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学区房的酸甜苦辣:一家人住40平老房只为孩子
若水1147由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钱报记者从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杭州全市二手住房成交54870套,其中主城区二手房成交高达34110套,在这些成交的二手房中,就有不少人冲着周边学校而来。
问问生活在其中的家长们,也是酸甜苦辣各在其中,有人乐在其中,有人为了学籍还是牺牲了生活质量。这样蜗居“学区房”的生活,也有着A面和B面。
A面酸苦
一家人蜗居40多方的老房,只为孩子上热门小学
西湖区文二路上的建工新村,是一个老小区,居民介绍,里面有几幢楼是上世纪50年代末建的三层筒子楼,颇有年代感,部分房子的卫生间和厨房还是后期加建的。
钱报记者在小区里看到,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房屋楼顶和墙体上还长出了草,里面的环境更是糟糕。不过别看这些房子环境不怎样,房价可一点儿也不便宜。
小区的一位业主,5年前她和老公为了给儿子将来选个好的学区,用积攒下来所有积蓄,再加上贷款,总共花了120余万元在建工新村购置了一套48平方的房子。
不过,“蜗居”老房子让一家三口吃尽了苦头,钱报记者透过铁门的窗纱看到,房主并没有装修,生活在这间快接近70年房龄的老宅里,仔细一闻还有一股霉味。再加上房间狭小,衣物和杂物堆满了墙角。唯一大气的空间,则留给了儿子,那是一张1米多长的写字台,上面堆放着小孩的课本和学习用具。
“住在这里,肯定不舒服啊,这里的情况你看也看得到……”女业主说,最终还是要打算换房子的。
采访中,不少住户表示,尽管建工新村的房龄久远,他们并不担心下一个买家,“这里毕竟还是学区房,房子转手还是很轻松的。”
同样在学区房“蜗居”的张女士,也在跟记者抱怨。今年,是她“蜗居”的第3年。自从儿子进入小学后,一家人就住进了40多方两居室的房子。“原来的房子是市中心超过一百方的三室,小区环境也好,但为了儿子每天多睡一会,只能挤挤。”前年,张女士生了二胎,一家四口外加两个老人,这个小小学区房实在住得怨声载道。“后来实在受不了了,让老人带小宝回大房子住,我们陪大宝,有时一家人全住回大房子,但早晚接送的堵车实在受不了。”
张女士感叹说,因为要两头住,两边房子都不能出租,生活用品都要买双份,生活成本大大增加。
“折腾!真折腾!”
B面甘甜
学区房里有志同道合的家长,楼上楼下都是同校的小伙伴
家长陈女士在孩子入学前三年就买好了学军小学求智校区的学区房。和很多家长一样,她买下这个学区房,意为“双保险”——不单小学,初中也是杭城数一数二的公办。
因为要打算自己住,挑这个学区房,陈女士前后整整挑了两年。这套90年代的房子,到她这里已经是“第三棒”了,上任房东也是为了孩子读书才买下这里,入读初中就出售了,“周边的房子一般都是这个情况”。
“楼层、户型、小区都满意的情况下才买下来了,自己又重新装修了。”当时,70方不到的房子,每平米4万元左右的价格,也让她下了一番狠心。
“但现在回头看,觉得这个决定做得很对。”陈女士说,外界不少人觉得学区房家庭过得很苦,老小区住起来不舒服,这“太片面”。
“我们过得很开心!”陈女士分析说,除了房子稍微老了点,其他都挺满意。下宁巷的房子就在学军求智校区的斜对面,和学校非常近,“简直上课铃都听得到”,就像住在校园里,“这样的话,一年级下半学期,孩子就可以自己上学放学了”。陈女士说,自己所在的小区是90年代的,得房率高,70平方米就可以有三室,夫妻俩带着孩子,再加老人,住得并不拥挤。而房子位于老文教区,配套完备,小区环境也不错,最让陈女士满意的,是学习生活的便利——和大学校园步行几分钟可到,能利用大学的食堂和操场,博库书城很近,周边的运动场馆也比较多。“我们周边有很多培训班,接送孩子很方便。”
“楼上楼下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认识起来挺快的。一起玩的小伙伴超级多。每天早晚,小区里钢琴、笛子声此起彼伏。感觉很好。”大家都是奔着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来的,很多家长教育理念也比较接近,彼此之间很容易成为朋友。
陈女士笑道:“这样的小区就像个大家庭,互相之间搭把手也很方便,大大节约了家长的人力。”家长们还组建了一个群,有时候组织个活动,群里喊一下,很多响应的。“暑假里,几个小朋友相约游泳,家长轮流来接送就可以了,方便又环保。”
问问生活在其中的家长们,也是酸甜苦辣各在其中,有人乐在其中,有人为了学籍还是牺牲了生活质量。这样蜗居“学区房”的生活,也有着A面和B面。
A面酸苦
一家人蜗居40多方的老房,只为孩子上热门小学
西湖区文二路上的建工新村,是一个老小区,居民介绍,里面有几幢楼是上世纪50年代末建的三层筒子楼,颇有年代感,部分房子的卫生间和厨房还是后期加建的。
钱报记者在小区里看到,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房屋楼顶和墙体上还长出了草,里面的环境更是糟糕。不过别看这些房子环境不怎样,房价可一点儿也不便宜。
小区的一位业主,5年前她和老公为了给儿子将来选个好的学区,用积攒下来所有积蓄,再加上贷款,总共花了120余万元在建工新村购置了一套48平方的房子。
不过,“蜗居”老房子让一家三口吃尽了苦头,钱报记者透过铁门的窗纱看到,房主并没有装修,生活在这间快接近70年房龄的老宅里,仔细一闻还有一股霉味。再加上房间狭小,衣物和杂物堆满了墙角。唯一大气的空间,则留给了儿子,那是一张1米多长的写字台,上面堆放着小孩的课本和学习用具。
“住在这里,肯定不舒服啊,这里的情况你看也看得到……”女业主说,最终还是要打算换房子的。
采访中,不少住户表示,尽管建工新村的房龄久远,他们并不担心下一个买家,“这里毕竟还是学区房,房子转手还是很轻松的。”
同样在学区房“蜗居”的张女士,也在跟记者抱怨。今年,是她“蜗居”的第3年。自从儿子进入小学后,一家人就住进了40多方两居室的房子。“原来的房子是市中心超过一百方的三室,小区环境也好,但为了儿子每天多睡一会,只能挤挤。”前年,张女士生了二胎,一家四口外加两个老人,这个小小学区房实在住得怨声载道。“后来实在受不了了,让老人带小宝回大房子住,我们陪大宝,有时一家人全住回大房子,但早晚接送的堵车实在受不了。”
张女士感叹说,因为要两头住,两边房子都不能出租,生活用品都要买双份,生活成本大大增加。
“折腾!真折腾!”
B面甘甜
学区房里有志同道合的家长,楼上楼下都是同校的小伙伴
家长陈女士在孩子入学前三年就买好了学军小学求智校区的学区房。和很多家长一样,她买下这个学区房,意为“双保险”——不单小学,初中也是杭城数一数二的公办。
因为要打算自己住,挑这个学区房,陈女士前后整整挑了两年。这套90年代的房子,到她这里已经是“第三棒”了,上任房东也是为了孩子读书才买下这里,入读初中就出售了,“周边的房子一般都是这个情况”。
“楼层、户型、小区都满意的情况下才买下来了,自己又重新装修了。”当时,70方不到的房子,每平米4万元左右的价格,也让她下了一番狠心。
“但现在回头看,觉得这个决定做得很对。”陈女士说,外界不少人觉得学区房家庭过得很苦,老小区住起来不舒服,这“太片面”。
“我们过得很开心!”陈女士分析说,除了房子稍微老了点,其他都挺满意。下宁巷的房子就在学军求智校区的斜对面,和学校非常近,“简直上课铃都听得到”,就像住在校园里,“这样的话,一年级下半学期,孩子就可以自己上学放学了”。陈女士说,自己所在的小区是90年代的,得房率高,70平方米就可以有三室,夫妻俩带着孩子,再加老人,住得并不拥挤。而房子位于老文教区,配套完备,小区环境也不错,最让陈女士满意的,是学习生活的便利——和大学校园步行几分钟可到,能利用大学的食堂和操场,博库书城很近,周边的运动场馆也比较多。“我们周边有很多培训班,接送孩子很方便。”
“楼上楼下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认识起来挺快的。一起玩的小伙伴超级多。每天早晚,小区里钢琴、笛子声此起彼伏。感觉很好。”大家都是奔着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来的,很多家长教育理念也比较接近,彼此之间很容易成为朋友。
陈女士笑道:“这样的小区就像个大家庭,互相之间搭把手也很方便,大大节约了家长的人力。”家长们还组建了一个群,有时候组织个活动,群里喊一下,很多响应的。“暑假里,几个小朋友相约游泳,家长轮流来接送就可以了,方便又环保。”
蜗居学区房的酸甜苦辣:一家人住40平老房只为孩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