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镜子心得体会
《镜子》所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描述了几个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揭示出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观看镜子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大家!
观看镜子心得体会1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要盲目地批评他们的努力和失败。给孩子树立信心,自信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够让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失败,而应该让孩子乐于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成功。正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无论在生活的小事上,还是在游戏、学习中,都需要始终注意这一点。生活中,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作为父母不是全盘代替,而是进行合理的关怀和训练,要让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动树立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观看镜子心得体会2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观看镜子心得体会3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观看镜子心得体会4
今天观看了央视的纪录片《镜子》,受到很大的冲击,看着我们的孩子那么痛苦的伤害着自己,看着父母无奈的流着眼泪,让人唏嘘不已。明明双方都是出于爱,为什么最终却让这份爱演变成了伤害。
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四个问题家庭,他们家庭里面的父母有的是通过自己奋斗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小中产家庭;有的是忙于各种工作,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中举步维艰;还有的是打工族,疲于生计,而缺少了对于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我记得夏阳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村家庭顶梁柱的形象,他一手将这个家庭建立,他认为自己没有管教好夏阳是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但同时我们看看家明、张钊、泽清,他们的父母的学历都是可以的,但孩子依然出现了问题,所以,受教育程度一定不是出现“问题孩子”的原因。这也是《镜子》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问题出现在了对爱的认知上,问题不仅仅在父母,也不仅仅在孩子。
四个家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泽清一家,孩子14岁,辍学在家通过网络下军旗,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一些钱。通过三集的纪录片我深深的心疼这个孩子,他非常有想法,他能够发现自己父母存在的问题,但是他的那么多的话却没有人倾听,在家里没有存在感。而在训练营里的泽清完全不像他母亲说的那样:会动手打人,会顶撞母亲。他的家庭的情况是:父母感情不好,父亲有时会对母亲施以暴力,而母亲则会说一些刺耳的脏话,在训练营老师家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母亲还在外面不回家,父亲在抱怨妻子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时候自己也是什么都没有做。这个训练营有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在改变孩子的过程中,也通过家长学堂来改变父母,其实,改变父母的难度要远远超过改变孩子。有趣的是在家长课堂开课前,父母们都不相信自己会有错误,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在我们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有的家庭比较不幸运,他们的孩子没那么反叛,或者没有反叛到影片中的那种自己伤害自己的程度。但我为什么又要说这是一种不幸呢?因为在现在的大学里,不管是普通大学还是985、211。你推开宿舍的门,总会有吸烟的、玩游戏度日的,我不去评判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没有充分利用大学的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难道不是因为那颗终获自由的心和那个失去方向的灵魂么?
在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发觉里面的父母的控制欲太强了,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那么多的教育的,他们从小都经历过苦日子,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自律,他们相信拼搏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同样努力,起码不能比他们差;他们同时相信教育的力量,他们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能更轻松快乐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用心良苦,完全不是孩子想要的。又恰好现在的孩子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就拿我跟我还在上四年级的弟弟的对话举例吧,我惊讶的发现,他说的话完全是一个成年人的想法,他跟我说:哥哥,我非常理解我妈对我的管教,但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应该尊重我。也许,有效的沟通与倾诉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父母把架子放下来,并且明白,孩子的快乐交给孩子自己去定义,让他们去失败、去跌倒、去尝试。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的,不是指挥者,而是观众,一直守候在孩子身边,帮他掌握大方向的观众。
其次我还想说一下对于家明的父亲的一点看法,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把儿子看作了生活的全部。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父母观念里存在的一个误区。我爸也曾经跟我说过相同的话:我爸说我是他的命。这句话说出来,一方面我确实能感受到我在父亲心里面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压力。因为这份爱会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想,无论是谁,都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全部,每一个人都有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时间。无论其他人与你多亲近,无论你们之间是夫妻、是亲子。同时我也经常跟父母传递这种观点,鼓励他们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且亲子之间健康的关系的培养需要父母孩子的共同努力。
看过了这样一份扎心的纪录片后,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们应该是是孩子的避风港和指南针,而且他们懂得适当的放下自己的作为父母的一些责任,让孩子承受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应该经受的疼痛。
观看镜子心得体会5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2017年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观看镜子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