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暴雨白天变黑夜雨要下多久
推荐文章
武汉大暴雨白天变黑夜雨要下多久(一览)
武汉大暴雨白天变黑夜!这场大暴雨要下多久?大暴雨预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汉大暴雨白天变黑夜雨要下多久,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武汉大暴雨白天变黑夜雨要下多久?
据武汉发布消息,气象台连发4次预警信号,暴雨、雷电、大风齐上阵。其中武汉市气象台13时39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过去3小时黄陂、新洲局部已出现40毫米以上降水,预计未来3小时降水仍将持续,伴有雷电,阵风6到8级。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大暴雨预警的主要特点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蓝色: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黄色: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橙色: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红色: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预警发出后,公众该怎么办
蓝色暴雨预警——暴雨来临时,最好待在屋里,远离窗户;在室外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以防雷击。
黄色暴雨预警——尽量避免车辆在积水中行驶;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橙色和红色暴雨预警——暴雨可能已经或即将导致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地面交通中断、输电线路中断等灾害;应立即寻找安全建筑躲避,等待降雨停止。
遇到大雨或暴雨天气如何防御?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大暴雨如何保护自己?
个人户外和城乡公共区域的自救
当视线可及区域出现较强流水,应立即判断是否已经形成洪涝灾害。在判断出现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立即进行避险:
寻找稳固的高地
1、 地势较高的广场、坚固的多层高层公共建筑的2楼以上区域(高于水面)。
2、避免在桥梁,尤其是河道上的桥梁上避险,因为河道形成洪涝可能会冲垮桥梁。
避免进入危险区域
1、避免登上河堤等防汛设施,超强洪水有可能冲垮堤防或者漫过堤防。
2、避免进入建筑物的地下部分,以免水漫入地下。
3、避免进入地铁等设施。
4、不要进入地下涵洞、过街隧道等。
5、不要进入地下人防工程。
6、不要进入地下商街。
7、避免靠近老旧建筑物。
8、远离山坡,雨太大可能会造成次生灾害,如泥石流等。
9、不要站在树下和树旁,不要靠近广告牌。
10、不要站在下坡道上,以及汽车后面,水冲下来,连车带水撞到,会很危险。
11、不要穿拖鞋凉鞋,更不要光脚,涉水很容易受伤滑倒。
总之水往低处去人往高处走,要避开低地。
暴雨天气不要使用交通设施
1、不要开车到处跑,暴雨之下,地面情况完全被掩盖,无法准确判断积水情况,一旦滑入低地,十分危险。
2、尽快离开公共交通设施。暴雨之下,公共交通设施也存在危险,无论是公交车、地铁、出租车,乃至高铁等都可能中断,在地下停运的地铁、在低洼地带的公交车,都非常危险,离开交通工具,找到安全位置。
3、如果离开交通工具,最好保持集体行动。全车人一起撤离,最好彼此手拉手,确保无人掉队。
4、在暴雨下,积极寻找安全位置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打电话、发朋友圈、自拍、玩手机等,雨水可能会损坏手机、太早消耗掉存电,后果可能很严重。
5、找到高地,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去使用电话和外界联系。
远离电力设施
1、避险过程中一定要远离电力设施,远离高压线、高压电塔、变电器,远离有供电危险标志的一切物品。
2、远离电线和绳索状的物品。
3、远离电闸、配电箱。
4、在无法确保身体和手干燥的情况下,不要碰触插座、开关等带电设备。
5、避免站到露天的高处,避免雷击。
个人通讯
1、在户外遇险,要确保手机能支持到救援人员抵达、确保自己在得到安全后还有能力和亲友联系,因此节约用电。
2、在离开交通工具的时候,可以给亲友发个消息,无论微信还是朋友圈,标记自己的位置、车辆的位置、自己撤离的计划,然后和大家一起撤离。
3、到达安全位置后,再发一条信息,标记自己当前的位置和身边人员的情况,告知大家自己暂时安全,并为了节省电力会减少和外界联系。
4、如果周围水情已经导致自己无法离开,可以立刻向警方汇报自己所处位置、有多少人、周围水情、紧急通讯方式等,然后停止使用手机,等待救援。
5、如果周围环境支持你给手机充电,或者你手中有富余的充电宝等,可以立即充电,但是减少使用手机。
6、在可能的情况下,确认亲友的安全,并向亲友提供必要的指导,要求亲友节约用电。
7、当获得亲友达到安全位置后,约定每隔2-4小时或者更久通讯一次的低频度联系方案,以降低彼此的通讯消耗。
8、灾情之下,周边电力、信号都有可能中断,也有可能出现全民集中通讯导致信号拥堵,遇到这类情况不要慌乱,设法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告知你的困难,等待政府救助。
9、如果有收音机,可以使用收音机收听政府发布的消息。
社区自救和居家自救
1、在灾难来临时,积极和居委会取得联系,和自己的楼长、单元长取得联系,就能快速组建居民自救集体。
2、低楼层的人员应立即做好转移的准备。如果水没有漫进单元,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人员转移的准备,整理需要携带转移的物资。
3、老弱病人等需提前进行转移。如果可能,申请借住到高楼层的邻居家中。如果不便,可以暂时在高楼层过道、楼梯上进行安顿。
4、有需要使用呼吸机、氧气瓶的人,需及时将维生设备搬迁出来,申请接入邻居家的电路上,确保在供电正常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生存。及时给备用的氧气袋充气,确保在断电后还能够获得紧急的氧气供应。
5、提前备好老人、儿童和病弱人士使用的必要用品。
6、断掉家中的电源,避免家中进水导致设备短路和电线短路,造成电火灾。
7、拔掉家用电器的电源线。
8、关闭各级燃气开关,避免燃气泄漏。
9、随身携带手机、充电线、充电宝,确保有通讯能力。
10、如果有无线电爱好者,有对讲机和小型电台,请携带好,并告知社区人员,这些可能成为特别重要的救援通讯设备。
11、家中如果有便携式收音机和电池,也请带上。不仅可以确保自己能够获知外界的信息,也能帮助邻里乃至社区。
12、关闭门窗,尽量避免进水。
13、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备用的食物,如饼干、方便面等。
14、如果家中有游泳圈、充气艇、充气床等物品,可带在身边。
15、可随身携带水果刀、剪刀、创口贴、外用消毒药物、抗生素,以及家人日常使用的药物等。
16、携带打火机。
17、如果有救助用的绳索之类的,也一并带好。
18、在社区的组织下,可以组织起一个善于使用工具的团队,制作一些加固或者防水设施。
企事业单位自救
1、在暴雨和洪水来临的时候,不必要求全员在岗,而应该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到安全位置,积极应对下一阶段的事态。
2、企事业单位如确保安全,应积极启用自己手中的救援物资。做好救援物资的管理和分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对临近地区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援。
3、企事业单位如有确定安全的场地(如地势较高的广场、可容纳较多人员的房屋等),可积极做好开放接纳避险人员的准备。
4、企事业单位可以组织自身的安保团队,负责自己物业和辖区范围内的秩序管理,并设法和当地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将现场情况及时上报公安部门,获得相关的指导。
5、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应该设法打通自己周边的通道,使用自己的通讯设施、信息发布设施和户外设施,对外发布信息,告知自身安全情况、人员情况、可提供场地情况、可提供物资情况。
6、在可能的情况下,设法保证提前储备好水、粮食、食物、卫生用品等。除可以确保本单位驻留人员使用外,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救助需要的人。
(整理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知乎甄昊元《暴雨自救指南》)
其他注意事项
1、不要光脚
2、伤口一定要及时清洗,及时处理。
3、远离电箱、电线、灯杆、变压器!
4、命比车、钱重要,该扔就扔,该跑就跑!
5、大部分小车的长排后座都能卸下来,而且是浮力很大的海绵!
6、水里被冲倒不要着急站起来,顺着水流往边上靠,边上的水流速低才有可能站起来。
7、被水冲走不要慌,找东西抓着把头露出来。如果身边没东西且不会游泳更不要慌,翻过来冲上,全身放松,稍微手划下水就能能自己浮起来。
8、有条件短期内尽量用瓶/桶装水,饮用水一定要烧开!
根据河南省气象台预报,河南中北部地区今天雨势依然强劲。具体来看,今天,全省阴天有小到中阵雨、雷阵雨,其中黄河以北和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五地区及商丘、周口、驻马店三地区西部与洛阳地区东部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
明天,河南各地雨势明显减弱。西部、北部、东南部阴天有阵雨、雷阵雨,其它地区多云。
后天,河南全省多云间阴天,其中东部、南部有分散性阵雨、雷阵雨。
气象部门提醒,河南中北部等地今日雨势依然强劲,公众需关注临近预报、预警,注意防御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城乡内涝、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