有的是“以人民为资本”,比如蜀汉昭烈皇帝刘备——能取得短暂的胜利;而我们党是“以人民为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源泉,是被历史证明的正确而伟大的理论和实践。在党的历史中我们曾多次回答党的“宗旨意识”问题。1945年,毛主席在延安接见民主人士黄炎培的时候,黄炎培曾问毛主席:“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引用自《左传》),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历史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那么这条路找到了吗?毛主席当时很肯定的回答他“找到了”。毛主席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二、怎样学党史我不是历史专业的,也没有专业的历史知识,但是我热爱历史,尤其爱读党史。所以,我想浅谈一下学党史的体会。(一)多体裁学习大多数人对党史的学习和了解可能至今仍然只停留在中学或者大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学习党史的体裁很多:党史专题研究系列理论水平较高,回忆录、纪录片系列真实性较好,人物传记、电影电视系列感情丰富,红色旅游切身体会深刻……多体裁学习能提升学习党史的趣味性,避免单调枯燥而不能长期坚持。(二)认真审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客观评价。在党的历史中,我们曾遭受过“左倾路线”“右倾路线”“机会主义”“冒险主义”“逃跑主义”等各种各样的挫折,有的甚至给我们党造成过严重损失,但是这些挫折看上去是包袱,实际是经验和财富,对我们党的快速成长有重要意义,至今时刻警醒着我们。(三)深层次挖掘成功的历史背后一定有许多隐藏的规律,这些规律需要深度挖掘才能呈现出来。在观看电视剧《粟裕大将》的时候,我曾写过几句观后感:在时代大势,社会进程面前,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更要顺势而为。仔细对比国共双方高级将领,他们或为同学,或为校友,其个人才能或许并无多大区别,但其精神和气质完全不同,这背后反应的是两者的依靠不同,是理想和信念不同,理想和信念反过来造就了外在的精神和气质。(四)与实际相结合党史凝聚了革命先辈的智慧,他们的革命精神、斗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经过实践磨练出来的。如“担架上的谋略”对团结、统战工作极具指导意义,“三湾改编”对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极具指导意义。单纯的为了学习党史而学习党史,只会增加学习的负担和枯燥。我们讲究“知行合一”,将所学所悟点点滴滴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提升工作能力,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对党史的最好赞美。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让我们重温党史,敬畏党史,歌颂党史,赞美党史,从党史中学习智慧,寻得初心,用党史光辉照亮青春成长之路。

  让党徽在扶贫一线闪光

  这是小南海镇双岩村贫困户——吕贞发,他今年65岁,妻子有精神疾病,儿子是个智障残疾,家中还有2个多病的老人要照顾,全家基本无劳动力,在过去,他仅靠种植一点包谷维持生计,无任何经济来源。然而现在的吕大爷笑容满面,他种植烤烟、养殖蜂蜜,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年收入已达到6万元,这对于他们一家来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诠释,这种变化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我今天为大家讲述的——双岩村“第一书记”刘江华。2017年,组织选派刘江华到小南海镇双岩村担任“第一书记”。接过担子后,刘江华在心里暗暗地立下初心和使命:要用真心和真情,当好教育部门扶贫攻坚“排头兵”。很多事,说起容易做起难。刘江华面对的,有三大困难:一是双岩村基础设施太薄弱,二是全村贫困户占比太大,三是经济基础太单一。

  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刘江华该如何应对这“三难”?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紧紧以“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为突破口,建好支部班子、带好党员队伍,每月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有了组织保障,还要争取百姓支持。短短一个多星期,刘江华走村串户摸家底,双岩村,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双面岩石,地势险峻,滑坡、泥石流堵塞交通要道那是家常便饭。记得去年冬天,天寒地冻,冰雪凝固了道路,走访途中,他们驾驶的车辆不听使唤地打滑,轮胎被卡到沟里,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拉出,情况非常危险,附近的村民见此情况,找来板砖、干草等物垫上防滑,终于在众人齐心协力下才把车辆推出。事后,刘江华的爱人始终担心他在双岩村的个人安危,但他却安慰爱人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遇到麻烦不能退缩,路况不好我就徒步或骑摩托车嘛!就这样,朴实的刘江华继续和村干部们一起挨户走访,他将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记满了厚厚的笔记,这也慢慢地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他争取协调帮扶资金,与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落实村委会活动坝子建设及电路改造工程,力争在近三年内完成主道硬化,让贫困户都住上安全房。但是,这样就真脱贫了吗?脱贫还得开辟致富门路。针对双岩村产业单一的情况,刘江华拟定了“近期靠烤烟,中期靠蔬菜,长期靠油茶”的产业发展思路。他利用职教师资优势,聚集种植、养殖专业教师为村民做技术培训,村民们个个精神抖擞,积极响应,老百姓的收入多了,跟着刘书记他们看到了发展的方向。

  如果说物质脱贫难,那么,摆脱精神贫困则更难。为此,刘江华走上了扶贫先扶智,新风树新人之路。在扶贫工作中,他遇到很多因家庭贫困而上不了学的孩子,看着他们那双渴望知识的双眼,他心酸了,回到单位,他立即向领导汇报了情况,领导高度重视,免除了双岩村在我校就读的贫困学子的所有费用,对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也提出资助方案。老百姓吃的好了,收入高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问他们对干部的满意度,他们连连点头说好,看到他们眼神中那种由衷的喜悦,他知道,这就够了,工作没有白做,努力没有白费。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源泉,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员的情怀和担当,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在扶贫工作中,刘江华将继续走下去,用真心温暖双岩村,用真情铺就扶贫路。同时还有更多共产党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党徽在扶贫一线闪光。

  追寻领袖足迹 牢记初心使命

  我曾多次拜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反复用心灵去触碰他“在艰苦中奋斗、在奋斗中成长”的闪光足迹,一次次震撼了灵魂,升华了信仰。他的七年奋斗史,是教会我们如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牢记初心使命的生动范本,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学习总书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意志。由于时代和家庭的原因,总书记当初作为知青刚到陕北时,受到了一些无端的非议和“特殊对待”,以致别人是从零开始、他要从负数开始,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的他,不仅承担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个中艰辛难以想象。然而残酷的现实没有让他消沉,反而让他更加坚强,冬天赤脚打井、两手血泡抬夯筑坝、维修沼气池喷满一身粪液……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只拿到连婆姨都不如的五六个工分”到“拿到壮劳力的十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他一步步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即使入党申请写了10次,依然对党忠诚、毫不动摇,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在逆境中突破自我成长——坚定了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信仰。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不一样。我们现在虽然不能感受当初“上山下乡”的艰苦,但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苦气息”“泥滋味”,甚至前路会艰难险阻、荆棘密布,那时,我们就要像总书记那样坚毅刚强,那样迎难而上,那样百折不挠。

  学习总书记“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进取精神。总书记当初插队,带了两箱子、全是书,他白天劳作挤时间看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学习到深夜,他千方百计收集各类书籍,曾经步行30里只为借一本心仪的书,用梁家河村民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当时相比“否泰如天地”,但学习却多流于表面,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须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要像总书记那样奋力学、用心悟,不断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根基。学习总书记“为了人民幸福里,办好实事每一桩”的爱民情怀。总书记曾巧改郑板桥《竹石》诗句以表达“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当年他不畏艰难困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团结带领村民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生机盎然。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深情地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40多年过去了,从农村大队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无论在何种岗位,他始终心系人民、情牵百姓,因为他早已在中国大地播种了初心的种子,在自己心田植根了爱民的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几乎走遍了我国最贫困的地区,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贫瘠的土地,躬身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守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正如梁家河村民所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我们要像总书记那样,只有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擘画里才能灌注政策的笔头;只有把百姓的疾苦系在脑海,服务中才能涌动滚烫的情感;只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起点,前行中才能释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的动心忍性,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孕育了他以身许党的忠心、兴党强国的雄心、天下为公的公心、造福民生的仁心,为他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举旗定向、运筹帷幄、攻坚克难、淬火成钢,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他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身、立时代之潮流,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推进中国社会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管党治党发生历史性变化,展现出巨大的政治勇气、超凡的政治智慧、坚定的意志品质、深沉的历史忧患、强烈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是实至名归的我们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国家舵手。“优秀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是我们新时代最好的学习榜样;他的中国特色“党性修炼之道”是教会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佳示范。我们难道不应该为有这样的核心而感到特别有底气、特别有希望、特别有力量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对标自省,以滚石上山的劲头时时刻刻向总书记看齐吗?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拥护、坚决维护、紧紧跟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吗?我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了答案,那就是:应该!应该!应该!正所谓“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要坚定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服从”融入到血液、落实到行动、体现到本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美丽黔江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智慧和力量,奉献青春与热血!

  将初心传递 让精神传承

  做新时代合格青年党员

  今年全国两会,一位和农业打了近50年交道的老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句句不离“三农”。他直言当下农村改革、乡村振兴是“迫在眉睫”、“不可回避”,当说到农业农村工作的痛处时,老人激动得眉毛都拧立了起来。 这位名符其实的“三农”专家,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之所以做这些事情的目地,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点事!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

  另一位老人叫周智夫,19岁入党参加革命,当了一辈子兵。今年1月,他在病重之际一次性交纳党费12万元。他在自己的遗嘱中这么写道:牢记入党和从军的初心,报党恩!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党给的,应当知恩,涌泉相报。

  同样还有这么一个人,他常以“樵夫”自诩,周围人形容他“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媒体介绍他时,用“不忘初心,上山寻路”八个字进行了概括——因为在他任职县委书记期间,让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真正找到了脱贫道路,真正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这个人叫廖俊波,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感动中国人物。去年3月,廖俊波同志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9岁。

  通过以上三个人物故事可见,不同的人“初心”的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具体如何理解这段话?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历史:建国后,有一段关于嫁妆的顺口溜非常的惟妙惟肖,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三十六条腿,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十里红妆车成行,21世纪,个性张扬讲时尚。

  五十年代一张床,我们祖父辈结婚的时候,能剪块红布作身新衣裳,就是许多姑娘出嫁时的梦想。那个时候,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嫁妆更是不敢奢望。五十年代的新中国,虽说是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但毕竟是处在落后不发达的年代。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以周智夫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如何救亡图存,让中国人民站起来!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以陈锡文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奋斗目标便是如何解决温饱,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就是以廖俊波为代表的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  从五十年代走到现在,嫁妆从一张床,走到了一套房,从凤凰牌自行车,走到了四轮小轿车,从穿不起一身红棉袄,走到了时髦新潮。从五十年代走到现在,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也从带领人民挺直腰杆,解决温饱,走到了如今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当然,时代在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了,人民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迈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小康?我想,这也变成了我们新一代青年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青年党员如何传递初心,肩负使命?这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在我看来,简而言之就是“三做”、“三不做”。“三做”:做新时代的发言人,传递正能量;做创业的中流砥柱,改革生力军;做老百姓的传声机,政策执行者。“三不做”:一不做民族败类,不伤民族情感,不忘国耻,不辱身份;二不做组织蛀虫,不毁组织根基,不忘恩情,不愧初心;三不做社会拖累,不损社会利益,不忘百姓,不废光阴。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勇于捍卫民族尊严的人,更多不顾名利踏实干事的人,更多不忘恩情,用一生践行信仰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每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都是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这样,我们才敢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我们当代青年担得起!

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征程5篇

一颗火种,一经播撒,在世界点燃理想之光;一种信仰,历经考验,引领人类进步的征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征程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征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九大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3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