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速配情侣”练习爱与被爱?
若水1147由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高校“速配情侣”练习爱与被爱?
“不管怎样,都很感激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虽然短暂,却也蛮怀念。若有缘,江湖再见。Bye(再见)!”在一个深夜,广东一所理工类院校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陈曦群(化名)向他的“一周女友”发送了作为情侣关系的最后一条微信,主题是“分手”。
很快,他就收到了回复。“Me too(我也是),愿你找到真正喜欢的另一半。”
他们在该校一学生社团发起的“一周情侣”活动中认识,用一周时间一起上自习、吃晚餐、看电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的“情侣速配”活动在不少高校存在。广告语五花八门:“谈一场7天就分手的恋爱吧!”“3天情侣,我敢爱,你敢来吗?”“一个星期,说结婚太遥远,说相亲太现实,谈场高校的恋爱刚刚好!”
报名参加的人多,最终在一起的却很少
据陈曦群回忆,报名并不复杂,他填写了个人信息,说明了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提交了个人照片。他所在的宿舍6个人全都参与报名,但最后只有他审核通过,得到了速配的机会,但所用时间比原先通知的晚了整整3天。
后来他才知道,由于报名人数太多,活动组织方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筛选和配对。
2016年11月11日“光棍节”前后,福建某综合类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林彦锦联合其他人,也面向全校同学策划开展了“三日情侣”的活动。
“报名时间虽然只有3天,但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120个人。” 林彦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报名者只需在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回复姓名、年级、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并附上自己的照片,他们筛选的依据主要是“看报名是否真诚”。
“有些人向后台回复的消息比较‘油’,语言很轻浮,比如‘你一定要帮我脱单啊’‘如果不能脱单,我俩约吧’等就直接被过滤掉。”林彦锦说,还有一些同学提交的照片很模糊,欠缺最基本的尊重,也被淘汰了。经过初选,留下了约40名同学。
紧接着,他们开始进行一对一配对。
“一是看眼缘,有的人看上去就像是一对;二是看两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不是相同。比如这个女生喜欢拍照,那个男生说喜欢摄影就挺合适;三是看颜值水平是否接近;四是看学院、校区。同个学院的学生,学习的内容相近,共同话题多,而同个校区的也更方便交流。”林彦锦介绍,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筛选出了6对“情侣”,被选中的学生只需要把学生证、学生卡的照片发给组织方确认,就可以开始“为期3天的恋爱”了。
报名的人数不少,最终成为真正情侣的却屈指可数。多个活动组织方负责人证实,活动结束后的统计表明,短期速配的同学很难继续维持情侣的关系。
“这至少帮我踏出了第一步”
通过参与“一周情侣”活动,自嘲是“万年单身狗”的林伟博终于体验了一把“恋爱的滋味”。
作为一名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林伟博平常的生活基本是“教室、实验室、宿舍”三点一线,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宅在宿舍打网游,最多也就和舍友出去唱唱歌。
“我也很希望能找到对的另一半啊!”林伟博说,由于专业特点,班里女生很少,自己的交际圈也很狭窄,加上性格相对内向,一碰到单独与异性相处的场合就会手足无措。有的时候就算遇到心仪的女生,也因为不知道如何迈出第一步就错过了,这使得大三的他感情经历还是一片空白。
组织方为林伟博配对的女生是念文科专业的学妹,并帮他们单独建了一个微信群。一名工作人员每天不定时在群里发布一至两个“恋爱任务”,包括取昵称、互道早晚安、一起上自习、食堂吃饭、拍摄平行时空的照片(将两个人相同生活轨迹的照片拼接在一起——记者注)等,最后一天则是由双方自主策划一个给对方惊喜的活动。至于是否能够牵手或者拥抱,由情侣双方自主决定,但前提是不得违背对方的意愿。
“她的性格比较外向,笑起来很容易感染别人。”林伟博告诉记者,一开始他还有些不好意思,见了面之后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后来对方活泼的性格带动了自己,双方完成任务也变得愈发默契。
在最后一天的“策划惊喜”环节,林伟博专门将两人的合照作为背景,手工设计了一份2017年的台历,并将其拿到文印店打印制作出来。而让他感动的是,对方送给了他一条亲手织的围巾。
“虽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都知道双方不是自己的菜,但对我来说,参与活动至少帮我迈出了和女生交往的第一步。”林伟博说,以后碰到自己的女生,他也会鼓起勇气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而在东北地区一所师范类院校的黄欣欣看来,没必要抱着一定要找到对象的心态参加活动。“能通过这么一个活动多认识一两个朋友不就够了吗?如果真碰上了喜欢的人,那岂不是更赚到了?”
虽然就读的是财务管理专业,但黄欣欣从小对绘画感兴趣。该校“一周情侣”活动的组织方也很细心地为她配对了一位学习美术的男生。
黄欣欣告诉记者,两人一开始就在微信群里通过斗表情包的方式迅速建立起了感情。随后的几天,男生带着她去看了一场画展,并一起吃饭看电影。“两人一起吃着川辣火锅聊绘画,好不畅快!”
而在活动最后一天,黄欣欣也收到了一份惊喜:男生将她当时认真看画的专注样子用手机拍了下来,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一幅画送给她作纪念。
“这不是把爱情当娱乐工具吗?”
虽然很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如何爱与被爱”,但江苏某高校的黄旻还是选择了中途退出,原因是“这觉得对感情不够认真”。
“两个此前完全陌生的男女双方刚认识就要牵手上自习、拍亲密照片,除了尴尬,又是否儿戏了些?这又不是小孩过家家。”黄旻告诉记者,第一天双方在微信上聊得还算愉快,但第二天刚见面就得完成牵手上自习和食堂互相喂饭的亲密任务,“实在进行不下去”。
更让黄旻觉得不能接受的是男生对爱情的态度。“对方认为,这就是一个游戏,在大学里头没必要太较真。但我觉得,任何时候的爱情也应该是负责的。如果不是想真正走下去,那为什么要谈恋爱呢?”
中途退出后,黄旻最深的感触就是,“感情这回事,顺其自然最好。”
让西北某高校的董瑞云质疑的是,活动组织方凭什么收费?又如何保证报名者的信息安全?
原来,这所高校的组织者要求参与学生缴纳50元,理由是“会人工配对,并提供意想不到的惊喜”。
但让董瑞云失望的是,所谓的惊喜只是在学校旁边的一家咖啡馆举行了一场30分钟的“蒙面party”,而且在里头的消费全部都得自费。
虽然钱不多,但董瑞云觉得,“这顶多就是提供了一个场地,哪称得上是惊喜呢?”她甚至怀疑,这是否是组织方和商家联合策划的商业活动。
不仅如此,她和一位一起报名的同学发现,自从报了名,手机就经常收到一家淘宝店的广告。这让她开始担心,自己的信息是否已经遭到了泄露。
“我很支持大学生开拓交往渠道,但并不赞成这样的活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黄华认为,恋爱是一个正常认识交往的过程。这样的活动可以打开交往面,但是其内容和要求实际上违背了人际交往的规则,并不利于正常恋爱模式的展开,甚至可能对大学生造成误导。
她建议,大学生平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读书沙龙或者观影、摄影等聚会,拓宽交往面,在知识上亦能有收获,爱情或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