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一体化体系 要发挥更大效能
若水1147由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一体化体系 要发挥更大效能
近年来,北京市为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学区制、集团化办学、九年一贯制等。在全新亮相的一大批新学校中,百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表现尤为亮眼。在被社会给予厚望的同时,九年一贯制到底能为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利好?其办学的优势是什么?发展至今,又有哪些新挑战?在日前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海淀区教育学会承办的“基础教育一贯制办学模式创新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者们进行了交流和探索,为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把脉。
■优势解读
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九年一贯制的本质优势体现在‘一贯’上,一到九年级,统一规划、一以贯通,确保了学生个体成长的连续性,便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推行九年一贯制是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探索,也是缓解择校热的有效举措。”
在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看来,九年一贯制办学实践的平稳推进,得到了学校干部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实现了小学和初中的有机衔接,缓解了择校压力,增加了优质资源的供给量,收到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不仅仅如此,九年一贯制的另一个功能是优化区域教育机构布局。”陆云泉表示,“以海淀区为例,海淀区去年推出的新的学区制管理模式将小学和初中全部纳入,共设17个学区,与29个街镇对应,各学区内学校数量和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均衡,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九年一贯制的实施,目前海淀区坚持‘强带弱、中带小、名校托管、配套新建’的模式,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陆云泉表示,通过这四种模式,将初中和小学衔接起来进行学校资源整合后,“发挥出了‘1+1>2’的社会效益,同时产生了‘1+1<2’的运行成本。”
记者了解到,在实施九年一贯制后,学校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调配空间更大,使用效率更高,各学科的教师,可以跨中小学年级任课,也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减少行政人员,降低行政成本。总之,这种管理模式体现的特点是纵向畅通、横向协调,在中小学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矩阵式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能。
除此之外,小学和中学由于师资不同和传统不同,各自的特色也不同。小学的一些特色项目往往到中学就无法延续下去,少数有特长的小学生离开了小学,他们的特长也往往得不到继续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其周期长、具有连贯性的特点,从而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这也正是九年一贯制的最大优势。
探索一体化育人体系
“学校的育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德育、课程、教学等诸多要素,中小学打通衔接后,为学校探索一体化育人体系带来了机遇,这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陆云泉表示,九年一贯制学校,取消了小升初考试,淡化了考试意识,能够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树立基础教育的整体意识,有利于教师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和教育观,真正避免了应试教育造成的短视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九年一贯制学校里教师的沟通不仅仅局限于小学或者中学教师之间,而是打破界限,实现二者的有效沟通,从而有利于他们相互对照,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利弊得失。”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方表示。
据了解,除了对教师成长有利之外,九年一贯制的实施,对学生来说,也有利于减轻小学升初中的压力,遏制小升初择校热,实现教育均衡化。九年一贯制将小学毕业考试变为省级考试,小学毕业生很自然地由六年级升入七年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解小学到初中的升学竞争,为学生减轻了小学升初中的过渡压力和不适应心理,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挑战分析
校长如何实现中小学管理平衡?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如此,各地在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时候,要从当地教育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避免负效应。”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表示。
九年一贯制在学校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其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问题和挑战,而这些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九年一贯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效果。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周满生表示,“这其中,对于校长来说,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在学校管理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和管理能力都受到了挑战。”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模式依旧存在一些小问题,主要表现为一贯制学校的校长一般是由中学校长担任,由于其自身缺乏对小学教育及其运行规律的了解,工作重心偏向于初中阶段。其次,由于中小学一体化办学,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客观上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带来了困难。
教与学的积极性如何激发?
教育界某知名人士表示,一贯制学校在为教师成长搭桥的同时,也让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受到挑战。比如在考核制度、不同学段之间教师的流动问题、师资结构等方面不够合理,表现为教师考核制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多样的弹性机制;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师流动不够畅通,师资结构不均衡等。
同时,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也备受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机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实施九年一贯制后,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学校能够结合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日常思想和行为表现等多项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在对学生学业评价时,既有教师、学校参与,又有家长和学生参与,但学生和家长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如何避免小学“中学化”问题?
实施九年一贯制后,小学升初中的压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松弛现象。这一方面说明升学压力减轻,部分授课教师放松了对教学质量的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又存在小学教育“中学化”的问题,数学、语文学科教学赶进度、求质量,抹杀了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实施九年一贯制,要根据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现状,立足于学校优势的发挥,针对学校的具体问题,有选择地进行。”该教育界知名人士表示,比如针对改制学校,改制前需要考虑原有独立建制学校的规模。如果规模合适,而且教学效果较好,则没必要非将其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相反,则可考虑通过置换、合并等方法进行改制。
■典型经验
北京育英学校:构建小初高一体化的“育·英课程”
北京市育英学校有长达40年的九年一贯制、12年一体的办学经历。学校从2011年“育英学校一贯制办学实践”开始,走上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之路。后来,学校以“聚合各学科课程的育人效力”为宗旨,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向,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三大支柱的课程架构,旨在构建满足全校1~12年级学生综合发展的“育·英课程”。
2013年,学校独立申报的全国科学教育科学规划办“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课题,全国43所学校加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育英学校走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越来越坚定、越来越稳健。
近年来,学校打通了中小学相对独立的管理格局,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构建了一贯制的教研机制与管理模式,形成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路径。
□文/本报记者 李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