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常用知识点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常用知识点整理
《静夜思》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一年级语文静夜思知识点,欢迎阅读!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知识点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本课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课前准备
1.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设计意图:猜谜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上课伊始的猜谜导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为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图画浓郁的意境引入对诗人的介绍,并用学生自组的三个词串联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易于接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2.播放古诗朗诵,请学生认真听记古诗内容。
3.学生先自读诗句,边读边在诗中圈出生字条里的生字,圈好生字后多读几遍,再与小伙伴合作识记不认识的字。
4.教师指名读古诗,评议是否读准字音。
5.检查学生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①开火车试读,要求读准。
静夜思念床前月光疑问举头远望低头故乡
②请小老师领读。
(2)组织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①找出在题目中刚认识的两个字“静、夜”,请小老师领读。
②自读“床、光、望、乡”,说发现。(它们都是后鼻音的字,而且韵母都是ɑnɡ。)
③相机理解“举”: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
④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
⑤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⑥用加一加识字法学习“故”。介绍偏旁“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故乡”,知道学生们的故乡在哪儿。
6.做“摘星星”的。
(1)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小朋友,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不过,星星妹妹说:“我们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只要把你认识的字读对读准,那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学生积极参与,正确认读生字。
7.做“把字送回家”的。
教师用出示诗句,刚识记过的字用红颜色表示,学生齐读诗句。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识字的方法与途径,通过“摘星星”“把字送回家”的反复出现生字,让学生在识记生字中获得快乐、积极的体验。
三、朗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读古诗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停顿)
2.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诗句,让学生在书上标一标。
3.师范读,学生练读。
4.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5.指名说说。
6.提出不懂的地方。
7.相机理解“霜”:你在哪儿见过霜?(天冷的时候,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8.再次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练习说话,诗意。
设计意图:对古诗停顿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对古诗韵律节奏的感受。通过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大致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
一、细读古诗,感受诗意
1.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2.学习第一句古诗。
(1)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2)相机指导:“明月光”是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3)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学习第二句古诗。
(1)指名读整句诗。
(2)组织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出示图片,直观认识“霜”,并与月光下的景象对比。
(3)鼓励学生尝试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上“________好像是________”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霜。)
4.学习第三句古诗。
(1)看多媒体理解“举头”的意思。请举头(做动作),“举头”还可以说成什么?
(2)说说诗人在干什么。
(3)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诗人抬头望着天上明亮的月亮。)
5.学习第四句古诗。
(1)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的意思。
(3)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诗意进行理解,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
二、再读古诗,深化情感
1.出示图片,在柔和的古筝声中教师导学: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难过、伤心)
2.教师范读,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感悟诗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此时你们看到月亮会想到什么?(播放乐曲)
4.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
5.教师引读: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吧!
6.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7.播放音乐,创设情境表演: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李白。你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放在背后合拢,深情吟诵。)
8.推荐最佳表演者上台配乐表演。
9.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背诵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渲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诵。让学生到李白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古诗赏析,了解诗人
1.出示《古朗月行》《月下独酌》这两首诗。教师导学:一轮明月,一段思乡情,一首《静夜思》。李白还有很多诗作都写到了月亮,我们来欣赏两首。
2.播放配乐朗诵《古朗月行》《月下独酌》。
3.再次介绍李白。
4.引导学生到《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中去找一找、背一背李白的其他诗歌。
设计意图:介绍李白另外两首古诗作品,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并激起学生对古诗、诗人的兴趣。
四、指导书写,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
2.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思、前、故”的写法。
3.学生独立写。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4.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练习写字,所以写字练习时一定要注重指导的细腻、书写的规范,学生书写情况要及时反馈,教师应矫正不良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悟教学。通过出示《静夜思》背景插图,优美的配乐,李白的图像,以及理解“霜”这个词的图片等,能够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走进诗人思乡的情怀中。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挂图以及诗歌进行大胆想象,自己进行换位想象,忆起家乡的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通过情感的融入,让学生读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通过情感的融入,学生也许不能说出一些字义,但能理解诗意。对于培智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很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抓住重点的诗句理解诗的意思,并通过课件,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讲解从读中感知诗意。
二、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培智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三、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问题,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沉稳,教学速度有点快,个别化教育不够深刻,这几个方面还需继续培养,也是我今后教学特别注意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