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政治 > 社会主义 > 功能视角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2)

功能视角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2)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功能视角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性解读的内涵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功能性解读的内涵何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作用阐述上。实际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功能性解读,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作用,而在于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方法论意义或启迪。即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具有的功能和具体作用阐释得非常深入和清楚,我们还是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功能和具体作用如何付诸实践并产生实际的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功能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对全民发挥的方法论意义或启迪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具体作用的阐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具体功能的研究,研究者多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具体作用角度进行阐释。研究集中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指导功能、引领功能、整合功能、创新功能;也有研究者专门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整合不同意识形态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或启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或启迪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昭示,表明我国意识形态的形成路径是继承和创新的结果:二是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
  1.方法论意义上的昭示。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昭示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一方面继承了前人丰富的精神成就和思想成果,突出继承性;另一方面则勾勒出我党鲜明的创新性。
  仅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形成为例来看,其既是对前人丰富的精神成就和思想成果的继承。也是我党鲜明的创新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判断“鲜花”和“毒草”的基本判断标准之一,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这是对前人丰富的精神成就和思想成果的继承。同时,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江泽民毫不动摇的基本观点。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
  2.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是价值观研究的两个重要问题。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且在各自的领域中构成一定的“谱系”。所谓“价值标准”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评价指标体系或者评价参数,它是为了考量人们在价值取向方面达到的程度或者人们的实际行为归属于这些谱系中的何种。既然价值取向是多元的,那么,价值导向就至关重要。但光有价值导向也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无法衡量和掌握人们依据价值观的导向所掌握的这些价值观的程度。因此,从功能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价值取向的导向和价值标准的建立充分结合起来,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
  我们可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例来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的功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为当代中国社会人的行为确立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我们可以据此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和作出道德判断。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传统荣辱观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地对传统荣辱观实现了概括、继承和发展,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二是当代理论界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治疗当代道德危机状况提供了一个具体化途径。
  (1)社会主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概括、继承和发展。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关于荣辱问题的丰富的思想资源。一般认为,早在春秋以前就有了关于荣辱问题的朴素的看法和取舍判断,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想和哲学观念中对荣辱观问题作出了较为深刻和系统的表达,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荣辱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价值要求。先秦儒家将荣辱问题与道德观紧密相连,先秦儒家的荣辱观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也由此影响并决定了此后数千年间对荣辱问题的评判标准和取舍原则。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呢?传统荣辱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又遭遇了哪些挑战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概括、继承、超越和发展,它赋予荣辱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全新的时代特色和实践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中国进入以经济转型为先导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整个社会呈现一种价值多元的概貌,有人惊呼中国已经失去了价值评价的标准。其实,价值的分化是一种社会常态,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整合多元价值观,引领社会生活?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里,价值多元与共同理想相互冲突,选择何种价值和如何选择价值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现代性的课题。价值多元与共同理想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中国与西方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难题。一般来说,应对这一现代性难题,学界提出了两种预设路径:一是回归价值一元时代;二是在价值分化的前提下,寻求共同的底线原则。在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上都存在过这种统一的价值体系,但目前都面临或已经分崩离析,因此在现实操作层面上显然行不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和中国现代社会的民主条件决定了化解两难处境不能回归一元价值观。在多元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底线原则,在共同底线原则的基础上育化共同理想是可以选择的现实路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正是应运这一需求而生。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八个方面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厚的思想内容、严谨的内部结构、清晰的思想主线,构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有利于消除社会中在荣辱、是非、美丑问题上呈现出的不同杂音,形成思想共识,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建,有利于实现大众文化、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的互助共生,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治疗当代道德危机状况提供了一个具体化途径。如何理解当代理论界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治疗当代道德危机状况提供了一个具体化途径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追逐物质利益的力量强烈冲击着道德的力量,因而,出现了道德危机,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危机。提供一个具体化的路径是治疗当代道德危机状况的关键。具体说来,关键是要拿出具体的规定。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从而为行为提供一种道德法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还促进了整个社会赏罚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赏罚体系的主导是健康的,但也显得有些不适应和亟待完善。如何完善一个社会的赏罚体系呢?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完善成文的制度、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不成文的赏罚体系和评价标准。赏罚体系是以制度化的形式来体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荣辱观的,荣辱观与社会评价赏罚体系的建设是互为因果、紧密联系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评价赏罚体系的合理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匡正不良风气,扭转道德失范,澄清一些领域被颠倒了的是非。
  
  三、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立足于对其科学内涵、思想表现、时代特征、理论维度和实践转化的把握,更要注重其功能性解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性解读,不仅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作用,更要试图将价值取向与建立价值标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揭示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昭示,另一方面解读其所具有的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乔法容,赵增彦,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
  [2]石国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7,(5).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慕向斌,唐征友,“荣辱观”语境下的高校德育反思[J].江苏高教,2010,(3).
  [6]程光泉,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J].东岳论丛,2009,(1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王水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治哲学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相关热搜

2890