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大家!

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1

中国汉字的传统文化详细解读 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 ,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 ,与我国古代的 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 ,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互依存的关系 :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 ,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 更为久远。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 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 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 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 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 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如“龙”字像一 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 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 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 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 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 都要建成方形。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

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 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 “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 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 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 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从古人对“一” 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

3、神从天降 “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 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 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 偏旁或部首。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 (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这说明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支配 的。这种崇信神灵的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

二、从汉字看古人的伦理观念 在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三纲”简单说,就 是大臣要按照君王的意志办事;子女要按照父亲的意志办事;妻子要按照丈夫的意 志办事。“五常”就是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人们在造字和讲解字义 时,也常常把这种伦理观念加进去。

1、君、臣、民 “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相对的手,双臂内侧是个“口”,像个正面坐着 处理政务的君王。“臣”的古字像个面向左边趴在地上行匍匐礼的大臣。“民”的古 字像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了面向左 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臣和民应该面 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 面向左改为面向右,成了现在的“臣”和“民”。

2、无子不孝 “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

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意思。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对不 孝的子女要定罪判刑。不孝的罪行中,最严重的是没有后代,没有子女的人被看 成大不孝。维护这种观念的人就把“孝”字中的子解释成男孩子,说没有男孩子的 人就是不孝。“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也是多生孩子就好。这种生育 观念到了现在还有影响。

3、带“女”字的贬义字 在强调男子重要的同时,是贬低妇女的作用。“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 叉在胸前(也有的像双手被绑在身后)跪在地上的女人。这说明商朝时妇女就处于 被统治的地位了。社会不但歧视妇女,而且还把许多坏人坏事和妇女联系在一起。

人们在造一个字时,如果是贬义,就把“女”字加进去。比如奴隶的“奴”、奴颜婢 膝的“婢”、贪婪的“婪”、佞臣的“佞”、奸人的“奸”、妨碍的“妨”以及“娼妓”、“嫉 妒”、“妖媚”等等。

女子应该呆在家里,这样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房子的符号),下 为女。如果走出家门就会引起麻烦。两个女人在一起会成为“奻(sòng)”,意思是 争论、争吵;三个女人在一起就会成为“姦(jiān,简化字同‘奸’)”,意为邪恶、奸诈。

因此对女人要严加管束。“妥”字上为“手(爪)”,下为“女”,意思是管束住女子才 能安妥。

压迫歧视妇女,反对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观念到了20世纪才开始 清除。

三、从汉字看中国文化发展方向 汉字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

我们实在难于从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

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

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 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 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

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 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 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 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 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 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

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 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 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 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

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

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 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当然也不是民 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

汉字的影响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 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 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 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 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 甲骨和 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 的部分保留,名 甲骨文,特有学科—— 甲骨学。

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 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 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 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 万叶假名”。是 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 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 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 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 平假名”。

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 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其中, 在2010年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

[5] 对朝鲜(韩国)文字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朝鲜,因此朝鲜把本民族文字称谚文(非正式文字)。谚文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韩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但是20世 纪前却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实际上,早起时期的韩国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 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 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 示韩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

李朝 初期设谚文局,令 郑麟趾、 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 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 训民 正音》。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不久又再度废止。二战后,韩国因“去汉 化”政策,再次加以使用,朝鲜亦同。虽然由于韩文拼音文字的同声字太多,会 出现书写后分辨不清的情况多,但随着“谚文世代”的形成,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 的人不断减少,即便是以前使用汉字的人也对汉字的使用能力也不断的退步,汉 字词在朝鲜语(韩语)的比例也不断下降,再加上朝鲜/韩国在日常生活中多实用固 有词;同音异意的现象也不会那么严重。汉字在韩语的地位遭到挑战! 但是,废除汉字的后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韩国的古书,只有专家 才能看得懂。

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 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 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 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 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少数人还在用汉字)。但是 现代越南文字多受西方文字影响,完全使用拼音文字。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即有华夏、中华之称。

在中国各大族群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称为“华夏民族”或“中华 民族”。所以汉服又被称为汉装、华服。

汉服不单单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世界 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中国古人讲仁、义、礼、智、信,汉服从各个方面来 讲,都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随着改朝换代而发生变 化,因此不同朝代的服饰也反映出不同朝代的文化。所以汉服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据史籍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 麻作布。后来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导人民织布作衣,这就是最早汉服的起 源。

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是在商朝建立的,就是把衣服分为两截,即上衣 下裳(裳是指裙子)。腰部用宽腰带束扎。商朝的时候纺织与刺绣的技术都已十分 的纯熟,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和滚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即 指上下分裁,但中间缝合而成。在当时非常流行,男女尊卑都能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唐 朝的染织技术精湛,丝织品的染色图纹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唐朝的 服饰质地考究,色彩鲜艳,样式繁多,配饰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大方、华贵典雅, 在悠久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

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饰特 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下穿长裙,加半臂,肩披帛巾, 让长长的裙摆拖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逸高雅。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 衫,头戴幞头、纱帽,幞头是以丝绢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 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

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彩绘图案,当中也有对佛国世界的描绘,有佛、 天人、飞天仙女等形象,非常庄严逼真。如果详加对照,会发现大唐服饰和壁画 中的天人服饰十分类似。中国传统文化在唐朝时期与世界各国频繁交流,传统的 服饰文化也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至今日本和韩国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大唐服饰的 特色。据史料记载,和大唐来往的国家,最多时竟达300多个。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饰,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 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 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俭朴为主。宋朝男子服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以不同 颜色来区分等级。不分尊卑,在各种场合都戴幞头。女子服饰上衣种类有襦、衫、 袄、大袖、半臂、褙子等等,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 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后,恢复传统的汉服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 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 图案。妇女服饰款式承袭唐宋,襦、裙、袄、衫、褙子、比甲,明朝妇女的礼服 为凤冠霞帔。

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扎结取代扣子,穿 着汉服使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这种特色 有别于其他民族。

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2

通过开设传统文化,我想谈几点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同时我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来的脚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

每每读到那些话又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心便有戚戚然,想想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更是唏嘘不已。自己原来一直错得那么的厉害。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追逐个性潮流,沉迷电脑网络,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验,碌碌无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稍有不满就大呼天理何在!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

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3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龙的传人背后的悠久历史带给我们的力量!

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4

0 年3月28日,单位老总决定由我带队,去参加南京居美馨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五天(4月2日—4月6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4月2日下午3点,我们一行五人乘坐单位的专车前往南京居美馨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一进培训中心的大门,只见门口有好几位老师躬身站着,又是鞠躬又是问好,我感到甚为惊讶和不习惯,觉得他们也许是出于礼貌而已。

签名、报道、找宿舍、领学习教材,均由辅导老师引领,我被分在第四组,辅导老师是来自镇江的尹小溪先生。瘦高个,1米80的个子,脸上的微笑没有停止过一刻,让我们倍感亲切。

我们这期学员班,共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56家企业的160名学员。有企业老总,有企业中层干部,还有普通员工,有20来岁的刚参加工作的姑娘小伙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同志。

由于是封闭培训,所有员工一律不许无故离开大门一步。我们宿舍四个人:淮安人陈宝国,哈尔滨人王云鹏,石家庄人王建斌和我。大家每天必须在六点起床洗漱,而我最懒,每天都是舍友呼了几遍仍然无动于衷,非要等到尹老师推门来呼我起床才起来。

早上,全体学员到教室齐颂《弟子规》和《孝经》,再去食堂用餐,用餐时需齐颂《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仁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大众信任支持。听老师解释,该培训中心粮食均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热心赞助,所以请大家用餐必须择量而行,避免浪费,听老师这么一说,学员们均把碗中的米饭等吃的一干二净。

这几天,集中学习了台湾人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录像)、台湾人李泳杉老师的《21世纪的健康饮食》(录像)、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录像)、中心张晓东老师的《百善孝为先》等课程,还聆听了中心靳雅佳老师的用音乐感悟孝道的课程,老师边唱边讲解人生、社会与家庭,歌曲《父亲您辛苦了》、《母亲您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妻子你辛苦了》、《跪羊图》等无不催人泪下。海南省海口监狱的沈芝梅警官和南京德国独资的菲尼克斯公司李慕松总裁的精彩演讲,也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被刀割被蒸煮的今天,我们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家庭、社会、国家?

人生不外乎三情:亲情、爱情、友情。因为利益的鬼使神差,我们的友情变得有些刀光剑影了,我们的爱情变得有些呼天抢地了,我们的亲情变得有些捶胸顿足了。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社会是个赤裸裸的金钱社会,那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唉,我无言以对。

记得新加坡有个作家说过我们对月亮上有啥有啥很了解,却对隔壁邻居姓甚名谁一无所知。这是社会的整体的情感日渐冷漠、提防、猜疑造成的,今天学雷锋的人仿佛成了新新人类,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炒股。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这些民间的早些年的顺口溜,反映了什么?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一些人经商和做人都缺乏道德,大家为人处事一定要讲道德。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你为人子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和谐社会在我们的祖先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早就期望了,老夫子希望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国家安定团结,社会是个大同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而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怎么做?指望别人还是放下包袱自己从头开始,从当下开始,我们每个人自己心里有数啊!

4月6日下午,我们打好包,带好各自的行李,和在中心门口恭送的老师们一一道别,我们每个人这几天不光学会了向大家鞠躬行礼,也学会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5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000字5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篇

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500字范文5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00字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感悟800字5篇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心得体会500字精选

汉字传统文化解读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7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