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新社会哲学范式的构想(2)
若水1147由 分享
时间:
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合理性与局限
那么人类历史真是一艘没有航标的巨轮,任凭主体自由意志疯狂驾驶吗?19世纪中期一个注定影响历史的巨人汲取了那个时代已有的文明成果加上天才的整合,有别以往新的历史观诞生了,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看看这位思想巨人是怎样研究历史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推动人类不懈征服改造世界的原初动力的确是人的本能需要,但并没直接从主观入手,而是从外在强制社会主体不以其意志转移的力量和秩序来研究社会。马克思主义的高明之处正是如此,它绕过神秘莫测的内心微观机制,抓住了历史的真正链条—“生产力”。
君子性非异矣,善假于物也,人是凭借掌握的物质手段才“凌驾”于自然和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人的欲望排遣与满足最终取决于物质手段的提供。精典理论这样论述:调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集团背后最强大动力是经济,它决定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具体而言: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生产力,任何时代并不是想怎样生产就怎样生产,实际上受制于客观条件,一个时代只能提供一定的生产力,于是围绕现实的生产方式,人类被一条无形绳索捆绑在所谓的生产关系上,在低效率生产力时代,生存强烈欲望逼迫,生产方式单一,强制性越明显,社会形态愈鲜明。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又是怎么回事呢?原始社会后期,因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不可避免,大自然中不平衡是绝对的,人类社会亦然,当社会中有剩余产品出现,势必少数人可不劳而获,即利用私有财产尤其是生产资料来榨取无产者劳动,当社会分裂成具有足够条件抗衡的对立集团,即阶级,为避免在冲突混乱中灭亡,为强制性控制社会秩序,国家的产生顺其自然,于是以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器支撑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的沙石上耸立。混乱之后的有序正如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所言又建立起一种远离平衡态更复杂的动态均衡。由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前二者是动因,后者是表象,这三对互相矛盾的方面对立统一推动人类社会演变。于是首先是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再次是由此决定的生产关系,再其次是在之上形成的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及宗教、艺术、文化意识形态等。特定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可能与一定状况生产力水平相脱节,但历经磨合总会相对稳定下来,这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演变中勾勒出的稳定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事实也如此,人类历史上许多先进分子曾幻想公平、民主、合理、人道的秩序,每次声势浩大的民众起义成功后,其领袖人物也尝试过耕者有其田,均贫富,然而囿于人本身劣根性,实质是人本性和生产的供给不足,所谓的“先进生产关系”无非是昙花一现,因独特的历史沿革和自然环境,历史中每个具体社会各具特色,但无论怎样,其核心基础偏离不了经济这根轴心。
经得起时间检验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依然具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归纳有以下几点:(1)从支配人的行为,情感的外在力量出发寻求所谓看不见的手来研究社会动力机制;(2)从人的心理内在秩序或说人性必然(可参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研究社会必然走向;(3)从微观机制(商品生产、交换)解析宏观社会内在矛盾从而揭示必然趋势。依据马克思关于社会运行精辟论述可断言:争取自由、民主、个性解放是人类天性,当生产能力足够社会成员各取所需、社会主体普遍觉醒时,一种因冲突、妥协整合的社会体制必然是平等、民主、和谐、人性无压抑的全面发展,即取消物对人的压制——私有制消亡;消除社会制度本身造成的人对人压制——国家消亡。这不就是惠及全人类的共产主义制度构想的模式吗?从大尺度纵观上讲,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尽管由于主体的自由意志和自然、历史复杂和多因素呈现形形色色的异常、反复,但趋势是注定的,基本内核是一致的,这种必然性是由人性的必然(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和生产力加速累积(自然客观规律)所致。
论述仅此而已,现在问题是如何解释人的主体自由意志的物理机制,又如何防患虽然偶然但攸关人类整体命运的随机事件,下面从现代科学成果出发来深入审视规律样式,从人类在宇宙大系统的定位来看待生命的脆弱和局限,再进而抽象出一套适应现实最佳的理论模式。
四、 现代科学的哲学启示
20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不仅在更深广的尺度上揭示了宇宙本来面目,尤其大大解放了人的思想,从实证角度阐明了辩证思维这种天才理性,思辩的自洽与合理,甚至逼近主体思维机理的神秘内核。相对论前夜,人们习以为常并执着相信时空是绝对的,物质是孤立的实体,空间是宇宙本身具有的无边际的空框,时间是无始无终均匀流逝不可逆转的参照系。当时的实践对这些不证自明的假想并不能构成冲击,尽管有些非凡的哲学家从理性思辨出发大胆抨击绝对时空观,如德国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然曲高和寡,社会的整体科技水平未达到否定它的程度,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亦深深排斥时空的孤立性,但逻辑上自圆其说未必为实证所验明。当自然科学以牛顿精典力学占统治地位处于颠峰时,也就意味它的末日来临。19世纪末,物理学家们自信科学的大厦已经垒成,后辈的学者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和装潢,或使数学的计算更精确而已。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汤姆逊在新世纪元旦献辞中宣称物理学的天空一切明朗洁净,只剩下两朵乌云有待驱除,一朵是“以太幽灵”,另一朵是“黑体辐射”。恰是这两朵乌云掀起20世纪新物理学的革命狂飚,相对论与早期量子理论接连诞生,为迎合实验事实,消除以太幽灵,确定光速不变原理,保留惯性系等价原则,利用洛沦兹变换导出狭义相对论,于是时间与空间紧密联系起来,质量和运动(能量)也是相关的,后来广义相对论导出证明引力无非是宇宙质量分布的几何排列;量子理论最初是为解释黑体辐射的紫外灾变与光电效应,不得不假想能量子是可分割非连续的,摒弃精典理论依赖的连续微积分原理,这个理论不悖于事实也确证没有什么孤立不可入的实体和混沌的无原则连续,在一定尺度下物质总是可分的,总有个关节点。
如果说相对论与早期量子理论以不可辩驳事实告诉人们没什么绝对、静止、孤立的机械决定论,世界是普遍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实在,不存在冥冥中操纵万物的幽灵。那么导致现实中那么多随机突变,令人捉摸不定的幽灵真正来了,即;混沌效应,非线性突变,量子力学。为针对起见只阐述思维内核原初动因量子效应。量子力学论述了微观粒子神秘莫测的本性,依据大量实验,玻尔无奈宣称量子的行踪的确不可捉摸,并且它似乎挣脱了因果链条是无因之果,但在一定区间遵守统计规律;海森堡进一步确证对于一个微粒子,你不可能既测定他的位置又确定他的动量(速度),微观粒子波粒二向性无法分割;薛定锷提出更令人惊诧结论量子领域同时潜伏各种可能性,他形象的引喻,同一只猫死态与生态可能同时存在,然一旦主体干预观察时又显示某一稳定状态。量子力学观点提出后,在自然哲学方面有相当造诣和权威的爱因斯坦给予猛烈反击,尽管他是早期量子理论提出者,但他决不相信上帝掷骰子,强烈反对在微观领域存在不明不白来无影去无踪的幽灵,为此提出是否因认识的局限性不知道比量子更基本区间的隐秩序,或者因为在微观领域观测时,观测的工具对观测对象的影响不可忽略,但作为客体本身还是受清晰的线性规律支配,慑于爱因斯坦崇高威望,以波尔为领袖的量子理论开拓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求证,仍无法找到支配量子效应的隐秩序,无法确证微观粒子的运动受线性规律支配,只能确认存在另一样式的规律即统计规律。后来贝尔定理的证明从理论上剔除爱因斯坦关于隐秩序设想,持续几十年的玻尔—爱因斯坦之争以爱因斯坦失败告终。
五、 新社会哲学范式的构想及哲学基础
行文至此,鉴于历史事实,遵照现代科学理论,可否在保留马克思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合理内核前提下作适当补充,建构新的历史哲学,更真实、有效指导人类行为?
理论的构想:(1)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由于自由意志的量子效应具有随心所欲主动权,故然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被打上社会印记,受客观外在秩序限制,但独有的个性抹杀不掉,任何人可能会作出各种举措,无论是野蛮、崇高、理性、非理性。(2)一旦个人显意识产生作出抉断,思维量子效应呈现稳态付诸实践时就受制于与之联系的客观诸要素,只要客观条件具备契和,现实世界允许发生的事件都可因人的引发而引发,显而易见再反常,再不可思议事件都可能存在。(3)各种可能性事件中,它们的概率是不均衡的,有的事件会发生,但可能性微乎其微;有的秩序是主导的,会很大程度上反复起作用决定社会主流走势,现实中,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理性的,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规律是真实的,是主导秩序。因此,社会发展规律可看作是趋势,是必然的,过程是随机的,其取决于真实实践。需要强调的是,应给予过程是随机的以准确全面解释,我们无法从神经、细胞结构、分子、电子、夸克基本粒子角度阐述思维的细节机制,但在主观上应确认未来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选择,人类无法更改宇宙本质规律,但可左右具体运行,因为不同规律元的组合具有不同结果,而各种组合涵盖规律容许的一切可能性,没有什么是注定不变的,命运掌握在“主体”手中。(4)具体社会中,应把眼光投向适当的近期,确定可行的远景后,应不间断调控过程逼近目标。在观照所在的影响自身的大系统前提下,致力对具体微观秩序研究,国际社会应形成有效遏止可能毁灭人类文明的机制,对掌握大规模杀伤性力量的实体,应加强信息、情报的实时收集跟踪,尽可能使其控制不受个人意志决断,对可能的星际与地球灾变,应加强全球合作进行预警性观测和有效干预,尽可能呵护人类这个宇宙的奇迹,危如累卵的生命之舟航行到时空的未来,实现人类本应有的坎坷而布满风险的生命意义。(5)新的理论实质,即建立一种综合性、适时理论,其要义是类似于建立一种开放性的多元方程对影响社会走向的所有因素都纳入考察视野,依据其具体作用划分主次层次,对所有因素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依据预期目的进行调控、干预,其开放性体现为随人类认识深入,控制愈精确,这和马克思关于真理的阐述是一致的。
哲学基础:社会学的基础是人,社会哲学应阐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潜能及其依据,即人的主体性与把握无限的方法论。人的主体性,即人的意志自由与认识能力的无穷性;把握无限的方法论即人认识无限性的可行途径。谈人的主体性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的意志的自由性,而是提供人认识、改造自然和自身能力足够性的论据。笔者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以有限把握无限的哲学途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论证:一是采取运动形式分类法,最简单的运动归根结底只能是对立统一基原在空间上的吸引与排斥;二是采取无限穷尽划分法,设想即便找到事物最小的层次不变的基原,可追问,最小基原内部总可分裂(分裂为同类基原),现在问题是他们如何结合的,如果只有引力,则归于无,如果只有斥力,则无法统一,亦归于无;采取无穷归纳推理可证,宇宙最一般规律是对立统一,可表述为,无生有(两种对立统一本原,当然只能假设有这么一对本原,我们是无法真正寻求到的,但却可无限逼近,这也体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继而生万物。由此,再复杂的事物,总可通过矛盾分析法,追踪到其最小层次的载体的运动,通过数学处理,就可把握其体系状态。即便是再小层次的状态,总可通过对立面控制达到改变整体系统状态。把握了“自在之物”与外在的联系方式,就把握了其本身,认识某物,即认识其与他物的联系样式,事物的存在价值是以其对他物的作用体现的。
关于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新社会哲学范式的构想(2)
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合理性与局限 那么人类历史真是一艘没有航标的巨轮,任凭主体自由意志疯狂驾驶吗?19世纪中期一个注定影响历史的巨人汲取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新视野下的费耶阿本德
下一篇:论科技道德的激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