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著名书籍《曾国藩传》心得五篇

若水1167 分享 时间:

  《曾国藩传》,论述了曾国藩生平是非功过,探究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心得,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传》心得(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权位显赫、作用很大、影响深远,而又非常复杂、饱受争议的人物,其在修身齐家方面很有建树,为时人奉为“立德、立言、立功”的楷模,并留下了很多值得后人称道的名言警句。“求缺惜福”便是曾国藩一个重要的人生信条,他的本意是告诫自己、告诉别人---人不能太贪、人要懂得感恩。区区四字,细细品味,觉得丰富、有滋有味。

  “求缺惜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人们常说: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求缺”能使人产生一定的满足感,而满足感可以萌生人的惜福心,有了惜福之心,人就会萌发感恩的情怀,这样就构成了积极健康的心路历程。“求缺惜福”是一种辨证的思维方式。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只有懂得知足,才能惜福、幸福;也只有知不足,方能求缺、补缺。人,就是在知足、知不足、不知足的思维定式下成长的。“求缺惜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在成长、成才、成功的道路上,每个阶段都面临着“要什么”和“缺什么”的问题。“求缺惜福”要的是对目标的孜孜追求和实现这个目标所要达到的心力、能力、定力补缺。只有“求缺”,才能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也只有“惜福”,才能不断增强感恩之情、担当之责、使命之行。

  今天我们认识和理解“求缺惜福”也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求缺”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查摆不足、列出清单、制定措施、立行立改;“惜福”就是要珍惜目前良好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曾国藩传》心得(二)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传》心得(三)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 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曾国藩传》心得(四)

  一、修身律己。曾国藩治学以修身,他尊崇且钻研程朱理学,早年拜镜海先生门下,学习儒家思想,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他官拜高位,但生活很简朴,坚持喝家乡的绿茶,坚持使用简陋的木箱,湘军攻克金陵,官员大肆掠夺财物,作为湘军统帅,他不敛财,未攫取一丝一毫。

  二、善于用人。曾国藩深知天下之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所能维持,必须举天下之才会于一,乃可平天下兴国家的道理,因而他把发现人才,奖掖人才,培育人才,重用人才作为自己分内的任务。对于战事,作为文人,他知之甚少,他发现重用了一批如鲍超、罗泽南、彭雪麟、杨载福等人,帮他攻城克寨,与他共铸辉煌。曾国藩身边有许多幕僚出身卑微,大多是在毛遂自荐时被曾国藩相中,许多人年纪轻轻,而曾国藩都以礼相待,平等相见。曾国藩在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时,许多方略、计谋都来源于普通的幕僚,在屡次官场上险象环生时,这些门客出谋划策,渡曾国藩于危难之中。

  三、谨言慎行。曾国藩行事谨慎,懂得审时度势,遇事总会上下琢磨,前后思量。他深知皇上对汉人猜忌甚多,如要建立一支曾家军,从皇上到朝野满人都不会放心,他通过深思熟虑保奏塔齐布,摆在自己之上,来消除皇上及朝野满人的顾虑。在立下平定太平天国大功后,曾国藩手握二十万湘军,且位高权重,他恐皇上与满朝猜忌,一再要求归回以完晚节,在未获准以后又大裁湘军,借以消除皇上的猜忌。在对待肃顺上,他深知权臣手腕,虽皇室肃顺对曾国藩爱惜有加,并多次提携,但他也意识到肃顺虽大权在握,却树敌太多,以后会遭不测,顾私下不予忘来,正是他的妥善处置,后来肃顺虽被扳倒,但曾国藩依然受到重用。

  四、顾全大局。在儒家“义理”思想的影响下,曾国藩忠于皇室。在处理天津教案事件中,他为了顾全大局,委曲求全,使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名誉一落千丈。天津教案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教士的蛮横,国人的抵制,导致国人烧教堂,杀死10余名教士。外国列强,大兵压境,在天津海面陈列战舰,稍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战火,而以当时中国的国力,断难与其对抗,唯有委曲求全,曾国藩权衡利弊,最终采取不与列强开战,接受列强提出的,赔礼道歉、惩治凶手等条件,但这种做法激起了民众和一部分官员的抵制,使他苦心经营的声誉毁于一旦。但为了顾全大局,他唯有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五、善思求新。晚清时期,西方列强接踵而至,不断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安全,曾国藩亲眼目睹了“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中国横行无忌。他也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坚船利炮,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图强国御辱。曾国藩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仿制西式枪炮。当他发现制造器械的设备陈旧,专门派人到国外购置“制器之器”。但他又意识到洋人的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若不系统的接受一整套关于天文历算理化方面的教育,接触到造炮制船的各种现场,就不能学到西洋的学问之精髓,不能造出最先进的船炮。于是他奏请朝廷,选派一批优秀的孩童出国留学,学成后回来报效国家,并最终促成了这批孩童成行,为国家造就了一批人才。

  《曾国藩传》心得(五)

  他出生平凡,资质平平,身体素质也不好,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除此之外他性格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浮躁,坐不住,爱闲逛串门;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经常和人发生冲突;还有虚伪,顺着人情说好话;还有一个大多男人都有的嗜好,爱看美女;总之长于湖南乡下的曾国藩,身上的缺点比优点多得多。

  曾国藩意识到自身最大的缺陷就是笨,笨到什么程度呢?曾国藩和父亲第六次并肩去考秀才(这是他父亲第十七次踏入考场)而曾国藩也考了将近十年,这对父子的赶考经历在湖南湘乡都已经“出名”了,成为了乡人的笑柄。然而这一次,他父亲考中了,曾国藩还是落榜了,不仅如此,他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考卷被当成反面典型: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悬牌批责”相当于在全省示众,这下曾国藩不仅在湖南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这次对曾国藩的刺激也是极大的,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找出屡战屡败的原因。

  虽然,曾国藩有着雄心壮志,但上天赐予了他一个不相匹配的大脑。解决自己的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他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么只要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就可以了。道光30年,曾国藩再次踏上了科举之路,这一次,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静坐思考半小时,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果然,这一次曾国藩摸对了考场作文的门路,中了秀才,一雪前耻。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他又中了举人,最后曾国藩一路考进了翰林院。

  考学之路的不顺利也是曾国藩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从小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点,曾国藩的仕途之路也并不顺利,一没背景,二没靠山,只能靠自己苦心经营,但正是因为有之前的这些经历,他面对将来的困难也并没有那么脆弱,一次一次从磨难中站起来,最终到达自己人生的巅峰。另外一点,曾国藩知识自己天资并不高,作为一个笨人,他发现下本功夫有下本功夫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失败比赢的次数要多得多,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漏死角。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就是走不远。

  可见,在人成长的道路上,一定的挫折教育是必须的,不然长大了也是颗玻璃心,遇到点事儿就不堪一击。另外,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凡是不要想着耍小聪明,走捷径,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可能把事情做的圆满。

相关文章:

1.《曾国藩传》心得体会

2.《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3.红与黑读后感600字锦集

2019年精选著名书籍《曾国藩传》心得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0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