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脑力提升 > 思维能力 > 创新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培养

创新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培养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创新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所独有的禀赋,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那创新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如何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创新思维的涵义

  对于创新思维这个词的含义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述。对其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方式。狭义的创新思维指形成新的理论和新发明或发现及塑造出新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所强调的是思维的成果独创性、前所未有性,而且是得到社会承认的以及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广义的创新思维是贯穿在人们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所有能对创新成果发生作用的思维活动。内容涵盖在发明创造创新活动中直接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和间接介入创新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方式包括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一般认为,国内外目前对创新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

  二、创新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创造力的起源,其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上可以认为开始于到一个多世纪前,但把创新即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之核心,对其开展完整与科学的研究就要晚很多。[2]

  国内关于创新思维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伴随改革开放,创新思维的探讨和研究再次兴起。80年代初期我国的钱学森院士发表了《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大力倡导建立思维科学,也是得益此,之后成立了“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次年他又主持召开全国第一次“思维科学研讨会”,这次会议被看作思维科学研究进程中的里程碑。随后的1983年第一次创造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创新思维作成了各个领域的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关创新思维的研究从这期间开始也逐渐获得大量积极的研究成果。据国內对创新思维成果的不完全统计,创新思维领域的研究在1984年之前,鲜有论及创新思维的论文,1984年后,具有较高水平的相关论文就大量开始涌现,论文水平也持续提高。80年代的学术专著重点是探讨思维发现的模式,也有一些思维科学方法论著不同程度的探讨创新思维。探讨思维模式的论著比如周义澄1985出版的《科学创造与直觉》,章士嵘1986年出版的的《科学发现的逻辑》,邱仁宗1987年出版的《成功之路科学发现的模式》等。[3]另外,1986年章士嵘在《科学发现的逻辑》研究分析了创新思维实质及发生机理问题。陶伯华与朱亚燕1987年出版的《灵感学引论》以及岳海等编写1989年出版的《灵感奥秘试探》对直觉灵感及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研究。王极盛在1986年出版的《科学创造心理学》学术价值很高,书中对科技创造中的智商与非智商元素和社会心理元素进行了深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心理学科涉猎的领域如周昌忠1983年版的《创造心理学》,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知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1986年出版的《思维发展心理学》,[4]虽然不是针对于探究创新思维,但其研究观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但国内创新的探讨在这10余年里有一定不平衡发展的情况。形象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研究的相对落后的情况还没有实现实质角度的改变。 [5]钱学森院士在1995年的一封信中曾提到国内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尚未起步,这一忧虑也引起了国家上层的重视,并因此通过大量的政策保证创新思维的研究,对其的研究因此焕发新的生机。在这以后,对创新之探讨遂成为国内学者研讨的核心,他们对创新性思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深入探讨并使得创新思维的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力。

  90年代后,各领域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发表的著作明显增多,比如张丽华、白学军2006年发表了《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书中认为创新思维产生和发生受遗传因素和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个人品格的多个元素综合的影响。[6]何克抗在2009年出版的《创造性思维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一书中指出创新思维由六个重要因素即发散、形象、直觉、时间、辩证、横纵思维组成,且这些要素分工配合,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7]同时他还提出了内外双循环模型。2001年刘仲林编著出版《中国创造学概论》,书中提出并“阳刚”、“阴柔”两种思维,并对其进行了详尽的阐释。[3]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由于创造学在国内发展的势头,创新思维也开始出各个领域的大量成果涌现。学者们从多个角度比如脑科学、心理学、生理学、科技方法论等方面研究和探讨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由于学者们思索探究的角度不同,故提出了大量角度新奇不可通约的观点,引发了对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实现基础、创新方法等核心焦点问题的争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范式逐步形成。近年来创新思维的研究热度也不断攀升相继问世的一些论著都对创新思维的研究提出了具有新颖性的见解。

  1.创新思维与高校教育

  知识技术的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是创新教育承担的伟大使命。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校园环境育人等方面,涉及到了创思的意识与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技能与情感,以及创新的人格培养,以及创新相关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等相关方面,涵盖了社会、家庭与学校等环境的创新教育[9]。

  高等教育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学术论文涌现,比如王耀农的《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指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太过于强调了课堂知识的灌入,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身的培养而过多的重视学习成绩。他提到,高校教育中的教师课程往往成了学生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导致这种高校的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廖志豪在《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创新教育只停留于宣传创新,创新教育仍然没有在高校有实质的落实。[8]高校的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设置往往过于重视对课堂内容教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素质培养;教学方式也局限于老师主动灌输知识,学生从课堂被动吸收的状况。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们的学术综合素质的良好和均衡的发展,从长远的意义上也必然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锻炼。王扬、孙振佳、郝春景的《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平台的研宄》也指出,高等学校通过建立学生科教与创新平台,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素质,同时营造更加良好的校园氛围的目的,更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们自主参与科研等创新活动的兴趣。

  另外,有关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李才俊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一书中提到了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并对环境进行了描述。王长喜在文章《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因素研究》中指出外因比如社会、教师素养、教学方式、校园文化、学生个体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创思思维的发生和发展。王桂龙在《环境育人的教育心理学解读》一文中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对环境育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环境育人的教学心理效应、心理活动模式及心理活动过程这三个方面。田友谊在其博士论文《创造教育环境研究》中探讨了创造教育与文化、物质、制度、心理、媒介、环境有关联。吴文澎在其硕士论文《高校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主要讨论了什么是高校校园环境,如何分类,校园环境的作用。这些文章主要提及到教学环境以及校园环境的功能,对研究校园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这三大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影响有所启发。

  2.创新思维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技术创新指的是对某种产品提出或对某种生产工艺的创新或者改革。广义的概念除了包括这一内容,还含括管理理念的突破、相关制度的变革等等,技术创新也是经济与技术的一种结合,指的是利用技术作为手段,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创新技术的提出始于上世纪中期,同时随着时代进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改进在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也更加醒目,其理论的发展也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80年代开始,国内很多学者纷纷研究创新与技术,这一阶段国家也极其重视 [11]。90年代初,国家拟定并出台了技术创新工程相应的方案,技术创新试点工作随之开展,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迅速铺开,逐步推进了在全国开展技术创新。90年代末,国家技术创新大会召开,制定并出台了推进技术创新,加强高新技术相关产业发展的决定,这一决定的作出也掀起了全国各地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的划分基本上分为三个方向:经济学、管理学和技术哲学方向。其中主要研究内容为技术创新的管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

  国内技术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国外比较仍然需要弥补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不够广泛,理论研究水平不甚完善,技术创新理论还处于一种边缘理论的研究地位。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理论研究较为传统化,缺乏创新性,大部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停留在评价和阐述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理论概念的这一阶段,对于方法创新等一些理论问题并没有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二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为单一,各种理论支持不太完善,缺乏系统性,特别是关于管理学和经济学这方面的研究内容相当少。另外,国内理论研究部学术规范性不够,需要加强,避免明显的局限性。三是的理论往往停留在研究探讨的阶段,并没有付诸市场实施,故实用意义欠缺。

  3.创新思维与建筑设计

  国内在建筑设计领域对创新思维和建筑设计开展了交叉研究,出现了不少的学术成果,涉及的研究有以下的一些主要观点如:建筑创作需要引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方法在建筑设计当中具有理论研究意义与现实意义;比起其他领域,在创新成果方面,建筑师的成果形成的高峰期相对慢一些,建筑师需要积累大量丰富的素材,同时对相关领域具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后,才有可能设计出有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作品;建筑设计过程中任何一个阶段的进展都需要设计者具有相应的人格素养创新结果才能因此获得,创新思维的养成也不能忽略了创造个性的塑造;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并不断总结积累,将有利于培养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能力。

  对建筑设计创新思维领域的创新研究,国内目前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总结如下:一是过多重视了客体层面上的研究,而忽略了对主观层面的研究;二是现有研究更加侧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原理、表达、影响因素等方面,而在深层次的理论方面还比较薄弱。三是理论与案例的实际结合较为缺少,只有理论得到案例的验证,并结合了典型案例和相应的背景,这样的研究才更具有实践性。故需要该领域的学者更加立足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加强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研究。

  另外,国内有关建筑设计创新研究的一些专著,主要集中在创新实践方面的,对于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分散在这些专著当中,有待对建筑创新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相关书籍主要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何玉如的《传统与创新--何玉如作品选》、2002年版的崔悦君的《创新建筑——崔悦君和他的进化式建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的切沃的《创新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二十年求索創新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实践案例集》]此外,与建筑设计创新研究有关的学位论文逐步从创新手法与创新实践的研究方向往系统化的创新理论研究方向取向,因此产生了一大批有意义的学位论文。如同济大学硕士梅轶超的《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创新手法研究》(2000年),东南大学博士高裕江的《形态·创新——现代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2001年),天津大学硕士刁建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之关联》(200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程文的《城市规划创新研究》(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邢凯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2009年)等。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因此,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是关键。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实现知识转移的过程,即从教师身上、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转移到学生头脑中,这个过程充满着记忆、理解、想象、创新,这些都与人们的思维活动紧密关联。教育得法,思维的潜力就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反之会使思维迟钝。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懂得教育与思维发展的辩证关系,采取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1.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创新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只不过以前人们从未发现罢了[2]。有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说:所谓发明创造就是,观察到的事物与别人相同,构想出的事物与别人不同。例如,毕加索有一辆放在墙角很长时间的破旧的自行车。有一天,他对着这辆旧自行车凝视片刻,头脑里便浮现出一幅构思巧妙的艺术画面。他立即动手,把自行车的坐垫和把手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牛头:坐垫的前部是牛嘴巴,后部是牛额头,车把手则是两只牛角。这两个原先破旧的自行车部件,换了个角度重新观察,便产生了新的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又如:有个男孩在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的墙上画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孩子爸发现后,抡起巴掌就打了男孩,事后问男孩为什么这么做?他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从孩子的角度来衡量,他这样做非但不应挨打,还应受到表扬。这一点上,大人们应换位思考,孩子表面看似调皮捣蛋,令人头疼,实质却代写论文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人一旦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现象,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符合的才是“对的”,“好的”,“美的”,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违背的便是“错的”,“坏的”“,丑的”。这无疑会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定理。实际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的禀赋不同,后天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各自的心目中便都有一套由独具个性的观念、价值、情感等要素所组成的“标准尺度”。但每个人却不应只在自己的独特世界里用自己的“标准尺度”去衡量万事万物,而应沉下心来,深刻认识自己,冲破“自我视角”,从“非我视角”看待万事万物。从创新思维的领域来看,思维中的“自我视角”会使眼界狭窄,有害于创新思维。而“非我视角”却能超越“自我”,不断地破除“自我”,充分发挥思维主体的“视角转换功能”,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并能体谅和宽容与己相异的人、事、物,以开放的心灵接纳整个世界。也只有打破“个人自我”,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在某种状态下,我们不但要“知己”还需要“知彼”,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稳操胜券。

  2.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和科学家才具有的东西。它存在于创造活动中,是思维发展过程中比较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性创新,即面对问题表现出一种思维突破。如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惯例,突破已有的陈腐观念和陈旧的理论框架,突破科学上的未知王国的层层设防,经过思维的创新,能够给出新概念、新判断、新假说、新思想,提出新的方法。例如:一次音乐课,老师拉着手风琴,全班同学跟着节奏唱着歌,不经意间,音乐老师边拉手风琴边慢慢走到了坐在第一排的晴前面。对于这一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晴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老师是听到这边传出的歌声好听才走近过来的,目的是想听清楚是谁的歌声”。两周后的又一堂音乐课,老师提出请几个女生一起唱首歌,其中晴在被请之列。晴的瞬间反应是:“老师肯定想听我唱,以检验我的嗓音,但又担心女生害羞不好意思唱,所以点了另外几个女生一起唱”。事后证明,晴当时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反应和老师的意图和想法完全吻合。以上事例显示,晴有着很强的直觉能力。别人所思所想她都能觉察到。其实,人都具有直觉能力,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发挥出这种直觉能力。只有当人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养成随时随地对万事万物作出应有的反应的习惯,思维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通过冥想与自我交谈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首先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逻辑思维的束缚,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任由心灵探索辽阔的空间,任由幻想随意驰骋,让思维进入新的境界。在冥想的过程中,把自己意识中的内容印入无意识的层面,使思维中潜伏的能量运作起来。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就像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是保证思维畅通的重要条件。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维富有连动性和流畅性。其次,应用“自我交谈”的方式,即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方式,激发思维潜能。因为人的发展、变化都遵循着脑中所思所想。思维决定命运。进行自我交谈时,反复对自己说的任何话都会决定自己的观念和自我形象,从而对行为发生影响。晴就是一位爱冥想和进行自我交谈的人。走路、骑车,做家务,凡是体力劳动时,晴的脑中永远没有休闲的时候,始终都处在冥想和自我交谈之中。而且冥想和自我交谈的内容具体而生动,与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多年的冥想与自我交谈使得晴: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并能凭借敏锐的直觉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

  由此可以看出,人可以通过“冥想”和“自我交谈”即自我鼓励来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之产生无限的勇气,这种勇气可以令人迎难而上,通过调动智慧、创造性和灵活机智地应用条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与艺术

  创新思维有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了打破思维枷锁、为了扩展思维视角、为了激发思维潜能,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艺术。(1)运用质疑思维法。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对每一种现象都有适当的反应,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即思维能力极强或极弱的人都很罕见。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思维和知识方面却有明显的差距。笛卡尔进一步认为,那是因为有些人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天赋,他们犯了方法上的错误。方法错了,思维的路径就错了。因此,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应运用质疑的方法。质疑就是思考、思索。人生疑问最重要,有疑便有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就会得到激励,个性也会在疑问中被一次次推向高潮,达到高超的境界。

  (2)运用发散思维法。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二是发散思维法。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发散式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破除思维定势,增加各种可采用的视角,扩大观察范围,把思维对象放在更广阔的背景里加以考察,从而发现它更多的属性。我们发现,有些人在思维过程中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在既定的探索领域里任意驰骋。而有些人则缺少应有的思维广度,只会在一个问题的圈子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其实,在许多场合,只要扩展思维的广度,便能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而这一点就需要发散式思维。

  发散式思维主要是通过社会思维的协同作用来体现的。它可以有利于创新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迅速升腾,从而产生有效的创造性思维结果,又可以使创造个体在社会思维的协同下,使创造激情、创造冲动、创造智能达到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效果。所以,发散式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与艺术。

  (3)运用直觉思维法。直觉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种自我判断性思维,是个人或集体实践经验的升华[3]。直觉思维也可理解为直接得出思维结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某一创造性工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先从粗略的思索中寻找明智的思路,从模糊的印象出发导出清晰的思维,进而从含蓄趣于明朗,从紊乱归诸条理。这主要是靠直觉思维。在大量的案例中,有许多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往往都是先抓住思路,顺藤摸瓜,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也靠直觉的启示。这种启示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对全局有启发的关键,在记忆中留下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加以调整、联系、改造、发展,那么就能恰如其分地做出判断。

  直觉思维总是突如其来,瞬息即逝的,我们应在念头产生的一瞬间,机敏地捕捉它,这是至关重要的。运用直觉思维方法和艺术,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敏捷,思维会自由奔放、畅通无阻。创新者运用直觉思维方法与艺术,必须善于学习,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累创新工作经验。也只有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包括相关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以及对问题的特定感受,才能获得正确的直觉。

  (4)运用调动潜意识思维法。调动潜意识法,就是根据人脑存有的大量潜意识功能及基本创造过程中的突破作用,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显意识去冲击、刺激和诱导潜意识,实现突破创新,获得一举成功的思维方法与艺术。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运用潜意识、发挥潜思维功能、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运用调动潜意识法首先要选定明确的目标,依靠显意识去收集、筛选信息,论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对相关信息纵横交叉组合。信息密度越大,显态功能和潜态功能交流的信息量就越大,发挥潜功能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科学有效地运用联想的作用,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潜意识,更多地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

相关文章:

1.创新思维的概念

2.深刻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有关于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

4.创新思维包含哪些方面

5.创新思维的范例有哪些

6.常见的创新思维模式

7.创新思维的五大策略

8.关于创新思维心得体会

7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