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知识点

若水0 分享 时间: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部编版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欢迎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古诗词三首》原文

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注释

_________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_________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_________

[长相思]词牌名。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部编版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知识点

生字组词:

孙:子孙 外孙 侄孙 孙女 王孙贵族

泊:停泊 漂泊 泊车 淡泊名利

愁:忧愁 愁闷 发愁 愁绪 愁眉苦脸

寺:寺庙 寺院 佛寺 山寺 寺观

榆:榆关 榆树 榆钱 榆荚 榆叶 榆木

畔:河畔 田畔 江畔 湖畔 篱畔 池畔

多音字:

泊:bó漂泊 pō湖泊

更:gēng三更 gèng更加

形近字:

孙(子孙) 孔(孔雀)

泊(停泊) 伯(伯父)

愁(忧愁) 怒(发怒)

寺(寺庙) 侍(侍奉)

榆(榆树) 愉(愉快)

畔(湖畔) 伴(伙伴)

课后习题答案:

1、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2、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思想感情:醒着离家千里之外,想梦中与家人团聚又被风雪之声吵醒。这样的情景之下,作者就更加思乡了。

部编版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四)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

1.品味鉴赏, 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清泉 竹林 莲 石

浣女 渔舟

(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具体分析, 领悟诗歌主旨。

(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明确:因为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在王维诗中“空”字出现频率之高,如: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哭孟浩然》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酬张少府》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桃源行》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因为一来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来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3)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明确:和谐。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4)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王孙自可留”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五、作业布置

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附:板书设计:

《 山 居 秋 暝 》

王 维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自然美

清泉 竹林 莲 石 诗中画

浣女 渔舟 —— 生活美


部编版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知识点相关文章: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汇总

人教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九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关于《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例

部编版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知识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9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