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哲学 > 逻辑学 > 试论“结构调整”的普遍性意义(2)

试论“结构调整”的普遍性意义(2)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试论“结构调整”的普遍性意义


三、结构调整是篇大文章

  结构是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所有事物及其要素的一切结构。调整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诸如混合、组合、化合、综合、整合、结合、合成、拼凑、排列、搭配、调配、调剂、调换、 置换、转换、重组,调和、调理、调节、调控、有序、协调、平衡,战争、革命、改革、开放、发展、稳定、改变、改造、创造、创新、优化,等等等等,都属于调整的范围。所谓结构调整,就是人为地(不包括事物的自行调节)改变事物的原有结构,或对调整后的结构进行再调整,使其不断优化,只有更好,才能最好,从而使事物的性能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从广义上来讲,我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要素(要素也有结构,下同)及其结构,改造事物就是调整事物的要素及其结构,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在利用或选择或调整事物的原有要素,或制造出新要素,进而选择或调整、整合、优化结构。说“调整结构”是篇大文章,就是说人人都在“调整结构”,时时、处处都在“调整结构”,工作是在“调整结构”,学习、生活、休息也是在“调整结构”,只是人与人调整结构的对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不同、能力不同、效果不同而已。

  就拿写字来说,平常人写字,只是随便的把点画“拼凑”在一起,像个字就行了,事后有时连写字人自己也不认得自己当时写的是个什么字。而书法家的写字是“创作”,需要精心设计每个字的点画形态及其结体,从而写出真、草、隶、篆等不同书体、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使其更美、更具艺术性。在这里,平常人的“拼凑”和书法家的“创作”,都是在调整点画的形态和结构。所不同的是他们调整的目的不同、技法不同、效果不同而已。

  作家“调整”的不再是字的点画及其结构,而是在调整字、词、句的组合和搭配,使其成为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剧本、或短篇、或宏篇巨著、或过目而忘、或千古流传。写作的过程就是“结构调整”的过程,作品问世,标志着结构调整结束。

作曲家“调整”的不再是字、词、句的结构,而是音符、音调、节奏和旋律,使其成为民间小调、高山流水,还是气势磅礴的交响曲,或千古绝唱。

  医生“调整”的已不是音符、单调、节奏和旋律的结构,而是从几千中(不止几千种)药物中精选出最少的、最有效的一种或几种药物进行组方、调方,对症下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厨师又不同了,他们是对山珍海味、鸡鱼肉蛋和各种蔬菜进行切割加工,再加上葱、姜、蒜、油、盐、酱、醋、糖等佐料,进行煎、炒、烹、饪,从而做出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加工的时间顺序问题,即按流程去做,这便是“时间结构”。厨师不愧是调配大师、调味大师、美食专家,当然也是“结构调整”的大师。

  军事家调配的不再是山珍海味,鸡鱼肉蛋,他们调配的是活生生的人和作战装备,他们通过“调兵遣将”,运用游击战、阵地战、运动战、海战、空战或混合战等形式,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故事之所以为世人皆知,就是因为田忌在不改换赛马的情况下,仅仅调整了与齐威王赛马的对应关系而取胜的大智慧。

  科学家也在做调整结构的工作。 1937 年,美国的西格里和皮里尔用加速器在氘核轰击钼核的实验中,发现了第一个人造元素锝。 1941 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则在加速器中把中子打进汞核而释放出一个质子来,使汞变成了黄金——即人造黄金。 1965 年 9 月,我国生物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一种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牛胰岛素。科学家们发现,普通金属是多晶体结构,而且每个晶体内部还常常出现空位、间隙原子和位错等不完整结构,这些就是影响金属材料硬度的缺陷。而理想晶体,原子是按一定的几何规律在空间作周期重复排列。研究发现,理想晶体的强度比普通金属大 100 多倍。现在,人们根据研究理想晶体提出的预见,用技术手段减少金属材料的缺陷,已研制成若干极细的金属丝,其强度接近理想晶体的强度,称之为“金胡须”。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科学家们首先把动、植物分解为最小单位——细胞,考察细胞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细胞虽小,但仍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解剖”细胞,把它分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并分别地研究它们各自对遗传的作用与影响。这时他们了解到影响遗传过程的主要部分在细胞核。接着,科学家们又把细胞核分解为脱氧核糖核酸( DNA )和核糖核酸( RNA ),深入考察它们的功能和特点,结果发现,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是 DNA , DNA 是遗传信息的承担者。那么, DNA 为什么具有这种功能?科学家们更深入地分析后知道,这是由它内部的特殊结构造成的。 DNA 是由四种不同的核苷酸,通过不同的空间排列,形成所谓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就贮存在核苷酸的排列次序中。 DNA 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一代传下去,又通过碱基配对决定 RNA 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这叫转录。进而, RNA 分子又以一定顺序相连的三个核苷酸决定着一个氨基酸的排列,也就是说,遗传信息是 DNA 流向 RNA ,再从 RNA 流向蛋白质,从而使生物体得以世代相传,瓜生出来的是瓜而不是豆。这就是分子生物学中所谓“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然而, 70 年代初,梯明和巴尔的摩分别在两种 RNA 肿瘤病毒中发现一种酶,它能以 RNA 为模板来合成 DNA ,称为逆转录酶,这样 RNA 中的遗传信息可以流向 DNA 了。这说明,在某种情况下, RNA 也可以是遗传信息携带者,遗传信息也可以由 RNA 传递给 DNA 。这就修正和发展了“中心法则”。

  逆转录酶的发现解决了 RNA 肿瘤病毒的遗传物质整合于寄主细胞染色体的问题,同时也为重组 DNA ,即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酶,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至此,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机理总算基本上弄清楚了。梯明和巴尔的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遗传工程,就是用人工方法把一个生物体内载有遗传信息的 DNA 分子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重组和转移等步骤,然后再把它引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使后一种生物体获得前者所特有的某些遗传特性。目前,运用遗传工程技术,采用大肠杆菌作载体,已能生产出人胰岛素和生长激素,从而获得这些廉价而高效的药物,现已可克隆出牛、羊以及人的器官。

  科学家们通过对人脑神经细胞、神经网络及其结构和反应特性的研究,通过对人脑从外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传递信息过程的研究,用仿生的方法研制成电脑。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人脑与电脑之间有许多对应的关系。例如,人的大脑皮质由 100 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电脑则由许多人造神经元(元件)组成:人脑细胞按一定规则组成神经网络,电脑元件则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电子线路网络;人脑细胞可以处于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电脑则有接通和断开两种状态;人脑的工作特性是利用神经脉冲,电脑则可以利用电脉冲,等等。由于精确的研究出电脑与人脑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电脑和人脑都具有从外界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进而传递信息的功能,这就为机器——电脑模拟和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由于人脑的极端复杂性,现代科学技术暂时还做不到从结构上模拟人脑,因而只能进行功能模拟,尽管如此,电脑的问世,仍然属于人们对事物元素、结构及其优化组合的最为光辉的典范。一旦人们能够做到从结构上模拟人脑的话,那将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政治家们也在调整结构,他们调整的是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国际结构(即国家的环境结构)等大结构。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实现香港、澳门收复、回归祖国的宿愿,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实践证明,这是解决大陆与港、澳、台关系的最佳政治结构方案。

  “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标志着我国从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的根本性结构调整。

  社会主义是否发展了?如何衡量发展的效果?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概括了判断发展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以生产力为基础的、以综合国力为目标的全面性、综合性标准。由单一的生产力标准向“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转换,是对发展标准的结构性调整。

  对于“发展问题”,我们当年曾经采取了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现在看来,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作出报复性反应,人类只能自食其果(苦果)。有资料显示,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而污染又在毒化着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目前,我国尚有 3.6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引用水源。我国约 1/3 的国土面积正在受到酸雨的威胁,农田超过 50 万亩。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堆放量超过了 60 亿吨,若将其垒成高 3 米、宽 2 米的高墙,其长度可绕地球 2.5 圈了。我国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面积达 400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20 ,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污灌土地占总污灌面积的 1/5 。等等等等,这是何等的触目惊心啊!试问,这还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吗?从上例不难看出,在发展问题上最能体现时间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时效性和紧迫性,“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啊!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非常明显,这是一个具有宏观性、战略性、跨时空性、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动态性、能动性、改革性、开放性、创造性的调整观即科学的发展观,这是我们用沉重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的认识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调整结构是事业、是职业、是使命、是任务、是工作,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在调整结构,如工业结构、农业结构、商业流通结构、金融结构、教育结构、科研结构等等。然而,对有些人来讲,调整结构是休息、是娱乐,是玩。例如打扑克牌,虽然玩法很多,但本质上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对 54 张牌(或它的倍数)进行组合再组合,以争取多分而取胜。围棋是双方用黑、白棋子互相围攻,企图吃掉对方的棋子,占据更多的位置,成为赢家。象棋是两人对下,各按规则移动棋子,谁先将死对方的将(帅),谁为赢家。因此给玩家带来无限的乐趣和兴趣。被誉为棋圣的人可谓是“调整结构”的大师。

四、“结构调整”具有普遍性意义

  “结构调整”的普遍性意义即是“结构调整”的哲学意义。

  综上所述,事物是由要素组成的,事物是以结构的形式存在着,事物的结构有自身结构和外联结构(即环境结构);事物的自身结构又分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而且组成事物的要素也有结构。总之,事事、时时、处处都有结构。认识事物是认识事物的要素和结构,选择事物就是挑选事物的要素和结构,改造事物就是调整事物的要素和结构。同时,事物的复杂性说明了事物的要素和结构的复杂性。凡此种.种,都说明事物结构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也说明具体事物结构的特殊性、具体性、相对性、等等。这样就势必赋予了要素、结构和结构调整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遍性意义。

  结论是: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要素多样、结构复杂的世界。要素和结构的观点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观点;结构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结构调整法是人们改造事物的基本方法。一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要素和结构的历史,一部人类不断地选择、调整事物的要素和结构的历史。人人参与,永无止境,概莫能外,这就是“结构调整”的普遍性意义,亦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意义。

参阅书目:

1. 《科学发现与科学方法》。

作者:黄金南 杨长桂 彭纪南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 年第一版

2. 《光明日报》 2004\8

相关热搜

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