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1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浩荡的长河中一点一点沉淀,当我们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往事如烟,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骚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光焰万丈长。”唐诗宋词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东坡的华发张扬着少年意气。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由他所著的《苏东坡传》,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东坡传奇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纵观苏轼一生,可谓造化弄人,屡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经庙堂之高,也曾游放岭南,一身才华,却起伏坎坷。尽管人生尽是不如意,可苏轼没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乐,兴趣广泛,亲近自然。擅长诗词、文赋、书法、作画,甚至是烹饪,以至于后来的“东坡肉”声名远扬,流传至今。

  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在中华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陌上花开,蝶霞飞迟,昔人已改,江山犹是。是时,挚爱的元配夫人已与他生死两隔数年,悼念亡妻凄婉哀伤。流光退却,华发渐升,凉月堕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更是遍布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关爱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人生给每个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场盛大的疼痛,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子瞻首历人生黑暗,于生死间来去几番,仕途终不得圆满。子瞻仕情渐疏,于坡地开垦,补贴家用。东坡之号,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须行?”这是何等洒脱!昂然挺立,捋须而笑。官场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咏间,深刻的忧伤日渐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离死别于山水之间,愁苦与大江俱东,被浪淘尽;放官场浮云于田园之中,三百颗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岭南。将满未满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苏轼之月昭质未损,熠熠生辉。

  林语堂称东坡为乐天派。似乎是没有什么可以使东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坐华堂上,不该麋鹿姿。”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东坡的性格乐观豁达,豪放不羁,他的诗词奔放灵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词的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阔达胸襟。在面对人生中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一个个大雨磅礴的日子时,该如何度过低潮期,我想东坡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苏轼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适合,将满不满,昭质未损,既晔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温柔。繁华边际,清辉蔓延。

  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2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

  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 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3

  苏东坡,一位士大夫,他是皇帝的秘书,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诗人,是饮酒成瘾者,是工程师,但这些还不足以勾勒苏东坡的全貌。”林语堂说。而我说苏东坡的特点,“以他坎坷的政治生涯最为代表。”那时的中国,还在宋神宗的统治下。

  苏轼兄弟是在宋神宗(公元一零六九年)到达京城,自那年起,中国在政潮汹涌中步入资本主义的实验,而这次的实验者便是王安石-----苏东坡对他有过一段时间的反对。

  王安石对商鞅极为钦佩,所以他有了史上最为失败的变法,他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的处世治人之术。他将经济政策变法为均输法、青苗法、保甲等等,以至于国库充裕而百姓叫苦连天。苏东坡心中的悲天悯人之心被激发了,连续上奏折,批评王安石,而王安石集团为保地位蒙蔽皇上。不过苏东坡与王安石发生隔阂,不仅因为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批评,还因为苏东坡的职位。苏东坡第一个官位是御史台,而王安石上任时扬言要清除御史台,他对胆敢批评他的御史一律撤职。

  这样使官场全体大为失色,他的朋友也开始离弃他。王安石不仅不从自身错误上找原因,反而认为是苏东坡邀买人心所致。苏东坡一直坚持己见,不管王安石对自己有着怎样的看法,都不断作诗反映现实讥讽王安石的新政和朝堂的颓废无求,随时随地的吟诗做赋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于度外了。

  这使得苏东坡后来被贬,苏东坡也才开始显露出他的文学才华了。 这时的苏东坡可谓是无拘无束了许多,虽然他一直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客勾当之上。苏东坡回到民众中,就如同鱼儿回到了水中。苏东坡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时,他头戴斗笠,手扶犁耙,他偶尔喝醉,在月夜登城徘徊,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是的,他就是这样一种人,待人淳朴、温和友善,无需尊贵的虚饰。所以,苏东坡活的快乐、无所畏惧,像清风一样度过一生。

  在苏东坡享受着田园惬意的被贬时期时,朝堂中又是一番暗潮汹涌,纸总是包不住火的,就算王安石再怎样隐瞒,其新法之灾还是被一名小吏用画的方式呈给了皇帝,此时神宗并未有何情绪。但只因王安石手下的一名小官趁机暗算王安石,皇上大怒贬了王安石,提拔了那个小官吕惠卿——也就是后来那个欺压人民的官吏,妖言惑主的政客。

  令苏东坡没想到的是,“好景不长”,在元丰八年十二月半,他被应诏进京。太后命他辅佐年幼的哲宗,防小人的势力蔓延及皇上身边,又因为苏东坡年轻时的正义,让太后对他有所青睐。成熟的他,退去了少年的轻狂,在朝中掌握谦退之道,或许是道家的思想让他有了风度,又或许是瑜伽之术使他心神平静,这与他自身的游历有重大的关系。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

  苏东坡而立之年与不惑之年在政治中都如此的成功,而他晚年一心想要被流放,去享尽天伦之乐,在太后死后,苏东坡如愿以偿。或许这就叫政治洁癖吧。不需要多么大的权力,不需要多么显赫的家庭,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总之,我所得的印象是——他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虽然历朝历代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历代皇后都是他真挚的友人,但苏东坡还是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而让他坚持生存下来的就是他那永远的乐天派性格。

  一一零一年七月,苏轼丧,享年六十四岁。就像他的道教真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多日,但那已够长了,他的肉体已死但是他的精神滋润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出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那个微粒,这有何重要?

  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4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只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老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曾经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己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只有现在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有希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起继续向前。

  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5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保”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舀起一瓢西湖水,水中照映当着沙堤杨柳的轻柔舞姿,在这如诗画卷里,我不得不想起你。

  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雨霁。苏堤两岸水波拍堤,薄雾如轻纱笼罩湖面。堤上柳丝拂面,桃花正艳,鸟鸣雀上枝头,处处铺锦刺艳,小桥流水如行银河天桥。只见你孤身恰于岸上,那神情仿佛和西湖相见恨晚,观之不足,爱之有余,不然,你怎么会留下453首之多的咏西湖诗词?时光倒转千年,见你伫立于苏堤之上。不得不叹曰:东坡者,世间奇才也!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也许只有阅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能真正的认识苏东坡这旷世奇才的豪情与温柔。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卷二中有一段绝妙的苏东坡西湖诗词评论:“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妙哉!壮哉!正是由于有了这千古奇才与绝色美景的结合,才使西湖有了许多光耀千秋的杰作。

  当然在我看来苏轼的一生都是在飘泊着的,被那皇帝老儿扁了一次又一次。也难怪苏轼被扁后,能写下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自从1079年3月,苏轼到湖州去做知州。打击也随之而来。苏轼因此陷入了牢狱之灾。后来经过了多方营救。如宰相吴充对神宗进言说:曹操还能容忍祢衡,陛下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个苏轼?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病中的仁宗皇后也出面干预。苏辙上书,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赎苏轼的罪。

  因此,苏轼在被一连审问了一百多天后,被降职为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参与公事。当然,实际上就是流放了。苏轼不欲家人随往受苦,便把家小安顿在苏辙处,只带了长子苏迈一同前往。“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连苏轼也发出了这样的伤情啊!春苦春愁,花开花败。就在三年前,他夜宿燕子楼时候,还写道:“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看来,这是个将天地装于胸怀中的儒门豪生,她一声浩叹,便又如天地间的飓风一般。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也因为磨难,而渐渐熄灭了豪气,转而变化入了禅入了淡定,为沧桑所改了吗?黄州待了四年,苏轼才有了东坡居士的雅号。

  不可忘记的是此前的“乌台诗案”。他也发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隐逸逃遁的喟叹。儒门大勇,是挡在世事洪流之中要为往世开太平的,他如何让可以去呢!记起来苏轼还有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后人多赞这两句诗好,说写的够通透疏朗,一片超脱的气概,多少旷达在怀。可是,天空无雨无晴,不正是一个阴天吗?即便解作为人风雨不变,晦明不动,却不也昭示了苏某人此刻也在要追求的这样一种淡定,那么他心中不正是欠缺这样的定境吗?

  此后八年,1085至1093年,苏轼可谓几上几下。

  早在1084年,苏轼年49岁时候,神宗准备起用苏轼,下诏改派为汝州团练副使。在赴汝州的途中,他游了庐山、石钟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题西林壁》和散文《石钟山记》。在金陵,他拜见了闲居在家的王安石,一起玩了几天,写了几首互相唱和的诗。年底,苏轼到达泗州。他不想再向前走了,便向朝廷报告,请求在常州居住。经朝廷批准,苏轼于1085年五月,返回常州。

  1085的三月,神宗病逝,继位的哲宗年仅十岁,高太后垂帘听政。她是反对变法的,于是守旧派人物纷纷上台。

  苏轼到常州不久,就接到担任登州知州的命令。刚到登州五天,又奉命进京任职,进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升了三次官,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后来,他还兼任了哲宗皇帝的老师。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不久就和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发生了分歧。司马光担任宰相后,以彻底废除新法,恢复旧法为目标。苏轼在当地方官的时候,贯彻过新法中的免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亲眼看见了以前的差役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因此便反对废除免役法。以前,苏轼得罪了变法派,现在又得罪了守旧派。在旁人看来苏轼是个没有立场的人,在新法时候提出反对,现在又要实施新法,时人有目之为沽名钓誉,取异于群,以彰独见。但是苏轼却是个不因群疑而阻独见的人。

  但是人言终究可谓,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人言未必皆然,则疑似有以致谤”三人成虎教训在前。于是苏轼认为自己如果“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仇怨交攻,不死即废。”因此,他要离开京城这个是非的中心,请求到地方去做官。1089年,他终于被任命为杭州的知州。而迎接他的还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这年春天,江浙一带遭水灾,早稻不能下种;五六月间又转为旱灾,刚种下的晚稻也收成无望。于是大力兴修水利,治理西湖。至今西湖留有苏堤。现在已是杨柳堆烟的去处,正是:山水依依似旧在,不见当年东坡公。

  1091年三月,苏轼又被调进京任翰林学士。已是“两目昏暗,左臂不仁”之人,便借口身体不好,上疏辞免。朝廷没有批准。再任翰林学士不久,苏轼又遭到党人的攻击,甚至连他在杭州请求朝廷救灾也成了罪名。苏轼对这种斗争早已厌倦,又请求离开朝廷。结果1092年八月,出任颖州知州。颖州是欧阳修晚年闲居的地方。这时候,欧阳修早已去世。他的两个儿子还在。苏轼常和他们一起饮酒赋诗。颖州也和杭州一样,灾情十分严重。农民以榆树叶等度日。苏轼想方设法进行救济。又兴修水利,动手疏浚逐渐干涸的颖州西湖

  1092年二月,苏轼又被调任扬州知州。在去扬州的路上,见麦苗长势喜人,苏轼心里也非常高兴。但苏轼在造访百姓时却听到“丰年没有灾年好”的说法。“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他估计,“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因此,他请求朝廷免掉老百姓欠官府的钱粮。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朝廷终于同意了。

  苏轼在扬州也只有半年时间又被调回了朝廷,升为礼部尚书。但无休无止的宗派斗争还是使他呆不下去,1093年九月,他又离开京城,到定州任知州。定州是与辽交界的军事重镇。由于官吏克扣军饷,放债取息,士兵无衣无食,营房破旧,纪律松驰,喝酒的、赌钱的、偷盗的,什么都有。苏轼严厉惩办了贪污将校,修补了营房,恢复了纪律,加强操练,很快提高了的战斗力。他又恢复了民间的武装组织“弓箭社”,在物质上给予优待,让老百姓一面种地,一面防边。

  正当他兢兢业业大力加强边防的时候,沉重的打击又一次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哲宗要继承神宗变法遗志。苏轼的政敌们又弹劾他“诽谤先帝”。哲宗便把他的老师贬到英州知州。苏还没有到达英州,又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他只好把家小安顿在阳羡,带着小儿子苏过一起前往。在路上,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然在惠州安置。

  1094年十月,苏轼到达惠州。当时的岭南,十分落后,被称为蛮貃之邦,瘴疠之地,专门流放罪大恶极之人。苏轼年近花甲,遭到这样的打击,自然是十分凄惨的。《赴英州乞舟行状》说:“自闻命以来,忧悸成疾。两目昏障,仅分道路。左手不仁,右臂缓弱。六十三年,头童齿豁。疾病如此,理不久长。”加上平时薪俸所得,随手花尽,定州送他的人,不肯再往前走,而英州接他的人又没有来,他连买马的钱也没有。“譬如中流失舟,抱一浮木,恃此为命,而木将沉”。他哀求皇帝看在当了八年老师的份上,准许他坐船到英州去。这样,一是可以节省路费,二是免去了鞍马之劳。如果一定要他“强衰病之余生,犯三伏之毒暑,陆走炎荒,四千余里,则僵仆中途,死于逆旅之下,理在不疑。”

  但一来到惠州,苏东坡又笑了。《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久,他就把全家接到了惠州。嘴里吃着荔枝,心里想起了历史上进贡的一幕幕,忆古抚今,写了《荔枝叹》。苏轼一生总是因才而名,也是因才而祸,闲来捉笔,总是诗文叙情,有《纵笔》一诗: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小诗让当上宰相的章惇看了不高兴了,他居然还活得如此快活。苏轼字子瞻,瞻和儋右边的声旁相同,恶作剧似的就把苏轼流放到了海南岛上的儋州。这时,苏轼自以为不可能活着从海南岛回来了。他安排好了后事,只带苏过一个人渡海。来到儋州,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的生活。但苏轼仍然不把政敌们的迫害放在那里,用轻蔑和嘻笑来迎接苦难。他和黎族人民交上了朋友,得到了他们慷慨的帮助。《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之二:“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他开始招生。十多个学生从师于他。《琼台记事录》:“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苏轼还积极向人民宣传生产知识,鼓励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在海南岛,创作了大量诗文。他特别喜欢陶渊明,作了和陶诗一百多首。学术研究:《易传》九卷、《论语说》五卷、《书传》十三卷、《志林》(小品文)五卷。又写了《纵笔》三首。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1100年正月,哲宗死,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五月,苏轼被赦北归。

  1101年七月,病逝于常州,时年66。六六大顺。临终前有:

  身似不系之舟,心如已灰之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一生就是这样,被扁,任用,被扁,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着。??

  就是这样才有了一首首充满才情的诗的出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首凄婉中流露伤情的水调歌头,脍炙人口。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微妙的介于伤悲与安定之间的从容和安然。三次贬谪,直至琼州。苏轼处变而不惊,超然物外,少有读书人以往的寒酸与哀伤、风雨伤情。代之的是明快而又通透的达观、慧觉,又有些许惋惜的诗情。

  苏轼的人生当用悲喜二字。得之、失之,偏在与才华。苏轼才华如何,笔墨难叙,唯有用二则野史故事聊以充数。《合璧事类》时谣曰:“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张端义《贵耳集》:“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意思是说,苏轼乃山川钟灵毓秀之气萃聚而成的。如此俊才,当真得是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想来当年贺知章老先生阅青莲的《蜀道难》,目视为:“公非世间人,岂太白星精耶?”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其实是在追随一个伟大的心灵。苏东坡已逝,他的名字仅仅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是他的酒杯酿造出的狂草的诗词与人生,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但苏子不失落,他始终认为秋风、明月本无常主,当时尽情去感受便了无遗憾了。天生乐观达人,随遇而安。

  恨只能恨我夏雨来错了时代,无法亲眼见到苏学士的绝世笔墨,无法亲眼见到他的才华,无法亲身感受到他的情感,苏东坡的诗词载着我,载我去宋朝寻找那凤凰的足迹。

  古往今来,若苏学士般豪放之士有几人哉?生活窘迫便如案几浮尘,我自含笑拂之;政敌诋毁便如轻风细雨,我自立而迎之。三千青丝岂能因愁褪色,一腔豪情应为人生狂歌!功名算得什么?可拂袖去之,可迎面笑接之,愁甚?怕何?

  壮哉矣!苏东坡!回首处不倒的丰碑!

  惆怅哉?夏吉雨!望不见苏轼之豪情!


相关文章:

1.名人传读书心得300字五篇

2.《宋美龄传》读书心得体会

3.读书心得五分钟演讲稿

4.《我在书房等你》读书心得体会

5.心得体会范文

6.学生读书体会演讲稿

7.名人传读书心得1000字五篇

8.小学读书感悟演讲稿

9.关于昆虫记读书心得5篇

10.教师读书心得之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关于《苏东坡传》名家读书心得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