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丧家狗读书心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丧家狗:我读〈论语〉》阐述了《论语》要拆开来读:纵读之,历览孔子的一生;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通过解读《论语》来帮助那些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们。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丧家狗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丧家狗读书心得1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这是本书触动我的第一句话.这世界熙熙攘攘,我们似乎是乘着文明的翅膀飞翔,但却是迷失在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度怀疑中.现在“阅读经典”的风潮多多少少带着那么一点寻求精神寄托的目的;当然,选择醉生梦死也是一条路,只是那样未免活得太悲哀:一个人,连清醒都做不到,那他还算“活着”吗?

“丧家狗”的称呼似乎引起了不少人的愤怒,但联系作者在本书中的解释就能让人明了.我不想说这称呼是好是坏,毕竟每个人都是自己思维的主宰,我只能说,这,也是作者的一种风格.但不可否认,这本书中确实有不少闪着思维灵光的东西,探讨其中的思维价值比批判其文明性更重要.

再来谈谈我对本书中的孔子的印象.从小学到高中,被动式的教育让我们一看到“孔子”二字,就自然地联想到“圣人”一词,被神化的孔子从来就在高高的云端俯视着所有的读书人,畏惧敬仰似乎就是我对孔子的全部情感了,读后感《《丧家狗:我读论语》读后感》.对于“圣人”的教导也是恭恭敬敬地捧在胸前,但论实践,则是微乎其微:“圣人”与我们之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啊,费得着那么死命地朝“圣人”的方向前进么?再后来似乎有人意识到要将孔子平民化了,因为国家的大部分组成人员就是平民,清高的学术能造就优秀的学者,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能起的作用却令人叹息,而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出将整体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要求推上了前台.在这本书中我觉得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孔子.也许更真实的孔子我们能从很多地方看到,但因为《论语》更令人信服.孔子周游列国想要宣传自己的“仁”,却不断地失望.文中提到“孔子的一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半合作,半不合作.战、走、避、和、降.战是一端,降是一端,中间状态是走、避、和.孔子的态度是游移于走、避、和之间.他和隐逸之民的共同点,是不合作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不同点是他还不死心,一直想用自己的理想打动人主,奔走呼号,其实是欲走不走,欲避不避,欲和不和,走来走去,走投无路,四处碰壁,好像丧家狗.”“孔子,似躲不躲,似逃不逃”,文中呈现出来的便是这样一个想要出仕但终不能如愿的失意人形象.可以说,孔子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而失败也是必然的.“仁”是由乱世所孕,但却无法由乱世所养.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是功名心也好,是固执也好,是“仁者爱人”也好,这一份坚持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缺少的.

作者说:“孔夫子是中国传统的符号,但中国传统并不等于孔夫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一个儒字所能概之,特别是在“五四”之后的视野下.”是的,在“回归经典”的潮流中,不断出现的永远是那几本.虽说“温故知新”很好,但我们是否还应该考虑当下人们阅读的需求?或许,“经典”的范围可以扩大.

“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的依赖性太大,指尖抓住了什么就固执地相信那就是我们的救赎,心甘情愿地把一切都托付.但其实,我们什么也抓不住,紧握拳,我们抓住的只是自己,我们能把握的也只有自己.

丧家狗读书心得2

刚看完李零先生写的《丧家狗》,很有感触!

非常佩服李零先生的文字功底和史学知识,那么多诘屈聱牙的字词,那么多艰涩生僻的句子,那么多古时的礼乐制度、、、噫吁唏,感叹于中华文明的弘大精深!钦羡于前辈的博闻强识!惭愧于自己的浅薄无知!有关《论语》,其实一直断断续续地读了好多回,每每似懂非懂,所获甚少!后来看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于丹老师的解释也很精辟,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还是不胜了了。这次认认真真的把《论语》和《丧家狗》对照着看了一遍,虽不敢说茅塞顿开,但确实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与小人的比照,是《论语》最常见的句式,“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等等、、、类似的句式很多、很多,其中有一句“言必信,行必果”,过去我一直以为这应该是对君子的要求,但《论语》中的原句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竟是小人之举,那君子应该怎么办呢?李零先生引了《孟子》中的一句话“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君子应该懂得变通,“贞而不谅”!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孔老先生也说“五仁者,恭、宽、信、敏、惠”,”民无信不立“,现在教育孩子,首当其冲的就是诚信立身,矛盾吗?非也!《论语》中的“谅”,按李零先生的解释是“拘泥小信,死守诺言”,君子应该“见义”,“勇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在信前!

“知,愚”?

子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李零先生解释这是一种韬晦之计,我觉得这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聪明难,糊涂更难”!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我个人认为无道之邦,才需要我们的“知”,才需要我们来匡扶正义,如果每个人都明哲保身,谁才是真正清醒的人呢?李零先生说“民意是政治,不是真理。”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知”还是“愚”?这是个问题,人生如能真糊涂,幸?还是不幸呢?做一个好好先生又如何呢?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孝,敬”?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反省,我们常说“养育之恩”,当初父母对我们的“养”和“育”,呕心沥血!我们的孝道呢?给点钱,买点东西,是孝还是敬呢?只“孝”不“敬”,与招呼路边乞丐“嗟,来食”有何区别呢?面对父母,我们可曾付出了我们的心血?!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李零先生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唯恐父母生病”。为什么呢?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人生一世,生老病死,谁都难逃这个轮回,父母的现在,就是你我明天的影子,对父母而言,陪他们坐坐,听他们叨叨,也许是他们最大的满足!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为了明天没有愧疚,常回家看看!

丧家狗读书心得3

昨天把李零先生的《丧家狗 我读〈论语〉》读完了。李零先生对论语的解读非常细致、到位。关于论语的书籍除此我只读过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而李零先生的解读引用史料更多、解释更细致、观点更能使人信服、语言更现代、更多地联系到社会现实。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这句在读杨先生的书时,我是存疑的。杨先生翻译为“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我当时的疑点有二:一是怎么不会埋没?!二是孔子讲话何时变得如此啰嗦。孔子的话一直非常简练,如之前之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如果孔子当时真是按旧说像杨先生翻译的那样想的,他就该说“举尔所知”而不该有后面的话。直到读到了李零先生这本书,我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上博楚简,当为“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之者”。

但我有几处理解与李零先生不尽相同的地方。

一是乡党篇第六,“不时不食”这句,李先生有这样一句“有人把‘不时’解释为不吃当令的粮食、蔬菜和酒肉,不对。那样的话,孔子的嘴也太刁了。”按老理说,有的人是“不吃不当令”的东西的,而不是“不吃当令”的东西。比如,有人冬天不吃西瓜,理由是老天让你夏天吃西瓜,你非冬天吃,岂不是找病?!而“不时不食”这样解释确实说得过去。有人说,古代又没有蔬菜大棚,冬天能有西瓜吗?有!不信的先生请看红楼梦。这一句李零先生偏向“按时吃饭”的说法。而我觉得“按时吃饭”和“不吃不当令的东西”都解释得过去,还是存疑为好。而书上的原话“解释为不吃当令的”这句,我觉得是李先生误解了“不吃不当令”这个说法。即使不是误解、确实有这种说法,也应该把“不吃不当令”这种说法列出来,因为这样是解释得通的。

第二处我认为不妥的地方在宪问篇第一,“邦无道,谷,耻也”李先生书中不止一处说过“邦无道,出来做官,是可耻的”。比如总结二的干禄一段,把“谷”翻译成“做官、干禄”。我觉得稍有不妥,孔子当时正是邦无道的时期,他到处求官,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会说这样是可耻的吗?我觉得“谷”应该翻译成“做官且富贵”,泰伯篇的“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应该能证明我的这个观点。且卫灵公篇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可卷而怀之”没说“邦无道必卷而怀之”。我的观点是:邦无道,做官不是可耻的,做官发财了,才是可耻的,像现在的贪官一样。

第三处我认为不妥之处,在季氏篇第二,“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李先生说后半句和现代民主制正好相反,不对。原句的“天下有道”是原因,“政不在大夫”是结果和表现;“庶人不议”同样,也是结果和表现。而现代民主制,“庶人议”是原因,“天下有道”才是结果和表现,这样比较逻辑上说不过去。我觉得在民主国家,“天下是否有道”造成的(重点在造成的)议论,也不会比专制国家的多。

李先生最喜欢这两句话“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我喜欢后边这句,现在中国,道德不好的人比道德好的人赚钱容易,诚信严重缺失;但有些有灵性的人,还是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不想富,也不是不能富,是要留下自己的风骨。前边的那句,我的理解不深,可能我本身没有太坚定的“志”。没想过要当什么官,也没想过要赚多少钱,更没想成多大的名,只是走好自己的路罢了。论语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宰予,直得可爱,还有些痞气。当读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时,我哈哈大笑。可能是我比较喜欢自由、喜欢稍有些痞气、玩世不恭的态度。我看《怪物史莱克》,最喜欢里面的侠猫。

丧家狗读书心得4

浅读过两遍《丧家狗》,对论语更是不得其门而入,远未升堂,更别提入室,以下只是个人愚见,仅博君一笑。

我们往往习惯对人和事定性,去贴上潜意识里的标签。提及孔子我们往往加诸圣人,弟子三千,仁义或者更深入一层知其不可而为之。李零在丧家狗中想告诉我们的是孔子不仅仅是这些,更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论语里会哭会笑,会嗔怒会贫嘴会骂人,会因为别人批评黯然,会因为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众人"。

李零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正是这样,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所欠缺的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读论语。当论语编撰的时候,那不是什么四书,不是什么圣人经典,只是个记录当初那群人的小册子,述说着些或琐屑或崇高的小故事。儒学也并非宗教,去伪存真之后,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的论语,那些能够理解能够共鸣也许就是故事本身想传承的力量,那些觉得不可思议,不能苟同的也实属正常。姑且不说隔着两千多年岁月长河,物逝人非,就算今日微博热点,知乎题目尚能众说纷纭,甜咸亦能各执一词,何不在求同存异的时候,去看看热门评论,有时候就会发现有个叫何晏的大牛评的拍板叫好,有个叫朱熹的网友评的哪里哪里不对。

李零的这本书就是告诉了我们他所理解的论语,"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当然,他的批注有时候也只是个参考,仅是一个启和发的过程。正如他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想法,目前的我是接受不了。"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17.4)。孟子也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这话很难听,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世界是公认的常识。大家读法家的书,也能读到类似的话。如《商君书?更法》的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就是体现这类看法;《孙子·九地》有‘愚兵投险’之术,把带领士兵到敌国作战比作赶羊,‘如登高而去梯,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也是出于同样的看法。讲愚民的政策,何止秦始皇,还包括很多我们称为知识分子的聪明人。"

而当初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因为出于对一个老人的同情,不要想他是谁,他只是一个绝望于自己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一个晚年年年伤心,只能在韦编三绝的同时面对着如斯逝者带给他哀痛: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一个哭干眼泪的男人。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这并不是颓然,并不是悲观,相反只有明白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明晓是有多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和他们前行。二三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孔子欣然笑曰:"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丧家狗读书心得5

《论语》,一部让人感觉索然无味的书,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一本圣人的说教书,然而李零先生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诚如李零先生所言:“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读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一味的吹嘘孔子的道德思想高尚,也没有像一些极端的知识分子一样贬低孔子的理论。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作者永远是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的,不掺杂社会的看法。先来说说书名,作者为什么命名这本书为《丧家狗》呢?在我们的观点里,形容一个人像狗是对他人的侮辱,为什么要把孔子形容为狗呢,而且还是一只丧家狗。先来谈谈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从小我们就知道孔子是个伟大的人,是个圣人,然而读罢《丧家狗》我才知道圣人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历代中国人给孔子搭建的神坛。“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这是这本书中,作者形容孔子这个人的一段原话,它表达出了孔子的出身、志向、品格和学问,它体现粗孔子在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屡屡受挫,他的彷徨和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说孔子是丧家狗并不是贬低孔子,而且孔子也认同这一说法”,虽然有人表示“然哉然哉”,也只能算是孔子在失望的心情下的自嘲,不能当作孔子的自我评价,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孔子的无奈赞同,其实他心里也是觉得相似的吧。作者还讲到孔子更像是一个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的游侠骑士生涯,和孔子周游列国很相似。他们都有一个理想,都希望能有好运,而结果却是到处碰壁,虽然受了几次高规格的接待,但都没有谁把他们真正地当一回事,而且还有几次险于丧命,最后都失望而归。作者李零先生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由此,我更不觉得孔子是一个圣人,他就像是活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求而不得的失意人。当然,我认为这与他是个伟人并不冲突。

为什么前面我说《论语》实在难以让人细读下去,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面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本书将原本杂乱无章的《论语》一书归类化、分类化,让读者能把握要领。与传统的同类书籍不同,作者并非一味的输出孔子所传播的道义,而是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当然,他的这些观点也是就事论事,想孔子所可能想。作者语言不乏一些幽默更是让书有些看头。网传李零的《丧家狗》是愤青的思想结晶,只是一味的训诂,贬低了孔子,拉低了《论语》的思想内涵,而我却认为这正是《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非同寻常的可贵。想想看,我们已经多久按一种方法、从一个角度来想《论语》、讲孔子。我非常认同作者的一句话“读论语,要心平气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目的无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特别是在这个礼乐崩坏的世界”,我们一味的去捧高孔子以及其学术理论,到现在社会好像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否则我们也不会如此呼唤道德,正所谓缺少什么就呼吁什么,无论是孔子还是《论语》都好像只是一个刻板印象,我们更需要的是近距离的孔子,哪怕作者有时候的想法有些偏颇但是他带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一些“传教士”所不能带给我们的想法。下面,我想就读罢《丧家狗——我读<论语>》谈一谈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内容。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一个疑惑,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很深刻的苦恼:好人很少。做好事不难,难得的是能够一直做好事,所以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人有欲望有虚荣心是正常的事,作者的解决办法有两种:要么让他有个够,要么别让他瞧见,这就不会有种欲望的萌芽,唯有这样才不会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做有失偏颇的事情。其实我觉得这两种方法都不太现实,既然自己说了是欲望了,怎么样的“多”才能叫做“够”,人的欲望无穷尽也。人活在这世上又怎么能不听不看不想,看了听了想了就必定会有自己的欲望,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生命体。其实我认为孔子并不是在苦恼好人太少,而是能够一直行好事、做好人的人太少。

这也让我有疑惑,难道有欲望有虚荣心的人就不能被称作好人了吗?“好”的反义词是“坏”,做了伤人之事才能叫坏,有欲望有虚荣心和成为一个好人并不冲突。孔子的理解是要一直行好事,哪怕做了任何坏事我们都不能称作好人,我想应该衡量一下所谓的“坏事”是否真的严重到衡量一个人一生的品行才能下此结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使尽全力挤破头的生存,有欲望只是人的本能,或许孔老先生大可不必困惑。

《论语》中子夏有一句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而不周矣”。这句话我只听说过一句那便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作者在解释这则语录时着重讲了前面四个字,即“贤贤易色”。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好德如好色”,这完全打破了我对孔子的看法,在我的既定思维里孔子应当是提倡“八戒”的人,这更加让我赞成作者的看法:孔子不是圣人。我说这个话全无半点讥讽孔子之意,相反的,我认为他的观点比“存天理,灭人欲”诸如此类的可怕说教实在的多。所谓“食色者,性也”,吃饭和性都是人本能的需要。好色没有什么不对,正如作者所言“心里好之,嘴上又贱之”“女人又不是什么坏东西,非戒不可”。女子爱看帅哥,男子喜欢美女这没有什么好鄙夷的,每个人都喜欢赏心悦目的事物,如若我们都能做到“好德如好色”我想很多道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吧。

作者说《论语》中最难学的两句话叫做“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两句话无疑是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值得倡导,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但是当它们的得来“不义”时,我们就要学会向孔子那样做到“于我如浮云”。再来说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常说“潜力股”这个词,什么是潜力股?是在一个人还没有发迹的时候不自我贬低,仍然怀有志气、志向。一个潜力股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我觉得是能力和志向,而要问二者哪个更重要我觉得还是“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像只能做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很难不为一次次的打击所“夺志”,我想这也是坐着认为这句话最难学的原因吧。

其实罢此书我觉得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我还是有一些疑问的。比如作者说“孔子总是将贤与贫捆绑在一起”他所举的例子是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没错,颜回的确是清苦,但是孔子称之曰“贤”仅仅是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吗?很明显孔子之所以夸赞颜回是因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又怎么能说明孔子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生活拮据就认为其贤呢?孔子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颜回的淡泊名利的品德才是受孔子夸赞的真正原因,而作者运用“捆绑”一词我觉得过于刺耳,言外之意好像“贫”与“贤”是分不开的。

我深刻记得作者李零先生在书的总结里提到了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作者说“半部治天下?谁也不知道,原书也没法按用途一分两半”这当然是戏言,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我们心知肚明,无非是在强调《论语》中所强调的一些思想对于中国意识形态的重大作用。然而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以为是有失偏颇的,尚且不论这“天下”究竟指的什么,我只说光靠《论语》里的道德约束如何来治理天下,正如作者所说“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要靠神仙。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当然,也不是说《论语》就无半点用处,我们不妨将它当做一本参考书,查漏补缺,大有裨益。

关于丧家狗读书心得

《丧家狗:我读〈论语〉》阐述了《论语》要拆开来读:纵读之,历览孔子的一生;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通过解读《论语》来帮助那些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们。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丧家狗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9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