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暗恋桃花源心得
《暗恋桃花源》里面是《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没有关系的剧组,由于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的彩排合约,双方争执,谁也不肯让出剧场而扯上了关系。由于快要演出了,演员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彩排。在看的时候,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暗恋》剧组彩排的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爱情故事。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读暗恋桃花源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读暗恋桃花源心得1
悲剧《暗恋》——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两个原本独立的叙事文本,阴差阳错的集中于同一戏剧舞台上。严肃与荒诞、内敛与夸张、秩序与混乱、悲伤与快乐、梦想与现实,纵横阡陌,完整独特的电影结构却皆直指:期望……寻找……等待……逃避……,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试论感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为相思;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为相聚;悲哀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魂照影来,是为回忆。这样三段式的故事,上演了多少代,不知还要继续到何夕?哪管才智超群的男儿,或是冰雪聪明的女子,个个甘情绪愿的闯入情关,枉死离恨。只是可叹,谁又会是谁的桃花源?生活与时代,莫非原就是一般混乱!嘻笑玩乐,至悲至喜,荒诞之中不断撞击的矛盾,便是生命永恒的秩序,也未可知!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桃花源是两人的爱恋,他们在战乱失散后都曾寻找过对方,但直至浊世半生方见到孤光残影的对方……。老陶误入桃花源,却终似莎士比亚说的“温暖的茅屋,胜似无情的宫殿”忘不了他的春花,出来后又迷失了桃花源……。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满,现实中却为具体而琐碎的生活彼此撕扯与埋怨。其实,他们亦曾象江与云“执子之手”那般期盼过“与子偕老”,而真到一齐时,才发现所谓的完美竟是镜花水月。原先,纵使有海誓山盟,终归敌但是时光的磨蚀!那么,江滨柳与云之凡即便真的就一向在一齐,必须就会幸福长久吗?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结尾曾写道: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两个词里——期望与等待。小说主人公在冤狱中毫无放下期望,最后在等待中赢得了复仇与重生。李碧华则写到:世上之所以有矢志不渝的感情,忠肝义胆的气概,皆因为时光相当短暂,方支撑得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旷日持久不容易,一切事物之完美在于“没时光变坏”。显然,赖声川的“桃花源”更象是能指进而所指着后者。正好似含苞待放的花蕾,默默等待着盛开怒放时的惊艳,然而就在前夜遭遇一场暴风雨的突袭,所有的期望与等待统统化作了乌有!还没来得及散发的馨香就这样被无情的驱散,不知谁会来掩埋堕入泥淖的残躯。
戏剧《暗恋》的导演试图借舞台来重现心中的她——“一朵美丽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于演员的表演。江滨柳想来就是导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发云鬓也无缘再见到“她”,无非透过幻象聊以慰藉。只有身边的女助理义无反顾的陪着他疯,陪着他痴!一个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剧场执着地寻找着情人刘子骥——这正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终场也没结果。剧场的管理员絮叨着“十分钟!我这辈子不明白等了多少个十分钟了!”片中每个人都困扰于自我内心的纠结,都在期望着什么,寻找着什么,等待着什么,最终却又逃避着什么。
值得推敲的还有女护士的主角。当江滨柳追忆多年前的难忘旧情时,女对于他的长情大感费解。她拉出自我的男朋友小陈——“两个礼拜以前分手了。这两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长什么样貌啊?可怎样想都想不起来哎!”他们之间似乎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旧时人们穷尽一生寻觅的神圣感情,今人是轻而易举的`得到了么?这天的感情较之过去是不够纯粹了么,还是因为得到容易而不被珍惜了呢?有说: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可推,理想的生活就无生活的理想,因为已经理想实现了。没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这听起来就象文字游戏的悖论,却道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尴尬。生命与感情,试问,谁的价更高?平平实实的生活维系着生命的历程,感情是否只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过客或是理想的奢侈品,给平实点缀些色彩与激情。过后,没有它,依旧需要生命的常态。
中国人迷恋也极善于把玩文字的谐音之妙。“桃”与“逃”,“柳”与“留”都是经典的汉字谐音字义转移。戏剧《桃花源》的导演在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大动肝火。美工解释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深表困惑。美工继续补充:“这种留白很有意境啊!”“意境?”导演拒斥同时甚至带点恐惧的语气。“留白”与“意境”本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透过导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式“重读”,其好处已经兼容到了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个性是最后他极为郁闷且一脸无辜地大声追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么?”这分明是对老陶是“逃”还是“留”艰难选取的迎面质疑?观众也在不经意的乱象涌动间再次参与了剧情发展。
两个剧组在一个舞台上划界同台飚戏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按说必须局面失控,事实却是某种“美丽的混乱”。两个剧组的台词竟然能够相互自然的无缝对接,并且神奇的“潜台词”深意补充。例如一段中,护士说:“你还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老陶插:“我怕她在等我。”另一段中,袁老板说:“不要回去,你回去只会干扰他们的生活。”护士插:“我是说云小姐如果真的的来的话,事情可能会更麻烦。”老陶插:“这话怎样说?”护士插:“因为你可能会更难过。”由于两剧在感情母题上的冥冥暗合,电影的“缺席的在场”与戏剧的“现场感”、“间离性”不露痕迹的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影片尾声,江滨柳与云之凡最后见面了,其实两人早年阔别后很快就一向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了,最近的时候可能只隔一条街道,却咫尺天涯,重逢无门,真真造物弄人!红颜云鬓换化作白发苍苍,当初的青春梦想被生活消解成了无言的唏嘘!偌大的上海二人能够相遇,小小的台北难倒了他们!亦或他们就应感谢命运,他们把对方最好的时光定格在了各自的记忆里,并在生命的尽头做出一个了断……。“这些年来,你有没有想过我?”尘封已久的往事被慢慢打开,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被深深触痛。人啊,最在乎的竟是被人在乎!
漫漫人生,上下求索,感情啊,到底是出喜剧还是悲剧?从戏剧中看人生,那是苍凉;把人生当作戏剧,那是荒.唐。到底还是戏剧归戏剧,人生归人生。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却恍惚于二者间,走到底都不会明白自我所坚持的是对?是错?然而,最初却决绝得容不得自我回头张望……
读暗恋桃花源心得2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悲剧;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达到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通过对比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么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爱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曾经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通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爱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可是它们分别表现了“爱情”,简单地通过对比竟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爱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爱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读暗恋桃花源心得3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看完《暗恋桃花源》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这八个字。它是一个精彩且经典的剧本,也是对于社会人生常态的展现。忽悲忽喜,忽古忽今,看似混乱无序,却又恰到好处。
《暗恋桃花源》曾被认为是“开掘的社会潜意识”,它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 ,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相。“暗恋”与“桃花源”剧组的相遇,是有序与无序的结合,本来好好地排着戏,结果半路杀出个其他剧组,进度被打乱,可是最后两个剧组还是排完了戏;是悲与喜的结合,“暗恋”主打“悲情牌”,而“桃花源”却是喜剧,两组同时排戏,结果笑料百出。这种“戏中戏”的演出效果,把一些看似对立的元素结合起来,不仅让观众捧腹大笑,更让观众意犹未尽,感慨良多。
《暗恋桃花源》一开始讲的是江滨柳与云之凡在外滩公园上互诉情思。随着情节的深入,你可能很快就会进入到那情景中,可能你也会想到:“哦,原来江滨柳与云之凡就是《暗恋桃花源》的主角,他俩是一对恋人。这故事应该是围绕着这两人展开吧。”正当你感觉自己已经进入情绪时,忽然响起第三个声音,“不是这种感觉。我记得当时呀,不是这个样子”,“暗恋”剧组的导演开始登场。这时候,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刚才的主角也是在演戏啊,那到底《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此刻,你应该会对《暗恋桃花源》充满好奇心。这便是我当初观看它的直观感受。“戏中戏”的一个好处也在此吧,它能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正当观众以为已经入戏的时候,结果“柳暗花明又一村”,让观众对于它下步的走向充满了兴趣。到了表演的中间部分,你会感觉到这种“戏中戏”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且能给你带来更多的不同的感受。观众看到了“暗恋”剧组陷入了排练瓶颈,看到了“桃花源”剧组好笑的背景布置,看到了满大街找刘子骥的女子,看到了两个剧组排练冲突,双方互掐......这时候,你可能会发觉自己看到的不是一出戏,而是三出戏。“暗恋”剧组的表演是一出戏,“桃花源”的剧组是一出戏,“暗恋”与“桃花源”的碰撞也是一出戏。各种复杂的情感也混合到了这三出戏中,悲伤、好笑、愤怒、生气、无奈......看到中间的表演时,我开始感觉自己看到也不仅仅是一出话剧,一部电影,这感觉更像是在体验着人生。都说人生复杂多变,人生就是由那些复杂的感情组成的,今天你的生活或许像“桃花源”般美好,可到了明天,你的生活又变得像“暗恋”般苦无结果。“戏中戏”是《暗恋桃花源》中十分巧妙的编排,它把所要表达的元素放于各种矛盾冲突中,使得情节的表达更加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不同情境的情感。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戏中戏”的表达效果,使得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也使观众慢慢地感受到剧中的氛围,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有所思考,有所感触。
在看《暗恋桃花源》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位一个劲儿寻找刘子骥的女子。一开始,我会觉得这应该是编剧增加剧本趣味性的一个铺垫吧,却完全没有将它与陶渊明笔下的刘子骥联系起来。后来,看了电影版本,我感觉这个寻找刘子骥的女子表现的是如此的愤怒而无奈。这时候,我便不禁会觉得一开始的判断是有问题的。如果这是一个与整个情节布局不相关的处理,为什么在这个女子的身上,你会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情绪起伏呢?网上对于这一处理有这样的解释,“刘子骥”来自于陶渊明的那句“刘子骥,南阳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一语道破,盘结的片段倏尔连结成完整的诗篇,《暗恋》或是《桃花源》,看似随意的毫无关联的搞笑组合,却扯出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都是在迷茫,都是在摸索,都是在追寻着自己心中的伊甸园。不,不仅是他们,是所有人,所有徘徊于世间觅求着幸福又无奈于现实残酷的人们。无论是话剧版本还是电影版本,都是以那位寻找刘子骥的女子作为结尾。这时候,我便渐渐地感受到了编剧赖声川的用意了。在“暗恋”中,江滨柳直至病重也还登报寻找云之凡,用尽生命去思念,虽然最终找到了,却也还是曲终人散,苦无结果;而在“桃花源”中,春花与袁老板虽有过短暂的温存,最终也还是吵吵闹闹,老陶顺利找到桃花源,却再也回不去了。或许,那女子的出现便是在暗示着这些结局,“欣然规往,未果”。 爱情因战火而分隔,热情因时间而淡漠,安逸因执念而归为奔波......导演在最后或许也是在用“刘子骥”启示我们,人可以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然而我们并不需要为了得不到结果而抱怨失落。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经典名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种境界似乎与《暗恋桃花源》中所表达的如出一辙。“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现实与矛盾在生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江滨柳、老陶用尽生命去思念,他们太固执于心中的幻想,遗失了身边的幸福;春花、袁老板达到了目的,却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暗恋桃花源》有着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然而对于我来说,接受努力后带来的失败以及珍惜身边的幸福,这便是最值得学习的东西。
读暗恋桃花源心得4
赖声川的《暗恋》我是11年前看的,《恋爱的犀牛》是4年前看的,但在看这两部剧之前,我已经看过很多两位导演其他的戏,也见过到孟京辉本人,所以对两位导演的风格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预判。我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是带有两位导演鲜明特色的戏,并打上深深时代和地域烙印,忠实展示他们内心对情感和世界把握的佳作。作为大陆观众,我认为《恋爱的犀牛》的成功价值和审美表达,不仅成就了孟京辉在国内小剧场业内不可撼动的地位,而且开启了国内小剧场发展的一个时代。仅这一点来看,《恋爱的犀牛》的意义远高于《暗恋》。
那孟京辉究竟有啥牛的地方?为什么大家看《恋爱的犀牛》觉得有点不明白呢?
这个必须讲一下文学、戏剧和艺术如何从当代走向现代的。
简单一点,现代艺术跃进后现代艺术的关键一步,就是艺术表达形式从一个完整的故事,走入碎片化、抽象化和无序化。
我们看到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和网络小说,基本全是在现代艺术范围内:完整故事、清晰逻辑。说基本,是因为国内的文学界,其实近20年前,非常孤独和小众地介绍着现代艺术,你可以去看看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写的《薛定谔的猫》(全名不记得了),里面全部是破碎、残缺和抽象的表达,前后没有任何逻辑,毫不相关。我当时读那本杂志的时候,被深深的震撼了。震撼到什么程度呢,我可以根据20年前的回忆,重新写一点那种风格的内容。
“我回到家中,看到楼下有一头大象,正在踩在一个人身上,小心翼翼的往楼上伸着自己的鼻子。我知道他要我,要的是那样的迫切,以至于我的手心全是斑马的纹路,一闪一闪。这时候大象要开始上楼了,可是那么小的门,它怎么进的去呢?正在犹豫的时候,大象站在10楼,冲了进来。而楼下的那个被踩的人,正在下面大喊着我的名字。”
如果你读这段文字充满了鄙夷,那说明你还停留在“原始”的现代艺术的审美者,而一个现代艺术的审美者,这时候你妈要疯了好吗。
在这个抽象和碎片化的描述中,你看到了什么呢?
1. 如果我是gay,我可以认为那个大象是我的基友,鼻子是他的雄性象征,而他踩在的是一个世俗的人头上,而且那个人的渺小证明在我和这个基友之间,世俗早已渺小,只有赤裸裸的情欲表达(要的迫切,手心的斑马纹,冲了进来),而他硬挺挺的从那么小的门冲进来,简直就是要推倒的节奏啊。下面的小人(理性)尽管喊着我的名字,我已经不屌了。(本人直男)
2. 如果我是办公室政治的牺牲者,我可以认为那个大象代表我的大boss,鼻子是可以玩弄人的权杖,整个过程就成了一个控制欲极强的boss一路追到我家,要把我反抗他的最后一点精神全部灭绝,而楼下那个喊我自己名字的,正是我的“初心”。
3. 如果我是一个女性,那个大象就可以变成一个尾随狂,另我充满恐惧的看到大象进入自己最后的私人领域,一切都变得可恶而却又无力改变。
读暗恋桃花源心得5
在某一天我看了林青霞、金世杰版本的《暗恋桃花源》电影,里面除了欣赏俊男美女,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剧情的思考。
《暗恋桃花源》里面是《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没有关系的剧组,由于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的彩排合约,双方争执,谁也不肯让出剧场而扯上了关系。由于快要演出了,演员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彩排。在看的时候,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暗恋》剧组彩排的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爱情故事。
江滨柳与云之凡因为战乱在上海相遇,江滨柳羡慕云之凡过年可以家人团聚,而他想要回到他的家乡——东北,他却回不去。我想到的是当年由于日本局部侵华,侵占了东北三省,也毁了江滨柳的家乡和他的亲人,导致他有家归不得。其后,江滨柳与云之凡也因战乱分离,先后逃到了台湾,可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离自己很近。他们当年去台湾可能是在国民党溃败退回台湾时一起被卷去了台湾。时隔40多年,江滨柳与云之凡才得以相见,此时他们已是物是人非,江滨柳已娶妻多年,而云之凡也已有了外孙女。他们已经没有太大的可能使他们再次相恋结合,他们没有办法抛下对方的伴侣亲人不管不顾的。
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来到医院来见江滨柳,江滨柳此时是快要死的人。云之凡说着“我先生对很好”,却听到江滨柳还在问“这些年你有没有想我”。江滨柳这几十年来一直想着云之凡,不断地写信寄信,寻找他认为的爱情,他的云之凡。也许江滨柳把对云之凡的感情当成自己一直支撑着活下去的支柱,见到了云之凡,江滨柳像是了却了一桩心事,死的也安稳多了。他们的爱情早已是过去时,江滨柳何必拘泥于过去,为何不看看现在,一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是他的太太。
江滨柳是一个固执的人,他似乎一直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从没有替他的太太想过。江滨柳在病房里面时,他多次幻想看到云之凡出现,他们还是当年那个装扮,他还是在给秋千上的她唱着歌。我不知道江太太是如何能忍受一个心里有他人的丈夫,守着江滨柳过了这么多年。江滨柳在没有得到幸福的同时,也伤害了无辜的江太太。
读暗恋桃花源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