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在文中,陶行知以生活经验和科学发明上的案例来证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批驳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1

学生想要获得永久、牢固的知识需要去亲自去尝试。作为老师,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要学生做的事,老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老师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老师要躬亲共守。老师在教授新课时,必须提前备课,提前了解重难点,再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做的试卷老师也要动手去做,不能把希望寄托到课堂的临时发挥或者答案上。老师必须要端正老师自己的行为,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教师自己的模范行为再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持之以恒,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教育累积,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没有行动,只是纸上谈兵,那最好的计划也会变成废物,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在教育中,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自己去躬亲实践,更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行动,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行是知之成,强调的是学习中行动的重要性。是的,只有在行动中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才会真正解决问题的。所以,老师切实行动,提升自己,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在行动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体现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也蕴含着其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要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亲自动手,勤于实践。从亲知中获得知识,才能更长久、牢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反驳阳明先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我,亦赞同先生所言。

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先生所说的“行”;另一种是间接经验,也就是前人所总结好的知识。然而,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也充分说明“行是知之始”。

我是一名农村出来的孩子,在之前,我总是会自卑,觉得自己与他人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差距,他人身上那种自带的优越感让我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一样,需要时时隐藏自己,害怕让别人看到我“土”的一面。渐渐地,我开始感谢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自己。我的爷爷奶奶之前是承包菜地的,所以对于常见的家常菜我很了解他们的样子,生长习性,当一同吃饭时周边的人问:“这是什么菜?”的时候,我可以很自豪地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我读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也见到过外面的生活,一步步缩小着自身与他人间的差距时,这一切似乎有反过来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乡村游,回到村子里看一看古老的建筑,尝一尝农家的饭菜,试一试农村的生活。只有看过,摸过,尝过,才能知道一棵菜如何经历育种、发芽、开花、结果,才知道什么野菜可以作为食物,才知道白菜要在冬天腌成酸菜才能保存整个冬天。我感激生活让我经历过这些,我更感激生活教会我这些。

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说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老师那里传授或者从书本上得到。那么亲知便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亲自得来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次,风霜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头,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烫了手又冰了脸,那么冷与热便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苦与甜便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学生亲自体验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更深刻,记忆时间更长,更牢固。

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是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资料,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拿现在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雪花,你再向他们传递雪花是白的,遇热便融化也无济于事。如果让学生用一些优美的句子来描述、形容雪景更是不可能。如果给学生看一些视频、图片,学生从视觉是看到雪,虽然可以描述雪的外形和样子,但依然说不清雪的温度。只有学生真切地见过雪、体会到雪,脑海中有了雪的形象,亲知产生了,老师再向学生传递关于雪的知识,学生的闻知便轻而易举地产生了。再如化学物理实验,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清晰生动,也不如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去试验一次。都说“嘴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亲自去动手,获得的知识才能永久、牢固地记在脑海中。

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3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夹着湍急的河流,则行动却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富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到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比萨斜塔上将中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在这些科学发明上,我们可以看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识推想出来的知识。

目前,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闻知。从小孩子牙牙学语时,父母“爸爸”“妈妈”“春眠不觉晓”一遍遍教孩子,幼儿虽不明白什么意思,但会模仿父母的口型、发音,孩子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和小伙伴的交往的增多,孩子们获得的“知识”也与日俱增。孩子们会把学校里听到的,学到的表达出来,便“知”了。而学生真正“闻知”获得的时候是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个时候,老师向学生大量的输入系统的知识,学生从声母韵母学到文言文,从乘法口诀学到函数证明,从英语字母学到各种语法,从语数英的学习到理化生、政史地的学习,学生知识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学生获得知识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学生便会从书本上找的自己所需要内容。

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4

1.知识的三种来源: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最为重要。

2.讲诉了弗兰克林从小的经历,中年的成就,归因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和学习。

3.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这里不是很懂是说,在行动的基础上思考吗?)

4.火的启示:行动中思考得出知识,再将知识应用在行动中。

5.学生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否理解为终身学习,不断输出。

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5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

在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 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我更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最基础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我的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真谛。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的本身。

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知行合一》读后感

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5篇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600字6篇范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体会5篇

经典诵读读书心得600字6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800字5篇

《家》读后感读书心得500字五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600字6篇范文

《史记》读后感读书心得500字五篇

行是知之始读书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9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