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原文及翻译
古文《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文《劝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注释:
一、字音
木直中(zh&ogra一ve;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ugra一ve;)
就砺(l&igra一ve;)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igra一ve;)
楫(jí)
生(x&igra一ve;ng)非异
跬(kuǐ )步
骐骥(qí j&igra一ve;)
驽(nú)马十驾
锲(qi&egra一ve;)而舍之
金石可镂(l&ogra一ve;u)
螯(áo )
蛇鳝(sh&agra一ve;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4、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5、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 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6、挺:直。
7、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8、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9、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0、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11、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2、须臾:片刻,一会儿。
13、跂:提起脚后跟。
14、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5、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6、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17、假:借助,利用。
18、舆:车。
19、利足:脚步快。
20、致:达到。
21、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2、绝:横渡。
23、生非异:本性__(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__”天赋,资质。
24、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5、兴:起。
26、渊:深水。
27、蛟:一种龙。
2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
29、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0、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1、骐骥:骏马。
32、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3、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4、锲:用刀雕刻。
35、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6、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37、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
38、螯:蟹钳。
39、躁:浮躁,不专心。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属山东)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有《荀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