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 >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10篇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10篇

若水5595 分享 时间:

读书可以修养性情。读书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一个爱读书的人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能在遇到问题时有更多的解决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读书心得大全,欢迎大家来阅读。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1

今天我学习了《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心中不禁感触万分。尤为突出的是香菱苦心学诗,她首先下定决心拜师学诗,然后专心致志地学诗。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这些困难抵挡不住她对诗的痴迷,她着魔似的学诗。虽然自己不是很有文化基础,但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坚持赢得了成功。由此我认为香菱学诗成功了一定和他的坚持他的艰苦奋斗脱不了关系。

通过香菱学诗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每天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爸爸妈妈经常对我说:“你看你遇到了怎么好的爸妈,家里穷时你还小,现在你长大了,生活也好了,该享受享受了,以后还要艰苦奋斗什么?”但是我并不是这样认为。我认为父母都已经把我需要的都提供给我了,会让我形成一种自私,、看不起其他的人。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次都是看着别人努力的奋斗,而我伸手向父母要就行,而且每次父母都不会拒绝我的要求。有的时候我自己都想让我自己改一改,不要总是向父母摄取,要多自己努力得到,可是每次我都办不到,父母给的零花钱,第二天就全部花完了,根本不会考虑接下来几天怎么办。这一种感觉特别的难受。我想我是应该要改改了

奋斗是通往成功的一种捷径,我认为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把困难留给别人,有时候通过 自己努力的来的是最快乐的。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2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著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

这部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首先我觉得小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他自幼丧父,又在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只好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其次,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说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在本书第七卷中写到了小主人公常常受到整条街上孩子们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脸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许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如果大街上静悄悄的,大街对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听到孩子们快乐的喧嚷声,他就顾不得外祖父的禁令,从院子里溜出去了。可见,阿廖沙也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孩子,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引起他的厌恶,因为教师和神甫都不喜欢他,后来神甫让他退学,不过这并不使他伤心,他离开了学校,一直到放学之前都在镇上的几条肮脏的街上闲逛,细细地察看镇上的喧闹的生活。尽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后来学校来了一个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认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谈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动,所以也就表现得比水还要安稳,比小草还要顺从。

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3

皎洁的圆月挂在夜空,乳白的月光为万物披上一层白纱。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是阖家团聚的日子,是赏月喝茶的日子。但你是否知道?这样的和平盛世是70年前多少战士牺牲了生命换来的?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美好的时代,但70年前的人们却生活在一个战争爆发、兵荒马乱的时代啊!

就在今天,我读了一本学校发的书——《铭记历史,圆梦中华》。这本书讲述了我们的祖国母亲在抗战时经历、遭受的种种灾难、战争。书本分为三个章节:屈辱的伤痛,抗战的烈火和复兴的力量。屈辱的伤痛是什么?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还是灭绝人性的细菌战。抗战的烈火是什么?是在如此艰难的、惨无人道的欺辱中,我们中国人毫无退缩,拿起了刀枪浴血奋战,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战。复兴的力量是什么?是现在我们沉睡已久的中国苏醒了,我们中国人让中国立于世界之林!立于强者之座!

但那不堪回首的历史,70年前的历史,那是一段家国沦隐、风雨如晦的艰难岁月。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他们在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掠夺,无恶不作。他们对中国人民实行了各种暴行,让我们中国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境界。但我们却并未被灭。为什么?因为为了保卫国家,解放民众,一群又一群的爱国人士站了出来。军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站在统一战线,以各种形式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抗战中。终于,经过了八年的全面抗战,我们胜利了,我们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我们的中国开始了复兴。

复兴,是否意味着这段历史的逝去。不,并没有!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因为它时刻给我们敲响警钟: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同学们请认真地学习知识,为我们中国明日的复兴打下基础!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4

如果作为社会的传播领域,新闻总是浮在风口浪尖上,它是社会的窗口,它每天都为人们提供鲜活的风景,所以,因此,新闻总是备受社会关注。

我们的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关于法律的宣传,比如说中央电视台的“法治在线”“今日说法”等等的栏目。能让我们更能接近并且知道怎样了解怎样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可是,仅仅这样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也会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中华民族是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学习法律是基础,提高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很多没有尝试过当法官,没有尝试做过律师,也不是执法人员,不从事法学研究,也从未曾去法院打过官司,没有很多的接触法律经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法律法制的存在。

我学习到了民法,诉讼法等与自身生活相贴近的法律知识,使我更加的识法,懂法,相信在我们的未来,这些法律的认识也能够带给我们更加实实在在的意义。

只要我们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与他人一起团结,相信我们的中国一定会再现五千年古国的风采。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5

这几天,我看了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主要讲述的是人力车夫——祥子辛苦生活。

——祥子生在农村,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在18岁时到城里来拉车,在他拉上洋车后,他立志要买一辆自己的车,做独立的劳动者,经过他不懈地努力,他终于买到了属于自己的一辆车,成为北平一流的洋车夫,后半年,街上流传爆发战争的消息,他为了贪图高车费往清华拉客人,结果,这经过三年血汗换来的车被军阀抢走,自己被抓去当差。

祥子连夜带着3匹骆驼逃命,天亮来到一个村庄,把3匹骆驼卖给一个养骆驼的老人,换来35元钱。

之后,他晕倒在了一个小店里,迷迷糊糊的过了3天,他与骆驼的关系在梦话中被家人听见,于是有了“骆驼祥子”的称号,他打起精神,回到车场,车场老板的女儿叫虎妞。祥子把剩余的30元钱留在刘四爷这里,继续积攒,希望再买一辆车。

祥子省吃俭用,他自己的思想和为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杨家拉车“包月”4天就累的不行了,害得他不得不辞职。

离开杨家,回到车场,虎妞请他喝酒,把他骗上床,事后,祥子心里十分矛盾,祥子又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一家都对他很好,十分尊重他,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不小心撞到石头上,都受伤了,祥子很自责,但曹先生没有责备他。

在曹家帮佣的高妈劝他放高利贷或存到银行储利息,祥子不敢。年关要到了,他准备买礼物探望四爷并拿走储存在那的钱,虎妞却找上门来了,虎妞把钱还他并说她怀孕了,要求他娶她,还想好了计策,祥子心里乱极了,借酒消愁。

祥子在茶馆等待曹先生,这时,一个老车夫饿晕在门口,祥子买来十个包子请老车夫和他的孙子吃,他知道了,就算有一辆自己的车,到老来也是可怕的。

祥子在拉曹先生的途中发现被人跟踪了,于是改走去马先生的家,他去报信,刚到曹家门口,被孙侦探抓住了,威逼利诱,拿走了他全部的钱。祥子逃离曹家,无路可走,又回来遇到高妈,让他看家,于是到隔壁的王家找车夫老程。

因为成绩问题,阮明诬陷曹先生是“乱党”。

虎妞对他的爱情又对他的身心带来了磨难。接着,他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在虎妞难产死之后,他不得不又卖掉车安顿虎妞,后来小福子上吊自杀了,祥子慢慢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流氓。

通过祥子这个悲惨的艺术形象,人们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有较深的理解,并启发人们认识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6

每每提及苏东坡,脑海中所浮现的是一个极富有才气,风流雅趣的公子形象,但对其事迹实在是知之甚少,能想起的似乎只有他贬官黄州期间,与好友张怀民月夜漫步之事。读其诗词,便觉得清新脱俗,气势磅礴,其中不失豪情壮志,也能隐隐约约感受到一丝儿女情长。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其实我一直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文人的集体人格构成”的探究,但奈何心有余却力不足,为了节省时间,只得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文人。有幸读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便觉得在其身上做探究,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学生来说,可能再合适不过,但由于文人这个群体实在太广泛,这样“以偏概全”难免有失准确,这也是我最遗憾的。

读人物传记,难免会在一个瞬间对书中所写之人产生一种特殊情感,但这瞬间其实是积累已久的,只需一个特定的爆发点,然后将情感释放出来。这种爆发点或许是被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所震撼,亦或是直接被其精神所感染,深深折服。前提当然是读者被带入作者的逻辑思维中,则此时对历史的考究与笔风的转换,是极其能考验一位作家的功底的。而出乎意料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则采用了一种平静的描写手法,没有太多情绪的代入,从而使全书看上去是以一种客观角度进行叙述的,但朴实无华的字句间却暗含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敬佩之情,因无情绪的代入,却有情感的潜伏,使其阅读起来并不是索然无味,更不觉得是一个激进分子的极端言论。其实可以用“耐读”来形容,不失趣味且令人信服。

既然本文是在探讨苏东坡的人格,我们不妨从为人与临终之教两方面入手。

先讲为人,我对苏东坡最深刻的印象是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犹如一声雷鸣,震撼了我。试问普天之下,谁能有这般气魄?皇族之间的争权夺利,国家之间的连年战争,家破人亡的贫苦农民,繁华都市的夜夜笙歌……乱世之中,世人皆被仇恨和欲望蒙蔽了双眼,无尽的讨伐与杀戮,换来一朵朵璀璨生命的凋零,一个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破碎。然而这一切,再可悲可叹,都已经成为历史。能一笑谈之,则是一种释然,更是苏东坡广阔胸襟的体现,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奈,一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面前的自卑与无力感。人类总是重复同样的悲剧,苏东坡所处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乱世呢?上述所说的一切,又何不嘲讽般的一次又一次再现呢?不同的只是少了几个贤儒之臣,多了几个小人罢了。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的雄才大略,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同时他也是一位忠臣,一位不同于其他文人的文人,一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种种身份在他身上累加起来,使其较于其他文人有更大的综合性,也就有了更多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为何他的故事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了。正如林语堂先生本人所言:“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因为我喜爱他。”正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才使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他,从而了解他。

苏东坡的忠,体现在他的仗义执言中,他比许多打着爱国主义旗帜的小人对宋朝要爱的深沉。他甚至敢与王安石对抗。“他和王安石是狭路相逢了,他俩的冲突决定了苏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苏东坡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的来源是他对国家命运和百姓安危的担忧,也使他有了去对抗强权的勇气,由此,他常遭到朝廷党派之争的迫害,甚至险些丧命。

除写苏东坡以外,本书最多的笔墨则用在了王安石身上,但我发现林语堂先生的评价难免有些偏颇,只给了王安石极少的肯定,而其大部分评论的依据则是来自于苏洵的一篇文章《辨奸论》。苏洵在文章中认为王安石是奸臣。苏洵说:“王安石为国家之大害。”

林语堂先生依据的《辨奸论》一文,在苏洵活着的时候,未见流传,却在苏洵去世66年后才在世上流传。由此推断,《辨奸论》一文定是伪作无异!以后人之伪作做论据而批评王安石,林语堂先生失之严谨!

再说临终之教——苏东坡的生命永久定格在了1101年7月28日。

这天,他的全家都在聚集一起,为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送最后一程。

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

“现在,要想来生!”方丈在他耳边细细说道。

“勉强想就错了”挣扎着说出这一句,叹息一声,便再也没醒来。

这位大才子,终于耗尽了毕生的浩然之气,离开了这个世界。

“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只道者。”

苏东坡对生死的淡然,他的从容不迫,源于内心深处对归顺自然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一个佛教徒兼哲学家独有的,单凭这一点,我想苏东坡就值得大部分人敬佩,也值得我们去揣摩他的一生。

去读他的诗词吧!我们便可以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畅游,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对于苏东坡人格的探究,到此告一段落,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辉煌在文人的天地,是值得我们久久借鉴的,反思自身,同时也劝诫他人。

让我们共同缅怀苏东坡,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苏东坡传》不妨读一读,想一想,叹一叹。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7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那些由时间沉淀下来的辉煌的成就都是一个个从盛到衰,又重新焕发荣光的历程,而并非奇迹,正是这些超人民族的想象力,从而将世上所有美——而并非固执却又令人混淆的“善”,亦或是“恶”以一种如梦如幻的形式创造出来。然而在历尽千年的沧桑之后,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瑰宝之中的一些却已经不在,这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来说或许不足为道,但对于全人类是巨大的损失。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或许又是千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过后,也就只是成了人们的茶余饭后,付诸笑谈的闲话了吧。

偶尔瞥见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初读标题,便觉得先生有些轻浮,胆子有点“大”。毕竟任何一个专家学者,我想都是不敢也是不应该肆意妄为对“文化”这个词直接评头论足。如果有太多成见,多多少少也会得罪一些人。毕竟文人相轻的现象还是客观存在,万一哪天真得罪某位“大师”,以后就再也别想在文坛“混”下去了。便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读了下去。但越读,我越觉妙不可言,并“一发不可收拾”,给看完了。

这虽是一本讲“文化”的书,却并没有板起脸孔讲枯燥的长篇大论,没有过分的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反而是以轻松活泼的语句,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着一个个作者游历中国各地,对前人足迹的寻踪的故事。它不止是游记,也是作者追寻前人心路历程的历程。

《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一篇,作者通过文笔的渲染,给出一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形象。正是这个王道士,曾经给了国人莫大的悲痛和惋惜。他贱卖了大批国宝。“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味。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他这是对历史的亵渎,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正如余先生所说——“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就是这样一个刻板,按照程序走的“罪人”形象,在余秋雨的笔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仿佛这个“罪人”就站在我的面前。

然而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王道士其实有着另外血肉的模样和人格,和余秋雨先生本人描述的相差很大。

“王道士”身为道士,却成为佛教圣地莫高窟的保护神,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积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为保护莫高窟,他向各级官员求助,甚至冒死向慈禧上书。他把文物卖给斯坦因等人,所得钱财全部用于保护洞窟。即使是卖出的文物,也在各国博物馆得到妥善保存。”这是余秋雨身为一个作家和文人千不该,万不该做的。余秋雨并没有仔细的描述那段坎坷的历史,却以文人的特殊喜好,置王道士以死地。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历史,而不应该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在里面。我认为王道士只是碰巧走到了罪人的位子上,我们也只是碰巧走到了凡人的位子上,去指指点点,如果我们是王道士,我们会怎样?不得而知。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但毕竟言论自由不该受到限制,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以上自然是争议,但我不禁联想到现代社会人民的立场。尤其是网络言论,分成了“五毛”和“美分”两大阵营,当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互相给对方扣的帽子而已。

但有些人“逢中必反”,完全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恰恰反映了某些国人内心的极度自卑。一般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失败者,一出事就埋怨社会和政府。却从不去自身找原因。当他们气急败坏时,便会给反对他的人戴上“被洗脑的奴隶”这种不光彩的帽子。

转进如风,借口如林,洗地如火,脸厚如山。

中国的网络上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处于真实的世界中,却成天编造和信奉谎言,本身喜欢辱骂正常人为洗脑的奴隶,却又张嘴闭嘴代表人民,本身是自由独立的中国人,却又想要接受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在畜类当中找到这么低级的动物几乎都不可能。所以说,在中国社会中,做个中立的人是如此之难,往往会受到更多争议。客观公正是人们看待事物应该具有的立场,而辩证地看待事物则是一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说回原话。“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自述,我想每一位读者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大可抛去文化的沉重感,先得“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再去细细品会与感受。

《文化苦旅》确实是一本好书,但我想它可能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8

白色栀子花,一朵一朵开放,在盛夏。

淡淡的香气,原来是这样的。

花季,原来也是这样的。

一如想象中的美。

不曾接触过栀子花,听说拥有很迷人的纯洁美丽。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也这么想了。淡淡的文字,蕴涵着的美和意境,像栀子花一样历久而弥香。

从封面开始就吸引着我,透明的伞,透出的文静优雅,也有花季的朦胧。

有曹文轩惯有的田园朴实,略带着淡淡的忧伤,有张洁独有的细腻,慢慢渗入情感深处。

像在阴霾的天空下慢慢的享受到了阳光的洗礼一样。

很久很久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书了,某个下午,泡上一杯花茶,让花香和水蒸气一起迷蒙双眼,在《纯真年华》中细细品属于自己的,已悄然逝去的纯真年华,让时光为此停驻,停住在心中,随着阳光慢慢走回过去。

会有泪滴落,随着“银娇奶奶”的逝世,伴着“秋秋”悠远而清纯的哭声,有一种感动,痛彻心扉。

幻想、现实、生、死,无数的线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张太密太密的网。

年华旖旎,一网纯真。

有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清新。

对生命的感悟,珍惜。书中的每幅简笔画都透着浓浓的泛了黄的回忆。

命运、校园生活、农村少年的悲欢离合……

我想,带给我的,是一个我还未感触到的世界,让我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它。

夏季将临,我的栀子花,开的盛。

不管怎样,都要在心里留一块平静地,那么,你就可以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有一寸宁静。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9

早晨起来,我从模糊的视线里,摸索着桌子上的书,我从桌子上随便拿起一本书便开始读,意识渐渐清晰了,打开书无意之间翻到了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好奇与求知欲,带我去了汪曾祺的“咸菜茨菇汤”的世界。

我细细地读完了文章,好像有些理解作者的含义了,一到下雪的天气,“我们”家就要喝“咸菜茨菇汤”,而作者总是对“咸菜茨菇汤”没有一点的食欲,甚至更加讨厌喝“咸菜茨菇汤”了。在文章中,除了去老师家过年,他的师母给他炒了一盘茨菇肉片之外,都是很久了,作者又对茨菇有了新的感情。   

作者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了,并不想。因为作者现在吃已经尝不出以前的那种苦味了,因为以前作者对茨菇的讨厌,现在再买来吃也不觉得它很好吃,也没有想吃的想法。有时候作者只想到茨菇的“味”,而作者并不是想茨菇的味道,而是他怀念从前下雪天一家人一起喝茨菇汤的感觉,那种感觉已经使他流连忘返了。

茨菇汤是作者在小时候“陪伴”他度过的灾难,因为那是粮食不充足,只有茨菇来充当每天的饭菜。而现在经济也发达了,日子也过的好了起来,现在再喝茨菇汤,作者已经说不出任何的感觉了。作者来到了北京的时候,去菜市场想买一些茨菇来炒肉片,可作者家里的人却并不喜欢吃茨菇,所以作者都把茨菇给“包园儿”。因为北京的茨菇出的很少,所以价钱就很贵,作者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整天都以茨菇为“伴”。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出了一个愿望,他想念家乡的雪,又很想再喝一碗咸菜茨菇汤,看到这里,我觉的作者又对咸菜茨菇汤又有了新的看法,因为小时候对茨菇的讨厌,却在北京想念起茨菇的味道。作者远离故土后,对故乡的思念与难舍的乡情,使作者在自己人生的暮年里怀念小时候的咸菜茨菇汤。

我读完后,觉得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样的东西,文章中作者在小时候吃过很多的“苦”,而现在又很想珍惜那种“苦”,所以不管是甜的,还是苦的,到了最后都会懂得珍惜这些“味道”,所以应当珍惜现在,否则就会在失去的时候就珍惜不到了。

初二读书心得大全10

窗外飘溢着阵阵清幽的桂花香,窗内弥漫着股股令人陶醉其间的淡淡书香。我正在窗下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令我着迷的书《一生的忠告》。

《一生的忠告》是小姨在我12岁生日时送我的礼物,此书是英国著名外交家查斯特菲尔德勋爵写给自己儿子菲利普照·坦霍普的信,这本书是他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并结合自己一生的经历,留下他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以书信的形式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忠告,他让读者分享前人经验积累而成的智慧,助人迈向成功的彼岸。

这本书中令我最难忘的是这样一封信——冒险意味着抓住机遇。所谓冒险,就是抓住一个机会,希望生活过得更好,不管改变的是生活情态,还是你的性格,或者是人际关系。那些喜欢拿自己的时间、金钱、事业业来冒险犯难的人,很快就会学到,深思熟虑的冒险与鲁莽行事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别,不然他们就注定失败连连了。

我读了这封信以后,觉得作者说的很对,冒险就意味着可能会抓住机遇。当然,冒险就要经过深思熟虑,千万不能鲁莽行事,更不能不经过大脑思考就随便决定。而你也不能怕冒险后有意外而放弃冒险,与机会擦肩而过。你正确的做法应是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冒险,决定不和良机失之交臂。

我曾经在报纸上读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机灵的年轻人想开一家汽车经纪公司。但他知道自己缺乏经验,所以他在一个汽车大经销商那里找到一份工作,你人仅不用花钱学经验,所犯的错误还可以由雇主来承担,他很快就摸熟了这一行的窍门,不必像自学自通的人,摸索好长时间还无法出师。两年后,年轻人离开了这家公司,口袋里装满了抵押借据与贷款,开始了自己小小的中古车买卖事业。两年之后,他就成为一家很大的汽车制造公司的指定代理商,从此意气风发。

同学们,相信这本书你也会令你们受益匪浅,带领你们进入那书香世界,获得你人生新的启迪与智慧。

98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