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个人发展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个人发展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个人发展

  论文摘要:个人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社会经济形态更迭的历史。也是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个人生成发展的历史。因此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一致。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依次呈现出“依赖的个人”、“偶然的个人”和“解放的个人”三种基本形态。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货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个人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祛除奴役人类的“异己力量”,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变革生产关系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个人发展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个人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阶段,继之则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终,人类将达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样,由“依赖的个人”到“偶然的个人”再到“解放的个人”就成为个人在历史发晨进程中依次呈现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考察个人发展的理论工具
  “人是万物的尺度。”对于人的发展问题,历代哲人都曾进行过广泛的探讨。然而,囿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限制。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思想家们大都沉陷于抽象的逻辑演绎,缺乏现实具体的和历史的考察。因而都未能正确揭示个人发展的本质内涵。马克思本人早年对个人发展的思考也未能完全脱离这一窠臼。直到19世纪中叶,唯物主义历史观正式确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找到了探究人类发展的万能钥匙,从而科学地阐释了个人发展的本质内涵。
  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与理论再现。一方面。它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指出,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人类社会关系的基本关系,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但归根结底,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都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由此,唯物史观就提供了考察个人发展形态的两个尺度: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离开了现实的个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就是纯粹的虚幻。现实的个人必定是社会的人,必定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因此,“社会的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时下不少论者就从这一角度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发展理论。然而,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固然可以成为衡量个人发展的一个标尺。但从根本上来说,个人的发展要取决个人置身于其中的物质经济关系,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没有蒸气机和珍妮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的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进而改变生产关系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只有从人们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标尺,才能够确切理解和把握个人发展的历史过程。据此,本文认为。马克思提出的个人发展三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三个不同阶段相适应的。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阶段是自然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的主要形态,“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是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的主要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是产品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的主要形态。
  二、自然经济社会人的发展形态:依赖的个人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都占据统治地位。其基本特征有二:一是自给自足性;二是封闭性。在自然经济社会中,绝大部分劳动产品都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直接生活需要而生产,人们的经济活动处于分散、孤立、保守的状态。

  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由于人的生产能力只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因此,在自然经济社会中,人的发展形态主要表现为,个人完全缺乏独立性,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在原始社会,个人的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对血缘关系的依赖。对于原始人类而言,自然界是一个“完全异己的、有着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生存,而不是发展。为了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人们不得不以血缘关系为自然纽带结合成为人群共同体——氏族公社,联合起来用集体的行动去对付强大的自然,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获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在这种状态中,生产是共同体内钓共同生产,分工是“自然形成”的分工(即由于男女在生理上和体力上的差别而产生地简单的自然分工),分配是共同体内部的平均分配。虽然既没有共同体对个人的统治和强制,也没有个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但是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离开了群体的个体根本无法存在。因此,这时的个人根本不是独立的个体,个人只不过是共同体的附属物,作为群体的一个原子而存在,根本谈不上任何意义上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私有制开始出现,阶级和国家先后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氏族公社完全瓦解,个体家庭成为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人类步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虽然较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个人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而是为了保证所有者及其家庭以及每个共同体的生活。因此,“人的依赖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不过,这时个人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对于权力统治的依赖。马克思曾对此进行过深刻的剖析,他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关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他们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
  显然,在自然经济社会中,不管是自然形成的原始群体还是后来形成的政治共同体,个人都被牢牢地束缚于特定血缘的人群或者狭窄的空间,不可能有自己的所谓的独立性。由于社会成员之间的流动性很小,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总是平民,奴隶总是奴隶,因此,他们总是属于某个等级,只能作为具有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恰如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消融在与他者的关系中。
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