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物理学定义(2)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三、改造耗散结构论

  尽管耗散结构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在原则上拉近了物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之间的距离,但仍然无法把它直接应用到生物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之中,更无法把它顺利推广应用到社会科学其它领域之中,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它们的发展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它存在如下三大缺陷:一是把系统的“结构有序”与“功能有序”混淆起来,采用“序参量”来描述系统的有序化程度;二是,把系统的“负熵”与“负熵能”混淆起来,直接采用“负熵”来描述“价值”;三是,把“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信息交换”混淆起来,单纯从能量角度考察系统的有序性。为此,必须对它们进行重大改造。

  1、把“结构有序”与“功能有序”区别开来,采用“熵函数”来描述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提出用“序参量”来描述一个系统宏观有序的程度,一般来说,耗散结构的序参量方程的求解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序参量”只能用来描述系统的结构有序化程度,而不能描述系统的功能有序化程度。事实上,生命系统的有序化是指功能上“活”的有序化,而不是指结构上“死”的有序化,只能采用“熵函数”来描述系统的有序化程度。

  2、把“负熵”与“负熵能”区别开来,采用“有序化能量”来描述系统熵函数的基本变量。熵是一个状态函数,能量是可以传递的,而熵与负熵都是不能传递的,熵本身不能直接输入或输出,即“熵流”或“负熵流”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它只能依附于一定的能量之上,或者说,熵或负熵只能以一定的能量为载体,才能进行输入或输出,即推动系统的熵函数发生变化的动力源只能是能量,而不是“负熵流”。以熵为承载物的能量称为熵变能,其中,能够推动系统的熵函数产生熵减(或负熵)的基本变量,就是负熵变能(或有序化能量);能够推动系统的熵函数产生熵增(或正熵)的基本变量,就是正熵变能(或无序化能量)。

  3、把“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信息交换”区别开来,采用“虚拟有序化能量”与“实在有序能量”之总和来描述价值。

  一般生命系统与外界之间不仅会产生能量交换,还会产生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有序化能量作为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基本变量,只是从能量交换单一方面的角度而言的。那么,从能量交换、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的全面角度而言,如何来描述影响系统有序化程度的派生变量?事实上,在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过程中,物质或信息的某些特性可以降低系统有序化能量的流失速度,提高系统有序化能量的利用效率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物质或信息的这些特性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得以形成、运行、维持和变化,由此所消耗的能量就是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也就是说,影响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变量因素除了直接的有序化能量,还有间接的有序化能量,这些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对于生命系统而言,并没有具体表现为能量形式,而是具体表现为物质或信息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只能是虚拟的能量形式,因而称之为虚拟有序化能量。实在有序化能量与虚拟有序能量构成了影响生命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全部变量。价值是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它包含了影响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所有变量,因此可以采用“虚拟有序化能量”与“实在有序能量”之总和来描述价值。

  四、有序化能量的定义

  要使耗散结构朝着自发的方向进行,则必须使下式成立

         dS=dSe+dSi≤0              (9)

即             dSe≤-dSi                 (10)

  根据“熵”的原始定义dS=dQ/T可知:T是熵流的温度,其值永远为正;而dQ是该熵流中能够改变系统内部要素有序化程度的那部分能量。当dQ为正值时,dS为正值,称为正熵,说明该熵流只能降低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它所对应的能量dQ是一种引发无序化过程的能量;当dQ为负值时,dS为负值,称为负熵,说明该熵流可以提高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它所对应的能量是一种引发有序化过程的能量。虽然在形式上讲,影响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因素是熵或负熵,但真正起实际作用的却是熵或负熵所对应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熵或负熵都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作为其客观内容和基本动力。例如,对于一般的动物来说,输入体内的负熵主要来自于食物所包含的生物化学能量。为了区别熵及其所对应的能量,现提出熵变能的概念。
熵变能:熵变dS与其温度T的乘积称为熵变能,用dQb来表示,即

   dQb=T×dS                    (11)

  正熵变能与负熵变能:熵变能可分为负熵变能和正熵变能两种,其中负熵变能就是用于促进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的那部分能量;正熵变能就是用于促进耗散结构的无序化过程的那部分能量。

  有序化能量与无序化能量:负熵变能由于能够促进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因而称为有序化能量,用Qy来表示;正熵变能由于能够促进耗散结构的无序化过程,因而称为无序化能量,用Qw来表示。

  到底怎样区分有序化能量与无序化能量?如果一束能量没有任何确定性,完全不能按照主体需要的进行流动和转化,那么就是完全无序的,此时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具有无限多的选择方向;相反,如果一束能量能够完全按照主体需要进行流动和转化,具有完全的确定性,那么就是完全有序的,此时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只有一个选择方向。由此可见,能量进行流动和转化时所具有的选择方向越多,其有序性就越低,即选择方向的数量在根本上决定着能量的有序性。现提出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方法。

         Qy=Q∑(Pi/i)                (12)

其中,Q为总能量,i为能量运动与变化的状态数或自由度,Pi为能量第i种状态的发生概率。根据能量自由度和发生概率的不同取值,有序化能量有四种特殊形式:完全有序化能量、状态型不完全有序化能量、概率型不完全有序化能量、完全无序化能量。

  有序化能量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目标性,它是判断能量是否有序以及有序化程度的客观标准,对于不同的主体,能量有序性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牛羊的大量繁殖对于老虎来说是有序化能量的增长,但对于植物来说是无序化能量的增长。

  对于一般的低等生物来说,只有很少的几种能量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例如,对于植物来说,只有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太阳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食物(而且是主食)中所含有效的生物化学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人类来说,有序化的能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人类最早的有序化能量主要是食物,由于火的应用,人类扩展了食物的范围;由于人类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扩展耗散结构,从而间接地把许多形式的无序化能量转化为有序化能量;人类还可以通过发电设备将各种水力、煤炭、石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无序化能量转化为电能;由于电能可以方便地流动和有效地转化,因而逐渐取代食物成为人类主要的有序化能量。

  五、广义有序化能量的定义

  耗散结构论认为,负熵是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动力源”,只有不断地向系统内输入负熵流,才能抵消其内部所产生的熵增,阻止系统向无序化方向的变化,以维持和发展系统的有序化运动。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纯能量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

  然而,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这个最基本的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特性、信息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进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换的情况来决定,还必须由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情况来决定。由此可见,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广义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于有序化能量之上,间接地对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产生影响。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从客观效应上确实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着耗散结构有序化发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为了区别这些特殊的有序化能量,现提出如下概念。

  有序化虚能:物质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对于主体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称为有序化虚能,用Qx来表示。

  广义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实能Qs与有序化虚能Qx之代数和,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g来表示,即

   Qg=Qs+Qx                  (13)

  一般来说,物质的所有非能量特性都可以通过能量的物理变换或化学变换来间接地获取,或者说,只要有了足够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物质特性都可以通过物理方式或化学方式来得到,因此有序化虚能实际上就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实能。由此可见,广义有序化能量又可以认为是由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间接有序化能量所组成。

  六、价值的定义

  不难发现,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由此提出价值的物理学定义。

  价值: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用Qg来表示(为了简便起见,可用Q来表示)。

  根据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价值的度量单位与能量单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价值的标准度量单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标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必须首先确定主体。

  3、由于主体的目标性不仅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主体内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环境条件和主体的内部状态。

  4、由于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是以“标准有序化能量”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价值会因选取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数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标准有序化能量”。

  综上所述,负熵与价值虽然都是推动主体有序化发展过程的动力与源泉,但它们并不是等价的,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负熵所对应的能量形式(即负熵能)是价值的最基础形式,价值是负熵能的发展形式,是广义的负熵能。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度量单位不同。负熵的度量单位是“焦耳/开”,价值的度量单位是“焦耳”,只有负熵能与价值有相同的度量单位。

  2、负熵考虑的只是能量交换对主体有序化的影响程度,价值不仅要考虑能量交换,而且还要考虑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对主体有序化的影响程度。

  3、负熵往往是单一形式和单一层次的,而价值是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根据对负熵能进行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时的不同方式,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且每一基本层次的价值又可有多种具体形式。

  4、负熵只反映了对主体有序化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能量,而无法反映产生间接影响的另一部分能量。负熵概念使人们只能认识到怎样才能有效地接受能量的作用,而价值概念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能量和驾驭能量。

  总之,价值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广义负熵所对应的能量(即广义负熵能或广义有序化能量),而不是广义负熵,更不是负熵。

  七、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向社会学定义的拓展

  然而,从物理学角度所定义的“价值”概念是否与从社会学角度所定义的“价值”概念相一致?也就是说,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是否与社会学意义的“价值”相吻合?这关系到以上所研究的“价值”的物理学定义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食物能量(即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有序化能量。可以证明:所有形式的价值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所有价值的统一度量”)。

  不难发现,无论是物质的价值还是精神的价值,无论是社会的价值、集体的价值还是个人的价值,无论是经济的价值、政治的价值还是文化的价值,人类的一切价值都可分为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两种基本类型,而使用价值可分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类。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爱与尊重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一)温饱类使用价值是以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为核心内容,其它生命元素(如空气、水、阳光、温度、盐、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在一定限度上的缺失都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食物能量来进行替代和补偿;相反,这些生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减少食物能量的消耗。也就是说,除了食物能量,其它生命元素的使用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即所有温饱类使用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二)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自然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自然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三)爱与尊重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社会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社会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四)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理性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理性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2、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劳动量的全新度量方法”)。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者本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这种特殊事物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它的产生和转化过程是:劳动者在消费阶段通过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以后,并将其通过转化为劳动潜能;在劳动阶段通过劳动将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劳动价值;在生产阶段通过与生产资料产生相互作用,并将其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劳动价值的大小可以采用“社会必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进行度量,因此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即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3、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价值的两种基本形态”)。在一般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劳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劳动价值的功能作用,两者在信息的驱动下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形成价值增长,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生产系统的均衡状态下与等量的劳动价值具有等效的价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即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总之,任何形式的价值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即标准食物能量),由此可见,社会学意义的“价值”概念与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概念完全一致,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完全符合价值的社会学定义。

  八、物理学价值定义的理论意义

  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这是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主要的理论意义是:

  1、实现了价值理论的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目前的哲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等学科对于“价值”的理解各执一端,其度量方式、度量标准与度量单位也有重大差异。例如:在价值哲学或哲学价值论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社会功能等,其大小用“真善美(或假丑恶)”的程度来衡量;在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商品中凝聚的人类一般劳动量,其大小用劳动者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在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产费用或劳动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时所耗费的货币量来衡量;在价值工程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功能与成本的比值”。而且,在同一社会学科的价值理论中,也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有着众多的学术派别。例如,在哲学价值论中,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有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之分;根据研究出发点的不同,有人本价值论和进化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属性的不同,有属性价值论和关系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的决定因素的不同,有主体价值论、客体价值论、两因素价值论和三因素价值论之分。在数学化程度上,除了经济学和价值工程学,其它学科的价值理论几乎没有采用数学分析手段,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它在实际应用上的局限性。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就可以把价值理论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就可以顺利实现价值理论的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许多重大的理论争议就会自然消除。

  2、架起了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目前的社会科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主观性、模糊性和歧义性,自然科学的根本特性就是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系统一致性,社会科学只有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系统一致性。人类主体(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所建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其核心内容都是利益关系或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概念,就会使价值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科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这就架起了整个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姜璐著,《系统科学新论》,华厦出版社,1990年。
③李德顺顺著,《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价值的物理学定义(2)

三、改造耗散结构论 尽管耗散结构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在原则上拉近了物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之间的距离,但仍然无法把它直接应用到生物学和社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