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80后“青椒”推动基层教改:推倒教室的“墙”
若水1147由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大学80后“青椒”推动基层教改:推倒教室的“墙”
回忆起大学生活,天津大学毕业生张晶记忆最深的就是大三秋季学期上的“传热学”课。第一节课,老师出人意料地直接布置了一项开放性题目——为一家电动汽车公司解决热管理问题,并为工程方案提供基础数据。这意味着,学生们要在130天左右的时间内,从零基础到自主提出可行性方案。那一年,一群80后青椒(青年教师)和他们的90后学生一起,成为“天津大学能源动力类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者。那时的状态,张晶现在还经常回味:“就是一群大‘狂热分子’,不遗余力地把学生培养成小‘狂热分子’,对学习与探索的狂热。”
拿专业基础课开刀
28岁的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老师田华,留校后第一次走上讲台,讲授的便是“传热学”。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专业的三大基础课之一,课程难度很大,考试通过率不高。
在此之前,这门课的教学模式与高中教育差别不大——讲题做题。“拼命讲题做题,有多少内容是毕业一年后还能记得的?”70后系主任谢辉和田华、焦魁、王迅等80后“青椒”们想带来一些改变。
一次次头脑风暴后,改革小组成立了。20多人的团队,锚定了改革目标:“我们培养的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技术工人,而是综合素质过硬的国际化、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
而现实是,学生实习难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公认的老大难。这对于注重实践的工科学生来说,影响是致命的。“为什么企业兴致不高?还是学校教育离他们的需求太远,我们希望探索一条破题之路。”谢辉说。
于是便有了张晶第一堂课领到的科研题目。与此同时,传热学知识原理的讲授被压缩了一半的课时,腾出空间让学生们直接攻陷企业给出的考题。
3个班、90名学生,以班为单位组建虚拟公司技术竞标团队,自主判断、探索,建立模型、提出技术方案,项目辅导教师、助理班导师全天候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企业工程师参与项目辅导和期末评审。期末笔试和项目成绩各占一半。
每个技术竞标团队设立1名总经理,2名总工程师,下设5至6个项目组,各项目组再设1名项目经理。每个团队配有1000元项目活动经费,最终胜出的方案将获得经费以支持后续研发和参加全国大赛。
项目设置两次“节点汇报”,第一次为全英文,第二次为中文。期末的第三次汇报为“企业汇报”,企业工程师加入评审团队对项目进行“验收”……
“躺”在书本里的知识“站”起来了
田华是项目辅导老师,一开始还担心课程设置改变会让同学们不适应,没过多久就发现,担心是多余的。极具挑战性的目标,让年轻人的“小宇宙”爆发了。
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上课的出席率迅速提高,达到95%以上,而且学生上课的状态都变了,以前都不抬眼看老师,后来竟然开始主动请求辅导和答疑,“还经常一大早就有整夜未睡的学生打来求教电话。”田华说。
27岁的焦魁刚刚完成博士学业回国任教,他那段时间感受到和自己做项目差不多的压力:“几乎每天晚上11点左右才能离开办公室,因为要批阅几十份设计方案,修改3个班的英文报告。”
从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到独立思考、指向实践,年轻的老师和更年轻的学生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迸发出超强的创造力。
张晶成为班里的“总工程师”,开始和同学们为了科研目标废寝忘食,到处查资料,自费买书。随着项目推进,原来零散的知识,都向着科研目标聚拢而来,“以前躺在书本里的知识,瞬间都站了起来。”
学期末,考试结果让老师们长舒一口气:“放手让他们学以致用,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才华令人欣喜!”谢辉说。一项对参与教学改革的130余名在校生和30余名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感到该课程明显促进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比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有意义得多”;98%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演讲、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在企业公司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项目做完了,学分拿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也被激发出来。张晶和队友的设计作品随后还获得了一项全国三等奖和两项校级奖,并发表了SCI高水平论文、申请了发明专利。
“三心互勉”教书育人
侯国峰是一名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毕业生,他曾经很讨厌身上的“工科男”标签,“因为意味着呆、宅、不会表达。”然而经历了那场教改后,一切都变了——跟企业沟通,跟同学们联合破题,甚至站在众人面前推介自己的解决思路,这不仅让他更加自信,也让他在参加工作后迅速融入角色,多有建树。
“改革让学生接收到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他们的视野、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完全不同,即使以后知识点都忘记了,这些还会是让他们受益的东西。”谢辉说。
一家在华世界500强企业遇到了工程机械热管理问题,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学生们以此为主攻目标,针对公司的3种工程机械,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所给出的空调送风口优化布置案等方案,还被采纳应用。
学生有了实践能力,能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习难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而对于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青椒”们来说,尽管教书育人会让他们获得巨大的价值实现感,但现实的考量也让他们不得不正视。教学改革针对教师精力投入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但并没有特别设立奖惩措施。教改的成果并不能量化,评职称、升教授还是得拼论文成果。改革小组的很多教师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骨干,怎么在教学与科研间平衡,考验着这些年轻人。
体制机制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来解决。对他们来说,全身心推进改革,除了年轻和激情外,靠的是一个“土办法”,叫“三心互勉”:用良心、热心、责任心教书育人。
“作为老师,我们点燃了太上老君的丹炉,学生们不一定都练就刀枪不入、火眼金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比从前更强大了!”谢辉说。(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